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团,您主演的四川竹琴《生日礼物》获得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啦,为万州争了光,为重庆添了彩,不简单啊,祝贺您!”2018年9月底,这则获奖消息如同在万州文艺界放的一颗大“卫星”, 十分美丽耀眼,大家纷纷致电重庆市三峡曲艺保护传承研究中心主任、三峡曲艺团团长何菊芳,向她表示衷心祝贺。
中国曲艺牡丹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曲艺艺术专业最高奖,其标准之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能获此奖,是每位曲艺演员的奋斗梦想、毕生追求。在此项比赛设立以来,何菊芳是渝东北地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曲艺人,在整个重庆,此前也只有5位获得者。面对祝贺,何菊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微笑着回答说:“谢谢你们的关心和支持,圆了我的曲艺梦!”是的,何菊芳在鲜花和掌声背后,其曲艺人生,饱含着多少艰辛和努力啊!
乡下妹儿求学记
1972年7月,何菊芳出生于重庆云阳凤桥乡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亲何浩德虽然是个农民,但很有“文艺范”,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在村里村外小有名气,颇受人尊敬。何菊芳从小聪明好学,还天生一副好嗓子,经常在田间地头唱歌给乡亲们听,深受大家喜爱。
1988年6月,何菊芳临近初中毕业,学校老师在地方报纸上看到四川省万县川剧团招考学员,就希望何菊芳报考。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鼓起勇气,冒着大雨从凤鸣镇中学赶到云阳县城的招生报名处。当她出现在考官面前时,已是“落汤鸡”头发凌乱,衣服湿透,胶鞋沾满了泥土……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面试那天,考官让何菊芳唱歌,她就唱了一首《南泥湾》。一曲唱罢,考官又让她唱了一首《微山湖》。唱毕,一位年长的考官说:“这个妹儿五官标致,嗓音明亮甜美,乐感音准都很好,面试没问题!”后来,何菊芳才知道,这位考官就是当时万县川剧团的团长张承志。在张承志看来,何菊芳虽然土里土气的,但嗓音特别甜美清纯,骨子里也有股“倔劲”,是棵好苗子。
进入四川省川剧学校后,何菊芳毕竟来自偏远山区,基本没接触过戏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明显比其他同学接受得慢。但她笨鸟先飞,勤奋努力。当同学去玩时,她复习当天老师教的课程;当同学去逛街买衣服时,她就在宿舍里练声发音;当同学们看电影时,她就预习明天要学的内容。
让何菊芳最“吃不消”的就是每学期的生活费。那时,父母年逾花甲,农活繁重,哥哥刚结婚,姐姐已出嫁,为了支付她的学费和生活费,连家里的小商店都被拖垮了。为供养妹妹学习,哥哥弃医从商,每天起早摸黑,从农村收购猪大肠,然后挑到县城卖,一个月下来,盈利不多,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何菊芳知道后,想退学,都被父母和哥哥给劝说住了。“只有混出个名堂,才对得起家人的良苦用心!”何菊芳暗暗发誓。
1992年,何菊芳在完成学业后正式成为了万县川剧团的一名演员。转眼20年过去了,她先后主演了川剧大幕戏《杨八姐盗刀》和折子戏《桂英打雁》《六月雪》《磐贞认母》《杀狗警妻》《乔子口》等剧目。2000年,她被任命为三峡川剧团团长助理,随后又与川剧团班子一道组织并參与演出了大型现代川剧《鸣凤》和《白露为霜》,在全国戏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得到高度评价,荣获了多个国家级奖项。
在很多人看来,此时何菊芳的演艺事业正步入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华丽转身竹琴响
2013年,重庆市三峡曲艺团新创排的四川竹琴《妹妹花轿几时来》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曲艺门类的角逐,并成功获得决赛的入场券。这时,有些专家提出建议,要想拿回大奖,必须换主演,同时表演形式和演唱方式要更加传统。
时任团长张克宪听取了专家意见,在物色主演时,正巧碰到了川剧演员何菊芳,认为她是最好的人选。“菊芳,我团节目《妹妹花轿几时来》即将冲击全国群星奖,你有兴趣来演唱吗?”何菊芳一听,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要得!”在她看来,不是因为当主演,也不是因为参加全国赛事才让她果断决定下来,而是何菊芳正在为自己的表演寻求突破,她想挑战不同的艺术形式,探索更适合自己的艺术。
2013年10月,通过近3个月的训练,何菊芳首次登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曲艺门类的比赛舞台,并获得了优秀演出奖。“当时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让我看到了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何菊芳说:“40多年的生活阅历,从事和学习表演艺术20多年,我发现都是在为现在从事的艺术做铺垫,四川竹琴的表演方式能让我更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表现人物。”这时,老团长张克宪也对她说:“你是个‘老’演员,‘新’苗子,前途无量,你干脆调入曲艺团来吧。”
2014年1月,何菊芳从三峡川剧团正式调入三峡曲艺团,并继续担任团长助理。从一名川剧演员转身成为曲艺演员,主攻四川竹琴。何菊芳作为曲艺“新生”,她想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竹琴代表性传承人华国秀。华国秀是三峡曲艺界的老前辈,曾任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在演艺道路上,她不断改革创新,丰富竹琴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将川东地区的竹琴表演推向了高峰,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何菊芳在川剧学校刚毕业的几年曾和华国秀一起下乡演出,华国秀特别喜欢她,时不时就教她唱几句竹琴的诗头子。可是当何菊芳真正来学习这门艺术的时候, 华国秀已近八十高龄,长年卧病在床,无法再亲自传授。何菊芳没有放弃,她从资料库里找来华老前辈仅有的一小段录像视频和一些音频资料来研究学习,再结合鼓书的共同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2016年,何菊芳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重庆)竹琴代表性传承人吴卡娅为师。吴卡娅在竹琴音乐革新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她首次对竹琴音乐演唱形式大胆进行创新,使竹琴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形成了川东竹琴音乐的独特风格和固有模式。她严格要求何菊芳,一定要牢牢掌握住四川竹琴的演唱特点,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并且牢牢掌握传统竹琴的各种打法和唱法。 “刚开始学习竹琴时,因为不了解,所以觉得很简单,但学到后面才明白要表演好究竟有多难。”何菊芳说,一次次的练习并没有磨灭她的兴趣,反而让她越发热爱竹琴,她说自己成了一个拿起竹琴就不愿意放下的人。
人淡如菊香自来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除了学习师父教的知识,何菊芳还通过查找资料、收看视频、拜访前辈、现场观摩等方式,细心揣摩四川竹琴的表现形式和表演风格,并寻找曲艺与川剧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四川竹琴与其他曲艺形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她常常为一个字一段话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高低而无数次地琢磨和练习,对人物个性的定位和性格分析都要和创作人员及老师们反复推敲,竹琴的打法技巧如何更精准融入音乐,如何更好烘托气氛,她都要不停琢磨,问自己为什么这样用。所以,她演唱的作品都经过了精雕细琢,深受观众喜爱。
2016年4月,老团长张克宪退休后,何菊芳被提拔为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三峡曲艺团团长。从此,在很多同事眼里,何菊芳是一个上班做“业余”事,下班干“专业”活的人。作为曲艺团“领头羊”,何菊芳不是忙于繁琐的日常行政事务,就是忙于各类演出活动。为了不影响日常工作,也不影响学习曲艺表演的,她只能充分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早上起床利用梳洗和做早餐的时间,手里边做事,嘴里边练习基础发声和绕口令;下班开车回家途中,收听一些传统的四川竹琴唱段,博采众长;回到家里,做家务的时候就背台词,琢磨人物角色的语气、声音和表演;休息时间就练习竹琴的打法和运用,特别是拿到新本子时,有时候就用剧中人物性格的语言儿子经常和妈妈开玩笑说:“妈妈,如果一个陌生人到我们家一定以为我妈疯了,嘻嘻!不过你这种疯子精神还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几年的学习研究,何菊芳在继承了前辈和老师们的演唱技巧和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渐成为四川竹琴中的青年领军人物,并在全国曲艺类赛事中频频获奖。
平湖深处“牡丹”红
“磅、磅、磅……”“移民回乡一年半,又出技术又出钱。亲力亲为打前站,全靠政府来支援。穷僻沟改头又换面,铁树湾变成金果园。……”2018年6月14日晚,何菊芳將一个基层农村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过程中发生的典型故事《生日礼物》用四川竹琴一人多角半说半唱的形式,呈现在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的舞台上。融合传统竹琴的各种经典唱腔和打法,加立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民乐伴奏,伴奏人员配合主演说唱。何菊芳形象端庄大气,音色圆润甜美,唱腔细腻婉转,吐字清晰有力,音域宽、韵味足,人物形象刻画对比鲜明,过硬的表演功底获得了观众和评委们的掌声。
“为了准备这次比赛,我们这一年多来反复酝酿,精心排练,并多次邀请曲艺专家到现场‘问诊把脉’‘对症下药’、反复修改。” 提及赛事,何菊芳至今还是心有余悸,倍感压力。皇天不负有心人。国庆节前夕,在中国文联文艺网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结果公示名单上,何菊芳榜上有名。
有人说,“人淡如菊”是一种平和执着、淡定霸气的心境。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浮躁,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如今,面对曲艺路上获得的最高荣耀,何菊芳高兴,却没有居功自傲,她心怀感恩地说:“这是大家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大家对传统曲艺的厚爱与支持,是国家对基层文化工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的,这些年来,何菊芳除了自己在曲艺路上不断奋斗拼搏,闯出了一片天地外,还带领队伍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曲艺中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一把竹琴,歌声绕梁,婉转悠扬过耳即难忘。她是牡丹,雍容华贵;她也是明月,澄澈皎洁。她是巾帼不让那须眉,她是四川竹琴最高荣誉的获得者,也是中国曲艺界正在冉冉升起的璀璨之星。她,就是何菊芳。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重庆市万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邓科)
中国曲艺牡丹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曲艺艺术专业最高奖,其标准之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能获此奖,是每位曲艺演员的奋斗梦想、毕生追求。在此项比赛设立以来,何菊芳是渝东北地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曲艺人,在整个重庆,此前也只有5位获得者。面对祝贺,何菊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微笑着回答说:“谢谢你们的关心和支持,圆了我的曲艺梦!”是的,何菊芳在鲜花和掌声背后,其曲艺人生,饱含着多少艰辛和努力啊!
乡下妹儿求学记
1972年7月,何菊芳出生于重庆云阳凤桥乡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亲何浩德虽然是个农民,但很有“文艺范”,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在村里村外小有名气,颇受人尊敬。何菊芳从小聪明好学,还天生一副好嗓子,经常在田间地头唱歌给乡亲们听,深受大家喜爱。
1988年6月,何菊芳临近初中毕业,学校老师在地方报纸上看到四川省万县川剧团招考学员,就希望何菊芳报考。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鼓起勇气,冒着大雨从凤鸣镇中学赶到云阳县城的招生报名处。当她出现在考官面前时,已是“落汤鸡”头发凌乱,衣服湿透,胶鞋沾满了泥土……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面试那天,考官让何菊芳唱歌,她就唱了一首《南泥湾》。一曲唱罢,考官又让她唱了一首《微山湖》。唱毕,一位年长的考官说:“这个妹儿五官标致,嗓音明亮甜美,乐感音准都很好,面试没问题!”后来,何菊芳才知道,这位考官就是当时万县川剧团的团长张承志。在张承志看来,何菊芳虽然土里土气的,但嗓音特别甜美清纯,骨子里也有股“倔劲”,是棵好苗子。
进入四川省川剧学校后,何菊芳毕竟来自偏远山区,基本没接触过戏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明显比其他同学接受得慢。但她笨鸟先飞,勤奋努力。当同学去玩时,她复习当天老师教的课程;当同学去逛街买衣服时,她就在宿舍里练声发音;当同学们看电影时,她就预习明天要学的内容。
让何菊芳最“吃不消”的就是每学期的生活费。那时,父母年逾花甲,农活繁重,哥哥刚结婚,姐姐已出嫁,为了支付她的学费和生活费,连家里的小商店都被拖垮了。为供养妹妹学习,哥哥弃医从商,每天起早摸黑,从农村收购猪大肠,然后挑到县城卖,一个月下来,盈利不多,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何菊芳知道后,想退学,都被父母和哥哥给劝说住了。“只有混出个名堂,才对得起家人的良苦用心!”何菊芳暗暗发誓。
1992年,何菊芳在完成学业后正式成为了万县川剧团的一名演员。转眼20年过去了,她先后主演了川剧大幕戏《杨八姐盗刀》和折子戏《桂英打雁》《六月雪》《磐贞认母》《杀狗警妻》《乔子口》等剧目。2000年,她被任命为三峡川剧团团长助理,随后又与川剧团班子一道组织并參与演出了大型现代川剧《鸣凤》和《白露为霜》,在全国戏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得到高度评价,荣获了多个国家级奖项。
在很多人看来,此时何菊芳的演艺事业正步入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华丽转身竹琴响
2013年,重庆市三峡曲艺团新创排的四川竹琴《妹妹花轿几时来》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曲艺门类的角逐,并成功获得决赛的入场券。这时,有些专家提出建议,要想拿回大奖,必须换主演,同时表演形式和演唱方式要更加传统。
时任团长张克宪听取了专家意见,在物色主演时,正巧碰到了川剧演员何菊芳,认为她是最好的人选。“菊芳,我团节目《妹妹花轿几时来》即将冲击全国群星奖,你有兴趣来演唱吗?”何菊芳一听,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要得!”在她看来,不是因为当主演,也不是因为参加全国赛事才让她果断决定下来,而是何菊芳正在为自己的表演寻求突破,她想挑战不同的艺术形式,探索更适合自己的艺术。
2013年10月,通过近3个月的训练,何菊芳首次登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曲艺门类的比赛舞台,并获得了优秀演出奖。“当时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让我看到了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何菊芳说:“40多年的生活阅历,从事和学习表演艺术20多年,我发现都是在为现在从事的艺术做铺垫,四川竹琴的表演方式能让我更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表现人物。”这时,老团长张克宪也对她说:“你是个‘老’演员,‘新’苗子,前途无量,你干脆调入曲艺团来吧。”
2014年1月,何菊芳从三峡川剧团正式调入三峡曲艺团,并继续担任团长助理。从一名川剧演员转身成为曲艺演员,主攻四川竹琴。何菊芳作为曲艺“新生”,她想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竹琴代表性传承人华国秀。华国秀是三峡曲艺界的老前辈,曾任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在演艺道路上,她不断改革创新,丰富竹琴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将川东地区的竹琴表演推向了高峰,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何菊芳在川剧学校刚毕业的几年曾和华国秀一起下乡演出,华国秀特别喜欢她,时不时就教她唱几句竹琴的诗头子。可是当何菊芳真正来学习这门艺术的时候, 华国秀已近八十高龄,长年卧病在床,无法再亲自传授。何菊芳没有放弃,她从资料库里找来华老前辈仅有的一小段录像视频和一些音频资料来研究学习,再结合鼓书的共同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2016年,何菊芳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重庆)竹琴代表性传承人吴卡娅为师。吴卡娅在竹琴音乐革新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她首次对竹琴音乐演唱形式大胆进行创新,使竹琴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形成了川东竹琴音乐的独特风格和固有模式。她严格要求何菊芳,一定要牢牢掌握住四川竹琴的演唱特点,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并且牢牢掌握传统竹琴的各种打法和唱法。 “刚开始学习竹琴时,因为不了解,所以觉得很简单,但学到后面才明白要表演好究竟有多难。”何菊芳说,一次次的练习并没有磨灭她的兴趣,反而让她越发热爱竹琴,她说自己成了一个拿起竹琴就不愿意放下的人。
人淡如菊香自来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除了学习师父教的知识,何菊芳还通过查找资料、收看视频、拜访前辈、现场观摩等方式,细心揣摩四川竹琴的表现形式和表演风格,并寻找曲艺与川剧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四川竹琴与其他曲艺形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她常常为一个字一段话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高低而无数次地琢磨和练习,对人物个性的定位和性格分析都要和创作人员及老师们反复推敲,竹琴的打法技巧如何更精准融入音乐,如何更好烘托气氛,她都要不停琢磨,问自己为什么这样用。所以,她演唱的作品都经过了精雕细琢,深受观众喜爱。
2016年4月,老团长张克宪退休后,何菊芳被提拔为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三峡曲艺团团长。从此,在很多同事眼里,何菊芳是一个上班做“业余”事,下班干“专业”活的人。作为曲艺团“领头羊”,何菊芳不是忙于繁琐的日常行政事务,就是忙于各类演出活动。为了不影响日常工作,也不影响学习曲艺表演的,她只能充分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早上起床利用梳洗和做早餐的时间,手里边做事,嘴里边练习基础发声和绕口令;下班开车回家途中,收听一些传统的四川竹琴唱段,博采众长;回到家里,做家务的时候就背台词,琢磨人物角色的语气、声音和表演;休息时间就练习竹琴的打法和运用,特别是拿到新本子时,有时候就用剧中人物性格的语言儿子经常和妈妈开玩笑说:“妈妈,如果一个陌生人到我们家一定以为我妈疯了,嘻嘻!不过你这种疯子精神还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几年的学习研究,何菊芳在继承了前辈和老师们的演唱技巧和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渐成为四川竹琴中的青年领军人物,并在全国曲艺类赛事中频频获奖。
平湖深处“牡丹”红
“磅、磅、磅……”“移民回乡一年半,又出技术又出钱。亲力亲为打前站,全靠政府来支援。穷僻沟改头又换面,铁树湾变成金果园。……”2018年6月14日晚,何菊芳將一个基层农村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过程中发生的典型故事《生日礼物》用四川竹琴一人多角半说半唱的形式,呈现在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的舞台上。融合传统竹琴的各种经典唱腔和打法,加立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民乐伴奏,伴奏人员配合主演说唱。何菊芳形象端庄大气,音色圆润甜美,唱腔细腻婉转,吐字清晰有力,音域宽、韵味足,人物形象刻画对比鲜明,过硬的表演功底获得了观众和评委们的掌声。
“为了准备这次比赛,我们这一年多来反复酝酿,精心排练,并多次邀请曲艺专家到现场‘问诊把脉’‘对症下药’、反复修改。” 提及赛事,何菊芳至今还是心有余悸,倍感压力。皇天不负有心人。国庆节前夕,在中国文联文艺网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结果公示名单上,何菊芳榜上有名。
有人说,“人淡如菊”是一种平和执着、淡定霸气的心境。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浮躁,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如今,面对曲艺路上获得的最高荣耀,何菊芳高兴,却没有居功自傲,她心怀感恩地说:“这是大家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大家对传统曲艺的厚爱与支持,是国家对基层文化工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的,这些年来,何菊芳除了自己在曲艺路上不断奋斗拼搏,闯出了一片天地外,还带领队伍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曲艺中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一把竹琴,歌声绕梁,婉转悠扬过耳即难忘。她是牡丹,雍容华贵;她也是明月,澄澈皎洁。她是巾帼不让那须眉,她是四川竹琴最高荣誉的获得者,也是中国曲艺界正在冉冉升起的璀璨之星。她,就是何菊芳。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重庆市万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