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u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學学习结合起来,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兴趣就应运而生。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 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对276—98=?还可以276—98=276—100+2。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相联系的。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l2人旅游,现在要买l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已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数学作业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精心设计作业,考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使作业与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我在教学“比例尺”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全班分八个小组,每个组绘制一幅“我们美丽的校园”的平面图,让同学交流,全班展评。这样一个融开放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体的作业,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小组同学纷纷献计献策,大家齐心协力,进行校园建筑物的测量,确定它们所在的位置.研究一个合适的比例尺……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还请教师、家长来作裁判。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作业,让数学课延伸到了生活中,数学作业走出了课堂的限制,让学生明白不但课堂上需要合作,生活中更需要合作,从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团结协作,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并且真正实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生活真正成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源泉,未来发展的需要。
其他文献
创新对于社会发展极具重要意义,培养个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当说目前我们的创新教育搞得并不太好,这就使得一批批学子完成受教育历程之后在就业这个问题上面临巨大困难。尽管国家鼓励自主创业,但如果说对每个行业都缺乏认识,那么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应该是非常低的。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教育缺乏引导青少年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了解社会这些举措,也缺乏主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使
期刊
为了进一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要求,传统的初中数学学科建设以及无法满足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加快初中数学学科的建设,整合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和学科资源,进一步凝炼学科的方向,加强引用知识的培养力度,强化科技教学。  一、整合力量,凝炼方向,加快应用数学教学学科建设的具体举措如下:  1.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经费是一个学校开展学科建设的前提保证。学校集合更方面的资金,努力挖掘各
期刊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会学数学,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課题。  一、目的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修学科,是锻炼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作基础,就很难学习和接受其他知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二、自主性  由于初中
期刊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一种极其抽象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创造出以前没有的、不落俗套的、属于自己个人的、新的东西。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如何教会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不落旧俗的,能展现自己个性特点的文章?  一、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万事皆难成功。在教学中一谈到要学生写作文,下面传来让我难受的唉声
期刊
所谓“校本课程”,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开发和实施的适合本校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校教育教学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和师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校本课程建设要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这一实质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建设,根据学校自
期刊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与西方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可以说是不謀而合。因此,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富有诗情的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  一、评价之根  1.关注全体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评价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进步的动力,获得帮助,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  ①对
期刊
一、仿写起步,激发兴趣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讀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仿片断(也称点仿)。即从局部上模仿范文作文。其内容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但并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分析范文,找
期刊
一、教学方法的更新是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
期刊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紧紧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展开。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力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思想品德课本是先进思想的载体,担负着塑造学生灵魂,教会学生做人的神圣使命。有英雄典范,榜样形象,也有凡人成功的喜悦、失败的忏悔;有伟人的名言,也有普通人的生活哲理。作为教育
期刊
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应努力树立和践行“善用情境,注重体验”的教学观,努力创设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真实情境和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展道德和提升能力。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善用教学情境,加强学生体验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以致用  “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旨。现实中的儿童,他们看重的是自己身边的生活,更喜欢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