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析健康体检者体重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来我中心健康体检者65797例体检资料,分析其体重指数(BMI)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并探讨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体重指数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胆结石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对肥胖者要采取运动、饮食、心理等护理措施。结论:过高的体重指数会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要对肥胖人群加强护理干预,以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健康体检;体重指数;相关疾病;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57-02
近年来,社会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肥胖、超重者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本研究通过探析体重指数(BMI,当前衡量肥胖、超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旨在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对其采取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多种慢性病的发病率,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来我中心健康体检者65797例的体检资料。其中男35129例(53.4%),女30668例(46.6%)。入选者均排除药物、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超重者。
1.2 方法 (1)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专业人员的体检检查,包括测量体重、身高、血压、腰围等。取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3~5ml,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总胆固醇 ( T C )、血清甘油三酯( T G )、空腹血糖等的检测,并配合影像学检查。(2)调查问卷:对所有对象进行关于饮食、运动等的调查问卷。共包括三部分,运动部分(5个题目),甜食喜好部分(2个题目),高脂饮食习惯部分(2个题目)。
1.3评定标准 (1)本研究依据中国2002年肥胖问题工作组所提出的成人BMI分类标准:BMI=体重/身高。肥胖:BMI≥28;超重:24≤BMI<28;正常:18.5≤BMI<24;消瘦:BMI<18.5。(2)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胆结石:①血压诊断标准依据WHO指定的相关标准:舒张压(DBP)≥90mmHg和(或)收缩压(SBP)≥140mmHg者为高血压。②依据2007年我国关于成年人血脂异常指标,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均判定为血脂异常:LDL-C≥4.14mmol/L;TC≥6.22mmol/L;HDL-C<1.04mmol/L;TG≥2.26mmol/L。③按照2007年我国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以下两种情况均判定为高血糖:FPG≥7.0mmol/L和(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6.1mmol/L≤FPG<7.0mmol/L(FPG受损)。④胆结石依据超声影像判断,特殊情况并辅以CT检查确诊。超声出现以下症状者则判定为胆结石:翻动身体时见强光团随着体位向重力方向移动;超声中见结石强光团后缘声影,见直径0.3-0.5cm的强光团存在;在胆囊内发现强回声光团,且形态稳定。
(3)运动: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手册关于运动强度的分级,极强:自我感觉累,受不了,100%耗氧量,运动强度达“极限值”;强:自我感觉相当累,可坚持,强度选择为“中年体健者”;中强:自我感觉有运动感,60%耗氧量,为“老年体健者”强度;低强:轻微运动感,40%耗氧量,强度选择为“刚开始运动”;轻:无运动感,20%耗氧量,运动强度“不算运动”。一周运动有2次及以上中强运动判定为喜欢运动。饮食:每周吃高糖、高脂类食品4次及以上者或每周吃此类食品量达到0.5kg者,判定为喜欢甜食或有高脂饮食习惯。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X?检验,以ɑ<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 体重指数与相关慢性病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等的患病率随着体重指数的增高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高血脂症的患病率随着体重指数升高而有所上升,但升高不明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肥胖与相关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不喜欢运动者肥胖率显著高于喜欢运动者(P< 0.01)。喜欢甜食和有高脂饮食习惯者肥胖率显著高于不喜甜食、无高脂饮食习惯者(P < O.01),见表2。
3讨论
目前,国际通用的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的患病与体重指数密切相关,体重指数越高,该类疾病的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其中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的发病率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明显上升(P<0.05或P<0.01)。这说明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本研究结果发现,喜欢甜食、有高脂饮食习惯、比喜欢运动者患肥胖症的几率要明显高于不喜欢甜食、无高脂饮食习惯、喜欢运动者(P<0.01)。同时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胆结石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綜上,对肥胖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在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方面有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1)运动护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喜运动者的肥胖率明显较高。研究资料显示,足够的运动锻炼能够增加体内能量消耗,加强自我舒适感和有效感,从而增加心肺的适应性,不但能减肥,而且也能够很好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因此,要针对肥胖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运动锻炼方案。运动项目可包括减肥操、跑步、跳绳等。同时,在制定运动方案时,要结合个体的喜好和习惯,有针对性的制定方案,而且要结合护理指导,积极鼓励其进行有氧运动。
(2)心理护理干预。研究发现,大部分肥胖者均是在被动状态下接受减肥计划,而且对减肥对身体健康的意义认识不充分,缺乏主动配合的态度,往往半途而废,很难取得减肥成功。研究资料显示,有约65%的肥胖者在减肥过程中坚持不到最后。这部分人往往是在采取了多种减肥治疗和方案后,体重下降没有预期的明显,有的下降后又反弹到原点体重,尤其有的人体重反增不降时,其内心都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为此采取的措施为,认真为该部分人讲解减肥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并结合其日常生活习惯及其生活细节,帮助其分析减肥失败的影响因素,并引导他们从减肥记录中分析影响成功的原因,鼓励他们从改善生活习惯、树立信心开始,一步步努力坚持到底,并积极克服心理障碍,确保减肥成功。
(3)饮食习惯护理干预。本次研究发现,喜欢甜食、高脂饮食习惯等均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控制肥胖者的饮食量和改善饮食结构非常关键。要严格控制其摄入主食量,并尽可能的降低脂肪、含糖食品的摄入,选取高蛋白、低脂肪、高膳食纤维食品。
总之,高体重指数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对体重超标尤其是肥胖者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子妮,杨国松,朱秀美.青岛市某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 2013,30(1): 58-60.
[2]赵轶雯,赵松涛,杨兴华,王莹.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血压、血脂及血糖关系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38(9):781-783.
[3]米国莲,王翠坤,王春艳.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脂肪肝关系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7):2671-2672.
[4]徐永太, 潘静静, 赵景志, 等. 河南省某地区农村居民肥胖指标与血压及高血压的关系[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47(1): 91-94.
[5]米国莲,王春艳,司润辉,陶丽.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高血压和高血糖关系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9):2995-2996.
【关键词】健康体检;体重指数;相关疾病;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57-02
近年来,社会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肥胖、超重者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本研究通过探析体重指数(BMI,当前衡量肥胖、超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旨在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对其采取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多种慢性病的发病率,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来我中心健康体检者65797例的体检资料。其中男35129例(53.4%),女30668例(46.6%)。入选者均排除药物、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超重者。
1.2 方法 (1)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专业人员的体检检查,包括测量体重、身高、血压、腰围等。取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3~5ml,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总胆固醇 ( T C )、血清甘油三酯( T G )、空腹血糖等的检测,并配合影像学检查。(2)调查问卷:对所有对象进行关于饮食、运动等的调查问卷。共包括三部分,运动部分(5个题目),甜食喜好部分(2个题目),高脂饮食习惯部分(2个题目)。
1.3评定标准 (1)本研究依据中国2002年肥胖问题工作组所提出的成人BMI分类标准:BMI=体重/身高。肥胖:BMI≥28;超重:24≤BMI<28;正常:18.5≤BMI<24;消瘦:BMI<18.5。(2)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胆结石:①血压诊断标准依据WHO指定的相关标准:舒张压(DBP)≥90mmHg和(或)收缩压(SBP)≥140mmHg者为高血压。②依据2007年我国关于成年人血脂异常指标,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均判定为血脂异常:LDL-C≥4.14mmol/L;TC≥6.22mmol/L;HDL-C<1.04mmol/L;TG≥2.26mmol/L。③按照2007年我国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以下两种情况均判定为高血糖:FPG≥7.0mmol/L和(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6.1mmol/L≤FPG<7.0mmol/L(FPG受损)。④胆结石依据超声影像判断,特殊情况并辅以CT检查确诊。超声出现以下症状者则判定为胆结石:翻动身体时见强光团随着体位向重力方向移动;超声中见结石强光团后缘声影,见直径0.3-0.5cm的强光团存在;在胆囊内发现强回声光团,且形态稳定。
(3)运动: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手册关于运动强度的分级,极强:自我感觉累,受不了,100%耗氧量,运动强度达“极限值”;强:自我感觉相当累,可坚持,强度选择为“中年体健者”;中强:自我感觉有运动感,60%耗氧量,为“老年体健者”强度;低强:轻微运动感,40%耗氧量,强度选择为“刚开始运动”;轻:无运动感,20%耗氧量,运动强度“不算运动”。一周运动有2次及以上中强运动判定为喜欢运动。饮食:每周吃高糖、高脂类食品4次及以上者或每周吃此类食品量达到0.5kg者,判定为喜欢甜食或有高脂饮食习惯。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X?检验,以ɑ<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 体重指数与相关慢性病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等的患病率随着体重指数的增高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高血脂症的患病率随着体重指数升高而有所上升,但升高不明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肥胖与相关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不喜欢运动者肥胖率显著高于喜欢运动者(P< 0.01)。喜欢甜食和有高脂饮食习惯者肥胖率显著高于不喜甜食、无高脂饮食习惯者(P < O.01),见表2。
3讨论
目前,国际通用的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的患病与体重指数密切相关,体重指数越高,该类疾病的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其中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的发病率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明显上升(P<0.05或P<0.01)。这说明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本研究结果发现,喜欢甜食、有高脂饮食习惯、比喜欢运动者患肥胖症的几率要明显高于不喜欢甜食、无高脂饮食习惯、喜欢运动者(P<0.01)。同时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胆结石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綜上,对肥胖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在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方面有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1)运动护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喜运动者的肥胖率明显较高。研究资料显示,足够的运动锻炼能够增加体内能量消耗,加强自我舒适感和有效感,从而增加心肺的适应性,不但能减肥,而且也能够很好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因此,要针对肥胖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运动锻炼方案。运动项目可包括减肥操、跑步、跳绳等。同时,在制定运动方案时,要结合个体的喜好和习惯,有针对性的制定方案,而且要结合护理指导,积极鼓励其进行有氧运动。
(2)心理护理干预。研究发现,大部分肥胖者均是在被动状态下接受减肥计划,而且对减肥对身体健康的意义认识不充分,缺乏主动配合的态度,往往半途而废,很难取得减肥成功。研究资料显示,有约65%的肥胖者在减肥过程中坚持不到最后。这部分人往往是在采取了多种减肥治疗和方案后,体重下降没有预期的明显,有的下降后又反弹到原点体重,尤其有的人体重反增不降时,其内心都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为此采取的措施为,认真为该部分人讲解减肥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并结合其日常生活习惯及其生活细节,帮助其分析减肥失败的影响因素,并引导他们从减肥记录中分析影响成功的原因,鼓励他们从改善生活习惯、树立信心开始,一步步努力坚持到底,并积极克服心理障碍,确保减肥成功。
(3)饮食习惯护理干预。本次研究发现,喜欢甜食、高脂饮食习惯等均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控制肥胖者的饮食量和改善饮食结构非常关键。要严格控制其摄入主食量,并尽可能的降低脂肪、含糖食品的摄入,选取高蛋白、低脂肪、高膳食纤维食品。
总之,高体重指数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对体重超标尤其是肥胖者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子妮,杨国松,朱秀美.青岛市某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 2013,30(1): 58-60.
[2]赵轶雯,赵松涛,杨兴华,王莹.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血压、血脂及血糖关系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38(9):781-783.
[3]米国莲,王翠坤,王春艳.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脂肪肝关系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7):2671-2672.
[4]徐永太, 潘静静, 赵景志, 等. 河南省某地区农村居民肥胖指标与血压及高血压的关系[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47(1): 91-94.
[5]米国莲,王春艳,司润辉,陶丽.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高血压和高血糖关系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9):2995-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