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接种乙肝疫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on_z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是一种血源性传播性疾病,发病率高,治愈率低,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好方法。因乙肝疫苗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但很多成年人都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为了减少乙肝的发病率,现主张成年人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血源性乙肝疫苗:此疫苗是用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的血液制成,故称血源性乙肝疫苗。它的制备步骤大致是:采用高滴度HBsAg阳性携带者血液,分离出血浆并除去其中有感染的HBV颗粒后,再将HBsAg予以浓缩与纯化,充分灭活,以消灭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已知病毒和消除HBsAg表面可能存在的全部宿主蛋白,然后添加佐剂及防腐剂而成。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每一阶段均取样做无菌试验、热源试验及动物安全试验等,以检查疫苗中有无其他病原体及血液中的抗原物质。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均已获得解决,但尚有一些缺点:为防止可能存在的某些病原体在制备过程中逃避灭活,采用了严格、复杂且费时的物理与化学方法纯化HBsAg抗原与灭活措施,使制备成本提高而疫苗产量不高;随着乙肝疫苗长期而广泛的使用,无症状HBsAg携带的数目势必逐渐减少,最终将难以再用他们的血液制备疫苗。②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组DNA乙肝疫苗。人们曾先后研制过大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和牛痘病毒系统的重组乙肝疫苗。目前多用酵母基因的重组疫苗。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特点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尽管它含酵母蛋白不超过1%,但对其产生变态反应的担忧尚未完全排除。③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血源性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均只含HBsAg蛋白,当证实S蛋白能增强HBsAg的免疫应答后,又注意到单纯只含HBsAg蛋白的疫苗对血液透析病人与新生儿免疫效果较差时,遂生产出添加前S蛋白的酵母源性重组乙肝疫苗,它确能明显地增强免疫应答。
  血源型乙肝疫苗现已停止使用,现多使用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本品很少有不良反应,少数人可发生局部红肿、疼痛,甚至留有硬结,特别是成年人更易发生,给接种者带来了不应有的痛苦。
  为了减少局部反应的发生,接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多次反复接种:乙肝疫苗初次接种为3针,程序为0、1、6个月,3年后可加强1针,即可终生免疫,如果接种3针后没有抗体产生,可加剂量再注射1针,如仍未产生抗体,也不需要再接种,因接种次数越多,局部发生红肿反应的几率越大。
  (2)药液要充分摇匀:乙肝疫苗是由重组酵母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经纯化加佐剂吸附后制成的白色混悬液体,注射前应充分摇匀,否则极易产生红肿硬结,如有不能溶解的块状物质时,不得使用。
  (3)注射部位要准确: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深部肌肉注射,避免注射在皮下,因皮下组织毛细血管不丰富,易产生红肿硬结。
  (4)局部消毒:用75%酒精消毒,一定要待干后再行注射,否则,有的人可能因为酒精过敏而致针眼周围红肿,另外还将影响乙肝疫苗的效价。
  (5)接种后避免剧烈活动,特别是上臂用力的活动。
  近几年来,在接种乙肝疫苗时,注意了以上几点,基本上杜绝了局部红肿、硬结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专家介绍,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表面抗体,可以有效防止乙肝病毒的感染,从而可以预防急性和慢性乙肝所导致的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此外,丁型肝炎病毒和乙肝病毒具有共同的表面抗原,因此在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同时也就预防了丁型肝炎。
  处于乙肝病毒感染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者,如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都应接种乙肝疫苗。专家估计,我国新生儿出生后如果不接种乙肝疫苗,每年将会有199万儿童成为表面抗原携带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估计,表面抗原携带者一生中将有25%死于各种慢性肝病。
  1986年,我国自行生产的乙肝血源疫苗正式批准上市,但由于该种疫苗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因此卫生部决定自1998年6月30日起停止生产乙肝血源疫苗,并于2000年起停止使用该疫苗。
  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肝疫苗是酵母基因重组疫苗,是1997年从美国引进的先进技术,年生产量已经达到6000万支以上,对人体没有不良反应,完全可以满足新生儿及高危人群的免疫需要。
  在预防接种前,首先应该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标记物(也就是俗称的乙肝两对半)。如果乙肝两对半检查阴性,肝功能正常,就可以按0、1、6个月程序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剂量为10μg、5μg、5μg)。接种疫苗后,95%以上的接种者体内都能够产生保护性抗体(即乙肝表面抗体),从而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
  一般来讲,人体只要有表面抗体存在,就对乙肝有免疫能力。但也有少数人在接种后仍然不产生表面抗体,这是怎么回事呢?一种情况是,在接种乙肝疫苗前,其体内已有乙肝病毒感染,但由于病毒变异、病毒感染水平低、检测试剂灵敏性不够等因素,未能检出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这部分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另一種情况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存在免疫紊乱,也不容易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如患有免疫功能低下病症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者,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营养不良儿等。对这部分人,可再次给予乙肝疫苗接种。可采用增加每次剂量或缩短接种时间(如每次应用10μg,每4周接种1次)等方法。即便如此,仍可能有个别人不能产生抗体。那就只有采用切断传染途径的方法来预防乙肝了。还要注意的是,由于疫苗的生产、保管等环节而导致的质量问题也会影响接种效果。
  目前对于儿童多主张在5年后加强接种1次,使其重新获得足够的保护性抗体,当免疫力维持到成年时可不必再加强接种。对于成年人来说由于需要进行预防接种者主要为乙肝高危人群,如传染科、牙科、妇产科、外科及化验室、血库、血液透析室的工作人员,乙肝表现抗原阳性者的配偶、静脉内吸毒者、长期受血者、免疫障碍或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其他文献
一、引言农垦企业是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商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工商企业的改革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46  方法和措施  2008年12月5~12日以市为单位统一组织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接种,年龄8个月龄~6岁,接种1针次麻疹疫苗。  方法:使用单价麻疹减毒活疫苗,免费接种。每位适龄儿童皮下接种0.5ml,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中下缘附着处,接种技术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  做好社会动员和宣传
本文观察了30例正常人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环状态、皮肤温度的变化。通过360经次的对照观察发现,循心包经感传出现前后,上述变化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
研究了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提取次数、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分别以牡丹籽油提取率和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
采用索氏提取法和GC-MS法测定并分析了6个不同产地亚麻籽含油率及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亚麻籽含油率在36.59%~44.88%之间,含油率与产地的生长季积温呈显著
摘 要 研究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A、LN、PCⅢ、ⅣC的影响,结果显示经阿德福韦酯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时患者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阿德福韦酯能通过抑制乙肝病毒而减轻肝脏的炎症,预防肝脏纤维化和肝脏失代偿的发生。  关键词 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型肝炎 纤维化指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065  
摘要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慢性肾衰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肾衰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结果:与对照纽相比,观察组治疗后CRP、TNF—a滴度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患者微炎症状态,且治疗耐受性好。
摘 要 目的:帮助心理状态需要调整的青少年患者,建立良好心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方法:在积极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护患沟通。結论:青少年的思维比较敏感,感情比较脆弱,稍微过激一点的语言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而产生过激行为只有通过身心两方面的积极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青少年 骨科患者 心理护理 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