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有面向全体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托语文学科课程载体,立足语文教材和课堂,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探讨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可以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并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是新一代人才所需要的素質。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在语文学科内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与合作性的优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过程,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汇总研究;如何提出质疑,分析论证;如何互相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对语言文学形成独特的感受等等,使学生在研究中积累学习经验,在质疑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在感受中领会语文魅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定位
尽管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性学习已由专家的理论探索向学校具体的教学实践发展,并陆续结出果实,但不少学校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做研究课题,写论文。于是,学生和老师把很多精力花在远离教材的课题上,贪大求远,不切实际。我认为,应该对“研究性学习”有个准确的定位。“研究性学习”是个偏正短语,其中心词是“学习”而非“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我理解,“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该在学校,即让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学习对象。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实践
1.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指导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差异,强调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老师的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和学生共同商讨结果。老师的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老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的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老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老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切忌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老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立足课堂,精心提炼课题
选择课题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研究性学习起步阶段的难点之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既有研究价值,又具备研究条件,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课题。实际上,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小课题。就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特别是起步阶段,从课文和课堂教学中选择和提炼课题,一则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实施探究;二则把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认为,我们在提炼课题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把课后练习转化为课题;二是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三是由研究的课题引出新的课题。例如,从《荷塘月色》一文中,我们可以推出以下小课题:1.朱自清缘何不平静;2.平淡中见绚烂——谈朱自清散文;3.淡笔掩不住浓清——小议朱自清的叙事散文。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可以推出以下小课题:1.记蔺相如的出使策略;2.小议将相和;3.相如斥秦与荆轲刺秦比较谈;4.“认错”为利国;5.外交谈判的智与勇。这样选择小课题,既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与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何乐而不为?
3.重视体验过程,发展学生个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研究”二字上,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躬身实践、亲历探究的体验过程。这个体验过程就要求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教学中盲目随意的态度。从学习目标上看,语文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姿态,放开手脚独立地从事研究学习活动,全程参与,亲历亲为,加强和促进实践活动的内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和巩固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情感体验。从学习内容上看,不论是教材上篇目,还是课外的文章,作者都将艺术创作的体验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正如现代阐释大师伽达默尔所说:“体验概念对确定艺术的立足点来说,就成了决定性的东西,由此艺术创作就被理解为生命之完美的象征性再现,每一种体验似乎正走向这种再现,因此艺术作品本身就被表明为审美经历的對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从体验入手,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维心理去分析和反思,去理解和感悟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从而与作家作品产生思想的撞击和情感的共鸣。从学习方式上看,语文研究性学习将“质疑—直觉—领悟”作为体验过程的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以质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激发学习热情,振奋学习精神,诱发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接着由疑而问,借助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促成知情合一、身心合一、理解和观照合一,得出当信息突然沟通后而产生的那种瞬间的直接判断或选择;最后让学生在研读中感知,在研读中领悟,当然这“悟”不仅仅是理解,更是“长期耐心的研究之后突然诞生的概括,使我茅塞顿开”的大彻大悟。
四、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追求教育创新的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从学科特点出发,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发展潜能和智力,培养自主探究学习和创新的品格,让学生真正挖掘到知识的宝矿。
参考文献:
[1]何跃.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性及运用[J].中学语文,2011,(24).
[2]张珍.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2,6.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探讨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可以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并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是新一代人才所需要的素質。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在语文学科内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与合作性的优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过程,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汇总研究;如何提出质疑,分析论证;如何互相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对语言文学形成独特的感受等等,使学生在研究中积累学习经验,在质疑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在感受中领会语文魅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定位
尽管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性学习已由专家的理论探索向学校具体的教学实践发展,并陆续结出果实,但不少学校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做研究课题,写论文。于是,学生和老师把很多精力花在远离教材的课题上,贪大求远,不切实际。我认为,应该对“研究性学习”有个准确的定位。“研究性学习”是个偏正短语,其中心词是“学习”而非“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我理解,“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该在学校,即让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学习对象。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实践
1.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指导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差异,强调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老师的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和学生共同商讨结果。老师的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老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的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老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老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切忌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老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立足课堂,精心提炼课题
选择课题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研究性学习起步阶段的难点之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既有研究价值,又具备研究条件,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课题。实际上,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小课题。就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特别是起步阶段,从课文和课堂教学中选择和提炼课题,一则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实施探究;二则把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认为,我们在提炼课题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把课后练习转化为课题;二是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三是由研究的课题引出新的课题。例如,从《荷塘月色》一文中,我们可以推出以下小课题:1.朱自清缘何不平静;2.平淡中见绚烂——谈朱自清散文;3.淡笔掩不住浓清——小议朱自清的叙事散文。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可以推出以下小课题:1.记蔺相如的出使策略;2.小议将相和;3.相如斥秦与荆轲刺秦比较谈;4.“认错”为利国;5.外交谈判的智与勇。这样选择小课题,既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与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何乐而不为?
3.重视体验过程,发展学生个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研究”二字上,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躬身实践、亲历探究的体验过程。这个体验过程就要求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教学中盲目随意的态度。从学习目标上看,语文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姿态,放开手脚独立地从事研究学习活动,全程参与,亲历亲为,加强和促进实践活动的内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和巩固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情感体验。从学习内容上看,不论是教材上篇目,还是课外的文章,作者都将艺术创作的体验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正如现代阐释大师伽达默尔所说:“体验概念对确定艺术的立足点来说,就成了决定性的东西,由此艺术创作就被理解为生命之完美的象征性再现,每一种体验似乎正走向这种再现,因此艺术作品本身就被表明为审美经历的對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从体验入手,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维心理去分析和反思,去理解和感悟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从而与作家作品产生思想的撞击和情感的共鸣。从学习方式上看,语文研究性学习将“质疑—直觉—领悟”作为体验过程的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以质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激发学习热情,振奋学习精神,诱发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接着由疑而问,借助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促成知情合一、身心合一、理解和观照合一,得出当信息突然沟通后而产生的那种瞬间的直接判断或选择;最后让学生在研读中感知,在研读中领悟,当然这“悟”不仅仅是理解,更是“长期耐心的研究之后突然诞生的概括,使我茅塞顿开”的大彻大悟。
四、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追求教育创新的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从学科特点出发,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发展潜能和智力,培养自主探究学习和创新的品格,让学生真正挖掘到知识的宝矿。
参考文献:
[1]何跃.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性及运用[J].中学语文,2011,(24).
[2]张珍.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