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想象 精彩的续写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kyl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考题】
  写作。(70分)
  请以下面一段文字作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忽然一声闷响
  【题目解析】
  这道作文考题提供了一段文字作为开头,让考生接着这句话写下去,这样的命题形式属于“提供开头续写”题型。续写是传统的命题形式,是指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的思路,对原文内容作以延展,这种考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提供开头续写,实际是提供了一个话匣子。分析所提供的开头,可以发现这段文字是以记事为主,续写部分应该是事件的自然延伸。开头这句话实际上是设定了一种情境,事件初步发生地点是“教室里”,当时情境是“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但“一声闷响”却打破了这种情境。这“一声闷响”,可能是教室里的,也可能是教室外的,可能是自然意外发出的响声,也可能是人为故意发出的响声。这“一声闷响”,或许打乱了老师讲课的情绪,或许引发同学们的纷纷议论,或许勾起了你的某些思绪。考生要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善于从这“一声闷响”引出一个故事,把事件或人物写好。其实,对于“提供开头续写”这种题型,只要我们紧扣原句,运用联想与想象,学会推测,揣摩语境,就会顺势打开话匣子,写出符合题意的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道文题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行文中要注意记叙文文体的规范。受近年来高考作文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风气的影响,在中考作文阵地“文体不限”的做法已不再是一统天下,今年就有不少考区开始对文体规范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备考学子来说,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要着重培养和锻炼写作的文体规范。
  【佳作展示】
  十秒的战争
  莆田一考生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忽然一声闷响——“啪”,是老班用力将戒尺敲向讲台。“注意听讲!”他响亮地强调着,却仍听到后排同学满不在乎的窃窃私语。
  “啪!”又是一下敲击。老班愤怒地举起手里厚厚的一沓试卷抖动着说:“都考得很好,因此就不听讲解了吗?!”老班将一沓试卷猛地一掀:“九十九……九十七……你们的成绩确实个个不错。但是,这是你们真实的成绩吗?”他气愤地摊开他的笔记本,“有人拿走了老师的答案!”
  笔记本上,刺目的一行纸张撕下后忙乱的锯齿。
  我的眼皮猛地一跳,便心虚地低下头来——那纸张在测验时曾传到我手上。我利用了它,还将那张写满答案的纸继续往前传去——这下麻烦了!
  老班气愤的声音刺耳地响起:“参与作弊的,全部起立!”
  话音落下的第一秒——
  班级里一片静默。我埋着头翻动书页,却清晰地听到左心房内猛烈的撞击跳动,这下怎么办?我急促地呼吸着,满脑子问号和感叹号。天啊,东窗事发了吗?我心虚地环顾四周,都是各怀鬼胎的表情神态。一片心跳声中,没有人起立。
  第二秒——有人地推开课桌站了起来。先是一个,然后稀稀拉拉地将近十个。桌脚摩擦着地面,刺耳地充斥着耳鼓。我该起立吗?我犹豫地直了直身子,却用余光瞥见周围同学的一脸淡然。我便又弯下腰身,若无其事地翻着课本,手却微微地将课本抓得很皱。
  第三秒——陆续又有人在心跳声中起立。我仍是关注着周围同学的动作,同桌轻轻哼着小调,可她的手指却慌乱地绞在一起。那么,我能起立吗?老师会因此撤了我的班干部吗?我踌躇着。我期待能有身边的人站起来,那样,我就起立!我安慰着胸口中叫喊的良心。
  第四秒——没有人再起立。我已受不了心脏的抗议,我退了退椅子,双手撑住桌面准备起立。我的心跳因这个决定再次加速起来。
  第五秒——同桌扯住我的衣襟:“你真要起立吗?快坐下!”她的嘴唇快速扇动着,再次使我犹豫。“老师会怎么看你?你的班委当不当了?”她凑近我小声而又严肃地说着。我便又缩回了脚步。
  第六秒——刺耳沙哑的铃声打破了沉默,再也没有人站起。
  老班什么也没说,他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口长长的叹息猛地又攫住了我刚舒缓下来的心。他在叹什么?他为什么叹气?
  我隐隐有些害怕。那“下课”的话音刚落下的第七秒,我的心因不安而更加剧烈运动。
  第八秒——周围又响起同学的嬉笑声。
  第九秒——我忽然发现了什么。
  第十秒——我也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十秒的战争,我输了。
  我的对手,叫做诚信。
  【高分理由】
  这是一篇被评为68.5分的考场佳作。文章说是“战争”,其实是自我内心的挣扎。作者将事件地点设在“教室里”,人物以“我”为主,事件时间只有短短十秒,但却尺水生波,写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作者以“十秒”为线索,在特定环境中以浓墨重彩的笔法来刻画心理活动,将“我”从心虚、犹豫、踌躇、决定、退缩、反思到最后翻然领悟的心路历程塑造得栩栩如生,而输了战争的结局安排也避开了常人的构思套路,既显得新颖真实,又蕴藏力量促人深思。本文被扣掉1.5分主要是在开篇,同学们“专心听课”与老班“用力敲戒尺”及后排的“窃窃私语”之间有相互矛盾之嫌。
  【佳作展示】
  箴言铭记,我弃伤怀
  莆田一考生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忽然一声闷响,“咚”,竟然打雷了!天际一时乌云密布,瞬间大雨倾盆。我摇摇头,脸上满是苦涩。
  仍是这样的一个雨天,如此相似的一切,这沉闷的昏暗,这连天的雨幕。唯有不同的是祖父已离开六年了。我的心也从教室中缓缓飘到六年前。
  一接到噩耗,我与母亲立即赶回老家,这多年不见的老家。
  ——这里竟是我记忆中那美好的地方,门头楹联仅有残红,残碑斑驳,小屋寂寞,青石板上泥泞不堪,人影在昏暗里散乱,晚风轻送纸钱,缓缓飘远。这时,震耳的雷声与我的哭声几乎同时响起,我的泪水与雨水同下,哀悲被淹没在风雨中。
  归葬仪式是冗长而繁复的。我是祖父小辈里的长子,自然伴在棺椁旁,祖母也长伴一路。
  而这一路上是我多么熟悉的一切啊!尽管雨点落得繁密,但那些祖父带我游乐的场景,我如何能忘!忘不了的青天碧水,草长莺飞,浩瀚烟云;忘不了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语重心长。仍是这片天,只是物是人非。   回忆伤怀,悠悠难平的情感不免表现于脸上。祖母看到了大声呵斥:“忘了你祖父说过的,男子汉要如何迎接悲伤吗?”“悲伤?”“对,祖父说过的是,箴言铭记,需弃伤怀!”
  “雪是冬天的悲伤,梅傲冰雪而香飘土地!”
  “风是夏天的悲伤,竹对狂风而伫立不倒!”
  “瑟是秋天的悲伤,松挺萧瑟而苍翠欲滴!”
  我慢慢释怀,尽管心中仍有悲,但我不会伤,就如这雨,风暴雨狂总会过去,待到大风平定,天朗气清,那才是最美的胜景;就如这天,黑暗幽迷总会过去,待到日出喷薄,光华遍地,那才是绝世的优美。我欲处世,需摈除这伤;我欲为人,需离开许多不良心境。我已平下伤,弃去伤怀。
  窗外雨透湿帘布,洒在一纸寂寞上。追忆成空,教训铭记,我须将大雨置之脑后,心无旁骛。果不其然,下课时,天空又见艳阳天。
  【高分理由】
  这是一篇被评为67.5分的考场佳作。文章由一声雷鸣引发追忆,叙写了要铭记祖父箴言及“我”心虽悲但不会伤的生活经历,过程叙写细腻,真实而感人。作者有很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词汇丰富多彩,意韵深远隽永,多处运用短句、对称句,苍劲有力,增加了文章的气势,读来富有感染力。本文被扣掉2.5分,主要在于“我”铭记祖父箴言而弃伤怀的过程转变有些生硬,不够圆润;同时文中对“悲”、“伤”及“伤怀”的内涵表述得不是很明确。
  【佳作展示】
  爱,不止五分钟
  莆田一考生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忽然一声闷响,一道雷电划破了天际。
  “快要下雨了吧。”“是啊,是啊,没带伞,这可怎么办?”原本安静的教室有了一阵骚动。不久,伴随着下课铃声,豆大的雨点也纷纷接踵而至。
  我边收拾书包边在一旁暗自懊悔,早上爸爸叫我带伞,我怎么就给忘了。唉,一场雨中“漫步”是不可避免了。
  雨在不停地倾泻着,我站在校门口的车棚下,很是无助,这时候多么希望有人能把我从这雨帘中拯救出去。
  无助地盼着盼着,竟真的盼出一个熟悉的人影来。那蹒跚的步履,弯曲的后背,是的!是爷爷!我立刻冲过去躲在爷爷高举着的大伞底下。
  “爷爷,您怎么来了?”“你爸说你没带伞,叫我来接你,我也顺便来看看你。”爷爷露出一脸微笑,得意得像个孩子。
  “哦,现在临近中考功课紧,等放假了我一定去看您。”我说道。“没事,你爸不是每周都会去看我五分钟嘛。”
  五分钟?这词语听起来是如此的刺耳。每周一爸爸送我上学时都会特意拐到爷爷家,上楼下楼,前门后院,对着年事已高的爷爷嘘寒问暖,时间很短,也许是五分钟,也许不止五分钟。爷爷那说话时的言语和表情有着令人心酸的自豪。
  我站在爷爷身旁,心是疼的。我咬着嘴唇不愿承认,爷爷已是“空巢老人”。
  和爷爷走在雨幕中,我突然忆起了童年。那时候,爸爸也总是很忙,但我总喜欢爸爸陪着我,一天里,五小时?十小时?二十四小时?童年里,爸爸似乎无处不在。
  而现在,当爷爷老了,也需要人陪,爷爷只希望爸爸多给他五分钟,仅仅五分钟,便有了足以让他高兴的资本,可就是这五分钟,有时却也成了一种奢望。
  回到爷爷家,爸爸打电话说雨下得太大,就让我住在爷爷家里。电话里,我想跟他说些什么,但最终没有。是的,爸爸很忙,电话总占线,或许,五分钟对他来说已是很长的时间。
  可是那晚,我摸着爷爷的手,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和爷爷的呼噜声,看爷爷睡得那么踏实,甚至香甜。
  我明白了,爷爷需要的是一种情,一种爱。需要时,爷爷依旧能从冰天雪地里横空而出,长成最美的参天大树。
  是的,爱永远不止五分钟!
  【高分理由】
  这是一篇被评为65分的考场佳作。作文立意要“志当存高远”,方能显示出大气,本文又一次验证此说——要用情与爱关注、关心“空巢老人”,这样的立意抓住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文章以小见大,写爷爷就是写像爷爷那样的群体,在中考考场上能有如此敏锐的写作嗅觉,其深刻性和新颖性是其他的作文立意难以达到的。综观全文,立意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简明,叙写流畅,情感真挚,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勇气和写作的底蕴。本文被扣掉5分,主要是在于文章前半部分雨中送伞的情节设置过于老套、流俗,写作个性化不足。
其他文献
桑乔“统一”大业的思想益浓重起来。他的王国必须是完美无缺的。   在栽种垂杨柳时,他沿着河边一直栽种过来。这样,秦大屋后的艾丛里也栽种了垂杨柳。秦大将垂杨柳拔了去,但很快又被桑乔派人补上了。   秦大必须作战了,与她最大的敌人油麻地小学作战――油麻地小学正在企图一步一步地将她挤走。   秦大只孤身一人。但她并不感到悲哀。她没有感到势单力薄。她也有“战士”她的“战士”就是她的一趟、鸭、鹅。每天
冷战结束了,大批冷战战士纷纷奉命退役。服役二十五年之久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上校军官基思带着对美国政府的失望和厌恶离开了华盛顿,回到他的家久——大俄亥俄的小城斯潘塞,那儿,有他钟爱一生的女人安妮。安妮的丈夫克利夫是斯潘塞城的警长。这个色厉内荏的恶棍一面把安妮当个囚徒似的成天派人监视着,一面又在外面鬼混,二十五年来,安妮没有尝过幸福的滋昧。爱的激情使再度重逢的基思与安妮再也无法分开。但是基思和克利夫两人,
忽见宝玉从外面笑嘻嘻的走了进来道:“够了我的了,刚刚儿盼了个救命的人来了。”贾母忙问道:“怎么,你们外头的酒席可就散了?”宝玉笑道:“早呢,早呢。才上完了小碟子还没上点心呢。”贾夫人笑道:“怎么你可就下了席了?”  宝玉笑道:“刚只一安了席,姑老爷就盘问我‘四书五经’、‘史记’、‘纲鉴’以及古文诗词。考过这样又问那样,讲过这条又问那条,盼着他老人家也和别人说说话儿,才总没有。刚刚儿的甄老伯来拜会来
拉开幔子透视窗外,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立刻拉上窗帘,警惕想起前段时间河南郑州大风骤雨频频,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幸亏有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有全国人民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援才化险为夷的战胜了一切困难。郑州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思绪片刻,今日下特大暴雨有恐台风"烟花”亲临江城,江城武汉也在经受着巨大的大自然的考验。古人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不出门为妙,不给家人和政府添乱。  纵使千盆雷雨下,常怀坦荡
小说创作谈:  这篇短篇小说是根据自己的见闻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张亚楠的人生成长经历,与母亲刘素娟的感情冲突。表现80的年轻人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心理变化。通过张亚楠的悲惨的人生,以及在生活的不如意,但是母亲还一如既往的帮助她。只是金钱上的帮助,忽视了孩子的成长的情感需求与性格培养,导致了他虽然是成年人但是没有成年人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这篇小说通过这一对母女的人生碰撞,反映在家庭
世界元首夫人执行总会会长艾先珍女士的资源与你共享:  一、对赌的招商团队(市场就是金矿,没有市场营销,企业一切归零)。  二、对接各国总统及大使馆资源。  三、帮助各行业去产能过剩,智慧和资源结合一定创造奇迹!希望能帮得到你们!  我的终极目标就是从此消除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能真正说清楚为什么世界各国必须取消军事研究的人,把军事文化说清楚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放弃武器的研究。与其去偷去抢别人的东西,不如
这是一个星期天。  桑桑又走进了深深的小巷。从走进小巷的那一刻起,桑桑就觉得白雀会从家里走出来,然后她回头看看,见没有父亲白三的影子,就会把一封信从袖笼里出来交给他。  桑桑开始唱歌。  白雀果然出来交给了桑桑一封信。  桑桑把信揣到怀里,依然唱着歌,但唱得颤颤的,像是穿着单衣走在寒冷的大风里。  桑桑出了小巷,就飞快地往学校跑。几乎每回都是这样。他总想立即把信交给蒋一轮。他喜欢看到蒋一轮在接过信
尊敬的花将军阁下:  您好!  世人千古传唱着:“替父从军,英勇无敌,女中豪杰者,乃花木兰是也!”  我总如此痴想:您这名女扮男装的古代巾帼英雄,如果听到这样的传唱,会怎么想呢?  冥冥之中,我仿佛聆听到您的心声:“我心底里的世界都很理想,我生活里的一切却不一样,我也有彷徨,也会失去方向,我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坚强。”  我眼前似乎浮现着这样的画面:几抹残阳,几处伤痕,血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您佩着战刀骑
一会,一辆公共汽车从另一侧上来,停在我们车旁,司机跳下车。两个司机交谈没有几句,便钻进各自车里。乘客们也都返回座位。随即,两辆车开始往各自的方向前进。我马上明白了我们的车为什么在山顶等待另一辆车的理由:从山顶下行不远,道路突然变窄,根本错不过两辆大型客车。我们车错过了几辆轻型客货两用车和小汽车,每次都是由其中一方后退,把车身紧紧贴在拐角处凸出的地方。  谷川沿岸排列的村落比刚才小得多,可供耕种的平
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發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