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新闻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我们的左右,新闻媒体如何把握社会新闻的社会效果,已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社会新闻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新闻;社会效果
社会新闻是以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社会生活、社会风貌为题材的,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报道。社会新闻具有广泛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社会性、突发性的特点。
社会新闻要注意社会效果,就是注意从主题上要能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主流,从事实上要选择那些有益于人民群众的,有教育意义的,情趣高尚的加以报道,就其影响来讲,要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要注意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为他们排忧解愁,给他们精神上的享受,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而不报道那些可能引起人们对党和国家政策发生误解的,或者是给人以消极影响的情趣低下的东西,这就是社会新闻注意社会效果的含义。
我们报道社会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发扬社会生活的积极因素,培养公正健康的舆论,并同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做斗争,使人们提高社会责任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得到健康的乐趣。那么,社会新闻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的途径有哪些呢?
一、坚持思想性,高奏主旋律。成功的社会新闻,其思想性一般也体现得较突出、深刻,读者看了这样的社会新闻后,思想上必然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
“弘扬社会正气,针贬社会时弊“,是社会新闻的永恒的主题。《北方人》曾刊登过这样一篇社会新闻《贪财劫色:俩法官难逃法网》,写的是一个弱女子为给丈夫减刑找法官开“后门”两位法官却借此要财劫色,然后弄了个假裁定为重刑犯减了5年刑期。谁知,服刑犯获释后却再次犯罪入狱,法官贪财劫色徇私枉法的行为败露。读者看了这篇社会新闻,必定对俩法官的恶行为进行唾弃与批判。
二、加强针对性,揭示新问题。社会问题是社会新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种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只有有针对性的报道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样社会新闻才能收到社会效果。
三、注重典型性,切忌淡与平。社会新闻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告诉人们工作、生产以外所发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件。社会新闻题材广泛性的特点十分显著。可以说,其他各类新闻,就其广泛性来讲,很少有比得上社会新闻的。凡是与人们社会生活有关的环境与场合, 不论是天上地上,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出社会新闻。在广泛的题材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素材,才能引起人们的共同兴趣,才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突出趣味性。趣味性是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群众喜爱社会新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如《西安出了个洋“慧芳”》、《“飞来”的闺女》、《陋习迎新娘吹吹打打进病房》等,读者一见标题,就产生欲罢不能,必欲看完全文的浓厚兴趣。从某种意义说,没有趣味性,也就难有社会新闻。
五、把握突发性,确保无差错。不少的社会新闻是社会突发性的,而且多是重要的,非“抢”不可,应及时报道。但材料往往不足,记者也多无法准备,稍有不慎即容易出现差错。为了做到既快又准,就是掌握知情即报,留有余地,不苛求五个W俱全。不追求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只要摘其要领,弄清楚多少就报道多少,以后事态明朗可作连续报道。
象去年的“华南虎虎照”事件,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镇坪县发现野生华南虎’,并公布了周正龙拍摄的两张华南虎照片。此后,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两张照片引起了公众的质疑,成为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使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被炒的沸沸扬扬,专家认定这是一个假照,可是当事人却一口咬定是自己拍摄的,各种媒体也各执一词,一时间让人真假难辨。针对这一事件,一些媒体进行了科学的报道,并请专家对照片进行分析,让人们明辨真伪。前不久,此事终于真相大白,造假者也受到了惩罚。
应该说这个新闻事件体现了时间性和真实性的统一,满足了读者的欲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其社会效果是好的。
六、讲求知识性,科学作保证。知识性既是社会新闻的特点之一,也是社会新闻的职能之一。当今受众看新闻、听新闻,既要满足“新闻欲”,也要满足知识欲。社会新闻在传递信息和知识时,尤其是自然界出现异常现象时更要给予科学的解释,以提高读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6月5日各地新闻呈现出一种异象——据《包头晚报》报道:“地震部门出面辟谣:包头近期不会发生强震”;据《大庆晚报》报道:“大庆要地震实属谣传,查实后将严惩散布谣言者”;据《泉州晚报》报道:“泉州近期不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震局提醒市民,勿信谣言”;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东地震局澄清地震谣传”;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地震局辟谣:全市未发现地震前兆异常”……6月4日《广州日报》等报纸都同样有类似消息,再往前搜索,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日子里,类似新闻一直就没断过。针对这一现象,一些地方在不同的媒体上及时请有关专家从科学的角度,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认为这是由于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生物出现反常的现象,告诉人们要相信科学,对稳定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现在,社会新闻已成为社会媒体上的重要内容。大量对受众的调查说明,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年读者听众,思想活跃,善于思考,喜欢自我教育,不喜欢抽象、概念化、泛论说教性的新闻报道形式。因此,能将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趣味性熔于一炉的社会新闻,是比较能引起读者、听众感情共鸣与心灵交感的,因此,一定要重视社会新闻对广大受众思想上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效果,力争多出社会新闻的“精品”。
【参考文献】
1、郑晓华.追求社会新闻的社会效果[J]记者摇篮2004.10
2、闫杰;谈社会新闻的特点及其作用[J]学术交流 1997.5
作者简介:魏福军(1964-),男,黑龙江集贤人,黑龙江大学本科文学学士,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
【关键词】社会新闻;社会效果
社会新闻是以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社会生活、社会风貌为题材的,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报道。社会新闻具有广泛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社会性、突发性的特点。
社会新闻要注意社会效果,就是注意从主题上要能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主流,从事实上要选择那些有益于人民群众的,有教育意义的,情趣高尚的加以报道,就其影响来讲,要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要注意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为他们排忧解愁,给他们精神上的享受,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而不报道那些可能引起人们对党和国家政策发生误解的,或者是给人以消极影响的情趣低下的东西,这就是社会新闻注意社会效果的含义。
我们报道社会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发扬社会生活的积极因素,培养公正健康的舆论,并同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做斗争,使人们提高社会责任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得到健康的乐趣。那么,社会新闻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的途径有哪些呢?
一、坚持思想性,高奏主旋律。成功的社会新闻,其思想性一般也体现得较突出、深刻,读者看了这样的社会新闻后,思想上必然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
“弘扬社会正气,针贬社会时弊“,是社会新闻的永恒的主题。《北方人》曾刊登过这样一篇社会新闻《贪财劫色:俩法官难逃法网》,写的是一个弱女子为给丈夫减刑找法官开“后门”两位法官却借此要财劫色,然后弄了个假裁定为重刑犯减了5年刑期。谁知,服刑犯获释后却再次犯罪入狱,法官贪财劫色徇私枉法的行为败露。读者看了这篇社会新闻,必定对俩法官的恶行为进行唾弃与批判。
二、加强针对性,揭示新问题。社会问题是社会新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种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只有有针对性的报道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样社会新闻才能收到社会效果。
三、注重典型性,切忌淡与平。社会新闻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告诉人们工作、生产以外所发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件。社会新闻题材广泛性的特点十分显著。可以说,其他各类新闻,就其广泛性来讲,很少有比得上社会新闻的。凡是与人们社会生活有关的环境与场合, 不论是天上地上,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出社会新闻。在广泛的题材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素材,才能引起人们的共同兴趣,才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突出趣味性。趣味性是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群众喜爱社会新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如《西安出了个洋“慧芳”》、《“飞来”的闺女》、《陋习迎新娘吹吹打打进病房》等,读者一见标题,就产生欲罢不能,必欲看完全文的浓厚兴趣。从某种意义说,没有趣味性,也就难有社会新闻。
五、把握突发性,确保无差错。不少的社会新闻是社会突发性的,而且多是重要的,非“抢”不可,应及时报道。但材料往往不足,记者也多无法准备,稍有不慎即容易出现差错。为了做到既快又准,就是掌握知情即报,留有余地,不苛求五个W俱全。不追求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只要摘其要领,弄清楚多少就报道多少,以后事态明朗可作连续报道。
象去年的“华南虎虎照”事件,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镇坪县发现野生华南虎’,并公布了周正龙拍摄的两张华南虎照片。此后,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两张照片引起了公众的质疑,成为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使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被炒的沸沸扬扬,专家认定这是一个假照,可是当事人却一口咬定是自己拍摄的,各种媒体也各执一词,一时间让人真假难辨。针对这一事件,一些媒体进行了科学的报道,并请专家对照片进行分析,让人们明辨真伪。前不久,此事终于真相大白,造假者也受到了惩罚。
应该说这个新闻事件体现了时间性和真实性的统一,满足了读者的欲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其社会效果是好的。
六、讲求知识性,科学作保证。知识性既是社会新闻的特点之一,也是社会新闻的职能之一。当今受众看新闻、听新闻,既要满足“新闻欲”,也要满足知识欲。社会新闻在传递信息和知识时,尤其是自然界出现异常现象时更要给予科学的解释,以提高读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6月5日各地新闻呈现出一种异象——据《包头晚报》报道:“地震部门出面辟谣:包头近期不会发生强震”;据《大庆晚报》报道:“大庆要地震实属谣传,查实后将严惩散布谣言者”;据《泉州晚报》报道:“泉州近期不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震局提醒市民,勿信谣言”;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东地震局澄清地震谣传”;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地震局辟谣:全市未发现地震前兆异常”……6月4日《广州日报》等报纸都同样有类似消息,再往前搜索,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日子里,类似新闻一直就没断过。针对这一现象,一些地方在不同的媒体上及时请有关专家从科学的角度,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认为这是由于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生物出现反常的现象,告诉人们要相信科学,对稳定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现在,社会新闻已成为社会媒体上的重要内容。大量对受众的调查说明,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年读者听众,思想活跃,善于思考,喜欢自我教育,不喜欢抽象、概念化、泛论说教性的新闻报道形式。因此,能将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趣味性熔于一炉的社会新闻,是比较能引起读者、听众感情共鸣与心灵交感的,因此,一定要重视社会新闻对广大受众思想上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效果,力争多出社会新闻的“精品”。
【参考文献】
1、郑晓华.追求社会新闻的社会效果[J]记者摇篮2004.10
2、闫杰;谈社会新闻的特点及其作用[J]学术交流 1997.5
作者简介:魏福军(1964-),男,黑龙江集贤人,黑龙江大学本科文学学士,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