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友好邻国,在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有异有同,同时两国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数字观”就是其中的一大要点。对于古代人民的生活来说,数字的使用即能够体现人们对于生活的崇敬,也能体现出人们对于风俗、凶吉的感知。中日两国的数字观在古代便出现了例如奇偶喜好、最大数字等方面的不同,体现出中日两国对于数字的独到理解以及数字文化的特殊性。
【关键词】 中日文化;数字观;中日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0-0114-02
尽管中日两国在历史发展上有过颇多交流与相互学习,但两国人民对于数字文化的使用和理解却存在着十足的差异,这背后的影响因素既有语言发音,也有风俗认知,但这些差异均体现了中国和日本的不同文化理念。目前我国对于中日两国数字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的“奇偶含义”“多寡含义”“发音与凶吉”等方面,故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力求进一步归纳与探讨中日数字观之间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
一、中日数字观的由来
(一)古代渊源
据考证,中国汉字中数字的初次登场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上的绘画。据历史资料表明,中国上古时期伏羲氏初创“八卦”,其中以“_”代表“阳”,而以“_ _”代表“阴”,而这最初的两个符号便被认为是数字“一”,“二”最初的雏形,因此在古代中国,以“一”为代表的奇数被视为“阳数”,代表着“旺盛”;而以“二”为代表的偶数则被视为“阴数”,代表着“阴虚”。但中国古时便讲究“阴阳调和”“阴阳二元”在日本方面,由于古代日本向来从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与哲学,因而对中国古典《易经》颇有所学的日本以其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记载为根据,对“一”“三”等奇数有所青睐。
(二)现代影响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自古以来形成的数字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如说,现代社会的同样对两国的数字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数字“8”在中文发音中与“发”近似,而“发”字在现代语境下又与“发财,发达”等具有吉利意义的词汇相联系,因此现代中国人无论是选择手机号码还是车牌号码都倾向于带有数字“8”的选择,此外数字“6”也因为“六六大顺”等成语而在中国颇受喜爱。然而在日本,数字“9”在今年非常不受人们喜欢,这是因为在日语发音中数字“9”与“苦”颇为近似,容易让日本人产生消极的联想。由此可见,现代文化对于发音、谐音的关注同样影响了中日两国数字观的发展。
二、中日数字观的差异
(一)奇偶数差异
正如上文所述,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调和”,因此向来将偶数视为较为吉利的数字,而这一现象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也有所体现。古代中国宫殿十分讲究“对称美”,以“紫禁城”为例,全城按照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为轴,在东西两侧均匀修建楼阁宫室,无不体现出数字“2”所代表的对称性。此外,中国古代诗歌同样重视“对偶”,例如唐诗便是四句式的工整文學形式,而音韵的两两押韵也是对称性的一种体现。此外,数字“6”和“8”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最受青睐的两个数字,因为 “6”经常出现在成语“六六大顺”当中,同时“8”也与“发”存在谐音关系,两者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都具有相当高的吉利含义,因此这两个偶数数字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但在偶数中存在一个例外,那就是数字“4”。由于数字“4”无论是在中文还是日文当中,其发音都与“死”字近似,字近似,因而在两国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在一些生活场合中能不用则不用,尤其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如果电话号码或汽车牌照上出现过多的“4”字甚至会让人感到可怕。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下偶数显然比奇数更受喜爱,这其中不仅是受到了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也离不开现代人对于数字音韵的解读。
而日本则出于对中国古典《易经》的理解,自古以来便对奇数青睐有加。以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为例,神道教供奉“三神器”为宝物,即“天丛云剑、八尺琼勾玉、八咫镜”三者。而在日本古籍《古事记》中,众神也常以三人组的形式出现,例如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所生的著名日本三神“天照大神、月读命、须佐之男命”等等。此外,日本的古典诗歌“俳句”也十分重视奇数,俳句严格按照每句“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的字数进行创作。由此可见,俳句在形式上以奇数诗句为美,而不像中国唐诗般讲究四句对偶。就现代日本的风俗习惯而言,日本人在随结婚份子钱时,必然是给予奇数开头的礼金,例如3000日元、5000日元等等,同时日本婚礼上的“三三九度(新婚夫妇用三杯酒交换三次共九次以完成交杯酒)”仪式也是重视奇数的一种表现。此外,日本的传统节日也大多以奇数为吉日。例如每年十一月十五日的“七五三节”不仅在日期选择上均是奇数,其庆祝内容“祝贺成长到3、5岁的男孩和3、7岁的女孩”也体现了对奇数年龄的祝福。日本文化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便是茶道。实际上奇数的美好在茶道中也有所体现,茶道的进行步骤被称为“茶道七事”,同时在茶道“和室”外的庭院里放置的枯山水石也常以七个以及七·五·三个的排列来布置风景。同时由于 “七福神”传说在日本广为流传,因此数字“七”也深受日本人喜爱。最后日本人家里佛坛前供奉的三支插花也常被冠以“佛·法·僧”的名称。综上所述,在日本传统理念和现代风俗的双重影响下,日本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喜爱奇数的国家。
(二)发音差异
在中国,除了上述提到的数字“六”和“八”因为发音与“溜”,“发”近似而受到中国人喜爱之外,数字“九”同样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例子。这是因为“九”的发音与“久”相同,蕴意“长长久久”,因此数字“九”经常出现在婚姻喜事或定情信物当中。 相反,数字“九”在日本却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这是因为日语当中“九”的读音与“苦”字一样,象征着辛苦、艰苦等等,尤其受到现代日本人的排斥。同时数字“四”在中日两国语言的发音上都与“死”字近似,因此这个数字在两国都被视作不幸的数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语里的“梳子”发音为“kusi”,恰好与数字“九、四”的发音一样,所以梳子在日本理所当然地被当作最不应该送人的礼物。
(三)数字熟语差异
通过中日两国对于熟语、成语等的使用,我们可以发现两国对于“最大数字”的理解有所不同。虽然从数学角度来看,从一到九的最大数字自然非“九”莫属,但在实际使用当中却并不一定如此。
例如中国古时候便用“一言九鼎”来形容“说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这个成语中的“鼎”是古代中国用于祭祀互动当中的三足青铜器,而“九”则代表了其分量之中。此外例如“九天揽月(到最高的天空摘月,形容壮志豪情)”“九死一生(历经多次危险而幸存)”“九霄云外(在最远的天空之外)”“九牛一毛(众多事物中的一个)”等等带有“九”字的成语都明显透露出了中国以“九”字为最大的特性。同时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常常出现的“九九八十一难”,更是通过数字“九”的叠加突出了小说中灾难之多。
而在日本文化当中,数字“八”经常被用作最大的数字。例如在日本同样是形容苦难之多时,会使用“四苦八苦(千辛万苦)”“七难八苦(人间所有苦难)”。而日本的神道教三神器之一“八咫鏡”則是代表“大与美丽之镜”,由此可见,相比于数字“九”,日本文化中更将数字“八”视为大数。
三、结语
本文首先通过历史渊源及现代影响两个方面对中日两国数字观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通过 “奇偶数差异”“发音差异”“熟语差异”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了中日两国数字观的具体差别。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尽管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彼此交融,但由于各国文化渗透、发音等原因而在数字观上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但正如数字文化无时无刻不受到现代文化赋予的新影响一般,未来两国间的数字文化差异或许还会出现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陈雨潇.关于中日两国对数字喜好异同的分析[J].散文百家,2016,(4):175-176.
[2]戴小清.中日数字文化观比较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100-101.
[3]李建英.日本人的数字观[J].校园英语,2015,(26):202-203.
[4]刘世琴.日本数字包含的习俗及文化心理要素[J].人民论坛,2016,(5):253-255.
[5]王晋茶.谈日本人的数字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4):159-160.
[6]熊辉.中日数字文化浅谈[J].现代交际,2014,(11):59-60
作者信息:吴家乐,男,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 中日文化;数字观;中日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0-0114-02
尽管中日两国在历史发展上有过颇多交流与相互学习,但两国人民对于数字文化的使用和理解却存在着十足的差异,这背后的影响因素既有语言发音,也有风俗认知,但这些差异均体现了中国和日本的不同文化理念。目前我国对于中日两国数字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的“奇偶含义”“多寡含义”“发音与凶吉”等方面,故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力求进一步归纳与探讨中日数字观之间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
一、中日数字观的由来
(一)古代渊源
据考证,中国汉字中数字的初次登场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上的绘画。据历史资料表明,中国上古时期伏羲氏初创“八卦”,其中以“_”代表“阳”,而以“_ _”代表“阴”,而这最初的两个符号便被认为是数字“一”,“二”最初的雏形,因此在古代中国,以“一”为代表的奇数被视为“阳数”,代表着“旺盛”;而以“二”为代表的偶数则被视为“阴数”,代表着“阴虚”。但中国古时便讲究“阴阳调和”“阴阳二元”在日本方面,由于古代日本向来从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与哲学,因而对中国古典《易经》颇有所学的日本以其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记载为根据,对“一”“三”等奇数有所青睐。
(二)现代影响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自古以来形成的数字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如说,现代社会的同样对两国的数字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数字“8”在中文发音中与“发”近似,而“发”字在现代语境下又与“发财,发达”等具有吉利意义的词汇相联系,因此现代中国人无论是选择手机号码还是车牌号码都倾向于带有数字“8”的选择,此外数字“6”也因为“六六大顺”等成语而在中国颇受喜爱。然而在日本,数字“9”在今年非常不受人们喜欢,这是因为在日语发音中数字“9”与“苦”颇为近似,容易让日本人产生消极的联想。由此可见,现代文化对于发音、谐音的关注同样影响了中日两国数字观的发展。
二、中日数字观的差异
(一)奇偶数差异
正如上文所述,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调和”,因此向来将偶数视为较为吉利的数字,而这一现象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也有所体现。古代中国宫殿十分讲究“对称美”,以“紫禁城”为例,全城按照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为轴,在东西两侧均匀修建楼阁宫室,无不体现出数字“2”所代表的对称性。此外,中国古代诗歌同样重视“对偶”,例如唐诗便是四句式的工整文學形式,而音韵的两两押韵也是对称性的一种体现。此外,数字“6”和“8”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最受青睐的两个数字,因为 “6”经常出现在成语“六六大顺”当中,同时“8”也与“发”存在谐音关系,两者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都具有相当高的吉利含义,因此这两个偶数数字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但在偶数中存在一个例外,那就是数字“4”。由于数字“4”无论是在中文还是日文当中,其发音都与“死”字近似,字近似,因而在两国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在一些生活场合中能不用则不用,尤其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如果电话号码或汽车牌照上出现过多的“4”字甚至会让人感到可怕。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下偶数显然比奇数更受喜爱,这其中不仅是受到了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也离不开现代人对于数字音韵的解读。
而日本则出于对中国古典《易经》的理解,自古以来便对奇数青睐有加。以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为例,神道教供奉“三神器”为宝物,即“天丛云剑、八尺琼勾玉、八咫镜”三者。而在日本古籍《古事记》中,众神也常以三人组的形式出现,例如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所生的著名日本三神“天照大神、月读命、须佐之男命”等等。此外,日本的古典诗歌“俳句”也十分重视奇数,俳句严格按照每句“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的字数进行创作。由此可见,俳句在形式上以奇数诗句为美,而不像中国唐诗般讲究四句对偶。就现代日本的风俗习惯而言,日本人在随结婚份子钱时,必然是给予奇数开头的礼金,例如3000日元、5000日元等等,同时日本婚礼上的“三三九度(新婚夫妇用三杯酒交换三次共九次以完成交杯酒)”仪式也是重视奇数的一种表现。此外,日本的传统节日也大多以奇数为吉日。例如每年十一月十五日的“七五三节”不仅在日期选择上均是奇数,其庆祝内容“祝贺成长到3、5岁的男孩和3、7岁的女孩”也体现了对奇数年龄的祝福。日本文化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便是茶道。实际上奇数的美好在茶道中也有所体现,茶道的进行步骤被称为“茶道七事”,同时在茶道“和室”外的庭院里放置的枯山水石也常以七个以及七·五·三个的排列来布置风景。同时由于 “七福神”传说在日本广为流传,因此数字“七”也深受日本人喜爱。最后日本人家里佛坛前供奉的三支插花也常被冠以“佛·法·僧”的名称。综上所述,在日本传统理念和现代风俗的双重影响下,日本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喜爱奇数的国家。
(二)发音差异
在中国,除了上述提到的数字“六”和“八”因为发音与“溜”,“发”近似而受到中国人喜爱之外,数字“九”同样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例子。这是因为“九”的发音与“久”相同,蕴意“长长久久”,因此数字“九”经常出现在婚姻喜事或定情信物当中。 相反,数字“九”在日本却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这是因为日语当中“九”的读音与“苦”字一样,象征着辛苦、艰苦等等,尤其受到现代日本人的排斥。同时数字“四”在中日两国语言的发音上都与“死”字近似,因此这个数字在两国都被视作不幸的数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语里的“梳子”发音为“kusi”,恰好与数字“九、四”的发音一样,所以梳子在日本理所当然地被当作最不应该送人的礼物。
(三)数字熟语差异
通过中日两国对于熟语、成语等的使用,我们可以发现两国对于“最大数字”的理解有所不同。虽然从数学角度来看,从一到九的最大数字自然非“九”莫属,但在实际使用当中却并不一定如此。
例如中国古时候便用“一言九鼎”来形容“说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这个成语中的“鼎”是古代中国用于祭祀互动当中的三足青铜器,而“九”则代表了其分量之中。此外例如“九天揽月(到最高的天空摘月,形容壮志豪情)”“九死一生(历经多次危险而幸存)”“九霄云外(在最远的天空之外)”“九牛一毛(众多事物中的一个)”等等带有“九”字的成语都明显透露出了中国以“九”字为最大的特性。同时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常常出现的“九九八十一难”,更是通过数字“九”的叠加突出了小说中灾难之多。
而在日本文化当中,数字“八”经常被用作最大的数字。例如在日本同样是形容苦难之多时,会使用“四苦八苦(千辛万苦)”“七难八苦(人间所有苦难)”。而日本的神道教三神器之一“八咫鏡”則是代表“大与美丽之镜”,由此可见,相比于数字“九”,日本文化中更将数字“八”视为大数。
三、结语
本文首先通过历史渊源及现代影响两个方面对中日两国数字观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通过 “奇偶数差异”“发音差异”“熟语差异”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了中日两国数字观的具体差别。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尽管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彼此交融,但由于各国文化渗透、发音等原因而在数字观上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但正如数字文化无时无刻不受到现代文化赋予的新影响一般,未来两国间的数字文化差异或许还会出现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陈雨潇.关于中日两国对数字喜好异同的分析[J].散文百家,2016,(4):175-176.
[2]戴小清.中日数字文化观比较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100-101.
[3]李建英.日本人的数字观[J].校园英语,2015,(26):202-203.
[4]刘世琴.日本数字包含的习俗及文化心理要素[J].人民论坛,2016,(5):253-255.
[5]王晋茶.谈日本人的数字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4):159-160.
[6]熊辉.中日数字文化浅谈[J].现代交际,2014,(11):59-60
作者信息:吴家乐,男,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