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了澄城县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澄城县玉米增产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过程及实践成果,提出了“技术攻关、行政推动、项目运作、整建制推进”的澄城县粮食增产模式。
关键词 玉米增产模式;实践成果;陕西澄城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057-02
澄城县位于渭北旱原东部,地处东经109°40′30″~110°05′50″,北纬34°55′45″~35°27′05″。全县土地面积1 121 km2,现辖10个镇266个行政村1 4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1.2万人。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362~1 272 m,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2.2 ℃,降水量574 mm,无霜期204 d,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达2 556.1 h,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农业县。现有耕地面积5.93万hm2,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和苹果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7万hm2,属澄城县粮食生产第一大作物,是粮食增产的主力军。
1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以前,澄城县玉米种植面积不足0.67万hm2,平均产量3 750 kg/hm2,收入仅3 945元/hm2,效益不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玉米品种多、乱、杂,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少,种植密度低;盲目施肥,少施或不施农家肥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主要靠人力、蓄力操作,生产方式传统守旧;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农户之间互不干涉,劳动生产成本相对加大,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玉米价格不稳定,种植效益偏低;受市场商品经济的刺激,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生产劳动者主体趋于老龄化;现有的农技推广机制、推广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导致玉米产量低而不稳。打破传统的粮食增产模式,寻找粮食高产途径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2 玉米增产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2005年以来,澄城县相继实施了玉米科技入户工程、玉米高产创建、旱作农业等项目。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改革、勇于探索,先后实施了建设澄城玉米高产研究试验园和“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以合作社为纽带进行运作,健全了县乡村组全覆盖服务网络体系,澄城县春玉米连年丰收,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全县玉米生产水平全面大幅度提升。
2.1 健全工作机构,建立长效技术推广体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玉米高产项目工作,组建了以主管农业县长为组长,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项目区乡镇长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农技中心主任为组长、农技、土肥、植保等技术专家为成员的技术专家组,38名技术骨干为主要成员的技术指导组,并聘请粮食首席专家1名,技术指导组按专业特长进行优化组合并分为4小组,分片落实技术措施。实行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包点具体抓,技术干部深入村组到户抓的三级包抓责任体系。同时,建立了中心与指导员、中心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机具手的三重绩效考评激励体系,实行了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与奖惩考核机制,层层夯实责任,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标准实施[1-2]。
2.2 建立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园,建设长效玉米增产技术体系
多年来,相继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技总站联手协作,共建澄城县玉米高产技术集成百亩试验园。通过连年开展评比实验,包括播期、密度、栽培模式、品种、地膜(黑白膜)展示等多种类型试验,筛选适宜当地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集成推广澄城县“一增四改”技术,“一增”即增加种植密度,郑单958示范田为6.75万~7.50万株/hm2、高产田为7.50万~8.25万株/hm2。“四改”即改大棒型品种为中小棒型品种;改平播为地膜覆盖;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种植。“一增四改”技术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3-4]。
2.3 实施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长效示范带动体系
示范片根据澄城县粮食生产布局及生产特点,选择玉米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冯原、王庄、赵庄、安里4个乡镇为项目区,共65个行政村,0.28万hm2玉米种植地块为示范田,采取点、片、面带动法,在各乡镇建设百亩攻关田、千亩核心方、万亩示范片。百亩攻关田由专家组负责,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采取品种、肥料、地膜、机耕费全方位补贴办法,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建设高标准示范田;千亩核心方由专家组指导示范户进行建设,按照技术规程采取品种、地膜、机耕费等全方位补贴方法,落实关键措施,建设标准化示范田;万亩示范片由专家组指导、指导员负责、示范户落实三级共同建设,实行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千亩核心方—万亩示范片的三级示范带动体系[5-7]。
2.4 以合作社为纽带,建设长效组织运作体系
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新机制,指导协助示范村建立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共成立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和服务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特别是在把农机手培养成种田能手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农技与农艺的结合和实用增产技术的推广,全县玉米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管理、规范化经营、机械化作业。
2.5 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全方位覆盖的整建制推进体系
随着澄城县农技体系改革工作的全面开展,县有农技中心、片有农技区域站、镇有镇农技站、村有农技推广点、组有农技推广员的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已经建成。目前全县设有农技区域站4个、农技推广点258个、农技推广员258名,推广网络体系的健全,彻底扭转了过去“网破线断、事无人管”的被动局面。现在,不论走到哪里,都有农技推广工作的根据地,都有广泛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父老乡亲,这一全新的农技推广模式必将为澄城县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3 玉米增产模式的实践成果
借助中央1号文件的强劲东风,在上级各业务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县乡村干部及广大示范户的辛勤工作,澄城县玉米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玉米单产连年攀升,总产首次突破45万t,粮食生产实现了“四化”,即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农户生产实现了“三指一数”即种植时指田、收获时指地、收购时指点、交易完后数钱玉米生产发展良好。
3.1 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
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农资服务网点为依托,以玉米高产项目为支撑,以县农技中心技术服务为保障,在生产中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应用良种,统一测土培肥,统一栽培模式,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耕作,统一田间管理。群众应用补贴良种,彻底改变盲目用种习惯;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统一组织采购玉米配方肥,彻底改变群众盲目用肥习惯;统一机械化耕种,改变了传统的栽培模式,示范田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3.2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收入合作社在运作过程中,实现了技术指导与田间管理相统一,示范田在大旱之年,夺得了全面丰收,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示范田较同一区域、同等生产水平的普通田块平均增产2 524.5 kg/hm2,增产率达到了32.7%。澄城县丰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建立的双千亩示范田平均单产达到了12 937.5 kg/hm2,较普通田块增产5 437.5 kg/hm2,增产率达到了72.5%,示范田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据丰旺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宝来所说:应用配方肥可节省肥料投资300元/hm2,应用优质低价种子可节省90元/hm2,机耕费进行连片作业可节省270元/hm2,累计可节省生产成本660元/hm2。合作社的运作,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可为项目区农户增加6 213元/hm2。
3.3 玉米高产典型示范田不断涌现
2005—2013年,澄城县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得到部省级专家的高度关注与一致认可,2005年,澄城县玉米单产首次突破了“吨粮田”;2006年澄城县冯原镇迪家河村雷王伟0.232 hm2玉米示范田以单产18 937.5 kg/hm2创造了全国旱地春玉米单产最高纪录;2007年,刘家洼富源村集中连片的的双千亩玉米示范田平均单产达到了12 121.5 kg/hm2,创造了全国旱地玉米大面积平均单产最高纪录;2012年,澄城县王庄镇店头村玉米达到了单产15 871.5 kg/hm2,实现了百亩连片产量超过15 t/hm2的高产典型,刷新了全省旱地春玉米高产的纪录;2013年,冯原镇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了13 293 kg/hm2,创造了澄城县旱地玉米大面积单产的最高纪录。
3.4 加速生产方式的转变
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是破解粮食增产瓶颈的关键举措,始终与乡镇村组密切联系,系统规划,统一种植布局,积极动员群众集中连片,规范操作。积极指导组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村组闲散机械,进行统一管理,变分散作业为统一作业,极大地提高了耕作的效率,玉米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5 生产模式深得民心
合作社的成立与运作深得农户接受与喜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农技中心技术指导,从合作社可购回放心农资,不仅质量有了保障,而且减少流通环节,又配送到田,农民既方便又实惠。二是通过合作社的运作,农户种粮成本降低,单产水平提高,农户乐于接受;机具手耕作效率提高,收入提高,机具手喜爱;合作社相应收取管理费,运作有了保障,农户、机具手、合作社三方都很满意。三是通过组织项目区农户,积极参加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开展示范户现身说法等活动,多渠道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新技术推广有了依托组织,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吉安城村残疾人杨德俊2013年种植0.53 hm2玉米,以合作社贷款500元,合作社将种子肥料送到地头,不足2 h就种完玉米。玉米产量达到了12 187.5 kg/hm2。由此可见,合作社的帮扶成果显著。
4 结语
通过8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根据澄城县的人文因素和生产环境,彻底解决了玉米单产徘徊不前与谁来种地的问题,实践出“技术攻关、行政推动、项目运作、整建制推进”的澄城县粮食增产模式。
5 参考文献
[1] 于永梅.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1):15.
[2]李洪文,高焕文,周兴祥,等.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3):44-49.
[3] 王辉,殷振江,李撑娟,等.长武县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1(6):18-19,56.
[4] 于秋霞.夏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中国果菜,2009(3):44.
[5] 鲁桂风.谈玉米高效施肥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2(8):22-23.
[6] 房运喜,詹其厚,赵玉荣,等.玉米配方肥使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1):6490-6491.
[7] 邓小强,范贵国,周世龙.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1(6):32.
关键词 玉米增产模式;实践成果;陕西澄城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057-02
澄城县位于渭北旱原东部,地处东经109°40′30″~110°05′50″,北纬34°55′45″~35°27′05″。全县土地面积1 121 km2,现辖10个镇266个行政村1 4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1.2万人。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362~1 272 m,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2.2 ℃,降水量574 mm,无霜期204 d,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达2 556.1 h,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农业县。现有耕地面积5.93万hm2,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和苹果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7万hm2,属澄城县粮食生产第一大作物,是粮食增产的主力军。
1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以前,澄城县玉米种植面积不足0.67万hm2,平均产量3 750 kg/hm2,收入仅3 945元/hm2,效益不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玉米品种多、乱、杂,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少,种植密度低;盲目施肥,少施或不施农家肥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主要靠人力、蓄力操作,生产方式传统守旧;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农户之间互不干涉,劳动生产成本相对加大,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玉米价格不稳定,种植效益偏低;受市场商品经济的刺激,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生产劳动者主体趋于老龄化;现有的农技推广机制、推广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导致玉米产量低而不稳。打破传统的粮食增产模式,寻找粮食高产途径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2 玉米增产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2005年以来,澄城县相继实施了玉米科技入户工程、玉米高产创建、旱作农业等项目。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改革、勇于探索,先后实施了建设澄城玉米高产研究试验园和“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以合作社为纽带进行运作,健全了县乡村组全覆盖服务网络体系,澄城县春玉米连年丰收,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全县玉米生产水平全面大幅度提升。
2.1 健全工作机构,建立长效技术推广体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玉米高产项目工作,组建了以主管农业县长为组长,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项目区乡镇长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农技中心主任为组长、农技、土肥、植保等技术专家为成员的技术专家组,38名技术骨干为主要成员的技术指导组,并聘请粮食首席专家1名,技术指导组按专业特长进行优化组合并分为4小组,分片落实技术措施。实行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包点具体抓,技术干部深入村组到户抓的三级包抓责任体系。同时,建立了中心与指导员、中心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机具手的三重绩效考评激励体系,实行了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与奖惩考核机制,层层夯实责任,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标准实施[1-2]。
2.2 建立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园,建设长效玉米增产技术体系
多年来,相继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技总站联手协作,共建澄城县玉米高产技术集成百亩试验园。通过连年开展评比实验,包括播期、密度、栽培模式、品种、地膜(黑白膜)展示等多种类型试验,筛选适宜当地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集成推广澄城县“一增四改”技术,“一增”即增加种植密度,郑单958示范田为6.75万~7.50万株/hm2、高产田为7.50万~8.25万株/hm2。“四改”即改大棒型品种为中小棒型品种;改平播为地膜覆盖;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种植。“一增四改”技术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3-4]。
2.3 实施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长效示范带动体系
示范片根据澄城县粮食生产布局及生产特点,选择玉米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冯原、王庄、赵庄、安里4个乡镇为项目区,共65个行政村,0.28万hm2玉米种植地块为示范田,采取点、片、面带动法,在各乡镇建设百亩攻关田、千亩核心方、万亩示范片。百亩攻关田由专家组负责,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采取品种、肥料、地膜、机耕费全方位补贴办法,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建设高标准示范田;千亩核心方由专家组指导示范户进行建设,按照技术规程采取品种、地膜、机耕费等全方位补贴方法,落实关键措施,建设标准化示范田;万亩示范片由专家组指导、指导员负责、示范户落实三级共同建设,实行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千亩核心方—万亩示范片的三级示范带动体系[5-7]。
2.4 以合作社为纽带,建设长效组织运作体系
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新机制,指导协助示范村建立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共成立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和服务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特别是在把农机手培养成种田能手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农技与农艺的结合和实用增产技术的推广,全县玉米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管理、规范化经营、机械化作业。
2.5 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全方位覆盖的整建制推进体系
随着澄城县农技体系改革工作的全面开展,县有农技中心、片有农技区域站、镇有镇农技站、村有农技推广点、组有农技推广员的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已经建成。目前全县设有农技区域站4个、农技推广点258个、农技推广员258名,推广网络体系的健全,彻底扭转了过去“网破线断、事无人管”的被动局面。现在,不论走到哪里,都有农技推广工作的根据地,都有广泛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父老乡亲,这一全新的农技推广模式必将为澄城县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3 玉米增产模式的实践成果
借助中央1号文件的强劲东风,在上级各业务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县乡村干部及广大示范户的辛勤工作,澄城县玉米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玉米单产连年攀升,总产首次突破45万t,粮食生产实现了“四化”,即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农户生产实现了“三指一数”即种植时指田、收获时指地、收购时指点、交易完后数钱玉米生产发展良好。
3.1 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
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农资服务网点为依托,以玉米高产项目为支撑,以县农技中心技术服务为保障,在生产中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应用良种,统一测土培肥,统一栽培模式,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耕作,统一田间管理。群众应用补贴良种,彻底改变盲目用种习惯;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统一组织采购玉米配方肥,彻底改变群众盲目用肥习惯;统一机械化耕种,改变了传统的栽培模式,示范田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3.2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收入合作社在运作过程中,实现了技术指导与田间管理相统一,示范田在大旱之年,夺得了全面丰收,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示范田较同一区域、同等生产水平的普通田块平均增产2 524.5 kg/hm2,增产率达到了32.7%。澄城县丰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建立的双千亩示范田平均单产达到了12 937.5 kg/hm2,较普通田块增产5 437.5 kg/hm2,增产率达到了72.5%,示范田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据丰旺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宝来所说:应用配方肥可节省肥料投资300元/hm2,应用优质低价种子可节省90元/hm2,机耕费进行连片作业可节省270元/hm2,累计可节省生产成本660元/hm2。合作社的运作,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可为项目区农户增加6 213元/hm2。
3.3 玉米高产典型示范田不断涌现
2005—2013年,澄城县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得到部省级专家的高度关注与一致认可,2005年,澄城县玉米单产首次突破了“吨粮田”;2006年澄城县冯原镇迪家河村雷王伟0.232 hm2玉米示范田以单产18 937.5 kg/hm2创造了全国旱地春玉米单产最高纪录;2007年,刘家洼富源村集中连片的的双千亩玉米示范田平均单产达到了12 121.5 kg/hm2,创造了全国旱地玉米大面积平均单产最高纪录;2012年,澄城县王庄镇店头村玉米达到了单产15 871.5 kg/hm2,实现了百亩连片产量超过15 t/hm2的高产典型,刷新了全省旱地春玉米高产的纪录;2013年,冯原镇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了13 293 kg/hm2,创造了澄城县旱地玉米大面积单产的最高纪录。
3.4 加速生产方式的转变
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是破解粮食增产瓶颈的关键举措,始终与乡镇村组密切联系,系统规划,统一种植布局,积极动员群众集中连片,规范操作。积极指导组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村组闲散机械,进行统一管理,变分散作业为统一作业,极大地提高了耕作的效率,玉米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5 生产模式深得民心
合作社的成立与运作深得农户接受与喜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农技中心技术指导,从合作社可购回放心农资,不仅质量有了保障,而且减少流通环节,又配送到田,农民既方便又实惠。二是通过合作社的运作,农户种粮成本降低,单产水平提高,农户乐于接受;机具手耕作效率提高,收入提高,机具手喜爱;合作社相应收取管理费,运作有了保障,农户、机具手、合作社三方都很满意。三是通过组织项目区农户,积极参加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开展示范户现身说法等活动,多渠道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新技术推广有了依托组织,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吉安城村残疾人杨德俊2013年种植0.53 hm2玉米,以合作社贷款500元,合作社将种子肥料送到地头,不足2 h就种完玉米。玉米产量达到了12 187.5 kg/hm2。由此可见,合作社的帮扶成果显著。
4 结语
通过8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根据澄城县的人文因素和生产环境,彻底解决了玉米单产徘徊不前与谁来种地的问题,实践出“技术攻关、行政推动、项目运作、整建制推进”的澄城县粮食增产模式。
5 参考文献
[1] 于永梅.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1):15.
[2]李洪文,高焕文,周兴祥,等.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3):44-49.
[3] 王辉,殷振江,李撑娟,等.长武县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1(6):18-19,56.
[4] 于秋霞.夏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中国果菜,2009(3):44.
[5] 鲁桂风.谈玉米高效施肥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2(8):22-23.
[6] 房运喜,詹其厚,赵玉荣,等.玉米配方肥使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1):6490-6491.
[7] 邓小强,范贵国,周世龙.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