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体有机重构是土地工程的核心基础。本文以龙湖公园景观生态格局为例,从回填土有机重构、园区景观生态格局设计、土体有机重构对景观生态格局影响等三个关键要素着手,阐述了土体有机重构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和在景观格局形成过程中的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今后公园景观生态格局研究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土地有机重构;土地工程;景观生态格局
引言
土体有机重构是土地工程的核心基础,通过工程、科技或自然的手段清除土体的污染物质,对构成土体的材料、结构和生物营养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置换、复配、增减等技术手段,对缺陷土体或未利用土体进行重新构建,为承载有机生命体提供必要条件[1]。其目的是通過土层构建、土体颗粒控制、土体元素增减、土体有毒有害物质防控、土体承载力维系,建设洁净、健康的土地,有效保证土体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实现满足生命体生长发育的土体构型再造。对于土体有机重构,以往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单一某个方面,王金满等[2]以煤矿排土场复垦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颗粒组成及分形特征。胡振琪[3]基于土壤学理论和国外露天矿复垦的实践,提出了煤矿山复垦土壤剖面重构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缺乏系统的解决方法,比如在重构过程中的土体化学特性、生物性选择及地形地貌重塑等。
景观生态格局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4]包括景观组成单元植物、动物、建筑、景观小品等等的数目及生态格局分布,具有水、陆、空的三维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通过空间割据分析研究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系,涵盖空间内地形地貌重塑、动植物选择等等,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而土地作为景观格局载体,其有机重构至关重要,地形地貌重塑对景观生态格局影响深远。
龙湖公园作为新规划公园,位于渭南东部,总规划面积两千余亩,园区土地主要为回填土,涉及土地整治、人工湖修建和景观绿化等等,既包括自然的土体有机重构,也包括人为的土体有机重构。本文以龙湖公园景观设计为例,系统分析土体有机重构中关键要素的具体应用,对土地工程项目建设、综合开发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更好的研究分析土体有机重构对景观生态格局影响。
1回填土的有机重构分析
1.1物理重构
客土回填主要为渭河支流沋河河滩地和东部台塬土地,通过压实等物理技术加快土体沉降及渗透,在回填过程中最大特点就是土层发生重构,土体结构和力学参数发生变化,土壤水分、空气占据土壤孔隙比例发生变化,土壤营养、水分、微生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发生损耗。
1.2生化重构
渭河段土壤偏碱性,地下水重金属含量较高,土壤整体肥力不大,通过将渭河滩地砂质土回填后,有效中和土壤盐碱量;再通过自然或人为手段,重构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活跃层,通过改变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气体组成、pH以及有机质、无机质的数量和组成等,自然作用下沉降、落叶腐化或有目的地增加某种微生物或生物的数量及其生化强度,包括地下微生物群和地上生物群落,比如蚯蚓、固氮菌、腐生细菌和硝化细菌等,形成新的生物链。
2园区景观生态格局设计
植物是景观生态格局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其次是地形、水体、建筑和动物群落等。龙湖公园根据功能格局和回填高度、特点,重新设计地形地貌、植物、水体和建筑等,已完成种植乔木包括悬铃木、白玉兰、国槐、柿子树、金丝桃、樱花、枇杷等100余种;紫竹、刚竹等竹子品种,其他设计有灌木和水生植物群等。
2.1设计特点
龙湖公园在植物的选配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重新设计地形地貌,整理地形,采用慢生树与快生树、落叶树与常绿树、阔叶树与针叶树相结合的方式,乔木与灌木混种,点缀以观花乔木,构建园区空间功能,形成开敞空间或封闭空间等,突出生态功能;二是根据主园路、次园路、游步道等不断优化园路,调整园路格局,做好纽带设计,增加整体视觉美学效果;三是果树或观果植物的大量应用,桃、李、柿、石榴等果实丰富秋冬时节景观观赏效果;四是在理水方面,丰富水体驳岸与水生植物设计,根据驳岸不同,设计挺水、沉水等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在空间上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生态格局区分。[建议分行叙述,比较明白。]
2.2地形及水体等设计
地形是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的载体,为之提供赖以存在的基面。[5]龙湖公园主要地形设计为平地、台地和坡地等,通过地形组合形成自然的水流循环,并利用地形设计有观景平台、林荫道、浅桥等多种观景平台,并在核心区域,融和东方园林理水自然原则和西方园林水景规整原则,修建人工湖、驳岸和喷泉,此外,还设计有园路、景观小品等,丰富景观格局构成,更好引导游人视线,解决排水和防风问题。
3土体有机重构对景观生态格局影响
龙湖公园根据土体有机重构程度,规划园路、人工湖、建筑或绿植,构建新的景观生态格局,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初步土体有机重构,即土方回填,土壤养分、水分和微生物有所流失,原有生态系统、力学机构等发生变化;二是深度土体有机重构,即自然沉降和景观设计,构建新的土地生态系统,包括力学重构、颗粒重构、剖面重构和生化重构等主体工程。更加注重对土体养分、植物营养、微生物营养等的管控,根据有机重构后土壤状况进行规划设计,形成不同景观生态格局。基于此,公园设计成龙吟九天、九龙望湖、踏雪寻芳等九个景点,形成九大景观斑块;配套绿化、园路、景观小品、沙滩、喷泉、码头及建筑等设施,分割成许多小型景观斑块,既有异质性,又有连接性,具有生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点。这种多元化的景观生态格局构成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龙湖公园及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龙湖公园建造是对这一区域景观要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改变,改变了土壤、植被等属性,动物分布密度、植物生物量,以及区域热能、水分、温度等分布,是对景观空间异质性重大改变,这种相对空间的生态重构,对渭南东部生态系统的重构和沋河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涵养水源,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由此形成的景观生态格局具有明显的优势:保留了生态学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用以涵养水源,保护稀有生物多样性,如白鹭及部分候鸟,刺猬等野生动物群落;景观质地满足大间小的原则;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可以进行风险分担,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加;公园小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得以维持;自然植被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在小尺度上形成的道路交通网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有利于空间范围内资源、物种、物质、能量等在景观中的流动与传播。
4结论与建议
通过龙湖公园土体有机重构对景观生态格局影响研究表明:(1)在选择重构材料时,要优先考虑土体的生物成分和生态需求;(2)在景观格局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重构后土体结构、力学、水文条件以及动植物构成;(3)土体有机重构后,需要根据景观生态建设需求,结合景观生态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要求,重构新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系统;(4)土体有机重构对景观生态格局、生物多样性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当对土体有机重构予以大规模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韩霁昌,孙婴婴,张扬,等. 复配型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初探-以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为例[J]. 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6,(7):16-23.
[2] 王金满,张萌,白中科,等.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土壤颗粒组成的多重分形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4):230 -238.
[3] 胡振琪.煤矿山复垦土壤剖面重构的基本原理与方法[J] .煤炭学报,1997(6):617 -622.
[4]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J] .地理科学,2003(3):264-270.
[5]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84-92.
关键词:土地有机重构;土地工程;景观生态格局
引言
土体有机重构是土地工程的核心基础,通过工程、科技或自然的手段清除土体的污染物质,对构成土体的材料、结构和生物营养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置换、复配、增减等技术手段,对缺陷土体或未利用土体进行重新构建,为承载有机生命体提供必要条件[1]。其目的是通過土层构建、土体颗粒控制、土体元素增减、土体有毒有害物质防控、土体承载力维系,建设洁净、健康的土地,有效保证土体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实现满足生命体生长发育的土体构型再造。对于土体有机重构,以往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单一某个方面,王金满等[2]以煤矿排土场复垦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颗粒组成及分形特征。胡振琪[3]基于土壤学理论和国外露天矿复垦的实践,提出了煤矿山复垦土壤剖面重构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缺乏系统的解决方法,比如在重构过程中的土体化学特性、生物性选择及地形地貌重塑等。
景观生态格局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4]包括景观组成单元植物、动物、建筑、景观小品等等的数目及生态格局分布,具有水、陆、空的三维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通过空间割据分析研究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系,涵盖空间内地形地貌重塑、动植物选择等等,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而土地作为景观格局载体,其有机重构至关重要,地形地貌重塑对景观生态格局影响深远。
龙湖公园作为新规划公园,位于渭南东部,总规划面积两千余亩,园区土地主要为回填土,涉及土地整治、人工湖修建和景观绿化等等,既包括自然的土体有机重构,也包括人为的土体有机重构。本文以龙湖公园景观设计为例,系统分析土体有机重构中关键要素的具体应用,对土地工程项目建设、综合开发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更好的研究分析土体有机重构对景观生态格局影响。
1回填土的有机重构分析
1.1物理重构
客土回填主要为渭河支流沋河河滩地和东部台塬土地,通过压实等物理技术加快土体沉降及渗透,在回填过程中最大特点就是土层发生重构,土体结构和力学参数发生变化,土壤水分、空气占据土壤孔隙比例发生变化,土壤营养、水分、微生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发生损耗。
1.2生化重构
渭河段土壤偏碱性,地下水重金属含量较高,土壤整体肥力不大,通过将渭河滩地砂质土回填后,有效中和土壤盐碱量;再通过自然或人为手段,重构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活跃层,通过改变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气体组成、pH以及有机质、无机质的数量和组成等,自然作用下沉降、落叶腐化或有目的地增加某种微生物或生物的数量及其生化强度,包括地下微生物群和地上生物群落,比如蚯蚓、固氮菌、腐生细菌和硝化细菌等,形成新的生物链。
2园区景观生态格局设计
植物是景观生态格局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其次是地形、水体、建筑和动物群落等。龙湖公园根据功能格局和回填高度、特点,重新设计地形地貌、植物、水体和建筑等,已完成种植乔木包括悬铃木、白玉兰、国槐、柿子树、金丝桃、樱花、枇杷等100余种;紫竹、刚竹等竹子品种,其他设计有灌木和水生植物群等。
2.1设计特点
龙湖公园在植物的选配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重新设计地形地貌,整理地形,采用慢生树与快生树、落叶树与常绿树、阔叶树与针叶树相结合的方式,乔木与灌木混种,点缀以观花乔木,构建园区空间功能,形成开敞空间或封闭空间等,突出生态功能;二是根据主园路、次园路、游步道等不断优化园路,调整园路格局,做好纽带设计,增加整体视觉美学效果;三是果树或观果植物的大量应用,桃、李、柿、石榴等果实丰富秋冬时节景观观赏效果;四是在理水方面,丰富水体驳岸与水生植物设计,根据驳岸不同,设计挺水、沉水等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在空间上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生态格局区分。[建议分行叙述,比较明白。]
2.2地形及水体等设计
地形是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的载体,为之提供赖以存在的基面。[5]龙湖公园主要地形设计为平地、台地和坡地等,通过地形组合形成自然的水流循环,并利用地形设计有观景平台、林荫道、浅桥等多种观景平台,并在核心区域,融和东方园林理水自然原则和西方园林水景规整原则,修建人工湖、驳岸和喷泉,此外,还设计有园路、景观小品等,丰富景观格局构成,更好引导游人视线,解决排水和防风问题。
3土体有机重构对景观生态格局影响
龙湖公园根据土体有机重构程度,规划园路、人工湖、建筑或绿植,构建新的景观生态格局,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初步土体有机重构,即土方回填,土壤养分、水分和微生物有所流失,原有生态系统、力学机构等发生变化;二是深度土体有机重构,即自然沉降和景观设计,构建新的土地生态系统,包括力学重构、颗粒重构、剖面重构和生化重构等主体工程。更加注重对土体养分、植物营养、微生物营养等的管控,根据有机重构后土壤状况进行规划设计,形成不同景观生态格局。基于此,公园设计成龙吟九天、九龙望湖、踏雪寻芳等九个景点,形成九大景观斑块;配套绿化、园路、景观小品、沙滩、喷泉、码头及建筑等设施,分割成许多小型景观斑块,既有异质性,又有连接性,具有生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点。这种多元化的景观生态格局构成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龙湖公园及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龙湖公园建造是对这一区域景观要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改变,改变了土壤、植被等属性,动物分布密度、植物生物量,以及区域热能、水分、温度等分布,是对景观空间异质性重大改变,这种相对空间的生态重构,对渭南东部生态系统的重构和沋河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涵养水源,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由此形成的景观生态格局具有明显的优势:保留了生态学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用以涵养水源,保护稀有生物多样性,如白鹭及部分候鸟,刺猬等野生动物群落;景观质地满足大间小的原则;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可以进行风险分担,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加;公园小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得以维持;自然植被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在小尺度上形成的道路交通网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有利于空间范围内资源、物种、物质、能量等在景观中的流动与传播。
4结论与建议
通过龙湖公园土体有机重构对景观生态格局影响研究表明:(1)在选择重构材料时,要优先考虑土体的生物成分和生态需求;(2)在景观格局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重构后土体结构、力学、水文条件以及动植物构成;(3)土体有机重构后,需要根据景观生态建设需求,结合景观生态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要求,重构新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系统;(4)土体有机重构对景观生态格局、生物多样性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当对土体有机重构予以大规模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韩霁昌,孙婴婴,张扬,等. 复配型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初探-以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为例[J]. 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6,(7):16-23.
[2] 王金满,张萌,白中科,等.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土壤颗粒组成的多重分形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4):230 -238.
[3] 胡振琪.煤矿山复垦土壤剖面重构的基本原理与方法[J] .煤炭学报,1997(6):617 -622.
[4]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J] .地理科学,2003(3):264-270.
[5]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