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招不做失控妈妈
1.找到坏情绪的原因没有睡够?饥肠辘辘?工作没有完成?然后对症下药。2.每月给自己—个“奢侈”日即使没有特定的原因,我们也很容易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而在无形中积累负面情绪,所以每个月都拿出一点时间给自己减减压吧!在这段时间里放下工作,放下孩子,奢侈地看场电影、逛逛图书馆、血拼—把、做会儿嗡伽,甚至只是散散步都行。
3.坏情绪也是—种自我保护这样就不会因为纠结于自己的坏情绪而不断地陷入自责中。
4.给自己一点耐心时间吧!就像对待孩子的坏脾气一样,温柔、耐心地对待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吧。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着急,为什么莫名地伤心,然后对自己说:“将来会更好,只是还需要肘间。”
教养不一致,宝宝易学坏
讲述人:晓琳 全职妈妈
现在儿子亮亮才刚刚半岁,我和婆婆之间的“战争”就已经不断升级了。有一天我抱着亮亮,和婆婆为“给孩子穿多少衣服”这事争执起来,我们俩越说越激动,最后我终于忍不住大叫:“这是我的孩子,我说了算。”突然,亮亮大哭起来,他显然被吓坏了,当时我内疚得不行。
不和老人较真
面对奶奶和妈妈不同的教育观点,孩子可能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甚至谁的也不听,有的甚至学会了钻空子,在行为规范形成中迷失了方向。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里的成年人一定要口径一致、立场坚定,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
营造和谐的情绪空间
老人毕竟按固有的观念生活了几十年,改变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发生,所以,建议“积极成长”的你去协调这个部分。如果妈妈能很好地协调矛盾,孩子也能“因祸得福”,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妈妈冷静地面对和处理与别人的不一致,可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收获呢。当家庭的“情绪空间”是和缓的、互相理解的、有趣的,那么受惠最多的就是孩子了。
妈妈当好孩子的榜样
当着孩子的面不要轻易否定婆婆的意见,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正面冲突,更不要争吵不休。激烈的冲突无益于对孩子的教育,只会产生负面影响——破坏奶奶和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降低双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可以邀请对方到一个孩子听不到你们谈话的地方,先肯定对方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然后进一步讲明,自己在总体上是支持对方的,再以建议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双方统一意见之后,一定要向孩子发出更改意见。
专家叮咛:对孩子而言,谁对他有利他便会倾向谁:孩子在家长不能达成共识的时候会做出让你不可思议的事情,谁的想法更靠近他,他就会向谁倾斜,这样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妈妈的坏脾气会传染
讲述人:Tina 外企部门主管
前天晚上,我原本打算等她睡了就赶紧把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收个尾,所以和梓昕约定好讲完1本图画书就睡觉,谁知道讲完后她居然耍赖要我再从头讲一遍。我好不容易耐着性子给她又讲了一遍,她还是不肯睡,磨磨唧唧地要我陪。我终于没有忍住心里的着急,对她吼了一声:“不睡也得睡。”然后关上灯,留她一个人在房里哭闹。
不把焦虑带回家
记住,孩子是很灵敏的,当他注意到身边的大人有匆忙、紧张或焦虑等等行为时,会很容易受到“情绪感染”,甚至出现不安、哭闹或大叫的情形。所以,先照顾好自己身心的安定平衡,才能照顾好孩子,也才能彻底解决工作上、家庭里失控的现象。
平息焦虑有3招
建议Tina列出目前阶段的“人生排行榜”,如果“照顾好女儿梓昕”排在后面,那么孩子吵吵闹闹、日子一天过一天也就算了。但是如果“照顾好女儿梓昕”排在前头,甚至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前面,那么处理的方式就不一样了。她可以试试下面的情绪管理步骤:一、进门前先整理一下情绪,带着微笑推开家门。二、绝不带工作回家。3岁的娃娃正在人生启蒙阶段,需要得到开心的互动和细心的照料,如果Tina一心二用,可能两边都做不好。三、寻求家人或保姆的支持。请老人帮忙,请阿姨帮忙,都是合情合理的,千万不要把全部事情往自己的身上揽。
专家叮咛:孩子不知道家长工作的压力,不要把压力转嫁给孩子,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是必须参与其中的,如果有时间尽量与孩子多在一起。多与孩子沟通,感知他的成长历程,长辈、阿姨不能代替你见证孩子的成长。
最怕父母吵架
讲述人:春萍 財务总监
我和老公都是爆脾气,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不休。前不久,为给女儿挑选一所最理想的幼儿园,我和老公又吵起来了,我还顺手摔东西,吓得女儿直哭,夜里也一直睡不踏实,不停地跺脚。每次吵完架后我都暗暗下决心改了臭脾气,可一直成效不大,我真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
父母常吵架,孩子情绪坏
父母和睦的关系是孩子成长最温暖的环境,可以说,孩子最不喜欢的事当属父母吵架!研究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比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还要多,如焦虑、多疑、没安全感、陷入人际交往障碍。所以,一个频繁吵架的家庭无论如何是培养不出高情商宝宝的。
平静地争执
当父母在选幼儿园出现不同意见时,不妨分头搜集资料,然后阐述各自的理由,最终列出排行榜,把大家认为最该考虑的因素按顺序排列好,比如幼儿园老师的素质排第一,离家远近排第二,幼儿园硬件设施排第三。这样冷静的处理方式不仅能帮宝宝挑选到一个好幼儿园,而且能避免争论。
冷热处理法好处大
夫妻间如有矛盾,不要随意发泄。如果非吵不可,也应避开孩子。采用热处理或冷处理的方式也都是可取的:热处理——准备一个“出气枕”,想发泄情绪时就打它。同时可以当着孩子的面,一边打一边说:“妈妈好生气,我要用力打枕头。宝宝将来生气了,难过了,也可以打枕头。”冷处理——找个地方冷静一下,你可以简单地对孩子说:“妈妈现在心情不好,需要去安静一下,一会儿就回来。”
专家叮咛:当着孩子大吵会使孩子感到无助、害怕、自卑,影响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家长之间发生争吵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当着孩子的面相互原谅,让孩子摆脱刚才的心理阴影,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专家建议
紧张的情绪势必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适当放松心情,向亲近的家人、好朋友倾诉,会使你的心情有所缓解,给家庭生活一些时间,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学会角色互换,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闹脾气别急
讲述人:冬妍 图书编辑
4岁的儿子佳佳非常迷恋乐高积木。上周末,他在客厅花整整1小时搭了一艘航空母舰,搭完后他叫我来“欣赏”一番之后就去玩别的了。想到一会儿家里要来客人,客厅里乱糟糟的不像话,我就替他收拾起来。我刚收拾完,他又回来找“航空母舰”了,看到它变成了N个积木块,佳佳生气极了,一边骂“妈妈是个大坏蛋”,一边还打我,怎么好言相劝都不行,搞得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只好让他自己慢慢消气了。
尊重孩子的坏情绪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小,他不懂”而擅自为他做决定,殊不知孩子也是有知觉、有感受、有情绪的人。首先妈妈要理解佳佳,以后不要再如此“收拾”,在“收拾”之前,至少先问一声:“佳佳,有客人来了,地上的积木要收起来哦,好吗?”“预先告知”是教导孩子学会“尊重”和“沟通”的重要法则。当孩子“被询问”“被关心”“被引导”的时候,他的懂事、贴心就会自动自发地出现了,哪还有什么坏脾气呢?
别被孩子激怒
一旦孩子的脾气已经爆发而你又找不到解决办法时,首先不要被孩子的“恶语”或“坏行为”激怒,当你脑袋开始发热时肯定没办法找到让孩子安静下来的办法。你可以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倾听。把孩子搂在怀里,真心诚意地了解他到底为什么不高兴,妈妈要少说话,用你的肢体语言告诉孩子你正耐心地倾听着。很快你会发现,他的怒气在慢慢消失。
专家叮咛:选择对待孩子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时,不要当他是小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
1.找到坏情绪的原因没有睡够?饥肠辘辘?工作没有完成?然后对症下药。2.每月给自己—个“奢侈”日即使没有特定的原因,我们也很容易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而在无形中积累负面情绪,所以每个月都拿出一点时间给自己减减压吧!在这段时间里放下工作,放下孩子,奢侈地看场电影、逛逛图书馆、血拼—把、做会儿嗡伽,甚至只是散散步都行。
3.坏情绪也是—种自我保护这样就不会因为纠结于自己的坏情绪而不断地陷入自责中。
4.给自己一点耐心时间吧!就像对待孩子的坏脾气一样,温柔、耐心地对待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吧。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着急,为什么莫名地伤心,然后对自己说:“将来会更好,只是还需要肘间。”
教养不一致,宝宝易学坏
讲述人:晓琳 全职妈妈
现在儿子亮亮才刚刚半岁,我和婆婆之间的“战争”就已经不断升级了。有一天我抱着亮亮,和婆婆为“给孩子穿多少衣服”这事争执起来,我们俩越说越激动,最后我终于忍不住大叫:“这是我的孩子,我说了算。”突然,亮亮大哭起来,他显然被吓坏了,当时我内疚得不行。
不和老人较真
面对奶奶和妈妈不同的教育观点,孩子可能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甚至谁的也不听,有的甚至学会了钻空子,在行为规范形成中迷失了方向。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里的成年人一定要口径一致、立场坚定,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
营造和谐的情绪空间
老人毕竟按固有的观念生活了几十年,改变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发生,所以,建议“积极成长”的你去协调这个部分。如果妈妈能很好地协调矛盾,孩子也能“因祸得福”,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妈妈冷静地面对和处理与别人的不一致,可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收获呢。当家庭的“情绪空间”是和缓的、互相理解的、有趣的,那么受惠最多的就是孩子了。
妈妈当好孩子的榜样
当着孩子的面不要轻易否定婆婆的意见,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正面冲突,更不要争吵不休。激烈的冲突无益于对孩子的教育,只会产生负面影响——破坏奶奶和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降低双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可以邀请对方到一个孩子听不到你们谈话的地方,先肯定对方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然后进一步讲明,自己在总体上是支持对方的,再以建议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双方统一意见之后,一定要向孩子发出更改意见。
专家叮咛:对孩子而言,谁对他有利他便会倾向谁:孩子在家长不能达成共识的时候会做出让你不可思议的事情,谁的想法更靠近他,他就会向谁倾斜,这样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妈妈的坏脾气会传染
讲述人:Tina 外企部门主管
前天晚上,我原本打算等她睡了就赶紧把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收个尾,所以和梓昕约定好讲完1本图画书就睡觉,谁知道讲完后她居然耍赖要我再从头讲一遍。我好不容易耐着性子给她又讲了一遍,她还是不肯睡,磨磨唧唧地要我陪。我终于没有忍住心里的着急,对她吼了一声:“不睡也得睡。”然后关上灯,留她一个人在房里哭闹。
不把焦虑带回家
记住,孩子是很灵敏的,当他注意到身边的大人有匆忙、紧张或焦虑等等行为时,会很容易受到“情绪感染”,甚至出现不安、哭闹或大叫的情形。所以,先照顾好自己身心的安定平衡,才能照顾好孩子,也才能彻底解决工作上、家庭里失控的现象。
平息焦虑有3招
建议Tina列出目前阶段的“人生排行榜”,如果“照顾好女儿梓昕”排在后面,那么孩子吵吵闹闹、日子一天过一天也就算了。但是如果“照顾好女儿梓昕”排在前头,甚至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前面,那么处理的方式就不一样了。她可以试试下面的情绪管理步骤:一、进门前先整理一下情绪,带着微笑推开家门。二、绝不带工作回家。3岁的娃娃正在人生启蒙阶段,需要得到开心的互动和细心的照料,如果Tina一心二用,可能两边都做不好。三、寻求家人或保姆的支持。请老人帮忙,请阿姨帮忙,都是合情合理的,千万不要把全部事情往自己的身上揽。
专家叮咛:孩子不知道家长工作的压力,不要把压力转嫁给孩子,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是必须参与其中的,如果有时间尽量与孩子多在一起。多与孩子沟通,感知他的成长历程,长辈、阿姨不能代替你见证孩子的成长。
最怕父母吵架
讲述人:春萍 財务总监
我和老公都是爆脾气,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不休。前不久,为给女儿挑选一所最理想的幼儿园,我和老公又吵起来了,我还顺手摔东西,吓得女儿直哭,夜里也一直睡不踏实,不停地跺脚。每次吵完架后我都暗暗下决心改了臭脾气,可一直成效不大,我真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
父母常吵架,孩子情绪坏
父母和睦的关系是孩子成长最温暖的环境,可以说,孩子最不喜欢的事当属父母吵架!研究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比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还要多,如焦虑、多疑、没安全感、陷入人际交往障碍。所以,一个频繁吵架的家庭无论如何是培养不出高情商宝宝的。
平静地争执
当父母在选幼儿园出现不同意见时,不妨分头搜集资料,然后阐述各自的理由,最终列出排行榜,把大家认为最该考虑的因素按顺序排列好,比如幼儿园老师的素质排第一,离家远近排第二,幼儿园硬件设施排第三。这样冷静的处理方式不仅能帮宝宝挑选到一个好幼儿园,而且能避免争论。
冷热处理法好处大
夫妻间如有矛盾,不要随意发泄。如果非吵不可,也应避开孩子。采用热处理或冷处理的方式也都是可取的:热处理——准备一个“出气枕”,想发泄情绪时就打它。同时可以当着孩子的面,一边打一边说:“妈妈好生气,我要用力打枕头。宝宝将来生气了,难过了,也可以打枕头。”冷处理——找个地方冷静一下,你可以简单地对孩子说:“妈妈现在心情不好,需要去安静一下,一会儿就回来。”
专家叮咛:当着孩子大吵会使孩子感到无助、害怕、自卑,影响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家长之间发生争吵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当着孩子的面相互原谅,让孩子摆脱刚才的心理阴影,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专家建议
紧张的情绪势必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适当放松心情,向亲近的家人、好朋友倾诉,会使你的心情有所缓解,给家庭生活一些时间,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学会角色互换,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闹脾气别急
讲述人:冬妍 图书编辑
4岁的儿子佳佳非常迷恋乐高积木。上周末,他在客厅花整整1小时搭了一艘航空母舰,搭完后他叫我来“欣赏”一番之后就去玩别的了。想到一会儿家里要来客人,客厅里乱糟糟的不像话,我就替他收拾起来。我刚收拾完,他又回来找“航空母舰”了,看到它变成了N个积木块,佳佳生气极了,一边骂“妈妈是个大坏蛋”,一边还打我,怎么好言相劝都不行,搞得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只好让他自己慢慢消气了。
尊重孩子的坏情绪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小,他不懂”而擅自为他做决定,殊不知孩子也是有知觉、有感受、有情绪的人。首先妈妈要理解佳佳,以后不要再如此“收拾”,在“收拾”之前,至少先问一声:“佳佳,有客人来了,地上的积木要收起来哦,好吗?”“预先告知”是教导孩子学会“尊重”和“沟通”的重要法则。当孩子“被询问”“被关心”“被引导”的时候,他的懂事、贴心就会自动自发地出现了,哪还有什么坏脾气呢?
别被孩子激怒
一旦孩子的脾气已经爆发而你又找不到解决办法时,首先不要被孩子的“恶语”或“坏行为”激怒,当你脑袋开始发热时肯定没办法找到让孩子安静下来的办法。你可以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倾听。把孩子搂在怀里,真心诚意地了解他到底为什么不高兴,妈妈要少说话,用你的肢体语言告诉孩子你正耐心地倾听着。很快你会发现,他的怒气在慢慢消失。
专家叮咛:选择对待孩子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时,不要当他是小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