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而语文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实现持续的成长和发展。下面,笔者就主持省级研究课题《“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策略》的一点收获,结合有关阅读教学的课例,谈谈自己的心得和做法。
一、启迪发现。奠定自主探究的根基
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迪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我讲道:“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他更爱战士们,因此决定忍痛杀了他心爱的坐骑。只可惜了这大黑骡子啊!”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了一下。随即有一个学生提出:“彭德怀为什么不可以只杀其它五头牲口.而留下他的大黑骡子呢?这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这样的想法正中我的下怀。我微笑着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时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被激活。于是我趁热打铁,鼓励大家再次深入研读文本,解决疑问。通过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彭德怀这样做.一是考虑到,多杀一头牲口,能多一些红军战士走出草地:二是可以看出他严于律己、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这样的主动质疑、自主探究,就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总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比如,上《黄果树瀑布》这一课伊始,我要学生背对讲台,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听.然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想这声音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哗哗的流水声.就像大海的惊涛骇浪。”有的说:“是瀑布,像洪水从山上直泻下来的声音。”这时,我说:“瀑布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巨大的声音?瀑布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转身看录像。”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转身来看瀑布。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我再来揭示课题,并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我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背着讲台听.启迪了学生的想象.也激发了他们探究瀑布伟大景观的热情。当学生转身看到瀑布的景象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课文。
三、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的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会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是开放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究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如教学《灰椋鸟》群鸟归林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组织的:“你们喜欢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认真地去读书,找句子、写体会。全班交流时,大家畅所欲言。不少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段话。它使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好像真的看到了天上那成群结队的灰椋鸟.非常有气势。”有的说:“我喜欢‘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呜叫……与熟悉的伙伴会合。’我觉得这些鸟似乎通人性,特别可爱。”另一个接下说:“我也喜欢这段,从这儿的描写,我感觉到鸟儿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就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探究。
四、适时点拨。指明自主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暗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
五、自由选择,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都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如在学习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后,我让学生带着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研究春天.并写下自己的独特发现和感受。结果大家兴致盎然.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写下了不少很有质量的观察日记.其中有两篇经过修改,投寄到杂志社,居然还发表了。
总之.我们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学生的自主探究,选择适合班级实情的策略,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启迪发现。奠定自主探究的根基
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迪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我讲道:“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他更爱战士们,因此决定忍痛杀了他心爱的坐骑。只可惜了这大黑骡子啊!”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了一下。随即有一个学生提出:“彭德怀为什么不可以只杀其它五头牲口.而留下他的大黑骡子呢?这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这样的想法正中我的下怀。我微笑着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时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被激活。于是我趁热打铁,鼓励大家再次深入研读文本,解决疑问。通过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彭德怀这样做.一是考虑到,多杀一头牲口,能多一些红军战士走出草地:二是可以看出他严于律己、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这样的主动质疑、自主探究,就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总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比如,上《黄果树瀑布》这一课伊始,我要学生背对讲台,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听.然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想这声音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哗哗的流水声.就像大海的惊涛骇浪。”有的说:“是瀑布,像洪水从山上直泻下来的声音。”这时,我说:“瀑布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巨大的声音?瀑布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转身看录像。”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转身来看瀑布。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我再来揭示课题,并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我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背着讲台听.启迪了学生的想象.也激发了他们探究瀑布伟大景观的热情。当学生转身看到瀑布的景象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课文。
三、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的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会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是开放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究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如教学《灰椋鸟》群鸟归林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组织的:“你们喜欢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认真地去读书,找句子、写体会。全班交流时,大家畅所欲言。不少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段话。它使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好像真的看到了天上那成群结队的灰椋鸟.非常有气势。”有的说:“我喜欢‘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呜叫……与熟悉的伙伴会合。’我觉得这些鸟似乎通人性,特别可爱。”另一个接下说:“我也喜欢这段,从这儿的描写,我感觉到鸟儿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就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探究。
四、适时点拨。指明自主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暗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
五、自由选择,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都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如在学习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后,我让学生带着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研究春天.并写下自己的独特发现和感受。结果大家兴致盎然.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写下了不少很有质量的观察日记.其中有两篇经过修改,投寄到杂志社,居然还发表了。
总之.我们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学生的自主探究,选择适合班级实情的策略,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