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诚实守信曾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曾被看作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然而,时光流转,社会变迁,诚信已成为稀有“资源”。当前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诚信缺失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关。本文就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社会原因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诚信缺失 社会原因 探析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050-0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公认的道德信条,历来被看作是人们的立身处世之本。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所以诚信对于个人、社会,甚至国家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由于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中所出现的诚信危机已渗透到高校校园这一片净土,并迅速影响到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已不再是具有恪守诚信原则、自觉维护信誉、讲信用、守诺言的良好品格的人。事实上,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缺失问题日渐突出,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如大量的考试作弊、毕业生自荐材料“注水”、助学贷款不还、毕业论文移花接木、就业协议签署后单方面毁约等,导致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落后于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
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农业国家,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里,人们经过自然经济思想的哺育和滋养,往往安于现状,思想保守,习惯被束缚在狭小的市场范围内活动,极少与外界发生联系。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的“熟人社会”现象还普遍存在,人们还是习惯为办事找关系,如生孩子、子女入学、大学生就业、看医生,等等。人们办事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想找个熟人,好方便办事。人们之间的联系,依靠的是彼此的知根知底,“朋友有信”也只是和朋友之间打交道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和陌生人打交道则信奉“老实人吃亏”、“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社会信用的确立,依靠的不是契约,而是人们之间的“面子”或相互间的信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长期沉淀下的文化就只能是:重人情轻规则。
现代社会的诚信,要求超越传统道德中的“朋友有信”的狭隘范围,讲诚信不仅是朋友之间的事,更应是陌生人之间的事,因为市场经济下人际交往主要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因此我们要形成人人讲诚信,人人维系市场秩序的经济规则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公民道德。由于受深厚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对于守信用这个现代社会的新要求,人们一方面认可诚信这一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实际行动中阳奉阴违。从表面上看,这是人们诚信意识的缺失,但从更深的层次上看,这是传统道德观念落后于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的表现。
二、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导致诚信历史性缺失
在一个社会中基本道德规范能否长期地起作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力量,或者说取决于一代代的人们能否前后相续地共同致力于对基本道德规范的维护。这种道德维系力量的历史链条的断裂,将给以后的社会道德带来巨大的灾难。在我国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中,以“孔家店”为代表的传统道德受到了无情的冲击,“西化”浪潮极大地冲击了包括道德在内的中国社会意识和精神。上世纪是个革命和变革的时代,政治被突出了出来,而道德则降到了次要的地位。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政治化运动,这也是一场真正的非道德化运动。在“政治挂帅”之下,人们讲的是政治标准或革命标准,道德标准退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虽然它也提倡某种所谓“革命性”道德,但这是一种畸形的、远离平民生活的道德。在中国社会这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化时期,人伦常德差不多完全丧失了它曾经具有的至尊地位和影响力。中国社会在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人似乎不像以往那样纯朴、忠诚、守信,礼仪之邦的形象已经非常模糊,甚至连影子都快瞧不见了。这些颠倒黑白的做法和种种社会非道德化运动,造成了对社会道德的一次摧残,导致了诚信的历史性缺失。
三、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原则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凡是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怀有求利意识,否则他也就不到市场中来了。社会中的种种失信现象,说到底无非是为“名利”二字,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人们获得利益的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途径和方法。当求利成为人们的第一动机的时候,人们在各种活动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使利益最大化,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自然就降到了次要的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在陌生人或路人之间进行的。交易之前互不相识,交易之后各奔东西,是否再次见面不得而知,这种人际交往特点也使得人们重利害而轻道义。再加上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是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和规范尚待健全的市场经济,在客观上为坑蒙拐骗者提供了机会,一些不法分子就趁机钻空子,一切向“钱”看,导致假冒伪劣、掺杂使假、坑蒙拐骗、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歪风邪气的滋长,失信行为不一而足,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诚信缺失现象日渐突出。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原则诱发了一些人惟利是图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观念。当代大学生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受利益驱动,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时,更注重个人实惠,讲求实际,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导致诚信缺失。
四、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健全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实根源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发展越快,诚信就越显得重要。由于种种原因,诚信现在已变为稀有“资源”。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由政府计划来调节和控制的,因此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不存在相互之间的诚信履约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就成为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然而我国固有的传统观念已滞后于历史的发展,习惯的做法已不适应现实的社会,原有的社会规范失去了权威和效力。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可见,诚实守信的建立要靠制度、机制的保障,“诚信”要建立在全社会与各行各业的良好的、科学的制度上。而目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不完善,我们的各种制度和机制的可操作性、实效性方面与现实的需要有较大的差距。由于外在制度和机制的约束不力,讲诚信的教育、舆论、风习、传统等环境条件尚有较大的欠缺,不讲诚信的人得不到强有力的制裁和鞭挞,讲诚信的人常常因此吃亏和丧失机会,从而在客观上给背弃诚信的人和事提供了生存和滋长的环境,这直接加速了我国诚信状况的恶化,致使失信浊流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泛滥成灾。反思社会中种种不诚信现象,大都有制度的缺陷。例如,由于政府缺乏监管经验和存在法律和规章制度上的漏洞,不守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低且惩罚过轻,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力。不守诚信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反而有可能使人获益,这必将引诱更多的人去以身试法。以大学生拖欠贷款为例,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担保贷款,即银行仅凭大学生的诚信作为“抵押”,凭信用收回贷款。而由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乏,或者贷款不还,或者拖欠贷款,让银行难以处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银行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惜贷”现象。
五、多元化的价值观并存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思想认识根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西方思潮陆续涌入我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一些观念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既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影响,也受到现代价值观念的滋润和催化,还受到外来价值观念的渗透和辐射。在这种综合作用下,大学生价值观由过去较单一的价值观念向价值观念多样化转变。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往往是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念并存;民族与外来的价值观念同在;国家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滋长起来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并存;政治信念的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并存;生活领域传统的与现代的、庸俗的与高雅的生活方式并存。虽然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道德选择、判断和评价能力,但由于受到自身社会阅历的限制,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们虽采取以“国家为重,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为主调的价值取向,但在进行具体的价值选择时又往往采用双重标准,且偏重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这往往使得他们从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出发去选择自己的行为,而很少去认同社会所提倡的共同价值观。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并存,难免会使大学生出现种种的失信行为,在他们那里,“正直”、“良心”、“责任”、“信念”、“守信用”这些最有效的道德约束机制已变得毫无价值,这就是当前诚信缺失的不可忽视的思想原因。
因此,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时,受多元化价值观,使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实惠,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在其头脑中形成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的道德现象,导致诚信丧失。
六、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不诚信行为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又一重要因素
当前,造假的现象不仅泛滥于经济领域,而且蔓延到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比较严重,贪污腐败、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轻诺寡信、朝令夕改等现象屡屡发生,诸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等事件频现于媒体。政治领域里的形式主义有种种表现:有的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有的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能深入基层;有的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有的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有的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有的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形式主义对“社会诚信”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些社会公仆的言行,助长了社会上追求表面、虚假、浮夸、喜讲空话套话的种种不诚信风气。政治生活中的不诚信严重影响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政府行为是通过政府官员来发挥作用的,政府官员的不诚信会大大影响政府行为的效果,破坏党群关系,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行政官员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贪污腐化、贪赃枉法,是诱发诚信危机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不再是以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了,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去,政治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对他们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也给他们做了“榜样”,导致他们诚信缺失。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传统道德观念滞后,由于社会历史变革造成的诚信道德传统的中断,由于传统“熟人社会”的终结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路人交往几率的大幅增高,由于市场经济领域中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由于社会上多元价值观的并存,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及对践踏诚信者的制裁不力,这些造成一个极其明显的事实,这就是社会上已经出现严重的诚信危机。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上失信败德行为的影响和误导,如果社会大环境中诚信危机不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就难以根除。
参考文献:
[1]刘卓.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应对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焦国成.诚信的制度保障[J].江海学刊,2003(3).
[3]学照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问题探析[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4]侯亚元.完善诚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诚信缺失 社会原因 探析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050-0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公认的道德信条,历来被看作是人们的立身处世之本。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所以诚信对于个人、社会,甚至国家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由于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中所出现的诚信危机已渗透到高校校园这一片净土,并迅速影响到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已不再是具有恪守诚信原则、自觉维护信誉、讲信用、守诺言的良好品格的人。事实上,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缺失问题日渐突出,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如大量的考试作弊、毕业生自荐材料“注水”、助学贷款不还、毕业论文移花接木、就业协议签署后单方面毁约等,导致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落后于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
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农业国家,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里,人们经过自然经济思想的哺育和滋养,往往安于现状,思想保守,习惯被束缚在狭小的市场范围内活动,极少与外界发生联系。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的“熟人社会”现象还普遍存在,人们还是习惯为办事找关系,如生孩子、子女入学、大学生就业、看医生,等等。人们办事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想找个熟人,好方便办事。人们之间的联系,依靠的是彼此的知根知底,“朋友有信”也只是和朋友之间打交道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和陌生人打交道则信奉“老实人吃亏”、“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社会信用的确立,依靠的不是契约,而是人们之间的“面子”或相互间的信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长期沉淀下的文化就只能是:重人情轻规则。
现代社会的诚信,要求超越传统道德中的“朋友有信”的狭隘范围,讲诚信不仅是朋友之间的事,更应是陌生人之间的事,因为市场经济下人际交往主要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因此我们要形成人人讲诚信,人人维系市场秩序的经济规则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公民道德。由于受深厚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对于守信用这个现代社会的新要求,人们一方面认可诚信这一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实际行动中阳奉阴违。从表面上看,这是人们诚信意识的缺失,但从更深的层次上看,这是传统道德观念落后于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的表现。
二、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导致诚信历史性缺失
在一个社会中基本道德规范能否长期地起作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力量,或者说取决于一代代的人们能否前后相续地共同致力于对基本道德规范的维护。这种道德维系力量的历史链条的断裂,将给以后的社会道德带来巨大的灾难。在我国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中,以“孔家店”为代表的传统道德受到了无情的冲击,“西化”浪潮极大地冲击了包括道德在内的中国社会意识和精神。上世纪是个革命和变革的时代,政治被突出了出来,而道德则降到了次要的地位。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政治化运动,这也是一场真正的非道德化运动。在“政治挂帅”之下,人们讲的是政治标准或革命标准,道德标准退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虽然它也提倡某种所谓“革命性”道德,但这是一种畸形的、远离平民生活的道德。在中国社会这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化时期,人伦常德差不多完全丧失了它曾经具有的至尊地位和影响力。中国社会在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人似乎不像以往那样纯朴、忠诚、守信,礼仪之邦的形象已经非常模糊,甚至连影子都快瞧不见了。这些颠倒黑白的做法和种种社会非道德化运动,造成了对社会道德的一次摧残,导致了诚信的历史性缺失。
三、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原则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凡是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怀有求利意识,否则他也就不到市场中来了。社会中的种种失信现象,说到底无非是为“名利”二字,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人们获得利益的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途径和方法。当求利成为人们的第一动机的时候,人们在各种活动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使利益最大化,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自然就降到了次要的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在陌生人或路人之间进行的。交易之前互不相识,交易之后各奔东西,是否再次见面不得而知,这种人际交往特点也使得人们重利害而轻道义。再加上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是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和规范尚待健全的市场经济,在客观上为坑蒙拐骗者提供了机会,一些不法分子就趁机钻空子,一切向“钱”看,导致假冒伪劣、掺杂使假、坑蒙拐骗、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歪风邪气的滋长,失信行为不一而足,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诚信缺失现象日渐突出。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原则诱发了一些人惟利是图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观念。当代大学生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受利益驱动,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时,更注重个人实惠,讲求实际,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导致诚信缺失。
四、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健全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实根源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发展越快,诚信就越显得重要。由于种种原因,诚信现在已变为稀有“资源”。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由政府计划来调节和控制的,因此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不存在相互之间的诚信履约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就成为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然而我国固有的传统观念已滞后于历史的发展,习惯的做法已不适应现实的社会,原有的社会规范失去了权威和效力。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可见,诚实守信的建立要靠制度、机制的保障,“诚信”要建立在全社会与各行各业的良好的、科学的制度上。而目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不完善,我们的各种制度和机制的可操作性、实效性方面与现实的需要有较大的差距。由于外在制度和机制的约束不力,讲诚信的教育、舆论、风习、传统等环境条件尚有较大的欠缺,不讲诚信的人得不到强有力的制裁和鞭挞,讲诚信的人常常因此吃亏和丧失机会,从而在客观上给背弃诚信的人和事提供了生存和滋长的环境,这直接加速了我国诚信状况的恶化,致使失信浊流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泛滥成灾。反思社会中种种不诚信现象,大都有制度的缺陷。例如,由于政府缺乏监管经验和存在法律和规章制度上的漏洞,不守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低且惩罚过轻,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力。不守诚信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反而有可能使人获益,这必将引诱更多的人去以身试法。以大学生拖欠贷款为例,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担保贷款,即银行仅凭大学生的诚信作为“抵押”,凭信用收回贷款。而由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乏,或者贷款不还,或者拖欠贷款,让银行难以处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银行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惜贷”现象。
五、多元化的价值观并存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思想认识根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西方思潮陆续涌入我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一些观念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既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影响,也受到现代价值观念的滋润和催化,还受到外来价值观念的渗透和辐射。在这种综合作用下,大学生价值观由过去较单一的价值观念向价值观念多样化转变。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往往是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念并存;民族与外来的价值观念同在;国家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滋长起来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并存;政治信念的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并存;生活领域传统的与现代的、庸俗的与高雅的生活方式并存。虽然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道德选择、判断和评价能力,但由于受到自身社会阅历的限制,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们虽采取以“国家为重,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为主调的价值取向,但在进行具体的价值选择时又往往采用双重标准,且偏重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这往往使得他们从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出发去选择自己的行为,而很少去认同社会所提倡的共同价值观。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并存,难免会使大学生出现种种的失信行为,在他们那里,“正直”、“良心”、“责任”、“信念”、“守信用”这些最有效的道德约束机制已变得毫无价值,这就是当前诚信缺失的不可忽视的思想原因。
因此,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时,受多元化价值观,使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实惠,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在其头脑中形成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的道德现象,导致诚信丧失。
六、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不诚信行为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又一重要因素
当前,造假的现象不仅泛滥于经济领域,而且蔓延到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比较严重,贪污腐败、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轻诺寡信、朝令夕改等现象屡屡发生,诸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等事件频现于媒体。政治领域里的形式主义有种种表现:有的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有的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能深入基层;有的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有的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有的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有的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形式主义对“社会诚信”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些社会公仆的言行,助长了社会上追求表面、虚假、浮夸、喜讲空话套话的种种不诚信风气。政治生活中的不诚信严重影响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政府行为是通过政府官员来发挥作用的,政府官员的不诚信会大大影响政府行为的效果,破坏党群关系,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行政官员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贪污腐化、贪赃枉法,是诱发诚信危机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不再是以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了,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去,政治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对他们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也给他们做了“榜样”,导致他们诚信缺失。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传统道德观念滞后,由于社会历史变革造成的诚信道德传统的中断,由于传统“熟人社会”的终结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路人交往几率的大幅增高,由于市场经济领域中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由于社会上多元价值观的并存,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及对践踏诚信者的制裁不力,这些造成一个极其明显的事实,这就是社会上已经出现严重的诚信危机。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上失信败德行为的影响和误导,如果社会大环境中诚信危机不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就难以根除。
参考文献:
[1]刘卓.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应对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焦国成.诚信的制度保障[J].江海学刊,2003(3).
[3]学照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问题探析[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4]侯亚元.完善诚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