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远离贫困,她从河南永城农村出发,带着22元钱只身来到北京,下火车时,兜里只剩下了3.4元。准备开饭店时,装在口袋里仅有的2000元进菜钱被偷,怎么办?她想租场地建建材市场,没有钱,怎么办?准备建商贸城,缺资金,怎么办?“赊”,一个字,成就了张晓莉。
3.4元钱能做什么?可是,张晓莉就凭着这3.4元钱在北京站稳了脚。如今,她已成为北京三家公司的总经理,身家千万元。
打工
1984年,20多岁的张晓莉,深切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决定去北京打工。
张晓莉从河南永城坐火车到北京,出门时带了22元,到北京下车时,兜里只剩下3.4元。
张晓莉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军区营建大队做油漆工。她很珍惜这个机会,天天趴在地板上认真地涂油漆,但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到北京的第二年,张晓莉报名参加了一个缝纫学校的业余培训班,这期间她边打工边上课。
做油漆工每个月只有50多元的工资,她总是只留下20元做生活费,剩下的钱都寄回老家。她几乎不去食堂里打饭,冬天时,也只在街上买棵大白菜,把叶子掰下,吃饭时放在饭盒里,到开水房用开水使劲烫一烫,再撒点盐搅拌一下,一顿饭的菜就这样解决了。
第三年,张晓莉辞去了油漆工作,自己开了一家裁缝店。虽然挣钱不多,但总算安顿下来了。
创业
1987年,张晓莉结婚了,丈夫是自己做油漆工时认识的,人很好。裁缝店还是那样开着,生意不多,但足以维持生计。随后的3年,3个孩子相继出生,那几年,张晓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贤妻良母,她竭尽全力照顾着家庭。但经济的窘迫仍然困扰着她。
1992年冬天,张晓莉把孩子安排到寄宿学校,开始了创业历程。
创业之初,张晓莉和丈夫决定开一家饭店。他们租了一间门面房,专门经营川鲁风味的饭菜。就在开饭店的过程中,张晓莉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张晓莉在开店前算了一笔账,店铺租金一年是8000元,当时一次性要交半年的租金。可当时东拼西凑,手里也只有6000元,开店雇人的工资先不用付,那么正好有2000元可以用来买菜。但人算不如天算。那天,张晓莉去菜市场买菜,结果等她回头掏钱时才发现,准备采购菜的2000元竟然不见了!
张晓莉一下子晕了。她想回饭店,但菜没有买怎么开店呢?她想了一会儿,又重新回到市场上,镇静下来重新选菜。她对菜贩说,摊上的肉原来卖5元一斤,她愿意掏5.5元买,但能不能先不给钱,要是对她信任的话,一个月以后她保证还钱。由于张晓莉在这里生活了3年,很多菜贩也都认识她,她就用这种方式赊回了菜。靠着这些菜,张晓莉的饭店开张了。后来,资金紧张时,她还会用这种方式,但每到一个月时,就一次性全部结清。
在这种“赊账”的经营策略下,张晓莉的饭店开了8年,面积也越开越大,从原先的80平方米到150平方米,再到300多平方米,生意也很红火。后来,自己顾不过来时才转让给亲戚。
扩大
来北京8年后,张晓莉买了一辆吉普车,后来又花12万元在海淀区西北望附近买了一块300平方米的地,自己盖了一座四合院。
就在给自家盖四合院时,张晓莉又发现了一个商机。
当时,她开的饭店前有一条马路,饭店在马路南,而马路北不知什么时候形成了一个建材市场。1999年,这个市场因为脏乱差,被当时的市委书记指示要取缔和拆除。张晓莉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多建材商户,拆了他们去哪里?
张晓莉突然想,如果在附近建一个新的建材市场,那边正好赶上拆迁,商铺肯定好出租。经过一番商议,张晓莉决定最终以每年1万元的价格租下附近的一个旧仓库,改建成商铺来出租。可对方却让张晓莉一次性把钱交齐。但张晓莉没有钱,因为原先挣的钱都盖房子了。“一年一万元,一个月也就不到1000元,我先给你2000元吧。”
张晓莉去找施工队,问建一间简易房子需要多少钱。施工队告诉她,最简易的也得2万元。张晓莉说:“建吧,但是我现在没钱给你,3个月以后给你钱,每间房我多给1000元。”施工队同意了。
这次租场地盖商铺,张晓莉仍然运用原先的赊账“诀窍”。她当年5月初拿下的地,到月底18间房子就全部建好了,正好赶上那边的建材市场拆迁,基本上没费什么劲儿,每间就以每月1200元的价格全部租出去了。
后来,张晓莉又用同样的办法把周围的一片地全部租下,用边建设边出租的手法,使得周围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建材市场。2003年,这个市场因为市政府的统一规划而拆迁,而此时的张晓莉,在3年多的时间里,利用这个市场已经赚了近百万元。
壮大
建材市场拆迁的同时,张晓莉又在北京体育大学附近建了北京华都基业商贸城,这个市场除了做建材外,还有服装等其他产品。
张晓莉后来曾经分析过,自己的创业过程,每一步都存在一个资金的问题——缺钱!建北京华都基业商贸城时,张晓莉缺钱的问题更为紧张。当年的土地租金是100万元,而张晓莉手里的流动资金只有15万元。她把所有钱都交给施工方,她说:“这是定金,3个月之后我全部还清。”
张晓莉特别自信,她相信自己能够做成。7月份施工队开始建,8月份她就开始了宣传攻势。由于地理位置好,又靠近生活区,所以很多商户都注意到了这个市场。
宣传一个月后就有1000多家商户登记。此时,张晓莉挨个儿跟商户打电话,让有意入驻的商户交押金,结果200多户每人都交了1000元押金,这20万元缓解了建房的资金压力;房子成框架后,张晓莉又通知交押金的商户,可以交租金了,一次交3个月,谁交得早谁能够先挑选商铺。结果有100多户交了,马上又有了40多万元的资金。
“雪球”就这样越滚越大,这个商贸城也没有占用张晓莉多少资金,在2003年11月份就开张了。
现状
如今,张晓莉已经在北京站稳脚跟,这个从河南永城走出来的乡村女子,已经成为三家公司(北京华都基业商贸城、北京晴云房地产信息咨询中心、北京上地长丰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
张晓莉曾经深刻地反思过自己,经历如她一样的人很多——出生于农村,为了摆脱贫困走向城市,在城市里摸爬滚打,付出了很多艰辛和汗水后,变得更加坚强。
谈到自己那种独特的“赊账式”经营思路,张晓莉说,她靠着这种思路成功,并非是投机取巧。“赊”如果不和自己的诚信结合在一起,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我许诺3个月以后给钱,一天都不会拖,一次两次的失信无所谓,但时间长了,就再也不会有人相信你了。”
作为三家公司的总经理,张晓莉每天要管理很多事情,但她觉得自己已经得心应手。“没有人天生懂得经营,尤其是对于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但人要勇于尝试。也许没有人教你怎样做,但在摸爬滚打的过程中,市场会明确地告诉你。”张晓莉说。(编辑/燕子)
3.4元钱能做什么?可是,张晓莉就凭着这3.4元钱在北京站稳了脚。如今,她已成为北京三家公司的总经理,身家千万元。
打工
1984年,20多岁的张晓莉,深切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决定去北京打工。
张晓莉从河南永城坐火车到北京,出门时带了22元,到北京下车时,兜里只剩下3.4元。
张晓莉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军区营建大队做油漆工。她很珍惜这个机会,天天趴在地板上认真地涂油漆,但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到北京的第二年,张晓莉报名参加了一个缝纫学校的业余培训班,这期间她边打工边上课。
做油漆工每个月只有50多元的工资,她总是只留下20元做生活费,剩下的钱都寄回老家。她几乎不去食堂里打饭,冬天时,也只在街上买棵大白菜,把叶子掰下,吃饭时放在饭盒里,到开水房用开水使劲烫一烫,再撒点盐搅拌一下,一顿饭的菜就这样解决了。
第三年,张晓莉辞去了油漆工作,自己开了一家裁缝店。虽然挣钱不多,但总算安顿下来了。
创业
1987年,张晓莉结婚了,丈夫是自己做油漆工时认识的,人很好。裁缝店还是那样开着,生意不多,但足以维持生计。随后的3年,3个孩子相继出生,那几年,张晓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贤妻良母,她竭尽全力照顾着家庭。但经济的窘迫仍然困扰着她。
1992年冬天,张晓莉把孩子安排到寄宿学校,开始了创业历程。
创业之初,张晓莉和丈夫决定开一家饭店。他们租了一间门面房,专门经营川鲁风味的饭菜。就在开饭店的过程中,张晓莉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张晓莉在开店前算了一笔账,店铺租金一年是8000元,当时一次性要交半年的租金。可当时东拼西凑,手里也只有6000元,开店雇人的工资先不用付,那么正好有2000元可以用来买菜。但人算不如天算。那天,张晓莉去菜市场买菜,结果等她回头掏钱时才发现,准备采购菜的2000元竟然不见了!
张晓莉一下子晕了。她想回饭店,但菜没有买怎么开店呢?她想了一会儿,又重新回到市场上,镇静下来重新选菜。她对菜贩说,摊上的肉原来卖5元一斤,她愿意掏5.5元买,但能不能先不给钱,要是对她信任的话,一个月以后她保证还钱。由于张晓莉在这里生活了3年,很多菜贩也都认识她,她就用这种方式赊回了菜。靠着这些菜,张晓莉的饭店开张了。后来,资金紧张时,她还会用这种方式,但每到一个月时,就一次性全部结清。
在这种“赊账”的经营策略下,张晓莉的饭店开了8年,面积也越开越大,从原先的80平方米到150平方米,再到300多平方米,生意也很红火。后来,自己顾不过来时才转让给亲戚。
扩大
来北京8年后,张晓莉买了一辆吉普车,后来又花12万元在海淀区西北望附近买了一块300平方米的地,自己盖了一座四合院。
就在给自家盖四合院时,张晓莉又发现了一个商机。
当时,她开的饭店前有一条马路,饭店在马路南,而马路北不知什么时候形成了一个建材市场。1999年,这个市场因为脏乱差,被当时的市委书记指示要取缔和拆除。张晓莉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多建材商户,拆了他们去哪里?
张晓莉突然想,如果在附近建一个新的建材市场,那边正好赶上拆迁,商铺肯定好出租。经过一番商议,张晓莉决定最终以每年1万元的价格租下附近的一个旧仓库,改建成商铺来出租。可对方却让张晓莉一次性把钱交齐。但张晓莉没有钱,因为原先挣的钱都盖房子了。“一年一万元,一个月也就不到1000元,我先给你2000元吧。”
张晓莉去找施工队,问建一间简易房子需要多少钱。施工队告诉她,最简易的也得2万元。张晓莉说:“建吧,但是我现在没钱给你,3个月以后给你钱,每间房我多给1000元。”施工队同意了。
这次租场地盖商铺,张晓莉仍然运用原先的赊账“诀窍”。她当年5月初拿下的地,到月底18间房子就全部建好了,正好赶上那边的建材市场拆迁,基本上没费什么劲儿,每间就以每月1200元的价格全部租出去了。
后来,张晓莉又用同样的办法把周围的一片地全部租下,用边建设边出租的手法,使得周围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建材市场。2003年,这个市场因为市政府的统一规划而拆迁,而此时的张晓莉,在3年多的时间里,利用这个市场已经赚了近百万元。
壮大
建材市场拆迁的同时,张晓莉又在北京体育大学附近建了北京华都基业商贸城,这个市场除了做建材外,还有服装等其他产品。
张晓莉后来曾经分析过,自己的创业过程,每一步都存在一个资金的问题——缺钱!建北京华都基业商贸城时,张晓莉缺钱的问题更为紧张。当年的土地租金是100万元,而张晓莉手里的流动资金只有15万元。她把所有钱都交给施工方,她说:“这是定金,3个月之后我全部还清。”
张晓莉特别自信,她相信自己能够做成。7月份施工队开始建,8月份她就开始了宣传攻势。由于地理位置好,又靠近生活区,所以很多商户都注意到了这个市场。
宣传一个月后就有1000多家商户登记。此时,张晓莉挨个儿跟商户打电话,让有意入驻的商户交押金,结果200多户每人都交了1000元押金,这20万元缓解了建房的资金压力;房子成框架后,张晓莉又通知交押金的商户,可以交租金了,一次交3个月,谁交得早谁能够先挑选商铺。结果有100多户交了,马上又有了40多万元的资金。
“雪球”就这样越滚越大,这个商贸城也没有占用张晓莉多少资金,在2003年11月份就开张了。
现状
如今,张晓莉已经在北京站稳脚跟,这个从河南永城走出来的乡村女子,已经成为三家公司(北京华都基业商贸城、北京晴云房地产信息咨询中心、北京上地长丰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
张晓莉曾经深刻地反思过自己,经历如她一样的人很多——出生于农村,为了摆脱贫困走向城市,在城市里摸爬滚打,付出了很多艰辛和汗水后,变得更加坚强。
谈到自己那种独特的“赊账式”经营思路,张晓莉说,她靠着这种思路成功,并非是投机取巧。“赊”如果不和自己的诚信结合在一起,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我许诺3个月以后给钱,一天都不会拖,一次两次的失信无所谓,但时间长了,就再也不会有人相信你了。”
作为三家公司的总经理,张晓莉每天要管理很多事情,但她觉得自己已经得心应手。“没有人天生懂得经营,尤其是对于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但人要勇于尝试。也许没有人教你怎样做,但在摸爬滚打的过程中,市场会明确地告诉你。”张晓莉说。(编辑/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