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伟忠,1990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在读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副校长。他作为南通市首批名师培养对象,曾荣获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启东市“十佳园丁”等称号和南通市第四届“园丁奖”。执教的《题西林壁》《恐龙》曾获得全国“创新杯”课堂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执教的《鼎湖山听泉》获全国第六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
题记:意大利艺术理论家阿尔贝蒂向往海,感叹自己不能像鱼一样,他说:“我没有腮,不能到海上去。”我也没有腮,但汲取着语文的丰厚滋养,畅游于语文的浩瀚海洋,我觉得,我就是一条语文的鱼。
一往情深,矢志不渝
“一个不热爱教育的教师绝不会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1990年夏天,作为学校五年制大专班的优秀毕业生,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我走出了南通师范的校园。我是通师大专班的首任学生会主席,有着三年多组织学生活动和管理工作的经验。当时学校缺乏一位学生管理的老师,领导商量后决定让我留校。考虑到自己曾经立下的要成为小学教育名师的志向,我毅然选择了回家乡启东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因为那里的学校是我心灵的牧场,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希望的田野。
1993年冬,启东市委组织部想从教育系统引进人才。作为年仅23岁就已任校长助理的我来说,自然有着许多的优势。是执著于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还是从事将来的机关工作?老校长的一席话使我明晰了人生的方向,找准了奋斗的目标,增强了我前进的动力:你是一位很有潜质的好教师,如果在教育这个领域里坚持努力下去,一定会取得不菲的成绩……
2003年,启东市委宣传部经多方面考察,决定借用我去市委文明办工作。我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器重,决意在小学教育上努力做出一番新成绩。我暗自下决心:既然已经选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到底。
有人说我不会把握机会,也有人笑我傻,但我相信自己的乐土在教育,自己应该在小学教育这片沃野上耕耘不辍。我经常笑着向大家解释:“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对我来说更合适。”
二次跨越,厚积薄发
“教师始终是在以自我的整个气质影响学生、影响课堂。”
工作第一年,学校安排我教五年级的数学。尽管我在师范时选修的是文科,但还是爽快地接受了领导安排的任务。现在想来,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的数学教学实践,却让我从许多优秀的数学教师身上,以及在自己数学课堂的摸索实践中学到了教学的严谨、思路的清晰、层次的分明和语言的精炼。这些基本素养给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积极的影响。1991年,通师承办“全国五年制大专教育研讨会”,我执教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被拍成录像在大会上交流。
1993年,江苏省举办全省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我代表学校参加启东、南通的城镇组比赛。集训的两个月时间正值酷暑,躲进小楼,耐住寂寞,研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书籍,苦练钢笔字、毛笔字等教学基本功,锤炼钢琴弹唱、竹笛演奏、美术字书写等特长技能……这段艰苦非凡的强化练习为我此后的教育生活增添了许多工作自信,实现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跨越,由此坚定了一种自觉的教育追求。
有一段时间,学校缺少美术教师,我便有机会教了整整两年的美术课。我尝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融进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策略,将文化与艺术有机整合,使课堂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勃勃的生机,学生特别喜爱上我的美术课,这段时间的美术教学为我的语文课堂的审美追求奠定了实践基础。其间,我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美术好课比赛,获得了二等奖。
2001年~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在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期国家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沐泽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缕春风,聆听了袁振国、朱小曼、肖川、郑金洲、支玉恒、靳家彦等教育专家的报告,与孙双金、刘云生、景洪春等小语教育精英同窗,互相学习、共同切磋、一起发展。同时,我还完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的课题,将语文阅读与审美活动相结合,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通过利用审美媒介创设审美情境,重视朗读教学凸显审美形象,发掘内在美点揭示审美情趣,开辟审美通道启迪审美想象,设计审美议题 诱发审美体验,确定审美目标展开审美鉴赏,注重适时提升尝试审美创造等途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训结束,经考核我获得了“优秀学员”称号。两年时间集中与分散的“国培”,是我教育生涯的第二次跨越,那是一种蜕变,一种洗礼,更是一种跃升。
朗诵与主持是我的业余爱好。在教学工作之余,我还多次担任全市重要演出活动的主持工作,参与多个诗音舞的朗诵表演,还参与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录音带的录制……如今我课堂中的许多应对自如,就来自于一次次的舞台锻炼。
我想,名师的成长因素是多元的。这些看似恬然的顺应,实际上成为一种力量的蓄积。正是这样的历程,使我才有可能更多地涉猎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门类,才有可能更多地参与各种大型活动的主持策划工作,才有可能以数学的眼光审视语文,以美学的视角透视课堂。课堂教学的自然、生动、诗意和灵动,正是建立在我日渐丰厚的人文素养基础之上。
三大会课,崭露头角
“教学的成熟需要天长地久的艰辛历练,教育技艺的质的飞跃基于平日的量的累积。”
2003年暑假,全国第七届“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在新疆哈密进行。经一个月的精心准备,我带去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时注重诗的情趣和理趣,将诗与画,诗与情,诗与乐有机结合,给师生良好的艺术享受,获得了一等奖。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赵景瑞评价说:“我看到了一位优秀的小伙,沉稳中透出机智,平和中蕴含激情,多元素的融合将古诗教得这般的生动有趣。”
2006年11月,由全国小语会组织的全国第六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在武汉进行。我代表江苏参赛,抽到的课题是苏教版五年级的《鼎湖山听泉》,准备时间为一个多月。那段时间, 我的脚步匆匆又匆匆;那段时间,教案一稿又一稿地在案头垒起;那段时间,我办公室里的灯不知亮到深夜几点……不止一次拿着教案与众多老师和专家商量,然后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终于以“精彩的教学设计,精爽的教学风格”获得一等奖。一项比赛,一轮磨砺,一番辛苦,又一次的提高和成熟。
2008年11月,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教学风格展示活动在通州进行。我执教的是《姥姥的剪纸》一课。在课前准备的17天时间里,我记下了1万多字的研课日志。我觉得,对一个教师来讲,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专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创新的过程。这次展示是我追求语文课堂“真善美”的有效实践,旨在探寻语文课堂教学中求真、崇善、尚美的途径。“求真”就是学得真知、掌握真能、洋溢真情、 凸显童真;“崇善”包括姥姥的与人为善、作者的善解人意、亲情的大爱至善;“尚美”就是关注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剪纸艺术美、音乐氛围美。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唱好“真”“善”“美”的同一首歌。
四方之志,畅情遨游
“名师,在不断实践中生存,在刻苦锻炼中成长,在不懈追求中成熟。”
农村支教:2006年8月,启东市教育局提出城镇教师下乡支教的倡议,我积极响应,身先士卒,成为启东市首批赴农村支教教师之一。从此,我忙碌地穿梭于惠和镇香格小学与市第一实验小学之间,无论风吹雨打,无论严寒酷暑,为了让被支教的乡村师生有更多的收获,我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每个星期,享受李老师的语文课堂成了我们最大的幸福,感受李老师的教学风格成了我们最深的期待……”农村学校教师的褒扬鞭策我奋进。
听课学习:我因为分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走进教师的课堂也就少了许多障碍。我有一个愿望,走进全校258位教师的课堂,要听语文课,还要听数学、英语、音体美、科学、信息、品德课,以寻得不同学科的教学共通之处,从非语文学科的课堂中找到优化语文课堂的启示。虽然我还没有走完全程,但从已经听过的这些课来看,这项活动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和推广的价值。
名师打造:2006年6月,经过材料申报、论文答辩、现场上课等环节的严格考核,我入选了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因为可以与李吉林、成尚荣、施建平、许新海、许友兰、袁炳飞等导师面对面地交流与学习, 我通过系统地阅读、努力地实践、不断地探索,逐步明确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围绕着专著阅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博客更新等“忙并快乐着”。
外出上课:应各地之邀,每年都有较多的外出上课、讲学的机会,这是向全国各地语文教育名家学习研究的好机会,也是与一线教师交流探讨的好平台。近三年来,我先后到北京、青岛、南京、湖南等地公开教学20多次。
面对如此博大纷繁的语文世界,我要做一条很努力的鱼,心怀梦想,执著追求,寻找心中希冀的梦。
题记:意大利艺术理论家阿尔贝蒂向往海,感叹自己不能像鱼一样,他说:“我没有腮,不能到海上去。”我也没有腮,但汲取着语文的丰厚滋养,畅游于语文的浩瀚海洋,我觉得,我就是一条语文的鱼。
一往情深,矢志不渝
“一个不热爱教育的教师绝不会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1990年夏天,作为学校五年制大专班的优秀毕业生,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我走出了南通师范的校园。我是通师大专班的首任学生会主席,有着三年多组织学生活动和管理工作的经验。当时学校缺乏一位学生管理的老师,领导商量后决定让我留校。考虑到自己曾经立下的要成为小学教育名师的志向,我毅然选择了回家乡启东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因为那里的学校是我心灵的牧场,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希望的田野。
1993年冬,启东市委组织部想从教育系统引进人才。作为年仅23岁就已任校长助理的我来说,自然有着许多的优势。是执著于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还是从事将来的机关工作?老校长的一席话使我明晰了人生的方向,找准了奋斗的目标,增强了我前进的动力:你是一位很有潜质的好教师,如果在教育这个领域里坚持努力下去,一定会取得不菲的成绩……
2003年,启东市委宣传部经多方面考察,决定借用我去市委文明办工作。我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器重,决意在小学教育上努力做出一番新成绩。我暗自下决心:既然已经选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到底。
有人说我不会把握机会,也有人笑我傻,但我相信自己的乐土在教育,自己应该在小学教育这片沃野上耕耘不辍。我经常笑着向大家解释:“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对我来说更合适。”
二次跨越,厚积薄发
“教师始终是在以自我的整个气质影响学生、影响课堂。”
工作第一年,学校安排我教五年级的数学。尽管我在师范时选修的是文科,但还是爽快地接受了领导安排的任务。现在想来,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的数学教学实践,却让我从许多优秀的数学教师身上,以及在自己数学课堂的摸索实践中学到了教学的严谨、思路的清晰、层次的分明和语言的精炼。这些基本素养给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积极的影响。1991年,通师承办“全国五年制大专教育研讨会”,我执教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被拍成录像在大会上交流。
1993年,江苏省举办全省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我代表学校参加启东、南通的城镇组比赛。集训的两个月时间正值酷暑,躲进小楼,耐住寂寞,研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书籍,苦练钢笔字、毛笔字等教学基本功,锤炼钢琴弹唱、竹笛演奏、美术字书写等特长技能……这段艰苦非凡的强化练习为我此后的教育生活增添了许多工作自信,实现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跨越,由此坚定了一种自觉的教育追求。
有一段时间,学校缺少美术教师,我便有机会教了整整两年的美术课。我尝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融进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策略,将文化与艺术有机整合,使课堂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勃勃的生机,学生特别喜爱上我的美术课,这段时间的美术教学为我的语文课堂的审美追求奠定了实践基础。其间,我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美术好课比赛,获得了二等奖。
2001年~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在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期国家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沐泽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缕春风,聆听了袁振国、朱小曼、肖川、郑金洲、支玉恒、靳家彦等教育专家的报告,与孙双金、刘云生、景洪春等小语教育精英同窗,互相学习、共同切磋、一起发展。同时,我还完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的课题,将语文阅读与审美活动相结合,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通过利用审美媒介创设审美情境,重视朗读教学凸显审美形象,发掘内在美点揭示审美情趣,开辟审美通道启迪审美想象,设计审美议题 诱发审美体验,确定审美目标展开审美鉴赏,注重适时提升尝试审美创造等途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训结束,经考核我获得了“优秀学员”称号。两年时间集中与分散的“国培”,是我教育生涯的第二次跨越,那是一种蜕变,一种洗礼,更是一种跃升。
朗诵与主持是我的业余爱好。在教学工作之余,我还多次担任全市重要演出活动的主持工作,参与多个诗音舞的朗诵表演,还参与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录音带的录制……如今我课堂中的许多应对自如,就来自于一次次的舞台锻炼。
我想,名师的成长因素是多元的。这些看似恬然的顺应,实际上成为一种力量的蓄积。正是这样的历程,使我才有可能更多地涉猎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门类,才有可能更多地参与各种大型活动的主持策划工作,才有可能以数学的眼光审视语文,以美学的视角透视课堂。课堂教学的自然、生动、诗意和灵动,正是建立在我日渐丰厚的人文素养基础之上。
三大会课,崭露头角
“教学的成熟需要天长地久的艰辛历练,教育技艺的质的飞跃基于平日的量的累积。”
2003年暑假,全国第七届“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在新疆哈密进行。经一个月的精心准备,我带去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时注重诗的情趣和理趣,将诗与画,诗与情,诗与乐有机结合,给师生良好的艺术享受,获得了一等奖。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赵景瑞评价说:“我看到了一位优秀的小伙,沉稳中透出机智,平和中蕴含激情,多元素的融合将古诗教得这般的生动有趣。”
2006年11月,由全国小语会组织的全国第六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在武汉进行。我代表江苏参赛,抽到的课题是苏教版五年级的《鼎湖山听泉》,准备时间为一个多月。那段时间, 我的脚步匆匆又匆匆;那段时间,教案一稿又一稿地在案头垒起;那段时间,我办公室里的灯不知亮到深夜几点……不止一次拿着教案与众多老师和专家商量,然后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终于以“精彩的教学设计,精爽的教学风格”获得一等奖。一项比赛,一轮磨砺,一番辛苦,又一次的提高和成熟。
2008年11月,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教学风格展示活动在通州进行。我执教的是《姥姥的剪纸》一课。在课前准备的17天时间里,我记下了1万多字的研课日志。我觉得,对一个教师来讲,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专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创新的过程。这次展示是我追求语文课堂“真善美”的有效实践,旨在探寻语文课堂教学中求真、崇善、尚美的途径。“求真”就是学得真知、掌握真能、洋溢真情、 凸显童真;“崇善”包括姥姥的与人为善、作者的善解人意、亲情的大爱至善;“尚美”就是关注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剪纸艺术美、音乐氛围美。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唱好“真”“善”“美”的同一首歌。
四方之志,畅情遨游
“名师,在不断实践中生存,在刻苦锻炼中成长,在不懈追求中成熟。”
农村支教:2006年8月,启东市教育局提出城镇教师下乡支教的倡议,我积极响应,身先士卒,成为启东市首批赴农村支教教师之一。从此,我忙碌地穿梭于惠和镇香格小学与市第一实验小学之间,无论风吹雨打,无论严寒酷暑,为了让被支教的乡村师生有更多的收获,我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每个星期,享受李老师的语文课堂成了我们最大的幸福,感受李老师的教学风格成了我们最深的期待……”农村学校教师的褒扬鞭策我奋进。
听课学习:我因为分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走进教师的课堂也就少了许多障碍。我有一个愿望,走进全校258位教师的课堂,要听语文课,还要听数学、英语、音体美、科学、信息、品德课,以寻得不同学科的教学共通之处,从非语文学科的课堂中找到优化语文课堂的启示。虽然我还没有走完全程,但从已经听过的这些课来看,这项活动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和推广的价值。
名师打造:2006年6月,经过材料申报、论文答辩、现场上课等环节的严格考核,我入选了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因为可以与李吉林、成尚荣、施建平、许新海、许友兰、袁炳飞等导师面对面地交流与学习, 我通过系统地阅读、努力地实践、不断地探索,逐步明确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围绕着专著阅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博客更新等“忙并快乐着”。
外出上课:应各地之邀,每年都有较多的外出上课、讲学的机会,这是向全国各地语文教育名家学习研究的好机会,也是与一线教师交流探讨的好平台。近三年来,我先后到北京、青岛、南京、湖南等地公开教学20多次。
面对如此博大纷繁的语文世界,我要做一条很努力的鱼,心怀梦想,执著追求,寻找心中希冀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