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教育背景下审美课堂的美学价值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践行“诗性教育”,从不自觉到自觉。什么是“诗性教育”?讲得抽象一点,就是教育要有生命的质感。那又何谓“生命的质感”?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是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因此,人们对教育诗性的追求与其说是一种价值取向,不如说是对人的心灵的尊重与塑造,所谓诗意的栖居,实际上是人的心灵需求的栖居。
  在诗性教育背景下探讨课堂的审美价值,是对以往课堂教学标准的发展与深入,也可以说是对既有课堂教学美学标准的升华,而审美课堂是实施诗性教育的主要载体。
  审美课堂的第一要义,是生命课堂。
  审美课堂的最高境界,是对人格灵魂的塑造。小而言之,是在传达、质疑、反思、探究等等教学行为中让学生获得真知灼见、技能技巧;大而言之,是在以知识技能作为载体的师生互动交流中,完成思维的创造,如学会总结、推衍、举一反三等等。人格灵魂的塑造,如懂得责任、羞耻与感恩等等,其实质,是使学生在自然的、美的、自由的、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安奈托尔说过,寻求学识的过程是“一个心灵的探险行为”,是去发现一个又一个新大陆。这个寻求的过程,在体力上也许是辛劳的,但在精神上应该是快乐的,因为这种积极滋长的个人快乐应该是每个人的理想目标。但在追求个人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懂得舍弃机械的、单调划一的、被动的灌输方式,投放我们全部心智的力量,让课堂真正回归到教学的本质。
  我们这个时代,不乏人云亦云的追随者,我们真正缺少的是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才,陈寅恪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生命课堂的本质。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我们的教学往往割舍了生命的终极价值以求学问,我们力求“学”,却忘记了“思”。事实上,富于学问并不意味着就是学成之士,分数和文凭也不意味着教育的真正目标与地位,但遗憾的是,功利的社会价值导向让很多人忘记了教育的初衷,正如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杨九俊先生在我校举办的“全国‘诗性教育’背景下语文审美课堂研讨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取消高考,我们语文该怎么教?”这个问题让整个会场陷入一片沉思。是啊,如果没有社会功利的价值导向,我们该如何还原课堂以“生命的质感”呢?我想,我们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审美课堂的特征之二,是浸润与体验。
  多年来,我们追求“文化浸润、情感体验”的教学,走向精神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近年来我校语文学科开发的校本课程就是一个先行的例子,让单个的信息汇成“浸润场”,使“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和“历史语文”融为一体,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浸润在文化的氛围之中。这个“文化场”可以是物质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文的。
  具体到审美课堂中来,我们的教学应该具备文化的底蕴、探讨的氛围、情感的体验、知识与生活的融通、精神与心灵的觉醒……但更重要的是自觉地探求精神与创造意识的激发,这是“浸润与体验”的审美课堂真正的美学意义及教学价值所在。它将课堂强制灌输的流俗摒弃在体系之外,甚至暂时放下了知识可以考验或测量的概念,静下心来,与知识和技能进行一场精神的互通与往来,这样的教与学才是快乐的、积极的和审美的。
  比如,在一堂诗歌写作课上,我和学生探讨“诗意不仅仅是(诗)最本质的要素,也是文章的要义”这个概念时,我例举了陆蠡的《海星》一文,文章充满了“把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给人看”的悲剧之美。上课前我曾和语文组的老师探讨这则材料,有些老师认为不用为宜,理由是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个故事太过沉痛。但我考虑再三,最终还是用了。因为,阅读的初感是美妙的,它可以激发学生去深刻地审视自己、反观自己的内心,这样的情感体验也是最真切的。悲剧最高的美在于我们能从悲剧中体会到积极乐观的情绪,不胜唏嘘或切肤之痛,其本身就是一种可叹可感的美感。而这堂课从“文化浸润,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其初衷就是对学生的知识鉴赏力、探求精神与创作意识的激发。
  第三,审美课堂是本真、唯美、超然的诗性教育内涵的体现。
  教育作为一种人与人交往的活动,具有像诗一样的美感和享受。所谓教育的诗性,就是把教育目标指向人,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至爱的境界。审美课堂,除了知识与技能传授技巧上的审美,更是在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上下功夫,让学生摆脱喧嚣与浮躁、充满情感、融入理性的思考,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
  课堂教学首先是求真的教学。什么叫好课?我认为,洗净铅华,只要学生真正有所得的课就是好课。好课是不拘泥于形式的,其本色是真,让浮华一一褪尽,让虚荣一一剥蚀,自自然然把收获亮给内心的诉求。本色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而我眼中的境界,是清代大家恽南田对一幅画景的描写:“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艺术启示的最深境界,是借幻境表现最深的真境。而课堂教学则是借助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将所得诉诸学生直观的心灵,而其间的“美”是附加的赠品。
  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既洋溢“大气、质朴”的文化气息,又呈现“朴实、平实”的本真气色,同时营造“和谐、向上”的发展气势。孔子曾把美育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列入课程表,制定了“六艺”,并把“礼”“乐”置于首位,他在《论语》中提出了人格的完善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人的一生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都离不开美育,美育可以使人达到新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超越功利、发乎本心的。什么是教育的超然?答曰:清风是式,真水无香,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求真、求纯、求朴、求本,抛开功利、潜心教学。
  如何打造“诗性教育背景下的审美课堂”?本真,唯美,超然是我们的基本准则,我们在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上已经做了初步的探索。在探索中,我们正在不断提升诗性教育背景下审美课堂的教学标准,也希望对提高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所启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教育,需要着力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创新教育方式,从而提高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
[摘 要] 班主任工作是高校基层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生为主的工作理念;同时,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此外,班主任要关爱学生,及时沟通,指导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班主任;工作方法;工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48-02  中共
[摘 要] 引导高职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解决问题,需要准确掌握高职学生认识水平,采取合适的教育形式与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必要的衔接教育、先导教育。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主动依托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微信,创新育人模式。针对体育大专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使用微信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唱好思政课主旋律
[摘 要] 大学新生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容易引发大一新生的一系列不适应。再加上一些社会和校园不良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大学新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对大学新生思想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典型示范教育以及“两课”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 大学新生;思想状况;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 G
[摘 要] 网络的发展使得大学生传统的社交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经由传统的班级、学校同学之间的社交转变为网络社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准确把握住网络社交对学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社交;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58-0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