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领域的变革,适龄人口减少带来的生源下降、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高职院校将面临招生与就业两方面的压力。要想始终保证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就需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学校招生就业的工作策略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招生就业 工作策略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近年来由于生源紧缺、就业困难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造成了不小影响。要想确保高职院校的稳步发展,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对招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以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高职院校自身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出现招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招生方面缺少创新突破,办学缺乏特色。招生及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模仿名牌大学的招生目标及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忽视人才培养,没有依据现代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缺少专业特色、品牌专业和拳头专业等问题。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系统工程,体现市场导向的办学理念、服务地方经济和科学规划三个原则,将对学生未来职业的规划发挥指导性作用。我院过去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学生在选择专业前缺少对专业的认知,进而在就业时陷入困境。如几年前招收的电子商务等专业,学院专业设置与其他高职院校专业雷同现象严重,并缺少专业特色、品牌专业和拳头专业的问题。总围绕第三产业,面向服务性行业设置成本低、易于教学、见效快的文秘、会计、计算机应用、旅游管理等热门专业。并且盲目加大机械类专业设备投入,导致办学特色淡化、培养目标模糊、行业面向繁多、专业特色缺失、岗位定位混乱等现象。造成学院培养目标非常不明确,学生就业工作困难等问题。
2.适龄人口减少带来的生源不足。
《中国发展观察》撰文指出,2009-2020年适龄人口数量将逐年下降,适龄人口的减少导致2009年后高中教育阶段应届毕业生规模的逐年下降。教育部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939万考生参加高考,一度缓解了自2008年起全国高考人数连续五年下降的趋势。但2015年至今,考生数量再次萎缩,高校招生工作再遭重创,高职院校受影响尤其严重。自2011年起,各省补录分数线一降再降,甚至出现了“零投档”现象,高职招生工作呈现出“吃不饱”趋势,生源不足现象严重。生源危机下,本科院校面临的是生源质量的竞争,高职院校将面临的是更严酷的生源数量的竞争。为求生存、保规模,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等现象在高职院校的生源战中将进一步加剧与蔓延。一些地方院校、民办院校为完成招生任务,盲目加大招生投入,买卖生源问题严重。如何在目前的生源大战中另辟蹊径,突破重围,是高职院校下一步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3.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
在我国,高职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层次较低的高等教育,是本科的“压缩饼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简单复制,导致高职类院校招生就业的多重困难。
在招生方面,高职院校即便是将高考成绩录取控制投档线一降再降,甚至有的省份实行免试注册入学,也未吸引足够的低分考生和落榜考生,高职院校招生为何如此困难?除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实力等因素外,社会对高职教育认知的扭曲,是导致招生难的根本原因。社会对考生报考院校的普遍理解是:上不了重点大学上普通本科,上不了普通本科读高职院校。社会上一些人认为读高职是“差生”的选择,在一些考生和家长心中读高职是无奈之举,读高职还会和原来的同学产生巨大差距。还有一些人存在学历偏差观点,认为读高职院校不能算是读大学,是一条无奈之路。诸如此类的观念,是扼制众多考生放弃读高职的社会原因。
在就业方面,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层次评价落差是很大的。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属于层次较低的高等教育,故在社会招聘会上异常排斥高职院校学生,认为他们没有等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素质高、水平高、文化高。对于“精英”的划分只是属于名牌大学或者本科院校。甚至从主观方面说,社会各级企事业单位仍然存在鄙视职业教育的老旧观念。且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扩招,使得他们认为高职教育存在低劣质量。
4.毕业生自身的问题。
我院地处成都市,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一些毕业生对自身发展认知不足,盲目倾向成都本地高收入、大企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及县级以下城市就业,不愿到外省就业。热衷于国企、事业单位,对技术型岗位不感兴趣。毕业生对岗位和薪资的过高期望,造成了就业“眼高手低”的现状。“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要人的单位不想去”、“毕业生有业不就”等现象逐渐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困境。此外,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坐等用人单位上门等现象严重,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消极影响。最后,毕业生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储备仍然存在不足,往往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造成就业困难。
二、促进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发展的措施
高职学院想要持续健康发展,摆脱招生与就业的困境,就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调整教学方法及模式,同时与政府、企业合作,改变人们的错误认识,发展校企合作,实行定单式培养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办学模式,突出自身特点。
我国高职院校是在具有高中文化的基础上,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主要是从相应的职业、岗位或者相应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按照这类人员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门技能和综合素质设计。培养的目标人才是:生产第一线的人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院积极调整办学模式,摒弃了以往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严格遵照“以就业促招生,以质量获生存,以特点寻发展”的原则,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扎实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本校专业设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重点突出自身办学特色,舍弃文秘、会计、计算机应用、旅游管理、建筑类等热门专业,增设飞行器、汽车类、新能源等适应社会需要的特色专业,力求突出学院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进而与市场发展相吻合。此外,学院配备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及专兼职指导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以提高学生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科学的就业观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多项发展,一专多能,激励学生在学习阶段获取多个岗位的从业资格证,提前将学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技术人才。我院就业部门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就业培训师资力量,对毕业学生进行就业前培训,尽可能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明确掌握我国针对毕业生设定的相关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职业规划,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大帮助。 2.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达到企业与学生的零对接。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高职院校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要走校企结合的办学路线,这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我学院为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用人单位紧密合作,摒弃以往以课堂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加大实训教学力度,通过专业与专业对接,设定符合企业特定需求的专业,培养出具备高质量专业素质的学生,大力实行学习与工作互相交替的教学方法。学院还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进与企业的沟通合作,进而增设专业,聘请企业专业工作者进行讲学,为学生创造更多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确保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零距离接触。我院学生在学习最后一年到用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另外,我院在办学方面转变办学观念,紧密联系市场,推行订单式教学,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夯实了基础。同时我院对毕业生建立了跟踪回访机制,通过回访我们了解到毕业生实习、工作状况和稳定率,为校企间的深化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同时为来年的企业甄选提供了依据;通过回访收集到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学院的深层发展和提高积淀了利好的经验;通过回访我们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巩固了校企合作关系。
3.加大宣传力度,探索市场需求,拓展就业途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互联网媒体的优势不断凸显。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广告、平面纸媒体等媒介相比,网络媒体占据大数据、大信息量、多样的表现形式、及时高效、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等优势,在广大高校的招生宣传中逐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90后”一代的成长,他们将是各个高校的主要生源,而这一代人的显著特点是,不看报纸,少看电视,而将绝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互联网上。我院通过与腾讯、百度等优质网络平台合作,成功将招生信息、办学特色、传递给考生及家长。同时,学院组织了一支强大的招生宣传队伍,奔赴各地市州、各区县镇、各中学,宣传学院概况、专业设置、就业形势、招生政策等。双管齐下,为广大考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指导学生填报志愿。诚信、诚恳、开源、开放的招生工作,才能赢得考生的信赖,进而提升学院的声誉,使更多考生愿意进入我院学习,为我院赢得了更多生源。
受近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用人需求萎缩,毕业生数量却有增无减,造成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推动毕业生就业将成为学院面临的新课题。“主动出击,占领就业先机”将成为就业工作的主旋律。我院利用各种资源努力拓展就业市场,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在与原有合作企业保持定期、密切沟通的基础上,又挖掘了一批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企业。加强了与航天基地、上海、武汉、重庆及成、德、绵周边企业的联系,博得了众多企业对我院的赞赏与信任,建立了广泛的用人网络和畅通的就业渠道,为我院毕业生就业拓宽了途径。
4.宏观调控,增加投入,完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彻底改变现有收入分配规则,让不同阶层的大学生享受同等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把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回归产业、行业、企业和市场,由社会决定教师队伍结构和专业设置,由市场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结构和质量,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技能型人才,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是高职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高职教育因其教育类型的特性,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多的教育资金方能完成整个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国家财政投入是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及招生规模的重要法宝。此外,国家应对教育进行调控,相关部门应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及软硬件设施等,统筹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招生和就业制度。国家的招生政策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招生的质量与规模,则更应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性的、多元评价及多元录取的高职招生制度,如我省近几年来推行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办法,积极探索对考生“知识 技能”考核方式加综合素质相结合的录取模式。同时,应落实国家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才能保障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招生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攸关学院生存发展的大事。一个学校的招生状况和就业水平是这个学院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集中反映,招生就业工作则是学院的生命线。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生源是资源,就业是引领,规模是学院的生存线,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品牌是学院的生长线”。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与市场紧密相连,努力创建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勇.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浅探.
[2]张林国,陈书琼,董贞荣.招生和就业助推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招生就业 工作策略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近年来由于生源紧缺、就业困难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造成了不小影响。要想确保高职院校的稳步发展,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对招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以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高职院校自身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出现招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招生方面缺少创新突破,办学缺乏特色。招生及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模仿名牌大学的招生目标及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忽视人才培养,没有依据现代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缺少专业特色、品牌专业和拳头专业等问题。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系统工程,体现市场导向的办学理念、服务地方经济和科学规划三个原则,将对学生未来职业的规划发挥指导性作用。我院过去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学生在选择专业前缺少对专业的认知,进而在就业时陷入困境。如几年前招收的电子商务等专业,学院专业设置与其他高职院校专业雷同现象严重,并缺少专业特色、品牌专业和拳头专业的问题。总围绕第三产业,面向服务性行业设置成本低、易于教学、见效快的文秘、会计、计算机应用、旅游管理等热门专业。并且盲目加大机械类专业设备投入,导致办学特色淡化、培养目标模糊、行业面向繁多、专业特色缺失、岗位定位混乱等现象。造成学院培养目标非常不明确,学生就业工作困难等问题。
2.适龄人口减少带来的生源不足。
《中国发展观察》撰文指出,2009-2020年适龄人口数量将逐年下降,适龄人口的减少导致2009年后高中教育阶段应届毕业生规模的逐年下降。教育部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939万考生参加高考,一度缓解了自2008年起全国高考人数连续五年下降的趋势。但2015年至今,考生数量再次萎缩,高校招生工作再遭重创,高职院校受影响尤其严重。自2011年起,各省补录分数线一降再降,甚至出现了“零投档”现象,高职招生工作呈现出“吃不饱”趋势,生源不足现象严重。生源危机下,本科院校面临的是生源质量的竞争,高职院校将面临的是更严酷的生源数量的竞争。为求生存、保规模,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等现象在高职院校的生源战中将进一步加剧与蔓延。一些地方院校、民办院校为完成招生任务,盲目加大招生投入,买卖生源问题严重。如何在目前的生源大战中另辟蹊径,突破重围,是高职院校下一步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3.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
在我国,高职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层次较低的高等教育,是本科的“压缩饼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简单复制,导致高职类院校招生就业的多重困难。
在招生方面,高职院校即便是将高考成绩录取控制投档线一降再降,甚至有的省份实行免试注册入学,也未吸引足够的低分考生和落榜考生,高职院校招生为何如此困难?除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实力等因素外,社会对高职教育认知的扭曲,是导致招生难的根本原因。社会对考生报考院校的普遍理解是:上不了重点大学上普通本科,上不了普通本科读高职院校。社会上一些人认为读高职是“差生”的选择,在一些考生和家长心中读高职是无奈之举,读高职还会和原来的同学产生巨大差距。还有一些人存在学历偏差观点,认为读高职院校不能算是读大学,是一条无奈之路。诸如此类的观念,是扼制众多考生放弃读高职的社会原因。
在就业方面,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层次评价落差是很大的。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属于层次较低的高等教育,故在社会招聘会上异常排斥高职院校学生,认为他们没有等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素质高、水平高、文化高。对于“精英”的划分只是属于名牌大学或者本科院校。甚至从主观方面说,社会各级企事业单位仍然存在鄙视职业教育的老旧观念。且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扩招,使得他们认为高职教育存在低劣质量。
4.毕业生自身的问题。
我院地处成都市,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一些毕业生对自身发展认知不足,盲目倾向成都本地高收入、大企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及县级以下城市就业,不愿到外省就业。热衷于国企、事业单位,对技术型岗位不感兴趣。毕业生对岗位和薪资的过高期望,造成了就业“眼高手低”的现状。“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要人的单位不想去”、“毕业生有业不就”等现象逐渐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困境。此外,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坐等用人单位上门等现象严重,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消极影响。最后,毕业生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储备仍然存在不足,往往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造成就业困难。
二、促进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发展的措施
高职学院想要持续健康发展,摆脱招生与就业的困境,就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调整教学方法及模式,同时与政府、企业合作,改变人们的错误认识,发展校企合作,实行定单式培养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办学模式,突出自身特点。
我国高职院校是在具有高中文化的基础上,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主要是从相应的职业、岗位或者相应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按照这类人员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门技能和综合素质设计。培养的目标人才是:生产第一线的人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院积极调整办学模式,摒弃了以往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严格遵照“以就业促招生,以质量获生存,以特点寻发展”的原则,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扎实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本校专业设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重点突出自身办学特色,舍弃文秘、会计、计算机应用、旅游管理、建筑类等热门专业,增设飞行器、汽车类、新能源等适应社会需要的特色专业,力求突出学院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进而与市场发展相吻合。此外,学院配备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及专兼职指导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以提高学生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科学的就业观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多项发展,一专多能,激励学生在学习阶段获取多个岗位的从业资格证,提前将学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技术人才。我院就业部门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就业培训师资力量,对毕业学生进行就业前培训,尽可能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明确掌握我国针对毕业生设定的相关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职业规划,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大帮助。 2.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达到企业与学生的零对接。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高职院校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要走校企结合的办学路线,这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我学院为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用人单位紧密合作,摒弃以往以课堂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加大实训教学力度,通过专业与专业对接,设定符合企业特定需求的专业,培养出具备高质量专业素质的学生,大力实行学习与工作互相交替的教学方法。学院还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进与企业的沟通合作,进而增设专业,聘请企业专业工作者进行讲学,为学生创造更多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确保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零距离接触。我院学生在学习最后一年到用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另外,我院在办学方面转变办学观念,紧密联系市场,推行订单式教学,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夯实了基础。同时我院对毕业生建立了跟踪回访机制,通过回访我们了解到毕业生实习、工作状况和稳定率,为校企间的深化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同时为来年的企业甄选提供了依据;通过回访收集到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学院的深层发展和提高积淀了利好的经验;通过回访我们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巩固了校企合作关系。
3.加大宣传力度,探索市场需求,拓展就业途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互联网媒体的优势不断凸显。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广告、平面纸媒体等媒介相比,网络媒体占据大数据、大信息量、多样的表现形式、及时高效、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等优势,在广大高校的招生宣传中逐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90后”一代的成长,他们将是各个高校的主要生源,而这一代人的显著特点是,不看报纸,少看电视,而将绝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互联网上。我院通过与腾讯、百度等优质网络平台合作,成功将招生信息、办学特色、传递给考生及家长。同时,学院组织了一支强大的招生宣传队伍,奔赴各地市州、各区县镇、各中学,宣传学院概况、专业设置、就业形势、招生政策等。双管齐下,为广大考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指导学生填报志愿。诚信、诚恳、开源、开放的招生工作,才能赢得考生的信赖,进而提升学院的声誉,使更多考生愿意进入我院学习,为我院赢得了更多生源。
受近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用人需求萎缩,毕业生数量却有增无减,造成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推动毕业生就业将成为学院面临的新课题。“主动出击,占领就业先机”将成为就业工作的主旋律。我院利用各种资源努力拓展就业市场,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在与原有合作企业保持定期、密切沟通的基础上,又挖掘了一批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企业。加强了与航天基地、上海、武汉、重庆及成、德、绵周边企业的联系,博得了众多企业对我院的赞赏与信任,建立了广泛的用人网络和畅通的就业渠道,为我院毕业生就业拓宽了途径。
4.宏观调控,增加投入,完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彻底改变现有收入分配规则,让不同阶层的大学生享受同等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把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回归产业、行业、企业和市场,由社会决定教师队伍结构和专业设置,由市场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结构和质量,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技能型人才,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是高职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高职教育因其教育类型的特性,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多的教育资金方能完成整个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国家财政投入是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及招生规模的重要法宝。此外,国家应对教育进行调控,相关部门应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及软硬件设施等,统筹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招生和就业制度。国家的招生政策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招生的质量与规模,则更应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性的、多元评价及多元录取的高职招生制度,如我省近几年来推行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办法,积极探索对考生“知识 技能”考核方式加综合素质相结合的录取模式。同时,应落实国家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才能保障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招生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攸关学院生存发展的大事。一个学校的招生状况和就业水平是这个学院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集中反映,招生就业工作则是学院的生命线。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生源是资源,就业是引领,规模是学院的生存线,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品牌是学院的生长线”。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与市场紧密相连,努力创建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勇.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浅探.
[2]张林国,陈书琼,董贞荣.招生和就业助推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