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博物馆是历史与现在的碰撞,极具对比性。通过对历史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博物馆中观看问题及其差异的研究,对传统历史博物馆的改进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历史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看;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消费也逐渐提上生活的日程。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一部分。周末节假日,邀约好友走进博物馆,来一场文化熏陶的旅程。各种展品从我们眼前划过,各种社会科学文化知识也在不经意间溜进了我们的脑子里,从 而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世界的多元化也带动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也依赖于博物馆这个平台。进入博物馆,我们作为主体,展品作为客体将自己掏空等待着我们的审视。我们在观看展品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你看到的是什么?其属性如何?你是如何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中的“看”与历史博物馆中的“看”有什么差异呢?其实简单的观看行为也值得当作一个问题来研究,因为越是简单的问题其等待挖掘的程度越深,正如古往今来的众多哲学家一直在研究“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一样,它们看似简单,哲学家们却一直在无穷的探索之中。本文将运用哲学的视角引领你们去观看历史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博物馆及其观看的差异。
一、历史博物馆中的“看”
(一)看的历史性
历史博物馆藏品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类:国学的旧存,考古发掘、征集收购、政府拨交及社会的捐赠。无论是以上何种来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历史性。沉寂的文物被发掘出来,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它是历史的产物,承载着历史的文化记忆,因此历史博物馆中的“看”,其本质就是历史地看,或者看历史性。为了得到这些文物,我们必须得拨开它们周围的土层,翻开它的埋藏之地,文物一旦被带离原处,放置在博物馆中,它就会改变原来的形貌,它的历史处境变得虚无缥缈,存在地已经不再是原样了,我们得到的并不是原来的它们,我们也没有真正地拥有过它们,看见就是失去,原来的它们已经不在了。文物放置于历史博物馆中被我们观看,我们看见的只是文物的外观,失去的正是文物的历史性。文物被挖掘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那一刻既是历史的重现也是历史的消失,消失的历史被重现,是新生也是灭亡。新生——它被呈现在现实中,供人们品味欣赏,光辉历史被下一代传承;灭亡——它被剥去神秘的外衣,被搁置一旁。
(二)光晕
“光晕”(Aura)是本雅明的美学思想,德语中的Aura,指的是教堂圣像画中圣人的头上顶着的一抹“光晕”,这是Aura的本义,对应着“神圣”之物。而本雅明用“光晕”来形容艺术品神秘的韵味以及受人膜拜的特性,这是本雅明对“光晕”的转义。历史博物馆展示的文物,众多都是宗教信仰的产物,例如马王堆汉墓帛画,共同建构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墓葬绘画图像体系,凸显了灵魂升天的主题,并传达出了永生的丧葬信仰。“宗教确实是光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类学形式和历史范式。”如本雅明提到光晕图像时说,“它看着我们,使自己变成我们的主宰”,他谈的还是间距本身所具有的能力,而不是什么模模糊糊的神力,尽管它隐秘,尽管它飘渺。我们与文物隔着一段距离,不仅仅是透明玻璃带来的间距,还有光晕所带来的间距,因为我们无法触及神,只有将神寄托于我们能看见的文物,文物也由此而生发出崇拜的性质。
二、当代艺术博物馆中的“看”
(一)普通物品的变相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在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你会看见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赫然地放置于展厅中,或者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放置其中,当你看到它们以作品的形式出现在你们面前,你还会把它们看作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用品吗?此刻的它们已经不是普通之物,它们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普通物品变相为艺术品,我们观看它们的方式也将随着改变,它们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它们在似与不似之间徘徊。方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在艾德·莱茵哈德的作品中,他所展示的黑方块,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这个问题,可以从艾德·莱茵哈德莫名其妙的话语里面去寻找根由,“他将自己的梦境画了出来,是黑的,像一个(无性无形)的方块黑幕,五尺宽五尺高,一个人那么高,双臂伸开那么宽(不大不小,没有固定身材)……”从他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他说的“没有固定身材”就是指我们人类的身材,方块黑幕一方面是几何形的,而另一方面也在暗中触及到了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主观感受,方块黑幕在某种迹象上与我们相似,虽然它的背后什么也没有,仅仅只有它原本的形状、材料和颜色,但是人类却在这件作品中被简单地表现出来了,它似几何,又不似几何。
(二)辩证的看
在当代艺术博物馆中,作品并不是那么让你一目了然。“只要我们紧紧盯住这些今天摆在博物馆大庭广众面前的物品,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强调自己为空,它们在演绎,更准确的说是在花样翻新地表演被剥夺的经验。”?正因如此,这些作品将自己掏空,等待着观众去填补空洞,解读作品的内涵。要理解这些展品,需要你通过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其作品做出反应。
三、历史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差异
(一)封闭与开放的看
历史博物主要展示各种文物,如青铜器、陶瓷、书画、石刻、钱币、玉器、玺印、织绣、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民间工艺品等,展品类型单一,所以对于文物的展示,歷史博物馆都是采用设置玻璃橱窗的密闭空间将各种文物放置其中,并在玻璃橱窗内安置灯管给予橱窗内足够的光源,我们只能在狭隘的玻璃橱窗中远远地观看文物,无论你离文物的距离有多近,你和它永远隔着一层透明的屏障。它们被封闭在一个个玻璃盒子之中,你唯有看着它,它回应给你的只有无尽的历史沧桑感。你触碰不到它,只有从冷冰冰的耳机中传出貌似甜美的女声在做着官方的介绍,亦或跟随有经验的导游听着从扩音器里传出的还算详细的解说。
当代艺术博物馆除了传统的架上绘画雕塑之外,拼贴、装置、影像、现成品、表演,行为艺术、新媒体多种艺术形式都进入到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品形式多样,这些展品都依托于巨大的空间而存在。将展示空间设计成一个“中性的盒子”而凸显展示内容已经不再是当代艺术博物馆唯一的选择,其展示空间趋于复杂多变,公共空间与展示空间的界线也日益模糊。根据这些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当代艺术博物馆要分配不同的展示空间以适应不同展品的要求,每件展品都拥有独立的展示空间,每件作品都被放置于设计好的独立空间内,没有遮蔽物,完全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之下,对观众呈现出开放的特性。 (二)看过去现在与未来
走进历史博物馆,沉寂的历史得以展现在人们眼前,它们敞开胸怀,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变迁,我们穿梭在文物之间,感受着历史的跌宕起伏。历史博物馆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性,它是历史的诠释者,放映着历史的画面,人类的起源与发展都历历在目。当我们游走在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厅中,现在社会的气息迎面袭来,弥漫现代的气息,让人们感同身受,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深思。
历史博物馆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让我们记住历史,好比是老师在向学生谆谆说教,传递知识的过程。我们毫无保留地接受历史,感叹着前人的智慧,产生崇拜的情愫。当代艺术博物馆则好比是老师在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探讨知识的过程,引发人们思考当下,触及心灵深处。
(三)看的清楚与看不明白
伴随着导游的讲解,结合我们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验,对于历史博物馆展示的文物在当时的用途、制作的背景,以及蕴含的思想情感,我们都会一清二楚。对文物的理解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皇权至上。当面对当代艺术博物众多的艺术作品时,参展的观众身份众多,大部分观众只是走马观花或者心不在焉地逛完了整个展览,而其中每件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及整个展览要传达的理念,大部分参观者都是一知半解的。没有资深的艺術理论学识,是难以理解当代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的。即使人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也无法领会作品的深意,只能带着眼睛,不得已地挪动脚步匆匆观看下一件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博物馆中的“看”极具历史性,我们在文物面前驻足,感受到的是迎面袭来的历史沧桑感,文物大都是宗教信仰的产物,同时也让人生发出一股崇敬的感觉,就如本雅明提及的美学思想“光晕”一般,观看历史博物馆的过程,即使人们只能隔着封闭的玻璃罩观看它们,也能感受到文物的神秘韵味而由此生发出无尽的膜拜。走进当代艺术博物馆,我们看到了许多现代的普通物品赫然放置于展示区域,这是普通物品的变相,艺术家赋予了它们不同于普通物品本义的另一番含义,等待观众运用辩证的思想去诠释。即使辩证地观看,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观众都能像观看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一般,一目了然地看明白其中的内涵。
注释:
[1][法]乔治.迪迪-与贝尔曼.看见与被看[M].吴泓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157,95.
[2]艾德·a莱茵哈德.自我批评[M].纽约:维京出版社,1975:82.
参考文献:
[1][法]乔治.迪迪-与贝尔曼.看见与被看[M].吴泓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2][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李伟,郭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
关键词:历史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看;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消费也逐渐提上生活的日程。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一部分。周末节假日,邀约好友走进博物馆,来一场文化熏陶的旅程。各种展品从我们眼前划过,各种社会科学文化知识也在不经意间溜进了我们的脑子里,从 而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世界的多元化也带动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也依赖于博物馆这个平台。进入博物馆,我们作为主体,展品作为客体将自己掏空等待着我们的审视。我们在观看展品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你看到的是什么?其属性如何?你是如何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中的“看”与历史博物馆中的“看”有什么差异呢?其实简单的观看行为也值得当作一个问题来研究,因为越是简单的问题其等待挖掘的程度越深,正如古往今来的众多哲学家一直在研究“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一样,它们看似简单,哲学家们却一直在无穷的探索之中。本文将运用哲学的视角引领你们去观看历史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博物馆及其观看的差异。
一、历史博物馆中的“看”
(一)看的历史性
历史博物馆藏品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类:国学的旧存,考古发掘、征集收购、政府拨交及社会的捐赠。无论是以上何种来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历史性。沉寂的文物被发掘出来,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它是历史的产物,承载着历史的文化记忆,因此历史博物馆中的“看”,其本质就是历史地看,或者看历史性。为了得到这些文物,我们必须得拨开它们周围的土层,翻开它的埋藏之地,文物一旦被带离原处,放置在博物馆中,它就会改变原来的形貌,它的历史处境变得虚无缥缈,存在地已经不再是原样了,我们得到的并不是原来的它们,我们也没有真正地拥有过它们,看见就是失去,原来的它们已经不在了。文物放置于历史博物馆中被我们观看,我们看见的只是文物的外观,失去的正是文物的历史性。文物被挖掘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那一刻既是历史的重现也是历史的消失,消失的历史被重现,是新生也是灭亡。新生——它被呈现在现实中,供人们品味欣赏,光辉历史被下一代传承;灭亡——它被剥去神秘的外衣,被搁置一旁。
(二)光晕
“光晕”(Aura)是本雅明的美学思想,德语中的Aura,指的是教堂圣像画中圣人的头上顶着的一抹“光晕”,这是Aura的本义,对应着“神圣”之物。而本雅明用“光晕”来形容艺术品神秘的韵味以及受人膜拜的特性,这是本雅明对“光晕”的转义。历史博物馆展示的文物,众多都是宗教信仰的产物,例如马王堆汉墓帛画,共同建构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墓葬绘画图像体系,凸显了灵魂升天的主题,并传达出了永生的丧葬信仰。“宗教确实是光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类学形式和历史范式。”如本雅明提到光晕图像时说,“它看着我们,使自己变成我们的主宰”,他谈的还是间距本身所具有的能力,而不是什么模模糊糊的神力,尽管它隐秘,尽管它飘渺。我们与文物隔着一段距离,不仅仅是透明玻璃带来的间距,还有光晕所带来的间距,因为我们无法触及神,只有将神寄托于我们能看见的文物,文物也由此而生发出崇拜的性质。
二、当代艺术博物馆中的“看”
(一)普通物品的变相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在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你会看见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赫然地放置于展厅中,或者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放置其中,当你看到它们以作品的形式出现在你们面前,你还会把它们看作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用品吗?此刻的它们已经不是普通之物,它们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普通物品变相为艺术品,我们观看它们的方式也将随着改变,它们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它们在似与不似之间徘徊。方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在艾德·莱茵哈德的作品中,他所展示的黑方块,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这个问题,可以从艾德·莱茵哈德莫名其妙的话语里面去寻找根由,“他将自己的梦境画了出来,是黑的,像一个(无性无形)的方块黑幕,五尺宽五尺高,一个人那么高,双臂伸开那么宽(不大不小,没有固定身材)……”从他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他说的“没有固定身材”就是指我们人类的身材,方块黑幕一方面是几何形的,而另一方面也在暗中触及到了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主观感受,方块黑幕在某种迹象上与我们相似,虽然它的背后什么也没有,仅仅只有它原本的形状、材料和颜色,但是人类却在这件作品中被简单地表现出来了,它似几何,又不似几何。
(二)辩证的看
在当代艺术博物馆中,作品并不是那么让你一目了然。“只要我们紧紧盯住这些今天摆在博物馆大庭广众面前的物品,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强调自己为空,它们在演绎,更准确的说是在花样翻新地表演被剥夺的经验。”?正因如此,这些作品将自己掏空,等待着观众去填补空洞,解读作品的内涵。要理解这些展品,需要你通过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其作品做出反应。
三、历史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差异
(一)封闭与开放的看
历史博物主要展示各种文物,如青铜器、陶瓷、书画、石刻、钱币、玉器、玺印、织绣、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民间工艺品等,展品类型单一,所以对于文物的展示,歷史博物馆都是采用设置玻璃橱窗的密闭空间将各种文物放置其中,并在玻璃橱窗内安置灯管给予橱窗内足够的光源,我们只能在狭隘的玻璃橱窗中远远地观看文物,无论你离文物的距离有多近,你和它永远隔着一层透明的屏障。它们被封闭在一个个玻璃盒子之中,你唯有看着它,它回应给你的只有无尽的历史沧桑感。你触碰不到它,只有从冷冰冰的耳机中传出貌似甜美的女声在做着官方的介绍,亦或跟随有经验的导游听着从扩音器里传出的还算详细的解说。
当代艺术博物馆除了传统的架上绘画雕塑之外,拼贴、装置、影像、现成品、表演,行为艺术、新媒体多种艺术形式都进入到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品形式多样,这些展品都依托于巨大的空间而存在。将展示空间设计成一个“中性的盒子”而凸显展示内容已经不再是当代艺术博物馆唯一的选择,其展示空间趋于复杂多变,公共空间与展示空间的界线也日益模糊。根据这些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当代艺术博物馆要分配不同的展示空间以适应不同展品的要求,每件展品都拥有独立的展示空间,每件作品都被放置于设计好的独立空间内,没有遮蔽物,完全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之下,对观众呈现出开放的特性。 (二)看过去现在与未来
走进历史博物馆,沉寂的历史得以展现在人们眼前,它们敞开胸怀,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变迁,我们穿梭在文物之间,感受着历史的跌宕起伏。历史博物馆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性,它是历史的诠释者,放映着历史的画面,人类的起源与发展都历历在目。当我们游走在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厅中,现在社会的气息迎面袭来,弥漫现代的气息,让人们感同身受,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深思。
历史博物馆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让我们记住历史,好比是老师在向学生谆谆说教,传递知识的过程。我们毫无保留地接受历史,感叹着前人的智慧,产生崇拜的情愫。当代艺术博物馆则好比是老师在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探讨知识的过程,引发人们思考当下,触及心灵深处。
(三)看的清楚与看不明白
伴随着导游的讲解,结合我们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验,对于历史博物馆展示的文物在当时的用途、制作的背景,以及蕴含的思想情感,我们都会一清二楚。对文物的理解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皇权至上。当面对当代艺术博物众多的艺术作品时,参展的观众身份众多,大部分观众只是走马观花或者心不在焉地逛完了整个展览,而其中每件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及整个展览要传达的理念,大部分参观者都是一知半解的。没有资深的艺術理论学识,是难以理解当代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的。即使人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也无法领会作品的深意,只能带着眼睛,不得已地挪动脚步匆匆观看下一件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博物馆中的“看”极具历史性,我们在文物面前驻足,感受到的是迎面袭来的历史沧桑感,文物大都是宗教信仰的产物,同时也让人生发出一股崇敬的感觉,就如本雅明提及的美学思想“光晕”一般,观看历史博物馆的过程,即使人们只能隔着封闭的玻璃罩观看它们,也能感受到文物的神秘韵味而由此生发出无尽的膜拜。走进当代艺术博物馆,我们看到了许多现代的普通物品赫然放置于展示区域,这是普通物品的变相,艺术家赋予了它们不同于普通物品本义的另一番含义,等待观众运用辩证的思想去诠释。即使辩证地观看,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观众都能像观看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一般,一目了然地看明白其中的内涵。
注释:
[1][法]乔治.迪迪-与贝尔曼.看见与被看[M].吴泓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157,95.
[2]艾德·a莱茵哈德.自我批评[M].纽约:维京出版社,1975:82.
参考文献:
[1][法]乔治.迪迪-与贝尔曼.看见与被看[M].吴泓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2][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李伟,郭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