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偏头痛;辨证施治;肝郁气滞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69-02
中图分类号:R 747.2
文献标识码:B
偏头痛起病急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是影响病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病。2003~2006年,笔者采用中药疏肝解郁法治疗偏头痛34例, 同时与尼莫地平片治疗的34例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68例患者均属门诊病人,诊断均参照国家卫生部1995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和1998年新的国际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颅脑器质性病变。TCD检查脑血流正常者45例,异常者23例。按接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中,男12例, 女22例,其中20~29岁9例,30~39岁8例,40~49岁7例,50~59岁7例,60岁以上3例。病程1年以下9例,1~3年10例,4~5年8例,6~10年6例,11~20年1例。对照组34例中,男10 例,女24例,其中20~29岁8例,30~39岁10例,40~49岁8例,50~59岁6例,60岁以上2例;病程1年以下8例,1~3年9例,4~5年9例,6~10年7例,11~20年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临床表现 两组病例临床表现为头部一侧或两侧头痛反复发作,常伴恶心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发作疼痛部位以前额,颞顶部,眼眶,后枕部多见;疼痛性质多以跳痛、搏动性为主,部分病例伴有眩晕、耳鸣、闪光、呕吐等症状;头痛持续时间最长10余天,最短几小时;发病与情绪变化,睡眠好坏,劳累及月经有关。中医辨证以肝郁气滞为主,症见头脑胀痛、跳痛、或伴眩晕、烦闷不安、睡眠不宁、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或涩。
3.治疗方法 治疗组:柴胡15 g,川芎12 g ,牡丹皮12 g,栀子12 g、赤芍15 g、白芍30 g,香附12 g,郁金12 g,丹参20 g,蔓荆子12 g。兼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黄芪;兼痰浊者加半夏,陈皮,兼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每日1 剂,水煎2次,第1次煎汁250 ml,第2次煎汁150 ml,两汁混匀,分2次服;1周为1个疗程,一般服3~4个疗程,以后每月服1个疗程,连服3个月。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次,每天3次,疼痛剧烈加用尼美舒利止痛。连用3个月。
4.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1995 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内无复发;显效:头痛程度减轻2级,伴随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程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或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但不足2/3;无效:疼痛程度减轻不足1级,或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或疼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痊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结果
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χ2=5.31,P<0.05),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讨
论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伴体内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改变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其认识多集中在对遗传因素、血管因素、血液流变学及递质类因素与神经精神因素等的阐述上[1]。偏头痛的发作可能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局限性脑缺血有关。钙通道阻滞剂可通过阻止钙离子内流而抑制脑血管痉挛,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5-HT释放等作用[2]。尼莫地平是钙通道拮抗剂,能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内流,预防和解除脑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改善脑供血,阻止神经细胞钙超载对脑血管的特异扩张作用,在适当剂量下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几乎不影响外周血管[3]。据报道尼莫地平治疗典型偏头痛和普通型偏头痛的有效率可达93%[2]。
中医药从整体出发,以“整体观念”理论为指导,将偏头痛归属于“头痛、头风、偏头风”等范畴,无论外感或内伤,均可致气血运行失调,气机阻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其病机以肝郁气滞为主,可兼有痰浊、血瘀[4]。概因肝主气、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为气机之枢;主情志,五志过极皆能生火,肝失条达,疏畅失职,肝血瘀阻,气血不能上达,濡养清窍;郁久化热,上扰清窍,而致头痛发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而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颞部为少阳经脉所过之处,故治宜调畅气机,疏肝解郁,活络止痛。首选柴胡以其引诸药入少阳之经而直达病所;香附辛散肝郁、苦降肝逆、甘缓肝急,为疏肝理气之要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通气活血;郁金助川芎活血行气,辅柴胡调畅气机;丹参、赤芍活血行血通络;白芍柔肝潜阳熄风;蔓荆子疏风止痛;郁久生热,以牡丹皮,栀子降火。诸药合用,肝气疏、气机畅、气血调、血脉通故疼痛止。全方作用,疏肝解郁,活络化瘀,药证相投,每获良效。
参考文献
[1]谭 静,周德生.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研究概况[J].中医药信息,2007,24(1):8-9.
[2]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7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5.
[3]杜新春.低分子肝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1):58.
(收稿日期:2007-04-27 修回日期:2007-06-28)
(编辑:梁明佩)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69-02
中图分类号:R 747.2
文献标识码:B
偏头痛起病急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是影响病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病。2003~2006年,笔者采用中药疏肝解郁法治疗偏头痛34例, 同时与尼莫地平片治疗的34例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68例患者均属门诊病人,诊断均参照国家卫生部1995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和1998年新的国际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颅脑器质性病变。TCD检查脑血流正常者45例,异常者23例。按接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中,男12例, 女22例,其中20~29岁9例,30~39岁8例,40~49岁7例,50~59岁7例,60岁以上3例。病程1年以下9例,1~3年10例,4~5年8例,6~10年6例,11~20年1例。对照组34例中,男10 例,女24例,其中20~29岁8例,30~39岁10例,40~49岁8例,50~59岁6例,60岁以上2例;病程1年以下8例,1~3年9例,4~5年9例,6~10年7例,11~20年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临床表现 两组病例临床表现为头部一侧或两侧头痛反复发作,常伴恶心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发作疼痛部位以前额,颞顶部,眼眶,后枕部多见;疼痛性质多以跳痛、搏动性为主,部分病例伴有眩晕、耳鸣、闪光、呕吐等症状;头痛持续时间最长10余天,最短几小时;发病与情绪变化,睡眠好坏,劳累及月经有关。中医辨证以肝郁气滞为主,症见头脑胀痛、跳痛、或伴眩晕、烦闷不安、睡眠不宁、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或涩。
3.治疗方法 治疗组:柴胡15 g,川芎12 g ,牡丹皮12 g,栀子12 g、赤芍15 g、白芍30 g,香附12 g,郁金12 g,丹参20 g,蔓荆子12 g。兼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黄芪;兼痰浊者加半夏,陈皮,兼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每日1 剂,水煎2次,第1次煎汁250 ml,第2次煎汁150 ml,两汁混匀,分2次服;1周为1个疗程,一般服3~4个疗程,以后每月服1个疗程,连服3个月。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次,每天3次,疼痛剧烈加用尼美舒利止痛。连用3个月。
4.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1995 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内无复发;显效:头痛程度减轻2级,伴随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程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或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但不足2/3;无效:疼痛程度减轻不足1级,或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或疼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痊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结果
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χ2=5.31,P<0.05),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讨
论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伴体内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改变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其认识多集中在对遗传因素、血管因素、血液流变学及递质类因素与神经精神因素等的阐述上[1]。偏头痛的发作可能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局限性脑缺血有关。钙通道阻滞剂可通过阻止钙离子内流而抑制脑血管痉挛,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5-HT释放等作用[2]。尼莫地平是钙通道拮抗剂,能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内流,预防和解除脑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改善脑供血,阻止神经细胞钙超载对脑血管的特异扩张作用,在适当剂量下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几乎不影响外周血管[3]。据报道尼莫地平治疗典型偏头痛和普通型偏头痛的有效率可达93%[2]。
中医药从整体出发,以“整体观念”理论为指导,将偏头痛归属于“头痛、头风、偏头风”等范畴,无论外感或内伤,均可致气血运行失调,气机阻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其病机以肝郁气滞为主,可兼有痰浊、血瘀[4]。概因肝主气、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为气机之枢;主情志,五志过极皆能生火,肝失条达,疏畅失职,肝血瘀阻,气血不能上达,濡养清窍;郁久化热,上扰清窍,而致头痛发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而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颞部为少阳经脉所过之处,故治宜调畅气机,疏肝解郁,活络止痛。首选柴胡以其引诸药入少阳之经而直达病所;香附辛散肝郁、苦降肝逆、甘缓肝急,为疏肝理气之要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通气活血;郁金助川芎活血行气,辅柴胡调畅气机;丹参、赤芍活血行血通络;白芍柔肝潜阳熄风;蔓荆子疏风止痛;郁久生热,以牡丹皮,栀子降火。诸药合用,肝气疏、气机畅、气血调、血脉通故疼痛止。全方作用,疏肝解郁,活络化瘀,药证相投,每获良效。
参考文献
[1]谭 静,周德生.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研究概况[J].中医药信息,2007,24(1):8-9.
[2]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7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5.
[3]杜新春.低分子肝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1):58.
(收稿日期:2007-04-27 修回日期:2007-06-28)
(编辑: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