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的校长带着学生们跳鬼步舞的视频,短短的时间就火遍了全国,火到了海外,成为现象级的事件。认真看了网友们的诸多评论,这个现象背后隐含着的道理,其实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除了对齐舞的称赞以外,评论中最多看到的是对“别人家的校长”的羡慕。课间操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中小学生广播体操有三套,太极操、交谊舞等等也曾经风靡校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是大家羡慕的?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这里的鬼步舞,比传统的广播体操、太极操都要“酷”。大家羡慕的不仅仅是这些孩子可以在课间操跳舞,更重要的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够在那种充满活力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这是家长的心愿,教育人的目标,也是每一个视频点击者、传播者希望自己曾经能够拥有的“幸福”。
幸福教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对幸福教育的定义却往往过于理论,难以实践。幸福教育的一个难点,在于教育者常常过于突出自己引导者的地位,而忽视什么是真正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东西。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不是幸福教育,一味地把自己认为好的塞给孩子同样也不能称为是幸福教育。自己认为的“好”与“孩子想要的”之间总是存在一些差异,教育者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孩子想要的”,即尊重孩子的“心理舒适区”。
所谓舒适区,是指人所习惯的环境和行动。人待在熟悉的环境中、做喜欢的事情就会觉得轻松,进入陌生的地点、面对陌生的事情则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成年人自己也是更愿意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中。理发时即使是最简单的剪发也要去最熟悉的那家理发店,接到一份未做过的工作时就会觉得紧张,这些都是“舒适区”的体现。小孩的舒适区往往比成年人要小的多,转学到一个新的学校,即使是最开朗的学生也会沉寂一段时间。不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往往不愿被迫去做一些事情。教育者应学会尊重这种希望待在舒适区的意愿,否则,你所给出的“幸福”却不能让孩子们真的幸福。
这里的尊重不代表放任孩子们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一直待在舒适区中的孩子无法成长。教育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便是引导着学生一次次扩大、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所谓尊重,意味着教育者对孩子进行干涉的种种决策和行为必须有相应的理由和意义,也要认真思考其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在孩子更倾向于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中时,深思熟虑后的拒绝和简单粗暴的拒绝完全不同。对于孩子来说,这一份认真是可以传达给孩子的,这样教育者的决定就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而对教育者来說,第一反应的赞同或者拒绝不一定是最好的,二次思考也更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定,甚至收获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这一次的“鬼步舞事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中小学生广播体操进入校园的这20多年时间里,很多学生对于课间操完全谈不上喜爱,张校长显然是明白这一点的。鬼步舞的引入则“命中”了学生们的舒适区,无论张校长本意是否如此,学生们对这种舞蹈的喜爱远多于广播体操,因此他们的课间操要比很多同龄孩子幸福。同时,张校长对课间鬼步舞的编排是很值得称道的。正常意义上的鬼步舞并不是一个适合齐舞的舞蹈,而且不被主流舞蹈文化所接受,如果没有合适的编排,可能看起来会像一群人状若癫狂地踩地板,甚至对下肢关节都有一定伤害,也很容易激起很多同学与家长的反感。但是张校长对于大家的接受程度有着很好的度量,呈现在视频中的舞蹈兼具着一定的美感与锻炼的效果。
第一,尊重源于了解。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舒适区,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舒适区是一个怎样的范围。了解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要常常关注和了解孩子们心中所想,他们喜欢什么,何时是轻松的,他们又讨厌什么,何时是焦虑的。这样才能对孩子的状态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比如,面对一个沉迷游戏厅的孩子,对孩子们娱乐放松活动一无所知的家长也许只能做到简单粗暴地禁止,而有所了解的人则可以引导着孩子转向更优质的娱乐方式。孩子喜欢无休止地问“为什么”,是在试图了解真相,获得更好的答案,他们对知识获得的过程远比之前的思考更感兴趣。了解孩子心态的家长就会对他们的“为什么”耐心解答,一起探索,而不会觉得幼稚而置之不理。
因为网络媒介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们日常所接收的信息量远远多于十几二十年前,要做到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年轻的教师往往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幸好孩子们对于来自大人的尊重的要求真的并不苛刻,有时只是不经意间少许的纵容就能让孩子们感激异常。
第二,把握引导与放手之间的平衡。孩子的成长需要教育者的引导,把握好引导与放手之间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孩子怕生,那么放任他一见到生人就躲在大人身后,只会导致他越来越不愿与人交流。现在有很多家长将手机作为转移孩子注意力的终极武器,导致孩子的舒适区缩小到了小小的手机上,一离开便坐立不宁、无所适从,这便是过于放任的后果,这样的孩子也谈不上幸福。
但过多地干涉,过于激进地强迫孩子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却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最常见的例子便是转学。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地转学,这种会导致孩子面临完全新的老师、同学、氛围的事情都是将孩子推离舒适区的大大一步。在许多情况下,孩子可以慢慢适应并融入到新环境中,那么这样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以后再次因为升学等情况面临新环境时更快地适应,从这方面来讲,相当于扩大了他的舒适区,是有益的行为。
然而有些时候,完全陌生的教学方法、缺乏朋友和安全感等因素可能使脱离了舒适区的孩子产生强烈的焦虑,因为转学而造成的性格转变、成绩下降乃至厌学并不少见,若没有及时地开导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教育者所有行为的初衷都是希望将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引导,但并不是所有引导都能取得想要的结果。适时放手,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是尊重孩子的重中之重。
尊重是了解,是引导,也是包容。了解孩子的舒适区在哪里,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离开舒适区,才能适时地做出正确的引导,或包容孩子自己的选择,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才能真正让孩子幸福成长。
(作者单位:临猗县郇阳幼儿园)
鬼步舞视频为什么会火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除了对齐舞的称赞以外,评论中最多看到的是对“别人家的校长”的羡慕。课间操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中小学生广播体操有三套,太极操、交谊舞等等也曾经风靡校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是大家羡慕的?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这里的鬼步舞,比传统的广播体操、太极操都要“酷”。大家羡慕的不仅仅是这些孩子可以在课间操跳舞,更重要的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够在那种充满活力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这是家长的心愿,教育人的目标,也是每一个视频点击者、传播者希望自己曾经能够拥有的“幸福”。
幸福教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对幸福教育的定义却往往过于理论,难以实践。幸福教育的一个难点,在于教育者常常过于突出自己引导者的地位,而忽视什么是真正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东西。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不是幸福教育,一味地把自己认为好的塞给孩子同样也不能称为是幸福教育。自己认为的“好”与“孩子想要的”之间总是存在一些差异,教育者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孩子想要的”,即尊重孩子的“心理舒适区”。
舒适区与尊重
所谓舒适区,是指人所习惯的环境和行动。人待在熟悉的环境中、做喜欢的事情就会觉得轻松,进入陌生的地点、面对陌生的事情则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成年人自己也是更愿意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中。理发时即使是最简单的剪发也要去最熟悉的那家理发店,接到一份未做过的工作时就会觉得紧张,这些都是“舒适区”的体现。小孩的舒适区往往比成年人要小的多,转学到一个新的学校,即使是最开朗的学生也会沉寂一段时间。不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往往不愿被迫去做一些事情。教育者应学会尊重这种希望待在舒适区的意愿,否则,你所给出的“幸福”却不能让孩子们真的幸福。
这里的尊重不代表放任孩子们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一直待在舒适区中的孩子无法成长。教育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便是引导着学生一次次扩大、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所谓尊重,意味着教育者对孩子进行干涉的种种决策和行为必须有相应的理由和意义,也要认真思考其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在孩子更倾向于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中时,深思熟虑后的拒绝和简单粗暴的拒绝完全不同。对于孩子来说,这一份认真是可以传达给孩子的,这样教育者的决定就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而对教育者来說,第一反应的赞同或者拒绝不一定是最好的,二次思考也更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定,甚至收获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这一次的“鬼步舞事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中小学生广播体操进入校园的这20多年时间里,很多学生对于课间操完全谈不上喜爱,张校长显然是明白这一点的。鬼步舞的引入则“命中”了学生们的舒适区,无论张校长本意是否如此,学生们对这种舞蹈的喜爱远多于广播体操,因此他们的课间操要比很多同龄孩子幸福。同时,张校长对课间鬼步舞的编排是很值得称道的。正常意义上的鬼步舞并不是一个适合齐舞的舞蹈,而且不被主流舞蹈文化所接受,如果没有合适的编排,可能看起来会像一群人状若癫狂地踩地板,甚至对下肢关节都有一定伤害,也很容易激起很多同学与家长的反感。但是张校长对于大家的接受程度有着很好的度量,呈现在视频中的舞蹈兼具着一定的美感与锻炼的效果。
怎样才是尊重
第一,尊重源于了解。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舒适区,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舒适区是一个怎样的范围。了解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要常常关注和了解孩子们心中所想,他们喜欢什么,何时是轻松的,他们又讨厌什么,何时是焦虑的。这样才能对孩子的状态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比如,面对一个沉迷游戏厅的孩子,对孩子们娱乐放松活动一无所知的家长也许只能做到简单粗暴地禁止,而有所了解的人则可以引导着孩子转向更优质的娱乐方式。孩子喜欢无休止地问“为什么”,是在试图了解真相,获得更好的答案,他们对知识获得的过程远比之前的思考更感兴趣。了解孩子心态的家长就会对他们的“为什么”耐心解答,一起探索,而不会觉得幼稚而置之不理。
因为网络媒介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们日常所接收的信息量远远多于十几二十年前,要做到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年轻的教师往往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幸好孩子们对于来自大人的尊重的要求真的并不苛刻,有时只是不经意间少许的纵容就能让孩子们感激异常。
第二,把握引导与放手之间的平衡。孩子的成长需要教育者的引导,把握好引导与放手之间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孩子怕生,那么放任他一见到生人就躲在大人身后,只会导致他越来越不愿与人交流。现在有很多家长将手机作为转移孩子注意力的终极武器,导致孩子的舒适区缩小到了小小的手机上,一离开便坐立不宁、无所适从,这便是过于放任的后果,这样的孩子也谈不上幸福。
但过多地干涉,过于激进地强迫孩子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却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最常见的例子便是转学。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地转学,这种会导致孩子面临完全新的老师、同学、氛围的事情都是将孩子推离舒适区的大大一步。在许多情况下,孩子可以慢慢适应并融入到新环境中,那么这样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以后再次因为升学等情况面临新环境时更快地适应,从这方面来讲,相当于扩大了他的舒适区,是有益的行为。
然而有些时候,完全陌生的教学方法、缺乏朋友和安全感等因素可能使脱离了舒适区的孩子产生强烈的焦虑,因为转学而造成的性格转变、成绩下降乃至厌学并不少见,若没有及时地开导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教育者所有行为的初衷都是希望将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引导,但并不是所有引导都能取得想要的结果。适时放手,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是尊重孩子的重中之重。
尊重是了解,是引导,也是包容。了解孩子的舒适区在哪里,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离开舒适区,才能适时地做出正确的引导,或包容孩子自己的选择,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才能真正让孩子幸福成长。
(作者单位:临猗县郇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