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之下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aiT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记,在这片舆情激荡的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说,方方的封城日记含有太多的道听途说,虚构太多,算不上新闻报道,也谈不上文学创作。她一边吃着政府的红利,一边贬低政府,我们要反对这样的行为。
  有人说,现在的消息真真假假,很多时候每个人都是道听途说,需要收集之后自己判断,兼听则明。至少,她在传达声音。
  众说纷纭。
  我对方方封城日记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同样存疑,但是我也佩服她敢于用文字来描述她看到的社会的勇气。
  不可否认,我们幸运地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国泰民安,我们正在努力地走在实现“中国梦”的民族复兴道路上。但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我们却从各种渠道看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暗潮涌动,习惯了歌舞升平的我们开始感到躁动,开始不安,开始质疑。或许我们能体会到的是频繁刷屏的信息所带来的焦虑,而在风暴之眼的人们,在迷雾还笼罩在真相的上方,在疫情还没大面积扩散的时候,阴雨就已经滴落在了肩膀上。
  于是看似不和谐的声音冒了出来,他们减少了对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的讴歌,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上一部分人失职渎职的批评,是对只顾个人利益的行为的痛批,是对那些被纯白无瑕的遮面纱蒙蔽的灰暗的揭露。方方和她的封城日记,只是其中挑大梁的一员。
  为什么我们不允许这样的声音存在?为什么我们要捂住他们的嘴夺下他们的笔?为什么这个世界只能有赞美与褒奖?
  《法制日报》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只有对国家民族满怀深沉挚爱的人,才会批评社会的阴暗面;只有怀揣光明的人,才会去发现和揭露生活中的龌龊……这是一种现代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也好,国家也罢,都没有绝对的完美。贫穷、饥饿、伤残,腐败、蛀虫、寄生,不平等、不公正,在许多角落无声无息地存在着,可正如《颂歌》中所言:“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来的地方。”因为有这一份不完美,我们永远在作斗争,古旧些的有唐代韩愈等人领导的古文运动,稍近些的有各国的女权运动,以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227事件”,勇敢发声的队伍愈来愈壮大,我们寻找着属于我们的美好,创作自由,言论自由,男女平等在一步步实现。所以,亲爱的,你告诉我,我们还要阻止这样的声音吗?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像权力要被关进制度的笼子,自由也有框架的限制。《法制日报》中也强调了这一点,“把知道的真相告诉大家,是一种正义……把了解的事实告诉大家,是一种道德……”虚假的谣言,煽动性的诡辩,春秋笔法的虚伪澄清,都应该是被拒之门外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不信谣,不传谣,就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平静水面上投下的一颗石子,漾起的涟漪,一圈,又一圈。
  (指导教师:刘祥/编辑:王莹)
  评点:刘祥
  优秀的文字一定来自公允且宽厚的思想,来自灵动且富有张力的语言。此篇文章便是如此。作者在面对看似波谲云诡的社会现象时,能够秉持应有的认知理性,既看到社会发展中的灿烂阳光,也正视角落中客观存在的阴影,进而形成合理且富有层次的分析阐释。纵观全文,娓娓道来,不掉书袋,不强加观点,既用事实说话,也用灵魂感悟,体现出了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其他文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惯性运作之下,过相对轻松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呆在舒适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思进取;也有人认为,年轻人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地发挥潜能,不断成长;还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不一样,懒散者觉得发呆,无所事事很舒适,拼搏者觉得加班加点学习很过瘾;更有
2018年5月2日,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的胡江华同学提供了一种追星的新姿势,她在SCI期刊《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上发表论文,致谢部分特别感谢了歌手林俊杰,里面说他的歌在过去十年里给了她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在媒体采访中,胡同学称:“追星不能盲目,偶像所传播的正能量推动着我们不断进步,会让我们走得更远,成为更好的人”。  是不是和以往报
近日,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在部分教室“试水”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用于日常考勤和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进教室后系统自动识别个人信息,自动签到签退,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就连你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逃课和“替同学答到”或将成为历史。  拥抱潮流,为教育插上智能化的翅膀无可厚非。不过,更要看到的是,纪律只是达到教育效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很多人都有小时候上课要“背着
这是个喧嚣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种方式去听见和被听见,用声音、用文字,亦或是键盘与屏幕。我喜爱这样的变化与发展。可论及交流与沟通,相较于“键对键”而“不见”,我更偏爱与人“面对面”。  “面对面”的交流,是蕴藏着一份郑重的。回溯历史,从神话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到柳永词中“执手相看泪眼”,似乎,当二人相见,便有或浪漫或动心的情节,哪怕相隔遥远,千里迢迢也最终是为了相见。当然,古时也有相对漫长的“键对键”
美国知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挂有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伟大画家迭戈·委拉士开兹的一幅作品《奥利瓦雷斯公爵肖像》。委拉士开兹当初在绘制这幅画时,先重重铺衍,待刻画了坚实的形体和空间,再用挥洒的笔法在各个部位,譬如闪光的盔甲、皱隙的皮靴、飘动的饰带等,用笔轻轻扫动、点缀、提亮。所有观赏过这幅画的人,都啧啧称赞,说这幅骑马像又隆重又潇洒,许多局部都耐看极了。  有趣的是,这幅堪称完美的作品其实只是委拉士开兹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时代,于是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庆幸自己生逢其时。活在当下的人们,应该称得上生逢其时了。  从先秦一路走来,生不逢时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惆怅无奈;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难酬;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的萧索凄凉……不过,今天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今天的奋斗。对于我们来说,生逢其时,是个人的人生际遇,更是宏大的时代机遇。
说起最近的流行语,这几句话你应该不会陌生。  ——“一起爬山吗?”“我还有机会吗?”  ——“还要自我介绍,那这么多年我白混了。”“C位以作品而定,而不是以艺人而定。”  是的,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到《隐秘的角落》,从热门综艺到热播网剧,这几部作品承包了这段时间以来不少的话题。在影视行业因疫情影响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无论是制作精良的剧集,还是独辟蹊径的舞台,都在向观众展示一种可能,也给业界带来了一种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护的是海,守的是“根”  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一位中国渔民的优秀代表,叫王书茂。自1985年主动申请加入民兵组织起,王书茂便将守护南海作为毕生使命。他最爱远眺一道道挂着五星红旗的船桅从海平面“升起”,直到大大小小的渔船归家靠岸。他曾带领民兵连弟兄坚守岛礁7天7夜,认为“守好‘祖宗海’是我们的本分”,坚信“根在船上,船锚就是身后的祖国”。  他守护和耕耘着这片海。王书茂战过台风,护过岛礁,
这是英国文学家王尔德的一件轶事:有一天,他走进一家花店,不买花,却要求店员将橱窗里的花取出一部分。店员不解。王尔德说:“我不想买花,只是看它们太拥挤了,心疼它们被挤坏,我想让它们轻松一下。”  这是多么诗意而美好的举动,这是多么懂得花的悲歡,体恤花的疼痛啊,他成了花的知己。而这样的人,想必内心也是美丽芬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