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在儿子三个月的时候和前夫离婚,原因她没说。可以肯定的是,不是对婚姻极度绝望,一般人是不会在孩子这么小时离婚的。
为了工作,也为了新的生活,儿子五个月大时,她把儿子送给外公外婆带回老家抚养。两年后,儿子回到母亲身边。这中间,她每个月回去看他一次,他会说话时每天和他打电话。
她遇到了一个不错的男人,有了第二次婚姻。那男人对儿子视同己出,她一直没告诉儿子有关生父的事,儿子就一直把继父当作自己的父亲。
儿子7岁多的时候,女儿出世了,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儿子虽然爱妹妹,但也会和妹妹抢玩具,抢父母的注意力和关爱。而她呵护小女儿多一些。一方面是因为女儿小,另一方面大概出于对丈夫的歉意,丈夫对不是亲生的儿子一直关爱,她只有对他亲生的女儿更好。
儿子上小学六年级时,继父外出工作两年。这时,儿子的生父出现了,说要见儿子,被她劝阻了。她告诉他,儿子不知道你的存在,为了儿子好,等他上大学了再告诉他真相。
她还是担心前夫哪天找到儿子学校去,而且儿子有所察觉了。于是,某一天,她对儿子说:妈妈不得不告诉你,你的亲生爸爸另有其人……
儿子当时似乎是平静的,但情绪在压抑之后有了反弹。两年后,他开始逃学,装病。无奈之下,她给他办了转学,让他在外地亲戚家生活。她自豪地说,我的儿子很聪明,成绩一定会不错。她不知道,他求学的动机之一就是,我的成绩好,妈妈就会爱我。
这种动机是不持久的,当他感受不到母爱时,就会放弃努力,并以自己的方式来吸引关注——他和亲友的关系处不好,上学期有两门没参加考试。
现在,她为儿子闹得焦头烂额,她觉得很累,也很不解,自己为了儿子一直很努力,可儿子还是不领情,总和她作对,三年没叫一声妈妈了。她说有时会想放弃,不知希望在哪里。
她不知道,变化是一点点累积的。
儿子最需要母爱时,被寄养在外公外婆家,这种经历对于亲密关系的建立是极大的伤害。
另外,她切断了儿子与生父的联系,这是很大的失误。
当儿子幼小无知时,她刻意隐瞒这个人的存在,从儿子的记忆里抹去这个人。当儿子渐知人事,她觉得纸包不住火时,又突然告诉他,他的父亲另有其人。为了给自己当初的决定找理由,便对儿子讲生父的种种不是。她对他厌恶至极,言语中也充满愤怒和鄙视,“他不负责任……这些年他连根棒棒糖都没给孩子买过……儿子的学费没出一分钱……”
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恨他,我不让你见他有道理,你最好也恨他,也一样不要见他。
孩子为了和母亲保持亲密,也许会恨父亲。而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情感来说,是沉重的、不公平的。这等于让孩子接受这样分裂悖离的情感:他给了我生命,但是我得恨他。
这种分裂悖离感会伤害到他自己,他会恨自己,自暴自弃。他现在弃考,就是发出一个信号,他已经不想再用成绩换取妈妈的爱了。
我不知道她和前夫之间发生过什么,但不管发生了什么,都是大人之间的恩怨,不能将恩怨推及到孩子身上。
孩子没能力也没责任为父母婚姻的失败买单,因为,父母离异不是他的错,亲生父亲的缺席不是他的错,亲生父亲的不堪更不是他的错。
他有权利知道亲生父亲是谁,有权利接受亲生父亲来看他,表达他虽菲薄但绝对是存在的关爱。这样,他心灵的大厦才有良好的地基,不至于坍塌。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就算我一天也没见过他,他在我的生命中一样存在。这就是生命中的父亲。
说这句话的,是一个自父母离异之后就没再见到父亲的人,他用一生寻找自己生命中的父亲。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
为了工作,也为了新的生活,儿子五个月大时,她把儿子送给外公外婆带回老家抚养。两年后,儿子回到母亲身边。这中间,她每个月回去看他一次,他会说话时每天和他打电话。
她遇到了一个不错的男人,有了第二次婚姻。那男人对儿子视同己出,她一直没告诉儿子有关生父的事,儿子就一直把继父当作自己的父亲。
儿子7岁多的时候,女儿出世了,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儿子虽然爱妹妹,但也会和妹妹抢玩具,抢父母的注意力和关爱。而她呵护小女儿多一些。一方面是因为女儿小,另一方面大概出于对丈夫的歉意,丈夫对不是亲生的儿子一直关爱,她只有对他亲生的女儿更好。
儿子上小学六年级时,继父外出工作两年。这时,儿子的生父出现了,说要见儿子,被她劝阻了。她告诉他,儿子不知道你的存在,为了儿子好,等他上大学了再告诉他真相。
她还是担心前夫哪天找到儿子学校去,而且儿子有所察觉了。于是,某一天,她对儿子说:妈妈不得不告诉你,你的亲生爸爸另有其人……
儿子当时似乎是平静的,但情绪在压抑之后有了反弹。两年后,他开始逃学,装病。无奈之下,她给他办了转学,让他在外地亲戚家生活。她自豪地说,我的儿子很聪明,成绩一定会不错。她不知道,他求学的动机之一就是,我的成绩好,妈妈就会爱我。
这种动机是不持久的,当他感受不到母爱时,就会放弃努力,并以自己的方式来吸引关注——他和亲友的关系处不好,上学期有两门没参加考试。
现在,她为儿子闹得焦头烂额,她觉得很累,也很不解,自己为了儿子一直很努力,可儿子还是不领情,总和她作对,三年没叫一声妈妈了。她说有时会想放弃,不知希望在哪里。
她不知道,变化是一点点累积的。
儿子最需要母爱时,被寄养在外公外婆家,这种经历对于亲密关系的建立是极大的伤害。
另外,她切断了儿子与生父的联系,这是很大的失误。
当儿子幼小无知时,她刻意隐瞒这个人的存在,从儿子的记忆里抹去这个人。当儿子渐知人事,她觉得纸包不住火时,又突然告诉他,他的父亲另有其人。为了给自己当初的决定找理由,便对儿子讲生父的种种不是。她对他厌恶至极,言语中也充满愤怒和鄙视,“他不负责任……这些年他连根棒棒糖都没给孩子买过……儿子的学费没出一分钱……”
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恨他,我不让你见他有道理,你最好也恨他,也一样不要见他。
孩子为了和母亲保持亲密,也许会恨父亲。而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情感来说,是沉重的、不公平的。这等于让孩子接受这样分裂悖离的情感:他给了我生命,但是我得恨他。
这种分裂悖离感会伤害到他自己,他会恨自己,自暴自弃。他现在弃考,就是发出一个信号,他已经不想再用成绩换取妈妈的爱了。
我不知道她和前夫之间发生过什么,但不管发生了什么,都是大人之间的恩怨,不能将恩怨推及到孩子身上。
孩子没能力也没责任为父母婚姻的失败买单,因为,父母离异不是他的错,亲生父亲的缺席不是他的错,亲生父亲的不堪更不是他的错。
他有权利知道亲生父亲是谁,有权利接受亲生父亲来看他,表达他虽菲薄但绝对是存在的关爱。这样,他心灵的大厦才有良好的地基,不至于坍塌。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就算我一天也没见过他,他在我的生命中一样存在。这就是生命中的父亲。
说这句话的,是一个自父母离异之后就没再见到父亲的人,他用一生寻找自己生命中的父亲。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