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是对教师传统理念的严峻挑战。唯有反思,才能正视现实,才能以开放的心态,革故鼎新,完成角色的转型定位,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角色 转型定位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每一位教师都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我们亟需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方式以及行为进行深刻的、全方位的审视和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及时准确做好角色的转型定位,将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做好角色转型定位
(一)从知识的传授者到知识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教师俨然成了知识的权威,他所要完成的任务就在于把确定不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通讯与网络技术为知识和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知识的生产和更新,转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对教师角色的冲击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改主张教学过程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二)回归主权,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学生的“主权”回归势必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看似有序、缜密,实则机械、呆板的教学流程。为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寓教于乐,力求生动活泼,并能敏锐捕捉住学生思维中的瞬间火花。在愉悦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审美辨识能力。
(三) 因势利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其要旨应该是引而不发,导而不露。要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绝不能一味地“填鸭式”式地灌输,“标签式”的讲解。要善于发现和归结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学生的思维动机和过程,切不可无视其中虽显稚嫩但蕴含智慧的“火花”,或简单将其“格式化”。引导可以是能力点中方法的点拨和思维激发,也可以是在知识点的探讨中发掘出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辨识能力的陶冶。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茫困惑、不知所之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知方向,而是循循善诱,激发他丰厚的探究潜能;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望难却步,畏难欲退时,教师不是板着面孔训斥或生硬地逼着走,而是点燃他内在的精神之火。
(四)屈身下顾,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毋庸讳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是传承知识的圣者,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苛求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往往对课本定论奉若神明,只需听记下来,即可谓拥有了医治百病的神丹妙药。虽讲求学以致用,但常常陷于囫囵吞枣、依虎画猫地机械运用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难免扼杀了学生学以致疑的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去拓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容忍并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和谐的脉搏跳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求获得最恰当的答案,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
二、 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不断充实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传统教学,教师大多是单一应对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尤其多年来,教师的学科本位思想顽固,不少教师常不自觉地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由于新课程内容的包容性和渗透性,以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去适应其需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迫使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审视、反思。改善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兼学并蓄,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这样才能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二)学会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这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以本为本”已成为历史。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夯实教学的基本技能
在夯实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还应掌握一些新的技能。以往教师常拘泥于教材,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体验性(动脑、动眼、动手等)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总之,新课程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角色转换。革故鼎新,要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整合固有的知识结构,可谓任重道远,其艰巨性、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角色 转型定位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每一位教师都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我们亟需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方式以及行为进行深刻的、全方位的审视和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及时准确做好角色的转型定位,将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做好角色转型定位
(一)从知识的传授者到知识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教师俨然成了知识的权威,他所要完成的任务就在于把确定不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通讯与网络技术为知识和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知识的生产和更新,转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对教师角色的冲击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改主张教学过程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二)回归主权,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学生的“主权”回归势必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看似有序、缜密,实则机械、呆板的教学流程。为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寓教于乐,力求生动活泼,并能敏锐捕捉住学生思维中的瞬间火花。在愉悦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审美辨识能力。
(三) 因势利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其要旨应该是引而不发,导而不露。要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绝不能一味地“填鸭式”式地灌输,“标签式”的讲解。要善于发现和归结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学生的思维动机和过程,切不可无视其中虽显稚嫩但蕴含智慧的“火花”,或简单将其“格式化”。引导可以是能力点中方法的点拨和思维激发,也可以是在知识点的探讨中发掘出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辨识能力的陶冶。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茫困惑、不知所之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知方向,而是循循善诱,激发他丰厚的探究潜能;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望难却步,畏难欲退时,教师不是板着面孔训斥或生硬地逼着走,而是点燃他内在的精神之火。
(四)屈身下顾,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毋庸讳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是传承知识的圣者,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苛求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往往对课本定论奉若神明,只需听记下来,即可谓拥有了医治百病的神丹妙药。虽讲求学以致用,但常常陷于囫囵吞枣、依虎画猫地机械运用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难免扼杀了学生学以致疑的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去拓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容忍并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和谐的脉搏跳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求获得最恰当的答案,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
二、 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不断充实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传统教学,教师大多是单一应对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尤其多年来,教师的学科本位思想顽固,不少教师常不自觉地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由于新课程内容的包容性和渗透性,以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去适应其需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迫使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审视、反思。改善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兼学并蓄,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这样才能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二)学会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这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以本为本”已成为历史。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夯实教学的基本技能
在夯实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还应掌握一些新的技能。以往教师常拘泥于教材,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体验性(动脑、动眼、动手等)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总之,新课程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角色转换。革故鼎新,要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整合固有的知识结构,可谓任重道远,其艰巨性、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