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小组合作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小组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文章以初中音乐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音乐;小组合作;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23
作者简介:蔡 薇(1984—),女,布依族,贵州兴义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團委书记,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
一、小组合作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的分组,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班级的发展,由此可见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虽然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但是总体来看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当下流行的音乐非常热衷,并能积极参与其中,但是表述能力差,不能诠释音乐的实质内涵。此外,还有很多学生不喜欢课堂的互动模式,因此,基于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可以进行如下分组:从班级音乐学习的整体情况出发,将表现优秀和表现差的学生穿插进行分组,并选取一个组长,进行组内成员的管理。
二、小组合作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增强同学情谊,提升鉴赏能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将课堂想象为音乐大厅,将音符想象为欢乐的小鸟,让音符在优美的大厅中自由律动,和学生一起欣赏美妙的音乐,并且在结束之后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例如,在学习《歌唱茉莉花》,待学生欣赏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并对曲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行描绘,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这首歌曲充满了民族特色”,有的学生则表示:“被这首歌轻盈、活泼的节奏所感染,将自己置身其中”。教师借着良好的氛围,可以再让学生欣赏一些轻盈的乐曲,比如《青春舞曲》《冬不拉》等充满民族特色的舞曲,从而让学生分析这些曲子之间的区别。为了调动学生的热情,在每首曲子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些有关曲子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彼此欣赏,进而达到情感交流、增强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
2.丰富课堂内容,活跃气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以兴趣为引导,音乐也是如此。在音乐学习中,学生总会想去表现自己,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开展音乐教学,势必会提升音乐教学效率。在小组音乐学习中,可以分小组进行表演,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表演活动可以安排在乐曲结束之后,让学生根据对乐曲的理解,自编舞蹈进行表演。例如,在学习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曲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编舞蹈。
3.把握交流契机,创造和谐的合作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和谐的环境下,学生会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其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表述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的态度,鼓舞学生参与其中,畅所欲言。
4.完善评价体系,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只有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及其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入,“立足基础、推动发展”的评价模式、评价方法等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在这一大环境下,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态度、表现等纳入评价的行列,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是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他人一起努力,是否尊重不同的观点,是否能和他人平等地交流、互动以完成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并开展互相评价,以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究中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评价观念和方式,从过程、能力等方面全面地评价学生,唯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结语
小组合作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还能让学生一起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教师需对小组合作的作用及运用进行深入性的研究与探讨,为学生更为顺利地学习及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晓华.让“合作”之美在音乐教学中尽情绽放[J].华夏教师,2014(7).
[2]杜建萍.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艺术教育,2013(4).
关键词:初中音乐;小组合作;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23
作者简介:蔡 薇(1984—),女,布依族,贵州兴义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團委书记,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
一、小组合作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的分组,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班级的发展,由此可见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虽然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但是总体来看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当下流行的音乐非常热衷,并能积极参与其中,但是表述能力差,不能诠释音乐的实质内涵。此外,还有很多学生不喜欢课堂的互动模式,因此,基于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可以进行如下分组:从班级音乐学习的整体情况出发,将表现优秀和表现差的学生穿插进行分组,并选取一个组长,进行组内成员的管理。
二、小组合作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增强同学情谊,提升鉴赏能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将课堂想象为音乐大厅,将音符想象为欢乐的小鸟,让音符在优美的大厅中自由律动,和学生一起欣赏美妙的音乐,并且在结束之后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例如,在学习《歌唱茉莉花》,待学生欣赏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并对曲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行描绘,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这首歌曲充满了民族特色”,有的学生则表示:“被这首歌轻盈、活泼的节奏所感染,将自己置身其中”。教师借着良好的氛围,可以再让学生欣赏一些轻盈的乐曲,比如《青春舞曲》《冬不拉》等充满民族特色的舞曲,从而让学生分析这些曲子之间的区别。为了调动学生的热情,在每首曲子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些有关曲子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彼此欣赏,进而达到情感交流、增强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
2.丰富课堂内容,活跃气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以兴趣为引导,音乐也是如此。在音乐学习中,学生总会想去表现自己,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开展音乐教学,势必会提升音乐教学效率。在小组音乐学习中,可以分小组进行表演,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表演活动可以安排在乐曲结束之后,让学生根据对乐曲的理解,自编舞蹈进行表演。例如,在学习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曲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编舞蹈。
3.把握交流契机,创造和谐的合作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和谐的环境下,学生会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其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表述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的态度,鼓舞学生参与其中,畅所欲言。
4.完善评价体系,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只有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及其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入,“立足基础、推动发展”的评价模式、评价方法等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在这一大环境下,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态度、表现等纳入评价的行列,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是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他人一起努力,是否尊重不同的观点,是否能和他人平等地交流、互动以完成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并开展互相评价,以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究中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评价观念和方式,从过程、能力等方面全面地评价学生,唯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结语
小组合作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还能让学生一起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教师需对小组合作的作用及运用进行深入性的研究与探讨,为学生更为顺利地学习及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晓华.让“合作”之美在音乐教学中尽情绽放[J].华夏教师,2014(7).
[2]杜建萍.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艺术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