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研究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22ss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途径,对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置的现状及问题
  (一)县域内城乡师资分布不均,教师相对短缺。义务教育学校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市级以上各类先进和骨干教师四成在县镇学校,这种优质教师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是导致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关键所在。另外,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从教师编制上看,教师数量已经超过了编制数,但专任教师学科缺编现象严重,特别是音体美、英语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严重紧缺,有的农村学校至今甚至没有一名专业的英语教师,导致学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和进一步提升。而且,很多学校一名教师代好几门课程的现象普遍,农村与城镇教师相比,要承担更重的教育教学任务。
  (二)城乡教师整体水平差异明显。一是职称结构差异显著。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比县镇小学和初中分别低14和15个百分点。二是年龄结构分布不均。按老、中、青的年龄来分类,最佳人员组成的年龄结构应是“橄榄球”型,即中壮年人员最多,老年人和青年人较少,壮年教师身体强壮,且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是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农村小学专任教师老中青各占30%、39%、31%,表明农村小学缺乏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三是培训机会不均等。由于市级以上培训在人数、专业、职称、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只有个别老师有资格参加培训,即使国家级的培训也只是挑选种子教师。所以越是好教师,越经常得到级别高的培训;越是需要培训的教师,越没有机会。这就造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使得教育资源再次分配不均衡。四是农村小班额众多。农村小学班额小于等于25人的比例占到76.3%,说明教师资源过于分散,减少了优质师资力量的覆盖面,不利于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
  (三)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大多是自发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从欠发达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普通学校”、“一般学校”流向“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这导致城乡间义务教育师资之间差距逐渐增大,造成教师队伍内部结构失衡,严重加剧了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
  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置欠均衡的原因分析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不均衡。
  二是工作生活環境条件的差异性。由于县域内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导致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工作环境条件的差异;生活环境条件的差异,使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在质量上差异显著。
  三是生源的差异。由于城乡义务教育在教育资源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使得城乡学校之间生源状况差异比较明显。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使得大量的生源流向县城,又因为没有生源制约了学校自身的发展。没有生源或者没有优质生源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生存困境。
  四是县域内教师流动的单一性。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呈现的主要特点是单向、非合理流动,流动方向主要是农村流向县镇、县镇流向城市、偏远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三、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政府要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积极发挥财政的导向作用,促进政府积极配套筹集资金,发展教育事业。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农村教师乡镇岗位津贴标准,设立扶持农村教育的专项补贴,给予农村教师的交通补贴、电话补贴、生活补贴等。合理设置补贴发放标准,并向教学一线教师尤其是扎根农村的骨干教师倾斜,尽可能的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教师扎根农村,为合理的配置师资奠定基础。
  (二)建立流动机制,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给予流动教师流动期间的经济补偿,充分调动流动教师的积极性。县城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交流教师之所以不愿意到偏远农村学校交流,主要原因在于交流到对方学校后,会给自己的生活、家庭等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建议出台教师交流的激励补偿制度,地方财政应拨出专款建立教师交流资金,解决教师在交流后遇到的实际问题,消除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另外,教育相关部门应对教师流动期间的表现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给予优秀者颁发荣誉称号,并在职称评聘中给予优先考虑。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农村义务教育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培养上,只有增强农村教师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农村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来规划、设计农村教师培训的目标与内容,切实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
  (四)创建合理的教师退出制度,优化教师队伍。在现有的人事制度下,一些因病、因能力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人员长期占据着教师岗位,缺乏正常的退出渠道,年轻优秀的教师难以补充进教师队伍。因此,建立合理有序的富余教师退出机制和优秀教师补偿机制,是解决当前教师队伍配置失衡,提高全县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一、仿写起步,激发兴趣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讀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仿片断(也称点仿)。即从局部上模仿范文作文。其内容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但并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分析范文,找
期刊
一、教学方法的更新是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
期刊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紧紧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展开。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力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思想品德课本是先进思想的载体,担负着塑造学生灵魂,教会学生做人的神圣使命。有英雄典范,榜样形象,也有凡人成功的喜悦、失败的忏悔;有伟人的名言,也有普通人的生活哲理。作为教育
期刊
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应努力树立和践行“善用情境,注重体验”的教学观,努力创设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真实情境和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展道德和提升能力。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善用教学情境,加强学生体验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以致用  “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旨。现实中的儿童,他们看重的是自己身边的生活,更喜欢了
期刊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學学习结合起来,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导入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发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审美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
期刊
作为一名思品老师,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在知识上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在情感上,喜欢思品,对思品有兴趣;在技能上,会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尝试解决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和尝试。  一、思品课老师应有较高的素质  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不仅注意对书
期刊
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作为一名学区的教学管理人员来说,走进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做一个“旁观者”的过程。如何才能够做到“旁观者清”,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听课、评课活动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常用团队活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更是教学管理人员引领课堂教学进一步成熟的主要手段。听课是评课的基础,评课的质量是教学研究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  对如何听、评课,并无定论,但总是有共性的,这
期刊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在班级管理上除了做好常规工作外,更主要的是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上下一番功夫。我认为成才需先成人,只有学会做人,学会处事,才谈得上学会求知,学会生存。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中也明确指出:对于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社会各用人部门的反映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无论什么岗位,无论职务高
期刊
如何建设好班级文化呢?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巧手装点,创造良好的环境文化  1.注重教室的卫生。教室的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保持清洁美观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这需要班主任的养成教育,重视卫生会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  2.重视教室的布置。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布置,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