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
有零信用的企业,只有无法充分发掘和利用企业信用状况的金融体系。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小微企业数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一直无法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进而导致其无法在金融机构有效获得信贷孵育。可以说,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这些年来打交道的企业群体几乎全是小微企业。如果用传统的信贷哲学来看,我们的这些客户一无规模、二无报表、三无信用,是“不可贷”的群体。然而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从2010年开始至今,阿里小微信贷已累计为超过70万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700亿元,不良率却只有0.87%,远低于银行相关业务。
这一探索和实践,让我们在思考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时有了一些别样的感悟,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让信用等于财富”的使命感。
融资需求多在50万元以内
近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小微企业信贷,各地政府部门、银行等机构也积极推动小微企业信贷发展,客观上对缓解国内当前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发挥一定作用,但供需之间仍存在巨大的缺口。
我们对平台上的商户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业者)融资需求都在50万元以内,并且都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从调研的情形来看,对于融资额在300万元以下、户均在20-30万元的小微企业群体,传统银行与信贷机构甚少与之接触。
尽管不少银行、信贷机构都设立了针对小微企业的业务部门,但实际上,他们所服务的客户更多是银行对于自身原有客户群体的细分。无论是获贷企业规模,还是融资金额,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微企业。即使是,也是挑选小微企业中的“尖子生”。统计显示,各地主要依赖银行融资的小微企业比例均未超过30%。
有人估算过,目前无法很好享受到信贷雨露的小微企业数量全国在3000万家左右。在正规渠道受阻情形下,很多小微企业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借贷甚至非法地下钱庄,导致融资成本风险加重。
信贷模式和技术的局限性是病根
小微企业有它的先天不足,比如财务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等等。但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现有信贷体系、信贷模式的局限性,迫使商业银行远离小微企业。
传统金融机构银行缺少向小微企业服务的技术和理念。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必然高于大企业,同样的信贷资源,银行投放给大企业,不仅收益高,同时风险更低。国内小微企业在信用上的缺失,更使得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时如履薄冰,最常见的就是拿出担保、抵押等高门槛条件以控制风险。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银行对大企业的信贷服务如同农夫挑水去针对性地浇灌树木,而小微企业却如同草原,当草原需要大面积浇灌时,如何能再采用农夫挑水的方式去作业?因此,银行作为信贷资源上的农夫,其作业方式注定其无法为草原般的小微企业服务,即使其进入这一领域,其效率、效果都可能极其有限。
信贷监管机制抑制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目前银行的信贷技术、理念是以大企业信贷为核心,与之相应的信贷监管机制也是以这种信贷理念、技术为主要参照。譬如,在现有信贷监管体制内,小微企业与个人信贷密不可分;小微企业申贷流程过于繁琐,融资的时间成本和操作成本过高;在现有监管体制内,贷后检查要求意味着信贷人员的小微企业客户越多,其工作量将成倍增加,抑制其服务小微企业客户热情,同样,核销机制也不能适应小微企业信贷需求,而现行追责免职机制更造成信贷员不敢做小微企业信贷。
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重构信用体系
我们需要转变过去适用于大企业的那套信贷模式和思路,颠覆既有的信贷哲学,用一种更开放的信贷服务体系去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而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正好给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机遇。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重塑信用的概念。信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拿着房产证、财务报表、厂房设备才算有信用,有钱没钱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用的前提条件。
过去十多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大部分小微企业都已经“触网”了,并且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上留存了大量的交易数据。建立起合适的模型后,这些数据都可以成为个体的信用判定依据。当然,传统的金融体系到今天还没有认可这套数据收集和信用评价的方式,因此这些企业也无法从银行得到相应金融服务。
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以建立起无需任何担保抵押,全凭“信用”贷款的信贷服务,给小微企业的融资扫除最大障碍。
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开放小微企业信息,鼓励建立更丰富的小微企业征信平台。
目前,小微企业融资最大的苦处在于信贷机构无法掌握小微企业的真实信息。在通过减税等手段鼓励小微企业自身建立真实的财务信息同时,现有掌握小微企业相关信息的部门也应打破壁垒,开放、共享其所掌握的小微企业信息,让这些原本分裂孤立的“死”信息活起来,成为小微企业重要的征信信息来源,为小微企业创造价值。
同时,在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上,鼓励有技术能力,愿意投资为国家承担责任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加工数据、分析数据、输出数据,将数据转化为丰富的信用体系,通过数据技术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小微企业融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参与才能更好完善。众人拾柴火焰高,集百家之长,必定可把散落到社会角落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收集起来,从而建立起完备的小微企业征信体系,真正让小微企业的信用产生价值,实现“信用等于财富”。
有零信用的企业,只有无法充分发掘和利用企业信用状况的金融体系。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小微企业数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一直无法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进而导致其无法在金融机构有效获得信贷孵育。可以说,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这些年来打交道的企业群体几乎全是小微企业。如果用传统的信贷哲学来看,我们的这些客户一无规模、二无报表、三无信用,是“不可贷”的群体。然而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从2010年开始至今,阿里小微信贷已累计为超过70万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700亿元,不良率却只有0.87%,远低于银行相关业务。
这一探索和实践,让我们在思考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时有了一些别样的感悟,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让信用等于财富”的使命感。
融资需求多在50万元以内
近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小微企业信贷,各地政府部门、银行等机构也积极推动小微企业信贷发展,客观上对缓解国内当前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发挥一定作用,但供需之间仍存在巨大的缺口。
我们对平台上的商户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业者)融资需求都在50万元以内,并且都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从调研的情形来看,对于融资额在300万元以下、户均在20-30万元的小微企业群体,传统银行与信贷机构甚少与之接触。
尽管不少银行、信贷机构都设立了针对小微企业的业务部门,但实际上,他们所服务的客户更多是银行对于自身原有客户群体的细分。无论是获贷企业规模,还是融资金额,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微企业。即使是,也是挑选小微企业中的“尖子生”。统计显示,各地主要依赖银行融资的小微企业比例均未超过30%。
有人估算过,目前无法很好享受到信贷雨露的小微企业数量全国在3000万家左右。在正规渠道受阻情形下,很多小微企业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借贷甚至非法地下钱庄,导致融资成本风险加重。
信贷模式和技术的局限性是病根
小微企业有它的先天不足,比如财务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等等。但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现有信贷体系、信贷模式的局限性,迫使商业银行远离小微企业。
传统金融机构银行缺少向小微企业服务的技术和理念。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必然高于大企业,同样的信贷资源,银行投放给大企业,不仅收益高,同时风险更低。国内小微企业在信用上的缺失,更使得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时如履薄冰,最常见的就是拿出担保、抵押等高门槛条件以控制风险。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银行对大企业的信贷服务如同农夫挑水去针对性地浇灌树木,而小微企业却如同草原,当草原需要大面积浇灌时,如何能再采用农夫挑水的方式去作业?因此,银行作为信贷资源上的农夫,其作业方式注定其无法为草原般的小微企业服务,即使其进入这一领域,其效率、效果都可能极其有限。
信贷监管机制抑制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目前银行的信贷技术、理念是以大企业信贷为核心,与之相应的信贷监管机制也是以这种信贷理念、技术为主要参照。譬如,在现有信贷监管体制内,小微企业与个人信贷密不可分;小微企业申贷流程过于繁琐,融资的时间成本和操作成本过高;在现有监管体制内,贷后检查要求意味着信贷人员的小微企业客户越多,其工作量将成倍增加,抑制其服务小微企业客户热情,同样,核销机制也不能适应小微企业信贷需求,而现行追责免职机制更造成信贷员不敢做小微企业信贷。
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重构信用体系
我们需要转变过去适用于大企业的那套信贷模式和思路,颠覆既有的信贷哲学,用一种更开放的信贷服务体系去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而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正好给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机遇。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重塑信用的概念。信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拿着房产证、财务报表、厂房设备才算有信用,有钱没钱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用的前提条件。
过去十多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大部分小微企业都已经“触网”了,并且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上留存了大量的交易数据。建立起合适的模型后,这些数据都可以成为个体的信用判定依据。当然,传统的金融体系到今天还没有认可这套数据收集和信用评价的方式,因此这些企业也无法从银行得到相应金融服务。
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以建立起无需任何担保抵押,全凭“信用”贷款的信贷服务,给小微企业的融资扫除最大障碍。
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开放小微企业信息,鼓励建立更丰富的小微企业征信平台。
目前,小微企业融资最大的苦处在于信贷机构无法掌握小微企业的真实信息。在通过减税等手段鼓励小微企业自身建立真实的财务信息同时,现有掌握小微企业相关信息的部门也应打破壁垒,开放、共享其所掌握的小微企业信息,让这些原本分裂孤立的“死”信息活起来,成为小微企业重要的征信信息来源,为小微企业创造价值。
同时,在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上,鼓励有技术能力,愿意投资为国家承担责任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加工数据、分析数据、输出数据,将数据转化为丰富的信用体系,通过数据技术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小微企业融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参与才能更好完善。众人拾柴火焰高,集百家之长,必定可把散落到社会角落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收集起来,从而建立起完备的小微企业征信体系,真正让小微企业的信用产生价值,实现“信用等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