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原大地上,有这样一对农业科学家夫妇,一个醉心小麦育种,一个倾心蔬菜种植,纷纷取得傲人成绩。他们便是茹振钢、原连庄夫妇,被外界称为“麦爸菜妈”。
生活中的诗人
茹振钢出生于河南沁阳农村,家里兄弟姐妹多,小时候经常挨饿。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奶奶见他饿得可怜,就偷偷地拿出一个自己没舍得吃的馒头递给他。茹振钢接过后,一口就咬下半个。当时,他心里就想:真是太香了,如果每个人都能吃上白面馒头该多好。
后来,茹振钢考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那里认识了同学原连庄。原连庄不仅长相甜美而且聪明好学。他喜欢上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姑娘,经常写一些小诗送给她。
大学毕业后,茹振钢被分配到河南科技学院,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原连庄被分配到新乡市农业科技学院,专门研究白菜。
1984年,两人刚结婚,原连庄就被派到北京学习。学成后,原连庄回到新乡,茹振钢则在辉县,两人经常半个月见不了一次面。在和妻子多年的两地分居生活中,茹振钢就写诗来慰藉爱人,一写就是十多年。
十年之约
在科研中,茹振钢被同事称为“疯子”。即使遇到风霜雨雪等极端天气,他都坚持前往实验田观察小麦生长情况。他说和麦子一起经受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能发现小麦不受冻的奥妙,培育出高产又抗冻的品种。
搞科研育种难,研究周期长不说,成功率还非常低。茹振钢和妻子约定,看谁先研究出好品种,输的一方就要给赢的一方做后勤服务。原连庄欣然应战。十年时间,两人一心扑在科研上,分别研究出了新的小麦和白菜品种,打了个平手。接着,茹振钢又和原连庄订下第二个“十年之约”,看谁的新品种先投入种植,产生的效益大,市场反响好。
从此,茹振钢睁眼闭眼都是麦子,甚至半夜还跑到地里观察。2005年,茹振钢研究的新品种“百农矮抗58”培育成功,并以稳产、高产、抗病性好等特性成为“中国第一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因该品种为国家增产300多亿元,茹振钢被誉为“小麦之父”。原连庄也毫不示弱。如今,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每2棵大白菜中,就有1棵是她培育的“新乡小包23”,这个新品种不仅口感好、产量高,而且一年四季都可种植,她也因此被誉为“白菜之母”。
谈到这场“家庭比武”,茹振钢高兴得像个孩子:“真好,又打平了,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十年啊?”
2009年,茹振钢主动提出旅游,要陪原连庄到福建去看看。安排好工作,两人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旅行中,茹振钢对美景心不在焉。原来,他打着旅游的旗号却另有目的:寻找小麦。福建小麦具有抗赤霉病的优良性状,但因种种原因已不再种植,茹振钢此行就是想借机找到种质资源。
“你想找小麦品种,偏偏这里都是石头路,哪来的麦苗?”一路上,原连庄不忘调侃丈夫。
茹振钢忽然惊喜地大叫:“快看,快看,是小麦。”原来,一处石缝里,正好有一棵小麦苗。同行的游客一下全围上来,还以为他发现了什么稀奇宝贝。茹振钢小心翼翼地把麦苗挖出装进矿泉水瓶里:“我不走了,我要回家。”
其实,旅途中的原连庄也没忘记白菜。她也找到了寻觅已久的抗湿抗热的白菜品种。就这样,茹振钢捧着小麦,原连庄抱着白菜,两人高高兴兴地踏上回家的路。
有你在就踏实
虽然夫妻俩一个研究小麦,一个研究白菜,但他们经常坐在一起交流。有一次,原连庄在育种中遇到了难题。茹振钢听后向她提议说:“如果把大白菜与甘蓝进行杂交,综合二者的优势,会不会让难题迎刃而解呢?”原连庄眼前一亮,马上将丈夫的提议应用起来,但新的品种不结籽,实验没有成功。他又提议说:“你再试试把油菜引入杂交,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这个提议最后让原连庄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一个优质的大白菜新型品种问世。
“正是有你的理念做依据,我的育种方向才越来越清晰,也才有了这么多优秀的大白菜品种。”原连庄非常感谢丈夫对自己的帮助。她从茹振钢身上学到了先进的育种理念,让种植户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最稳定的利润。
2011年,原连庄被查出患上了直肠癌,要在上海做手术。当时,河南要申报国家“十二五”计划的重大农业项目,茹振钢作为项目牵头人,一边要到北京参加科技部组织的答辩和项目申报,一边在为推广小麦新品种多方奔走,组织多省专家齐聚新乡开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往日侃侃而谈的茹振钢一反常态,变得沉默不语。在座的领导和专家上前询问,因为牵挂妻子的病情,茹振钢终于没有忍住,在众人面前失声痛哭起来。会刚开完,茹振钢立刻登上飞往上海的班机,捧着鲜花来到妻子身边。
即使在病床上,原连庄也没放下她的白菜,化疗期间还让助手把资料图片发到微信上。她说:“别看我们搞的是蔬菜小作物,但事关民生,其实是在为国家守住‘菜篮子’,必须要把我们的资源保护好。”
2019年,茹振钢和原连庄一家被評为“全国最美家庭”。三十多年间,茹振钢和原连庄是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更是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两人上了年纪后睡觉轻,为了不互相影响,选择分开睡。但每天夜里,茹振钢都要到妻子房里查看一圈,摸摸她是不是盖好了被子,有没有受凉。原连庄说:“有你在,我就踏实。”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