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要造成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性。那么,如何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抓住导语,引起兴趣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如:在学习《美国内战》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美国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林肯曾对美国作家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你知道这部书的名字吗?它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又如何呢?”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主动性,顺利进入学习情境。
二、利用情感效应,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使学生不但不感到学习的苦恼,还能饱尝成功学习的快乐。
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写学后感。有的学生从鸦片危害一直谈到今天各种毒品对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危害,倡导远离毒品、拒绝毒品;有的学生从史实出发,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立志发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好好学习,决不做“东亚病夫”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把自己的感受、情感流露于字里行间,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就能饱含感情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设计导学问题的过程,就是激发兴趣的过程。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视角精心设问,则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的设问,会把学生带进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的情景之中,学生会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讲《鸦片战争》时,可设问:林则徐与道光帝针对禁烟在动机上,意志心理上有何不同?带来的后果分别是什么?学生在应答这类问题时,会在心理上不由自主地将自己扮演成林则徐、道光帝等角色,进入想象的历史情
景,结合阅读课本中提供的材料领悟出答案。
四、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来设计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学习“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时,我精心选择了十个简单易认的甲骨文,并注明这些字的金文、篆体、隶书等不同写法,学生进行辨认,同时还列举其它文明古国的文字,不仅把课标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还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介绍“司母戊鼎”的时候,我决定建议大家当导游,当小记者,让他们来介绍这一青铜精品。这不仅能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事实上效果也非常好。学生在争先恐后辨字后,又都能非常主动地给大家介绍司母戊鼎,俨然就是一个个小导游、小讲解员。这样,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兴趣,激活了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五、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时,我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系起来,拉近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⑴假如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你会不会南迁?⑵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⑶学了本课,你对当今的开发活动有什么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在讲明清历史时,概括明清外交方面特征后,我这样发问:闭关自守政策的含义是什么?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如何评价这一外交政策?对我们有何启示?在答出前三问后,学生自然得出对现实的启示。联系现实,贴近生活,我们的历史教学会很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激发起来,思维才能活跃。所以,我们每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应该积极寻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一、抓住导语,引起兴趣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如:在学习《美国内战》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美国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林肯曾对美国作家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你知道这部书的名字吗?它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又如何呢?”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主动性,顺利进入学习情境。
二、利用情感效应,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使学生不但不感到学习的苦恼,还能饱尝成功学习的快乐。
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写学后感。有的学生从鸦片危害一直谈到今天各种毒品对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危害,倡导远离毒品、拒绝毒品;有的学生从史实出发,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立志发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好好学习,决不做“东亚病夫”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把自己的感受、情感流露于字里行间,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就能饱含感情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设计导学问题的过程,就是激发兴趣的过程。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视角精心设问,则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的设问,会把学生带进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的情景之中,学生会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讲《鸦片战争》时,可设问:林则徐与道光帝针对禁烟在动机上,意志心理上有何不同?带来的后果分别是什么?学生在应答这类问题时,会在心理上不由自主地将自己扮演成林则徐、道光帝等角色,进入想象的历史情
景,结合阅读课本中提供的材料领悟出答案。
四、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来设计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学习“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时,我精心选择了十个简单易认的甲骨文,并注明这些字的金文、篆体、隶书等不同写法,学生进行辨认,同时还列举其它文明古国的文字,不仅把课标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还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介绍“司母戊鼎”的时候,我决定建议大家当导游,当小记者,让他们来介绍这一青铜精品。这不仅能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事实上效果也非常好。学生在争先恐后辨字后,又都能非常主动地给大家介绍司母戊鼎,俨然就是一个个小导游、小讲解员。这样,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兴趣,激活了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五、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时,我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系起来,拉近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⑴假如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你会不会南迁?⑵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⑶学了本课,你对当今的开发活动有什么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在讲明清历史时,概括明清外交方面特征后,我这样发问:闭关自守政策的含义是什么?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如何评价这一外交政策?对我们有何启示?在答出前三问后,学生自然得出对现实的启示。联系现实,贴近生活,我们的历史教学会很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激发起来,思维才能活跃。所以,我们每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应该积极寻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