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anzi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35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飞利浦 briallance 16排螺旋CT行腹盆腔常规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CT数据经工作站后处理重建出血管三维立体影像,观察病变部位形态。结果:35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食道1例(2.88%)、胃17例(48.57%)、十二指肠5例(14.29%)、空肠5例(14.29%)、回肠4例(11.43%)、结肠3例(8.57%)。良性病变者8例(22.85%),强化密度均匀;肿瘤恶性病变者19例(54.29%),强化密度不均匀,以边缘不规则强化,内部囊变坏死区不强化居多;潜在恶性病变者8例(22.85%),6例强化密度不均匀,2例比较均匀。瘤体内可见点条状强化血管,瘤体旁可见成簇细小血管。结论:以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螺旋CT 增强扫描 血管成像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是较为常见的消化道叶肿瘤,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1],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独特,对放疗敏感性较低,对化疗也具有较高的耐药发生率,故手术切除成为临床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术前准确定位和评估病变部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医院近年来以CT增强扫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为临床科学治疗GIST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信息,文章现以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35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中,男21例,女14例,患者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52.5±7.6)岁。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呕血或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少数患者梗阻、发热或溃疡穿孔。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以飞利浦 briallance 16排螺旋CT行腹盆腔常规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CT扫描前,患者常规禁食8-12h,2.0-2.5%碘海醇(300mgI/ml)混以800ml温开水,上机前1h饮下。扫描时,患者仰卧位,先以CT常规平扫,再肘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用量1-2ml/kg,注射速度3.5-4.0ml/s。注射开始后,分别行动脉期扫描(25-30s)、静脉期扫描(60-70s)和延迟期扫描(180s)。扫描所得图像经工作站后处理重建出三维立体影像。观察病变部位形态。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SPSS17.0系统软件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肿瘤位置分布与病变性质
  本组35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食道1例(2.88%)、胃17例(48.57%)、十二指肠5例(14.29%)、空肠5例(14.29%)、回肠4例(11.43%)、结肠3例(8.57%)。17例胃部间质瘤患者中,贲门部5例(29.41%),胃体部8例(47.06%),胃窦部4例(23.52%)。35例患者中,良性病变者8例(22.85%),潜在恶性病变者8例(22.85%),恶性病变者19例(54.29%)。肿瘤病变性质与位置分布详见表1,数据统计显示,良性间质瘤多见于胃部,恶性或潜在恶性间质瘤可发病于胃肠道各处。
  2.2 CT增强下的血管成像表现
  患者病灶多呈现为富血供肿瘤特点。其中,肿瘤恶性病变者均强化密度不均匀,以边缘不规则强化,内部囊变坏死区不强化居多;潜在恶性病变者中6例强化密度不均匀,2例比较均匀;肿瘤良性病变者强化密度均匀。动脉期扫描成像显示,瘤体内可见点条状强化血管蜿蜒走形,坏死囊变可呈片状、裂隙状、新月状等众多形态,瘤体旁可见细小血管排列成簇。瘤体强化呈结节样、团块状或花边样。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GIST)于上世纪80年代首次被提出,其肿瘤内部细胞多为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这些细胞的细胞核体积会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加剧而增大,核分裂像也会愈加增多,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独特[1]。中老年是GIST多发人群,文献报道显示[3],40岁以上发病者超过患病总人数的85%,而且男性多于女性,与本次试验入选病例的资料基本相符。另外,有数据统计[4],胃是GIST的主要发生部位,约占60%-70%,本次临床研究中胃部GIST发生率为48.57%(17/35),略低于既往数据,可能与本次试验纳入病例较少有关。
  本次临床研究采用飞利浦 briallance 16排螺旋CT对全部患者行腹盆腔常规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文献[5],GIST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如下:①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多见于肌层,常见有腔内型肿块和腔外型肿块两种,也有跨壁型肿块 ,但相对少见。肿块有椭圆形、分叶状等多种形态。②良性肿瘤直径通常较小,5cm以下者居多,强化密度均匀;恶性肿瘤直径通常较大,文献曾报道1例直径20cm的恶性GIST,强化密度不均匀居多,以边缘不规则强化,内部囊变坏死区不强化常见。③病灶多呈现为富血供肿瘤特点,增强后内部可见条状供血血管,旁边则有成簇细小血管,病灶坏死、液化区形态众多,因不强化而形态清晰,延迟期强化最为明显。④肿瘤可侵犯邻近组织,也可转移。其中,淋巴转移少见,肝脏、腹膜等处转移居多。⑤恶性肿块易囊变,如和空腔脏器连接,则可有气体灌入现象,病灶边缘可偶见细小钙化,如沿管腔壁生长,则可形成动脉瘤样扩张。
  总之,以CT增强扫描诊断GIST不仅能清晰观察肿瘤的形态,而且血管成像技术能帮助辨别血管病变及肿瘤与重要血管间的毗邻关系,有利于临床准确判断肿瘤特点,确定手术方法和切除范围,值得推广使用。
  參考文献
  [1]徐玉芸,何晓东,钟建国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变危险度分级的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2):255-258.
  [2]姜华,任春慧,梁爽等.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6):162-164.
  [3]周诗军.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5):38-40.
  [4]张海青,徐寅生,张子林等.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评价[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2):72-74.
  [5]骆兴东,牛尚甫.胃肠道间质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6):911-912,915.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检验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60例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行正常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进行血脂检查,观察两组TC、LDL-C、TG、HDL-C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TC、TG、LDL-C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要高(P<0.05),而HDL-C含量则明显下降(P<0.05);观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采用超声诊断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诊断的8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均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患的甲状腺结节位置、形态、大小、边界、钙化情况、内部回声以及血流情况。结果:经过检查,88例患者共有甲状腺结节176个,其中80例良性患者共有甲状腺结节164个,8例恶性患者共有甲状腺结节12个。甲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UF-500i型尿沉渣分析仪、AX-4030型干化学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测尿液成分的一致性。方法 随机收集门诊患者的尿液共600份,用UF-500i型尿沉渣分析仪和AX-4030型分析仪对尿样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管型(CAST)进行检测,并与显微镜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UF-500i型尿沉渣分析仪对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管型(CAST)检测的灵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