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學学习结合起来,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兴趣就应运而生。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 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对276—98=?还可以276—98=276—100+2。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相联系的。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l2人旅游,现在要买l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已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数学作业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精心设计作业,考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使作业与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我在教学“比例尺”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全班分八个小组,每个组绘制一幅“我们美丽的校园”的平面图,让同学交流,全班展评。这样一个融开放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体的作业,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小组同学纷纷献计献策,大家齐心协力,进行校园建筑物的测量,确定它们所在的位置.研究一个合适的比例尺……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还请教师、家长来作裁判。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作业,让数学课延伸到了生活中,数学作业走出了课堂的限制,让学生明白不但课堂上需要合作,生活中更需要合作,从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团结协作,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并且真正实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生活真正成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源泉,未来发展的需要。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兴趣就应运而生。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 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对276—98=?还可以276—98=276—100+2。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相联系的。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l2人旅游,现在要买l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已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数学作业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精心设计作业,考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使作业与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我在教学“比例尺”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全班分八个小组,每个组绘制一幅“我们美丽的校园”的平面图,让同学交流,全班展评。这样一个融开放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体的作业,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小组同学纷纷献计献策,大家齐心协力,进行校园建筑物的测量,确定它们所在的位置.研究一个合适的比例尺……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还请教师、家长来作裁判。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作业,让数学课延伸到了生活中,数学作业走出了课堂的限制,让学生明白不但课堂上需要合作,生活中更需要合作,从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团结协作,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并且真正实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生活真正成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源泉,未来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