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淡中暗响惊雷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汪曾祺的《老舍先生》通过几桩事情展现了老舍留在他心中的印象。初读文章会觉得此文十分浅易,并且亦如汪曾祺其他作品,少有感情的大起大落,但其实他的散文“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文中有许多潜藏的话语,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
  【关键词】《老舍先生》 绚烂 平淡
  
  汪曾祺散文文字雅洁,少雕饰,委婉恬淡,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他的记人散文涉及人物有父母亲、恩师沈从文,以及邻里、师长、朋友。《老舍先生》即是其记人散文中的一篇。
  纵观全文,汪曾祺写了老舍先生的几桩事情——为花操劳、摆杏闻香、收藏画作、交友聚会、为客人亲自倒茶、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关心百姓生活等,向我们展现了老舍先生留在他心中的印象:富有情趣,认真严肃,讲骨气,宁折不弯,和人交往坦诚相待,并且能善待百姓、穷人、弱者甚至动植物,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初读文章会觉得此文十分浅易,并且亦如汪老其他作品,少有感情的大起大落,但其实他的散文“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文中有许多潜藏的话语,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
  老舍先生1966年8月辞世,自沉于太平湖而死。汪曾祺与他共事是1951年至1954年,文章记录的就是那一段岁月,但是在这篇文章里并没有向读者直接展示时代背景。
  品读文章的办法之一就是找出作者行文的矛盾处。本文最明显的当属第13段中的一句:“《当皮箱》和‘燕乐’的下文如何,我就不知道了。”《当皮箱》是盲艺人唱的“牌子曲”,“燕乐”是智化寺和尚演奏的唐代古乐,汪曾祺先生历经社会动荡,怎会不知道曾经的“破四旧”、曾经的“反封资修”?像这些旧东西,在那样的年代结果是什么,人人都知道,他故意不说。这是他行文的妙处。
  1966年“文革”开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强调工农化、革命化,按毛主席指示“砸烂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习俗、旧习惯”,全国上下将一切外来的、古代文化的象征和物品砸个粉碎。再回顾全文,老舍先生喜欢的东西——为花操劳、摆杏闻香、收藏画作等,在那时都可归结为小资产阶级情调,有哪样不是被砸的对象呢?季羡林《幽径悲剧》里写道:“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不仅是古树,巴金《小狗包弟》里被遗弃的狗,汪曾祺《虐猫》中被虐杀的猫,无不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十年浩劫中的悲剧。再看看文中老舍先生的为人处世——“文雅”、“彬彬有礼”,在那个美丑不分的年代,甚至连这也是被攻击的一点。
  汪曾祺一句“我就不知道了”,淡然中蕴涵着的是愤慨、无奈之情。
  另一句是文章第1段中的一句:“走进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明明老舍先生家中“每天下午,来访的客人不断”,应该是热闹非凡,而绝非安静。汪老又说小院“异常豁亮”,那么小院外呢?1951年至1954年的政治环境对于老舍、汪曾祺这些传统知识分子来说,尚是相对宽松的,但不久之后,各项运动不断,传统知识分子渐渐成为政治运动打击的对象,他们的喜好、他们的习惯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回想起老舍的小院,汪曾祺们曾经找到过精神的暂时归宿,得到过片刻的安宁,能够暂时与外界的纷扰告别。汪曾祺说“似乎经常布满阳光”,绝非过头话,而是他内心的流露。
  再看文章的选材,回忆老舍的文章很多,老舍先生可写之事极多,汪曾祺在选材上乍看平淡无奇,似乎随意撷取了生活的几个片段,但仔细品读,会发现那么多的琐碎之事都有一个指向,就是都能充分体现出老舍先生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或者说是“士大夫”的特点,就像《四世同堂》中的祁家,讲究礼仪、讲究文化、讲究生活、讲究人情。而汪曾祺自己,爱好书画,乐谈医道,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也正是“平民意识”的体现。
  从这点来说,老舍先生对于汪曾祺就不仅仅意味着是一位老领导,一位赏识他才华的长辈,更是一个惺惺相惜、志趣相投的挚友。老舍的小院,更是那群在新时代有些无所适从的传统知识分子们寄寓情怀的所在。
  可是,这样一位可亲可爱的知识分子却在文革中惨遭横祸。老舍的投湖而死,汪曾祺在《八月骄阳》一文的结尾,写有一段令人心碎的对话:“这么个人,我想他本人是想说共产党好啊!”“这么个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得他呢?”“‘千古艰难唯一死’呀!‘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大概就是他想不通的地方。”所有悲哀的情绪都掩盖在平常的人事中,文化大革命中太平湖有些荒凉的景,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的是他的一腔愤懑。本文之中,似乎丝毫不流露情感,但联系时代背景,却能让人深思。
  对汪曾祺来说,老舍对他有知遇之恩,老舍先生最为赏识的就是汪曾祺和林斤澜,曾在多个场合说,这两人能写出名堂来,正如文中提到:“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而且所用的语言在有些人听起来是有点过甚其词,不留余地的。”
  但是,汪曾祺先生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发表于1980—1983年之间,是在他60岁以后,这在文学史上是个奇异的现象。一个写出了《落魄》(1946年)、《鸡鸭名家》(1947年)、《异秉》(1948年),出版了《邂逅集》(1949年)的风格刚刚成形的青年作家,因为历史、因为政治、因为生活和生存,沉寂整整三十年才重新开始真正意义的文学创作,这对作家个体而言无疑是莫大的悲哀。当1984年65岁的他在写到“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回想起那段往事,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也许该泪痕隐现了;文末提到“1954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老舍先生不会知道自己曾经如此赏识的汪曾祺会被时代耽误30年之久!人生有多少个30年呢?也不会知道自己会在若干年后怀揣着手抄的《毛主席诗词》而死,身边还带着的是一包茉莉花茶。而老舍先生、汪曾祺先生的际遇,不正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缩影吗?他们爱生活、有情趣,爱人民、爱文化,也爱毛主席,但是,却被那个时代彻底抛弃。
  这最后一句“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乍看平平淡淡,但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令人想到明代散文家归有光《项脊轩志》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其间饱含着的是对老舍先生的怀念,对逝去青春岁月的追忆,对黑暗时代的愤懑,苦涩、酸楚,意蕴深厚。正如他写恩师沈从文的死:“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他一眼,我哭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他知道恩师本来可以写出更多的作品,他知道不能写作的老师心里积藏着沉沉的郁闷,知道了又不能说,只好让理解与爱化入告别遗体时的泪水里。简简单单的词句——“这样”、“就这样”、“看他一眼”、“又看他一眼”,蕴藏了许许多多复杂的情感。
  汪曾祺散文“于平淡中暗响惊雷”,只有深入文章,挖掘作者潜藏在文中的话语,才能读出妙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说《项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长文短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说教学;《项链》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但并不复杂,况且学生在高一时已在英语教材中学过,对内容较为熟悉。现在小说的译文又成为高二语文的讲读课文。如何教学这篇小说?我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拟定了完成小
【摘要】中学生作文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写作文时远离生活,远离体验,远离观察,或闭门造车,或无病呻吟,或胡编乱造。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现状,教师该怎么办呢?两节同课异构作文指导课,通过活生生的案例表明:写作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写作技法的训练,而应该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将生活真正变成学生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由此,我们必须倡导学生回归写作本源,回归生活,真正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键词
【摘 要】在中学诗歌教学中,通过玩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词语和情感的关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打通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体味富有特点的意境,打通景物和情感的内在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词语 句子 意境    2011年第1期的《课程教材教法》和《语文学习》都刊登了温儒敏教授在北大承办的“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的讲课整理稿
【摘 要】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是关键,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是其很好的突破口。文章结合具体实例从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的概念、实施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对这一教学法进行了解说及研讨。  【关键词】新课改 自主反刍 学案教学法 实施过程     “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是我们摸索实践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自主”指学生在课堂上自觉、自主、积极地认真地学习新知
【摘 要】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够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体会和理解通过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我们在背诵美文美句的时候,不能只是把它们当作文字来记忆,而应该深入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情”和“意”,这样我们就会灵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从而逐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审题 立意 选材 背诵 体会  日前我们进行了一次测试
【摘 要】当下的高中学生阅读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及未来的发展。笔者以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粗读 细读 悟读    当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了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客观因素之外,阅读教学本身的有效性备受质疑。阅读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什么样
【摘 要】“诗教”传统古已有之。我们可以利用古典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优势,使它服务于中学生品德教育,以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操、独立人格、积极进取精神、悯世仁爱之心、健康的爱情观等等。  【关键词】“诗教”传统 古典诗歌 德育功效    “诗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古已有之。最早提出“诗教”的是孔子。很多大学者也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如理学家朱熹认为诗歌可以陶冶“性灵”,使人“师善”(
【摘要】巧妙设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的原则和方法: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且难易适度;问题要有启发性;问题要有梯度和整合性。  【关键词】问题 指向性 启发性 整合性    最高效的课堂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设疑是关键。设疑巧妙、得体,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其
【摘 要】学生是培养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只要让语文教学着眼于“人”——学生,就能使教学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就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 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很无奈,因为语文学科已经被学生遗忘在寂寞的角落里了。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学习有很强的功利性,在他们看来语文这门学科学与不学在成绩上不会拉很大
【摘 要】记叙文波澜起伏的情节设计方法很多,误会法是其中一种。误会事件的选择、误会缘由的交代、误会心理的描写等是误会法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记叙文 情节设计 误会法    所谓误会,即事件或人物行为等容易引起人们误解。这种方法该怎样设计?  一、看下面的文章  枪  [台湾]林双不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也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