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志燕现是一家传媒公司董事,不过在朋友圈子里她更知名的身份是公益组织“启明书社”创始人。“方志燕我听说过,很有能力。”几个月前“启明书社”的一场年会上,笔者和几个参与者聊起方志燕,不论熟识或不熟识的,普遍评价是“能做事”。把各方信息拼凑一下,“剑桥硕士”,“国际法专业”,“翻译了几本国际法著作”,“做了五六年公益”……勾勒出一个精英女性的形象。
履历中随便一项就能令一个人有资本不低调,但见到方志燕本人却显得格外质朴——不施粉黛,头发随意一扎,穿一件简单的白T恤,胸口印着大红剪纸图案(似乎在某次启明书社的义卖中见过),打扮利利索索,好像随时准备去搭会场,下乡村。
聊得口渴,她咬了口桃子,嘴里含着桃肉,继续跟你谈启明书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在,办事靠谱,其实人们对公益人的要求也就这样。
慈善“做精做实”
2002年在英国念书时,方志燕接触到了NGO这个时髦词,国际法课程中专门介绍了草根组织,她对这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很感兴趣,但“那个时候想去非洲做义工,做人道援助,大部分是出于浪漫主义想法。”
她第一次把懵懂的想法“行动化”,是在伦敦公益机构the fourth wodd参加了一次志愿体验,她发现公益服务未必都是“宏大叙事”,很多时候是从生活细节中帮助他人,比如志愿者陪移民子女去上跳舞课,这就是一个projiect(项目),陪社区里的男孩子踢球也是一个project。
“在英国这样的福利国家,公益机构可作为的事情不多,社会有相当完善的养老、福利机制,政府部门救助了相当一部分人,但是少数族裔,外来移民需要的救助多一些。”这次经历对她的意义是“让一个有兴趣参加志愿服务的人,了解公益组织是什么样的,做些什么事,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当时了解到公益机构普遍面临的一些问题,她在日后自己建立公益组织时更深刻地体会到。
2004年方志燕回国,国内有关“艾滋孤儿”的报道正热,方志燕辗转和一个艾滋村的小女孩通上信,小女孩家里姐妹四人,妈妈因为卖血感染艾滋病去世,爸爸也感染了艾滋病,母亲去世后小女孩就辍学了,由于压抑和自卑,一年多不肯出门。
“她在村里上小学时,因为周围家庭感染者很多,也没什么特别歧视,中学去了县城念书,就受到了同学的歧视,我跟她根本不相识,只是写了很简短的信给她,但她回了很长一封信。感觉她很需要一个倾诉渠道,所以会把一个陌生人当作一个精神倾诉对象。”小女孩的经历对方志燕触动很大,乡村孩子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并不亚于物质上的需求,而大部分人的慈善理念还只停留在让他们“吃饱穿暖有书念”上。2005年元旦,她和一群朋友去了艾滋村。
“我们到了她家,人都特别好,爸爸是油漆匠,很质朴,家里很穷,没有儿子在村里被看不起。他要给我们做好吃的,很想表达好客之情,又怕我们心里介意不愿在他家吃饭,忙了半天东西都做糊了。”
大家很自然地开始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最初方志燕考虑过助学项目,开展一对一捐助,让捐赠人不仅给物质上资助,也在精神上和小孩子沟通。但实行过程中发现很难做下去,一来捐助人很难长期坚持,二来小孩家庭变化很快,有些孩子父母过世后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年迈后孩子被送到福利院,就和捐助人失去联系。最后她决定,把精力全投入到图书馆项目,让图书馆成为孩子精神安憩之处。
“我们不能捐了书就撒手不管了,如果仿寸目了书他不看,也是浪费,要确保捐助落到实处。我们设想好,建好图书馆聘当地人员管理,在图书馆基础上开展不同活动,带动阅读学习,让图书馆成为当地文化的窗口,推动当地的素质教育。启明书社和当初设想本质是一致的,我们不追求数量,要把图书馆做精做实。”
2005年启明书社在河南建立了第一座图书馆,现在已经覆盖到安徽、山西、四川、青海和广西,全国共有18座启明图书馆。
还孩子一个斑斓童年
有一次,方志燕来到一所乡村小学,鼓励小朋友尽情发挥想象力,在一面巨大的白墙上作画,但孩子们都躲在门外不敢进来,更不敢画画,再一问,他们说从来没上过美术课,不知道怎么画。
方志燕听了很震撼,渐渐通过和乡村学校的教师交流中,发觉当地最缺乏的不是书本,而是艺术文化教育。“课表上有美术、音乐、自然、历史、地理这些课,但实际没专业老师教,有时语文老师带一下,有时就干脆上语文课。”
教师也意识到素质教育重要,但升学压力迫使学校最关注的还是语文和数学,所以没有动力来改变现状,而启明书社的介入带来了变化。“我们在合作学校建立图书馆后,会要求并协助他们搞教学活动。学校每个月要提供管理报表,每个活动要有方案小结,收支明细,这给学校带来压力和动力。”
在启明书社鼓励下,合作学校设立了阅读课,并在教学安排中设计不同活动,比如每年有绘画比赛,作文比赛,运动会,每两周放一次电影,器械和经费由启明书社提供。方志燕介绍,这两年启明书社新开展了合唱团活动,聘请县城少年宫的音乐老师,每周去乡村小学做辅导。“上海广播电台音乐台是一个广西壮族学校合唱团的资助人,每年邀请他们来上海表演,去年还带了谭维维,音乐DJ去当地支教演出。”
在启明书社的构想中,图书馆除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阅读的地方,更能成为孩子们斑斓童年的记忆。“我们在装修图书馆时就溺寸成一个多功能区域,小朋友可以上阅读课,下课后合唱团可以在这里练声,书法兴趣小组也能在这里活动,双周还能放电影。”
孩子们的进步让志愿者倍感兴奋。方志燕说,最早聱吊会画比赛时,小目月友作品里关注的事物很局限,只会画身边的花儿草儿,后来志愿者会出一些引发性的命题,比如“我的梦想”,
我想拍这样一部电影”,并跟当地剥币沟通怎么样有效地引导小明友发撒性思维。“有些孩子交上来一整套的连环画,一本一本非常厚,故事很离奇也很精彩,虽然绘画技巧还很稚嫩,但我们的评委评价,线条特别潇洒流扬。”
在和启明书社的合作中,乡村学校接受捐赠的思路也在发生改变,从最初被动接受善款和物资,渐渐学会借由外力提升教学品质,再通过自身努力争取进一步资助。最初,启明书社设立了一项活动基金,学校提出活动方案就可以申请一笔几百元的经费,但申请的学校寥寥无几,这几年越来越多学校主动提方案申请。
“学校慢慢有了竞争意识,我们做了一个交流月刊,叫《启明月刊》,各个图书馆活动经验会刊登在上面。我们每半年有一次对学校的考评,标准公布给他们,会告诉他们现在是第几名,如果80分以下就要整改,有三个月整改期,不行就撤馆,这一点艮严格。”
做了六年,只建了18个图书馆,这在很多人看来并不算高效,但方志燕相信,启明书社的每一座图书馆都给孩子们真切带来了一些东西。“我们不是要培养孩子们多少专业技能,只希望他们从小有个良好的文化环境熏陶,有广泛的兴趣。”
履历中随便一项就能令一个人有资本不低调,但见到方志燕本人却显得格外质朴——不施粉黛,头发随意一扎,穿一件简单的白T恤,胸口印着大红剪纸图案(似乎在某次启明书社的义卖中见过),打扮利利索索,好像随时准备去搭会场,下乡村。
聊得口渴,她咬了口桃子,嘴里含着桃肉,继续跟你谈启明书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在,办事靠谱,其实人们对公益人的要求也就这样。
慈善“做精做实”
2002年在英国念书时,方志燕接触到了NGO这个时髦词,国际法课程中专门介绍了草根组织,她对这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很感兴趣,但“那个时候想去非洲做义工,做人道援助,大部分是出于浪漫主义想法。”
她第一次把懵懂的想法“行动化”,是在伦敦公益机构the fourth wodd参加了一次志愿体验,她发现公益服务未必都是“宏大叙事”,很多时候是从生活细节中帮助他人,比如志愿者陪移民子女去上跳舞课,这就是一个projiect(项目),陪社区里的男孩子踢球也是一个project。
“在英国这样的福利国家,公益机构可作为的事情不多,社会有相当完善的养老、福利机制,政府部门救助了相当一部分人,但是少数族裔,外来移民需要的救助多一些。”这次经历对她的意义是“让一个有兴趣参加志愿服务的人,了解公益组织是什么样的,做些什么事,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当时了解到公益机构普遍面临的一些问题,她在日后自己建立公益组织时更深刻地体会到。
2004年方志燕回国,国内有关“艾滋孤儿”的报道正热,方志燕辗转和一个艾滋村的小女孩通上信,小女孩家里姐妹四人,妈妈因为卖血感染艾滋病去世,爸爸也感染了艾滋病,母亲去世后小女孩就辍学了,由于压抑和自卑,一年多不肯出门。
“她在村里上小学时,因为周围家庭感染者很多,也没什么特别歧视,中学去了县城念书,就受到了同学的歧视,我跟她根本不相识,只是写了很简短的信给她,但她回了很长一封信。感觉她很需要一个倾诉渠道,所以会把一个陌生人当作一个精神倾诉对象。”小女孩的经历对方志燕触动很大,乡村孩子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并不亚于物质上的需求,而大部分人的慈善理念还只停留在让他们“吃饱穿暖有书念”上。2005年元旦,她和一群朋友去了艾滋村。
“我们到了她家,人都特别好,爸爸是油漆匠,很质朴,家里很穷,没有儿子在村里被看不起。他要给我们做好吃的,很想表达好客之情,又怕我们心里介意不愿在他家吃饭,忙了半天东西都做糊了。”
大家很自然地开始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最初方志燕考虑过助学项目,开展一对一捐助,让捐赠人不仅给物质上资助,也在精神上和小孩子沟通。但实行过程中发现很难做下去,一来捐助人很难长期坚持,二来小孩家庭变化很快,有些孩子父母过世后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年迈后孩子被送到福利院,就和捐助人失去联系。最后她决定,把精力全投入到图书馆项目,让图书馆成为孩子精神安憩之处。
“我们不能捐了书就撒手不管了,如果仿寸目了书他不看,也是浪费,要确保捐助落到实处。我们设想好,建好图书馆聘当地人员管理,在图书馆基础上开展不同活动,带动阅读学习,让图书馆成为当地文化的窗口,推动当地的素质教育。启明书社和当初设想本质是一致的,我们不追求数量,要把图书馆做精做实。”
2005年启明书社在河南建立了第一座图书馆,现在已经覆盖到安徽、山西、四川、青海和广西,全国共有18座启明图书馆。
还孩子一个斑斓童年
有一次,方志燕来到一所乡村小学,鼓励小朋友尽情发挥想象力,在一面巨大的白墙上作画,但孩子们都躲在门外不敢进来,更不敢画画,再一问,他们说从来没上过美术课,不知道怎么画。
方志燕听了很震撼,渐渐通过和乡村学校的教师交流中,发觉当地最缺乏的不是书本,而是艺术文化教育。“课表上有美术、音乐、自然、历史、地理这些课,但实际没专业老师教,有时语文老师带一下,有时就干脆上语文课。”
教师也意识到素质教育重要,但升学压力迫使学校最关注的还是语文和数学,所以没有动力来改变现状,而启明书社的介入带来了变化。“我们在合作学校建立图书馆后,会要求并协助他们搞教学活动。学校每个月要提供管理报表,每个活动要有方案小结,收支明细,这给学校带来压力和动力。”
在启明书社鼓励下,合作学校设立了阅读课,并在教学安排中设计不同活动,比如每年有绘画比赛,作文比赛,运动会,每两周放一次电影,器械和经费由启明书社提供。方志燕介绍,这两年启明书社新开展了合唱团活动,聘请县城少年宫的音乐老师,每周去乡村小学做辅导。“上海广播电台音乐台是一个广西壮族学校合唱团的资助人,每年邀请他们来上海表演,去年还带了谭维维,音乐DJ去当地支教演出。”
在启明书社的构想中,图书馆除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阅读的地方,更能成为孩子们斑斓童年的记忆。“我们在装修图书馆时就溺寸成一个多功能区域,小朋友可以上阅读课,下课后合唱团可以在这里练声,书法兴趣小组也能在这里活动,双周还能放电影。”
孩子们的进步让志愿者倍感兴奋。方志燕说,最早聱吊会画比赛时,小目月友作品里关注的事物很局限,只会画身边的花儿草儿,后来志愿者会出一些引发性的命题,比如“我的梦想”,
我想拍这样一部电影”,并跟当地剥币沟通怎么样有效地引导小明友发撒性思维。“有些孩子交上来一整套的连环画,一本一本非常厚,故事很离奇也很精彩,虽然绘画技巧还很稚嫩,但我们的评委评价,线条特别潇洒流扬。”
在和启明书社的合作中,乡村学校接受捐赠的思路也在发生改变,从最初被动接受善款和物资,渐渐学会借由外力提升教学品质,再通过自身努力争取进一步资助。最初,启明书社设立了一项活动基金,学校提出活动方案就可以申请一笔几百元的经费,但申请的学校寥寥无几,这几年越来越多学校主动提方案申请。
“学校慢慢有了竞争意识,我们做了一个交流月刊,叫《启明月刊》,各个图书馆活动经验会刊登在上面。我们每半年有一次对学校的考评,标准公布给他们,会告诉他们现在是第几名,如果80分以下就要整改,有三个月整改期,不行就撤馆,这一点艮严格。”
做了六年,只建了18个图书馆,这在很多人看来并不算高效,但方志燕相信,启明书社的每一座图书馆都给孩子们真切带来了一些东西。“我们不是要培养孩子们多少专业技能,只希望他们从小有个良好的文化环境熏陶,有广泛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