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本文根据其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目前对智库的定义,内含和外延并不清晰。按照我的理解,一般我们谈到的think tank主要关注的是公共政策,而不是企业的咨询。目前我们用的智库概念往往会和别的概念连起来,比如咨询公司,单一议题的倡导组织,名义调查机构都往往会和智库混合起来,还有NGO这些组织都叫作智库的话,我们进行智库的建设,构筑“中国梦”,就是非常野的梦,是太宽太泛的梦。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智库建设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会把麦肯锡公司叫作智库,他有的东西做的是公共政策相关的东西,但我们一般不会把麦肯锡公司做智库,所以我们要把大概的范围定下来。
我们对国外的情况往往有仰视的倾向,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美国宾州大学做的全球智库排名我认为几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没有必要把它拿过来做参考。稍微了解一点情况就知道那是很不靠谱的排名,它没有客观的标准,发问卷,让西方人填问卷,主观的排名基小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不要把西方的东西理想化。我自己虽然不挂靠任何智库,但会和背后叫智库的机构做研究,给他们提供报告。比如一讲西方的智库就是布鲁金斯,即使按美国的报告,美国的DC、弗吉尼亚等有550家智库,人部分你没听说过,木光你没听说过,美国人都没听说过,或者美国智库的人都没听说过,而日.550家占人华盛顿周围的1/4左右。前段时间在美国很畅销的一本书《即将与中国爆发冲突》,有一次我和作者见而,他那个智库是4个人,绝大部分时间要出去找钱,给自己发工资,非常羡慕有固定教授
的大学教员,而且他是相对有名的智库,更多的智库是一两个人,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西方的智库变成理想化的东西。
还有独市,西方有多少智库是独立的,无论资金、意识形态还是党派关系上有多少智库是独立的,刻以数出无数的例子是完全不独立。美国著名的企业研究所独立什么?是和共和党右翼连在一起的。他们的产品质量一定高?我对这个说法也非常怀疑,毫无疑问有质量高的,有些研究是非常棒的,有些机构研究质量非常好,但也有大量研究机构未必比国内研究所、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要好。我经常合作的是清华大学的国情研究院,他们刚刚把过去20来年的报告重新印了出来,结果一大箱子,一共20公斤,而且很多确实在决策中间起了作用了。这是非常高的智慧。我们看西方和别的国家一定要从仰视改为平视,他有多少优点我们学多少优点,我们自己有多少缺点就说多少缺点,不要把各种东西理想化。刚才讲到智库发展时我们有一种理想状态,有一种仰望星空的感觉,我觉得从仰望星空变成脚踏实地更重要。比如排在第一名的布鲁金斯研究所,最早起步的是三家机构,这三家机构最早起步,是因为1905年前后纽约市根本没有预算,所有的公共财务干得乱七八糟,纽约市山来一批人搞了一个叫纽约市政研究所,他们慢慢把纽约财务、预算搞清楚以后又搬到别的地方去,搬到华盛顿,有的和总统接触,有一些关系,慢慢逐渐1906年出来一个研究所,如果他们一开始就仰望星空,搞一个高端研究所我估计他们什么都做不出来,他们是脚踏实地从预算一步步做起,做到后来美国通过预算和会计法案一步步做过来的。如果我们脚踏实地的话,中国也有很多脚踏实地的研究机构其实已经做得很漂亮的活,而且脚踏实地的话一定能做山更漂亮的活。在智库发展问题上,中国同行们也不妨多一点点自信。
最近我们做了两个人的个案研究,也是受一个智库的委托,那个智库叫香港中央政策组,实际是香港政府(相当于国务院研究室)。他们要研究中央政府怎么做决策,我们做了两个个案,一是医疗体制改革,一直到2009年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结束这个过程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做了大量的访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文件;二是“十二五”规划是怎么一步步做出米的。
分析智库存中央所谓重大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智库是有不同种类的,我们可以把中国的智库分成四类:
第一,没有挂靠的研究机构,包括大军那种研究机构,现在基本上是没有挂靠的。中国还有很多,北京有九鼎、天则、21世纪教学研究院,这些机构在地方、各省都有一些,可以叫作民间的,我情愿叫成挂靠的。
第二,学术机构。这类研究机构非常多,有两类,一类是从中央到地方的社科院体系,中国社科院非常清楚,北京还有社科院,有将近700个工作人员,其实也是蛮大的,在西方找一个700人的研究机构其实是很难找到的。上海的社科院800多人,最小的海南省社科院也有将近1 00人。不仅省有社科院,省会城市也有社科院,现在有些地方的市也出现了社科院,他们和中央不一样,中央还有一些文学所,底下基本就是政策咨询或者也可以叫作思想库。大学就不用讲了,种国有2000所大学,我们拿出中间180所授予研究生以上学位的大学来计算的话,每个大学都有很多的研究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就有150家,我相信北大、清华有非常多的研究所,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我们也可以估算人,也是很大的。
第三,挂靠党政军机构的研究所。这又分为几大类:党政系统、行政学院系统;地方各个部门政研室;参事室;党政军机构所属的研究所。我以前做过大量的财政研究,所以知道财政部有研究所,我也做过医疗相关的研究,知道卫生部有他自己的研究所,其实每个部都有,农业部、劳动人社部都有各自的研究所。
第四,挂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研究机构,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研究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在我们研究的两个个案中,各类的智库都在医改、“十二五”规划里扮演着角色。我们分析了各类智库的优势和短处,发现如果他们都进入过程的话,最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功能互补,独立的研究机构可能在政策研究里,议程设置过程中,他们的呼吁往往会使一些政策议题受到决策者的注意,但他们在后面决策过程中,尤其是内部决策形成中他们的作为比较小,因为信息不够,最后草案公布以后他们义可能扮演角色。所以,各种智库实际上可以扮演一个功能互补的角色。
我的分析更多的是实证性的、动态的,我希望在这个动态中间了解中国的智库空间。
目前对智库的定义,内含和外延并不清晰。按照我的理解,一般我们谈到的think tank主要关注的是公共政策,而不是企业的咨询。目前我们用的智库概念往往会和别的概念连起来,比如咨询公司,单一议题的倡导组织,名义调查机构都往往会和智库混合起来,还有NGO这些组织都叫作智库的话,我们进行智库的建设,构筑“中国梦”,就是非常野的梦,是太宽太泛的梦。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智库建设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会把麦肯锡公司叫作智库,他有的东西做的是公共政策相关的东西,但我们一般不会把麦肯锡公司做智库,所以我们要把大概的范围定下来。
我们对国外的情况往往有仰视的倾向,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美国宾州大学做的全球智库排名我认为几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没有必要把它拿过来做参考。稍微了解一点情况就知道那是很不靠谱的排名,它没有客观的标准,发问卷,让西方人填问卷,主观的排名基小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不要把西方的东西理想化。我自己虽然不挂靠任何智库,但会和背后叫智库的机构做研究,给他们提供报告。比如一讲西方的智库就是布鲁金斯,即使按美国的报告,美国的DC、弗吉尼亚等有550家智库,人部分你没听说过,木光你没听说过,美国人都没听说过,或者美国智库的人都没听说过,而日.550家占人华盛顿周围的1/4左右。前段时间在美国很畅销的一本书《即将与中国爆发冲突》,有一次我和作者见而,他那个智库是4个人,绝大部分时间要出去找钱,给自己发工资,非常羡慕有固定教授
的大学教员,而且他是相对有名的智库,更多的智库是一两个人,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西方的智库变成理想化的东西。
还有独市,西方有多少智库是独立的,无论资金、意识形态还是党派关系上有多少智库是独立的,刻以数出无数的例子是完全不独立。美国著名的企业研究所独立什么?是和共和党右翼连在一起的。他们的产品质量一定高?我对这个说法也非常怀疑,毫无疑问有质量高的,有些研究是非常棒的,有些机构研究质量非常好,但也有大量研究机构未必比国内研究所、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要好。我经常合作的是清华大学的国情研究院,他们刚刚把过去20来年的报告重新印了出来,结果一大箱子,一共20公斤,而且很多确实在决策中间起了作用了。这是非常高的智慧。我们看西方和别的国家一定要从仰视改为平视,他有多少优点我们学多少优点,我们自己有多少缺点就说多少缺点,不要把各种东西理想化。刚才讲到智库发展时我们有一种理想状态,有一种仰望星空的感觉,我觉得从仰望星空变成脚踏实地更重要。比如排在第一名的布鲁金斯研究所,最早起步的是三家机构,这三家机构最早起步,是因为1905年前后纽约市根本没有预算,所有的公共财务干得乱七八糟,纽约市山来一批人搞了一个叫纽约市政研究所,他们慢慢把纽约财务、预算搞清楚以后又搬到别的地方去,搬到华盛顿,有的和总统接触,有一些关系,慢慢逐渐1906年出来一个研究所,如果他们一开始就仰望星空,搞一个高端研究所我估计他们什么都做不出来,他们是脚踏实地从预算一步步做起,做到后来美国通过预算和会计法案一步步做过来的。如果我们脚踏实地的话,中国也有很多脚踏实地的研究机构其实已经做得很漂亮的活,而且脚踏实地的话一定能做山更漂亮的活。在智库发展问题上,中国同行们也不妨多一点点自信。
最近我们做了两个人的个案研究,也是受一个智库的委托,那个智库叫香港中央政策组,实际是香港政府(相当于国务院研究室)。他们要研究中央政府怎么做决策,我们做了两个个案,一是医疗体制改革,一直到2009年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结束这个过程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做了大量的访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文件;二是“十二五”规划是怎么一步步做出米的。
分析智库存中央所谓重大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智库是有不同种类的,我们可以把中国的智库分成四类:
第一,没有挂靠的研究机构,包括大军那种研究机构,现在基本上是没有挂靠的。中国还有很多,北京有九鼎、天则、21世纪教学研究院,这些机构在地方、各省都有一些,可以叫作民间的,我情愿叫成挂靠的。
第二,学术机构。这类研究机构非常多,有两类,一类是从中央到地方的社科院体系,中国社科院非常清楚,北京还有社科院,有将近700个工作人员,其实也是蛮大的,在西方找一个700人的研究机构其实是很难找到的。上海的社科院800多人,最小的海南省社科院也有将近1 00人。不仅省有社科院,省会城市也有社科院,现在有些地方的市也出现了社科院,他们和中央不一样,中央还有一些文学所,底下基本就是政策咨询或者也可以叫作思想库。大学就不用讲了,种国有2000所大学,我们拿出中间180所授予研究生以上学位的大学来计算的话,每个大学都有很多的研究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就有150家,我相信北大、清华有非常多的研究所,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我们也可以估算人,也是很大的。
第三,挂靠党政军机构的研究所。这又分为几大类:党政系统、行政学院系统;地方各个部门政研室;参事室;党政军机构所属的研究所。我以前做过大量的财政研究,所以知道财政部有研究所,我也做过医疗相关的研究,知道卫生部有他自己的研究所,其实每个部都有,农业部、劳动人社部都有各自的研究所。
第四,挂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研究机构,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研究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在我们研究的两个个案中,各类的智库都在医改、“十二五”规划里扮演着角色。我们分析了各类智库的优势和短处,发现如果他们都进入过程的话,最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功能互补,独立的研究机构可能在政策研究里,议程设置过程中,他们的呼吁往往会使一些政策议题受到决策者的注意,但他们在后面决策过程中,尤其是内部决策形成中他们的作为比较小,因为信息不够,最后草案公布以后他们义可能扮演角色。所以,各种智库实际上可以扮演一个功能互补的角色。
我的分析更多的是实证性的、动态的,我希望在这个动态中间了解中国的智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