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审计共识是世界生态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新常态下更应全面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基于我国审计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实践经验,当代中国生态审计共识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具有有效监管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全过程、及时预警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纠偏和修复方向的价值。
关键词:生态审计共识;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逐渐下滑,增速由高向中高换挡的趋势越发明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显现。2014年中央将这一现象定性为经济新常态;与此伴随的是多地爆发的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席卷全球,使得世界各国不再把生态建设等同于简单的环境保护。人类生态意识空前高涨,必须加快全面系统的生态建设成为世界共识。201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中央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从此,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中,成为我国必须努力践行的“五位之一”;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路注定成为必须加以考虑和重视的问题。形成共识是当今世界各国为减缓摩擦、增进理解、解决冲突而普遍采用的办法,深得大众认可,并以及快的速度渗透到经济、政治、外交、国防等领域,逐步彰显着共识蕴含的价值。生态审计共识作为世界生态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而赢得学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理解生态审计共识?生态审计共识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价值何在?成为两个值得研究的关联议题。
一、科学认识生态审计共识
生态审计(eco-audit)由美国特里管理咨询公司于1977年提出,是将生态风险作为基本评价内容,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实施生态风险评价的一种双向监督和控制机制[2]。共识是一个建构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具化为主体对客体的肯定性研判[3]。生态审计共识则是中国共产党、政府、社会、人民群众等多个主体与生态审计这一特定客体,就必须实施生态审计的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和相同看法的过程。
达成生态审计共识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体之间共同认可生态审计的本质和内涵。即对生态审计“是什么”形成统一认识。第二阶段,主体之间就生态审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达成一致意见。即对“为什么”要开展生态审计形成统一认识。第三阶段,主体之间一致赞同生态审计的价值。即共同认为生态审计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之一。
二、生态审计共识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价值
(一)有效监管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全过程
生态审计共识首先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监管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助力形成全方位、网状式的监管模式,从而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全过程的有效监管。生态审计工作就是随时收集、整理和传递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关信息的过程,该过程获得的信息和数据均是原始材料,而且都通过了审计人员的验证与核实,真实性与可靠性较高。各级审计机关同时拥有对相应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部门进行生态审计的权利,由此获得信息和数据汇总至国家审计署后必然具有较为客观和准确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为相关审计部门的政策制定和修改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此外,充分发挥生态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监管价值和作用是有效发挥其它价值的基础,因而我们在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对相关责任人的履职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长期以来,“一把手负责制”使得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的行为能够直接左右政府受托责任关系的实施,过去一味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致使许多领导干部形成了片面追求经济体量的扭曲政绩观,进而忽视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客观性。在生态审计的具体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法律赋予审计工作人员的监管和评价权力,将生态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的履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不断发挥生态审计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及时预警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审计共识还能够提高工作人员预防和警惕潜在风险的意识,助力形成精准判断、精准反馈的预警模式,进而及时预警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生态审计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每一个阶段进行监督,对生态现状、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和测评,对生态审计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和分析,并将发现的潜在问题反馈给决策部门,为其调整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需要对偶发的异常现象进行推测和研判,及时把具有颠覆性和隐蔽性的风险告知相关部门,责成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达到将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避免产生损失的目的。
此外,生态审计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比其它部门更有能力和更有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发现风险、预防风险、化解风险,或提出化解风险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建立和完善。这就需要生态审计工作人员转变审计理念,将对待生态审计工作的态度由事后治理前移至之前预防,建构起前瞻性的风险识别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重视并有效提升生态审计的预警价值。
三、结束语
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建设的任务之一,就预示着总布局建设事业必须紧紧围繞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依托现有资源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这条路不能光靠党和政府独行,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加入其中,需要社会各阶层加入其中,整合最大限度的建设力量和最为广泛的认知视阈。经济新常态下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定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生态审计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种;它既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融入总布局建设之中,又能推动总布局的整体协同发展;它不但能监管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还能为总布局其它“四位”的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和启示。要全面彰显生态审计共识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价值,就必须首先建构和形成生态审计共识。因而,综合全文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生态审计是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尽快开展的工作;第二,生态审计共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加以建构和形成(另文探讨);第三,认识生态审计共识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审计领域,应该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综合分析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2012-11-19: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王芸、黄艳嘉,2014:中外生态审计制度与实践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P71-76。
[3]张荣华、陶磊,2016: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众共识[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4),P46-52。
关键词:生态审计共识;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逐渐下滑,增速由高向中高换挡的趋势越发明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显现。2014年中央将这一现象定性为经济新常态;与此伴随的是多地爆发的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席卷全球,使得世界各国不再把生态建设等同于简单的环境保护。人类生态意识空前高涨,必须加快全面系统的生态建设成为世界共识。201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中央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从此,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中,成为我国必须努力践行的“五位之一”;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路注定成为必须加以考虑和重视的问题。形成共识是当今世界各国为减缓摩擦、增进理解、解决冲突而普遍采用的办法,深得大众认可,并以及快的速度渗透到经济、政治、外交、国防等领域,逐步彰显着共识蕴含的价值。生态审计共识作为世界生态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而赢得学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理解生态审计共识?生态审计共识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价值何在?成为两个值得研究的关联议题。
一、科学认识生态审计共识
生态审计(eco-audit)由美国特里管理咨询公司于1977年提出,是将生态风险作为基本评价内容,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实施生态风险评价的一种双向监督和控制机制[2]。共识是一个建构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具化为主体对客体的肯定性研判[3]。生态审计共识则是中国共产党、政府、社会、人民群众等多个主体与生态审计这一特定客体,就必须实施生态审计的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和相同看法的过程。
达成生态审计共识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体之间共同认可生态审计的本质和内涵。即对生态审计“是什么”形成统一认识。第二阶段,主体之间就生态审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达成一致意见。即对“为什么”要开展生态审计形成统一认识。第三阶段,主体之间一致赞同生态审计的价值。即共同认为生态审计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之一。
二、生态审计共识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价值
(一)有效监管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全过程
生态审计共识首先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监管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助力形成全方位、网状式的监管模式,从而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全过程的有效监管。生态审计工作就是随时收集、整理和传递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关信息的过程,该过程获得的信息和数据均是原始材料,而且都通过了审计人员的验证与核实,真实性与可靠性较高。各级审计机关同时拥有对相应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部门进行生态审计的权利,由此获得信息和数据汇总至国家审计署后必然具有较为客观和准确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为相关审计部门的政策制定和修改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此外,充分发挥生态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监管价值和作用是有效发挥其它价值的基础,因而我们在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对相关责任人的履职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长期以来,“一把手负责制”使得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的行为能够直接左右政府受托责任关系的实施,过去一味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致使许多领导干部形成了片面追求经济体量的扭曲政绩观,进而忽视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客观性。在生态审计的具体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法律赋予审计工作人员的监管和评价权力,将生态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的履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不断发挥生态审计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及时预警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审计共识还能够提高工作人员预防和警惕潜在风险的意识,助力形成精准判断、精准反馈的预警模式,进而及时预警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生态审计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每一个阶段进行监督,对生态现状、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和测评,对生态审计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和分析,并将发现的潜在问题反馈给决策部门,为其调整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需要对偶发的异常现象进行推测和研判,及时把具有颠覆性和隐蔽性的风险告知相关部门,责成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达到将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避免产生损失的目的。
此外,生态审计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比其它部门更有能力和更有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发现风险、预防风险、化解风险,或提出化解风险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建立和完善。这就需要生态审计工作人员转变审计理念,将对待生态审计工作的态度由事后治理前移至之前预防,建构起前瞻性的风险识别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重视并有效提升生态审计的预警价值。
三、结束语
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建设的任务之一,就预示着总布局建设事业必须紧紧围繞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依托现有资源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这条路不能光靠党和政府独行,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加入其中,需要社会各阶层加入其中,整合最大限度的建设力量和最为广泛的认知视阈。经济新常态下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定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生态审计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种;它既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融入总布局建设之中,又能推动总布局的整体协同发展;它不但能监管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还能为总布局其它“四位”的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和启示。要全面彰显生态审计共识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价值,就必须首先建构和形成生态审计共识。因而,综合全文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生态审计是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尽快开展的工作;第二,生态审计共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加以建构和形成(另文探讨);第三,认识生态审计共识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审计领域,应该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综合分析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2012-11-19: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王芸、黄艳嘉,2014:中外生态审计制度与实践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P71-76。
[3]张荣华、陶磊,2016: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众共识[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4),P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