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竞技的理念与秩序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竞技理念规定着竞技活动的具体发展,并塑造着竞技活动的主体——人。因此 ,要想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贯彻到竞技当中,并通过竞技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个人,首先应当对竞技理念进行提升。同时,竞技理念与竞技秩序是“内”与“外”的辩证 统一关系,竞技理念的实现要求竞技秩序提供外部环境,这又带来了探讨竞技秩序问题的必 要性。本文即立足马克思的人性观——这一人本思想的最高成果,反思流行的竞技理念,试 提出使其合理化重构的建议,进而分析相应的竞技秩序,希望能为竞技活动的人本化发展提 供某种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人性观;竞技理念;竞技秩序;理想类型;奥运会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3-0023-04
  
  A Study on the Idea and Order of Compet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umanity Theory
  WANG Jian1,ZHAO Yongping2
  (1.Jilin Institute of P.E.,Changchun 130022,Jilin Chi na;2.Mobile Postdoctoral Station 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e competition idea prescribes the concret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activiti es and then shapes the subject of competitive activities—the humanbe ings. Therefore, if we want to apply the spirit of people first to completion, a nd cultivate “free and allaround” individuals through completion, we must up g rade the ideas of competition. Meanwhile, idea and order of competition is diale ctically unified as a inneroutside relationship. The realization of competitio nidea requires the outer environment provided by order, which brings out the nec
  essity of discussing competition order. This paper, based on Marxist humanity th eory which is the supreme achievement of humanity, reviews the prevalent competi tion idea and makes proposals for its r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then analyzesthe corresponding competition order in the hope of bringing forward a certain re ference for the humanization of competitive activities.
  Key words: Marxist humanity theory; competition ideas; competition order ; ideal type; Olympic Games
  
  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竞技的发展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那么,如何在“后 北京奥运”的时代,使我国的竞技发展向更高的层次跃迁,并通过竞技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呢?本文认为,欲“先立乎其大者”,则应从竞技理念的反思与重构,和竞技秩序的优化入 手;而两者的共同前提,是立足于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人本思想——马克思的人性观。
  
  1 理解竞技理念与秩序的视野:马克思的人性观
  
  今天,“以人为本”原则已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各方面建设的灵魂,而我们所体认的“人 本”,是以马克思创立、并在中国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人本思想体系为根据的。竞技作为社会 活动的一环,也必须植根于马克思人性观的丰厚土壤,才能真正在理念和秩序的层面上推进 自身的发展,从而以竞技特有的方式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人性观,是对传统人 道主义思想的扬弃。传统人道主义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十九世纪德国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马 克思的人性观正是在批判、超越传统人道主义局限的过程中,实现了人性观的伟大变革。
  首先,马克思从社会性的维度把握人性,这就为我们把竞技理念和竞技秩序理解为人的 横向活动范畴,并在人与人关系的变革层面上推进其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时的 人道主义者把人理解为自然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者把人理解为理性人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则把人理解为作为感性对象的人。马克思不同意对人的上述理解,认 为它们共同的局限在于只是从人和动物区别的意义上理解人的抽象的类本质,而没有从人和 人区别的意义上来理解人的现实的、社会的本质。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 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投稿日期:2009-12-08
  作者简介:王健,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总和。”[1]对人的这种理解,具有根本的方法论意义,它是马克思在人道主义问题上实现的根本变革之所在。把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引申到 竞技理念与竞技秩序的变革当中,我们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竞技理念与竞技秩序,并不是 人以竞技的方式仅仅表现人作为“万物的灵长”的地位,而是人与人之间普遍性社会关系在 竞技领域的独特表达;同时,竞技理念与秩序又以其特殊性,能够给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反作 用,从而促进人的发展。我们稍后关于竞技理念重构与竞技秩序内涵的讨论,将把这一结论 详细展开。
  其次,马克思新人性观的革新之处,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确立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 观去把握人性的维度,这就为我们从人类纵向活动的角度理解竞技理念与竞技秩序,进而促 进竞技中人的历史性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以前的人道主义者撇开现实条件和历史进 程来考察人,往往把整个历史过程看做是人的自我异化和复归过程,无法理解人的本质表现 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针对这一局限,马克思认为,在考察那些历史地形成的、使人的存在 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形式时,必须说明人的存在的各种历史表现,考察人的本质实现 的历史形式和历史特征。这一思想对我们考察竞技理念与竞技秩序的启示是:从历史演进的 视野去思考竞技理念和竞技秩序,既理解其现存要素的形成原因,又依据新的时代条件和精 神对其进行变革。
  总之,马克思立足社会的、历史的维度,对人性进行了具体化的理解。以下,我们就以 马克思的人性观为视野,探讨这样两个相互支撑的问题——竞技理念与竞技秩序。
  
  2 竞技理念与人的发展:反思与重构
  
  以上分析说明,在马克思人性观的视野当中,竞技应当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一项社 会历史活动。然而在我国,由于过去长期受“左”的思想的干扰,我们对竞技的理解往往脱 离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维度。要想真实地贯彻马克思的人性解放旨趣,必须从反思以往对竞技 理念的异化理解入手。
  2.1 竞技理念流行见解的缺陷以往中国的竞技,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夺标”而赛,在数据的意义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它张扬了竞技的工具理性,但抑制了竞技的价值理性。“金牌当然可贵,但金牌不能把国内 竞技‘重物轻人’的问题掩盖,其问题的解决将更有助于人的发展和金牌的增加。”[ 2]概括来说,国内对竞技认识的不足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竞技理念的认知,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所体认的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人的 体能和运动成绩,即夺标,很大成分上是一种物化的“现象”,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易变性 和易逝性。直到现在,由于人们受传统“重物轻人”竞技思想的影响,运动训练的重心仍是 在“物化”的体能和运动成绩上。所以,其训练看似练“人”,实则练“物”,即练人的物 化成分的比例很大,而人与动物区别的那部分——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则修炼得很少。但是 完整的竞技应是一个“人物双修”的夺标育人的过程。因为运动员只有在夺标的过程中不断 地完善自我、教育他人、影响社会,竞技才有生命力,否则,必然遭到社会的最终抛弃。实 践证明,伴随着国际竞技日趋接近人的生理极限,运动员长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难免对身 体产生一定的负作用;竞技若对其精神、道德也产生了负作用,将是更加严重的异化。
  第二,对竞技理念的认知,缺少马克思主义所憧憬的“类本位”精神——世界精神。奥 运会是竞技实践的典型,奥运宗旨的前提是“公平竞赛”,目的是“教育青年”,理想是“ 促进和平”。它是一种“公共体育精神”,因为它尊重的是世界所有参与奥运的人,包含着 人类竞技的“大爱”。它既不是一般的社会活动,也不是单纯以夺标为目的的训练和比赛, 而是赋予了竞技“育人”的基本内涵。相比之下,当前我国对竞技定义的认识,距离奥运 宗旨差距甚大,缺少国际认同度,缺少“育人”的内涵。一言以蔽之,目前我国竞技成绩接 近世界一流水平,但其深层的理念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要求差距甚远。
  国内将竞技定义为单纯夺标的训练和比赛,既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人 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马克思人性观的历史观点来看,我们认为竞技原有的“夺标”要素, 是过去人们根据社会需求和竞技最初的性质赋予它的属性,但伴随着人本、和谐社会吁求 的到来,人们对竞技本质的理解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2.2 育人夺标是竞技理念的应然本质本文认为,当代语境的、应然趋向的“竞技”,是通过公平的竞训来进行夺标育人的娱 乐运动;“夺标育人”,是竞技理念应然的本质。从词源上考察,竞技(Sport)一词源于 拉丁语deporeare,是指人们余暇时间的各种娱乐消遣活动。它不是一种工作(work),但 目前人们已将其当成职业。美国学者休密慈说:“竞技从根本上讲是游戏的延长,其主要价 值是从游戏中派生出来的。”[3]在未来的休闲社会中,娱乐更是促进人自由全面 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理解作为娱乐运动的竞技的“夺标育人”本质呢?
  第一,夺标,即夺取运动的锦标,它反映了竞技原始“固有”的娱乐属性(特有属性) 。它是竞技区别其它事物的第一性质,是人类竞技的逻辑起点。竞技虽然是游戏,但它更有 助于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竞技在一定意义上是高于体育的。人们常把奥运会看成是体育盛会 ,但是,奥运会不是体育盛会,而是竞技盛会。与体育锻炼不同,竞技比赛产生胜者和英雄 。人全面发展的规律和夺标的规律是潜藏在技术和金牌之后最基本、最稳定而起决定性作用 的要素。我们若置“夺标”于不顾,则不是历史的态度,因为只有在“夺标”所提供的竞争 平台上,才有了以运动员为表征的人类能力的增强。
  第二,育人,它是竞技不可缺失的教育属性,是人类竞技的终极关怀,是决定竞技命运 的灵魂所在,但在国内它被长期忽略,隐患甚多,教训深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中说:“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 的肉体生存的手段。”[4]马克思直接揭示的诚然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异化生 存状态,但 更是对人类活动异化状态的一种普遍性描绘。就对竞技异化问题的警觉而言,国内远远落后 于国际先进的思想,育人是竞技的第二必要属性,在国际上早已引起高度重视。古代奥运的 中心是教育青年,其次是宗教和娱乐;现代奥运更重视竞技的教育价值。这就需要我们“连 接”竞技的历史——现实——未来的链条,为人类竞技赋予更新的教育内涵——促进人的身 、心、群素质全面的提高。马克思恩格斯说:“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 实现真正的解放”[5],要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就必须直面人的发展所 需要的一切现实的条件,在竞技问题上,也就是恢复并加强其人性化的历史初衷。
  总之,我们必须要对竞技理念的认知进行这样一种范式意义上的变革,切实用马克思具 体人性及其解放的思想来对既有“竞技”理念进行新奠基。竞技的育人与其它行业不同,它 是突出培养有运动个性的、相对全面发展的人。竞技是通过公平的竞训,夺标育人的娱乐运 动,它具有娱乐与教育的双重属性。它既不是纯娱乐、也不是纯教育,是娱乐与教育的结合 体。
  
  3 竞技秩序与人的发展:对一般社会秩序的示范意义
  
  上述“育人夺标”竞技理念的效用发挥,必须以其外部条件——竞技秩序的相应优化作 为条件。立足马克思的人性观我们认为,遵守规则、公平竞争,不仅是竞技比赛的要求,而 且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要求。竞技作为人类诸多文明创造中的一种,以在公平、严格的规则下 进行比赛为基本方式,表达着人类不断追求卓越的本性,其特有秩序相对于其他文明成果而 言,具有高度理想化的特点;竞技秩序由于情境浓缩、成本低廉的优势,对于我们思考一般 秩序问题极富启发意义,是人类推进和谐秩序构建的实验基地。“一个文明社会面临的根本 任务之一,就是像奥运那样,设计一整套旨在保障个体生命自由发挥的游戏规则,这套游戏 规则包括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这套游戏规则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但 其最基本的理念不变。”[6]
  3.1 竞技秩序的演历竞技秩序之不同于经济秩序、婚姻秩序、企业秩序等等其他秩序的特殊性,正是竞技这 项特殊实践对于一般人类秩序的体现。而要分析出竞技秩序的独特内涵,首先需要我们对秩 序的类别进行简明的梳理。“在最宏观的层面上,秩序可区分为宇宙秩序、自然界秩序和人 类社会秩序三个层次”[7]。第三种秩序类型即人类社会秩序,正是竞技秩序直接 从属的上 位概念。人类社会秩序本身又是多层次的,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存在。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发展三阶段”作出了经典阐述,即 历史上的人的发展依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竞技追求秩序的历史形态,与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的发展三阶段 ”之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以马克思“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为视域来探索竞技史,我们把 竞技对秩序的追求历程划分为群体本位阶段——古代对竞技秩序的追求,个体本位阶段—— 现代对竞技秩序的追求两大现实阶段,而类本位阶段——当代对竞技秩序的追求,则是目前 世界竞技正在力求实现的状态。竞技(或竞技对秩序的追求)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一方面是 历史的进步与人的自由某种实现,另一方面又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和对自由的特定压制。在这 种不断扬弃压制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竞技活动逐步趋向类本位阶段,人在竞技中的全面自由 个性不断得以实现。
  3.2 竞技秩序的独特内涵及其示范意义竞技秩序无疑是人类社会秩序大系统中的一支。由于其既以人类社会的宏观发展作为自 己的发展的前提,又反过来通过体育竞技的特殊方式表征着人的历史发展,所以具备了鲜明 的秩序类型个性,有着独特的内涵。竞技秩序是保障竞技实践得以展开的外部制度和心理文 化前提,是以竞技的特殊方式来表征人类秩序追求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秩序,良好的竞技秩序 是“育人夺标”的竞技理念得以实现的前提。具体来说,竞技秩序这一独特内涵表现在相互 联系和相互支持的两个方面。
  其一,竞技秩序相对于狭义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文化秩序、俗民秩序而言,是一种理 想化的秩序。在竞技秩序当中,比较彻底地贯彻了只有在基础性的科学分析当中才具备的理 想化方法,如马克斯•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型”范畴,即抽象掉大量的非常态因素,把事 物的条件限定在少数几条公理、定律之上,从而进行逻辑化的推演。我们知道,竞技赛场已 经把各个参与比赛的主体设定为绝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公平竞争者,按照相同的规则进行 公平的竞争。至于年龄、性别、体重、种族、药物服用等可能造成竞技水平差异的因素,已 经以其预先设定的严密的竞技亚秩序(如举重、拳击、摔交比赛的级别分类,各类项目的男 女区分,参赛年龄的限制,兴奋剂检测等)消除了。而在非竞技秩序的他类社会秩序的具体 实施过程中,则很难以这样的理想化方式进行,比如政治秩序问题中的权力寻租、经济秩序 问题中的公共利益空场、文化秩序中的意识形态遮蔽科学精神等等,相对于竞技秩序的清晰 明了、公正公开、裁量权威,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清官难断家务事”。婚姻秩序的这种暧昧不明,也许能够称得上是一个社会在经济起飞阶 段或特定文明类型的发展初期中的各种社会秩序的通病。但是竞技秩序却顽强地坚持着自己 显微镜般严格的风格。这很可能就是人们特别喜欢观看竞技比赛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在这 样一种理想化的战场或舞台上,人们以审美的方式实现着对于公平正义、纯洁崇高的心理期 待。
  其二,竞技秩序以其理想化的秩序特征,为人类社会他种秩序类型的不断优化提供着不 可替代的重大借鉴价值。我们知道,古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竞技秩序恰恰是对现实社会秩序的 一种扬弃:一方面充分吸收各类秩序对于保证各种社会实践顺利有序进行的优点,一方面又 通过公开的体育竞技表演的方式摈弃各类他种秩序不能贯彻到底的重大缺陷。从历史现实来 看,古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神圣休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毁灭文明 的战火暂时得以熄灭,也使得参战者冷静下来反思战争的前因后果和替代方式。现代社会当 中,法国人顾拜旦在世界大战期间停办奥运会,但却坚持保留该界奥运会的界数而不进行推 延,是意味深长的。他告诉世人的是:第一,竞技秩序是人类美好的秩序试验场,但在军国 主义、强权政治的逼迫下,不可能发挥其美好的价值,这意味着竞技作为人类次生活动,从 根本上受制于经济、政治、军事形势而不可能自我封闭地发展;第二,即使在战火硝烟弥漫 的危情当中,爱好和平、热爱竞技的人们可以由于现实原因无法举办奥运会,但奥运会的应 然界数必须要永远地铭刻在那一年,这即是对强权政治、法西斯主义的巨大抗议,也表明了 和平主义者、正义的人们战胜邪恶、憧憬美好未来的坚强决心。奥林匹克的影响力,早已在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体现出来,而且这些影响也正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各种大小不一的 作用。就北京奥运会来说,“奥运会还能够直接对社会的和谐融合有所帮助。如果2008年北 京奥运会能够被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真正把‘人文’价值发挥出来,确实是可以弥补社会学 意义上的‘现代性断裂’,从而也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由市场改革所带来的一 些弊端,并有 效地促进社会转型的完成。这才是奥运会最大的社会效益。”这就是竞技秩序由于其产生 、发展基础不同于他种秩序,而具有的独特内涵和强大功能,集中地、理想化地展现出现代 社会所欲求的人道精神和民主精神。
  从古至今人类以竞技方式所表达的对秩序的向往和追求,实质都是人类努力摆脱野蛮的 、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追求合理有序的公共生活的表现,是人之为人的自由自 觉个性不断得以实现的表征。竞技的展开需要秩序的保障,秩序的确立及其不断优化则促进 了竞技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就形成为竞技秩序——人的发展的互 动模式,而前者对于后者的文化制约既可能是积极的,由此促进良性循环,也可能是消极的 ,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要言之,竞技要求合理的秩序为其提供发展前提,因此在应然的意义 上,竞技秩序的确立及其演化要与其时代精神和人的发展要求相契合。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的人性观出发,反思和重构竞技理念,把竞技理解为育人与夺标的 统一;挖掘竞技秩序的独特内涵,阐发其对优化一般社会秩序的示范意义——这就是本文的 主旨。而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共同服务于一个目的,即:以竞技特有的方式促进马克思人 性观所许诺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 转引自: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 刘军宁.文明社会需要游戏规则——探寻奥运背后的人文精神[N].广州:南方周 末,2008-09-28.
  [7] 沈湘平.理性与秩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陆小聪,张修枫,董鹏.奥运会与社会凝聚力——从社会学看奥运会的社会效益[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9).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已呈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开展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以温州市高校体育社团为个案,运用文献分析 、通过大量数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温州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基本情况、参与动机 、影响因素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温州高校体育社团类型呈多元化趋势,体现了温 州民营企业下的课外体育活动特色,倡导各高校体育社团进一步加大引进企业赞助力度,保
期刊
摘要:中国队整体成绩在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上起伏比较明显,经历了“三峰”、“三谷” ,其中女子中长跑项目的成绩和比赛发挥程度影响了中国队整体成绩的波动幅度,而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比例不大、侧重专项技战术训练的比例偏大、运动员保持最佳竞技状态的年限偏 短、退役时间偏早等因素影响了中国队整体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成绩特征;中国队  中图分类号:G820.731.8(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主要以运动员个体素质结构为研究主线,尝试对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竞技表现等热点问题进行新的定位与分析,并引入“竞技行为"理念构建运动员个体素质结构理 论,通过假设,结合模型的方法,探讨三者有机构成关系,从一种新的视角来构建运动员竞 技结构,即运动员个体素质结构理论,以与热衷于该领域的广大研究者商榷和探讨。  关键词:运动员;个体素质;结构;竞技表现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长期有氧运动对老龄大鼠脑组织NO含量与NOS活性的影响,探讨运动延缓 衰老机制。方法:青龄与老龄雄性SD大鼠24只分为:青龄对照组(QC)8只,老龄对照组(L C)8只,老龄运动组(LT)8只。LT组坚持游泳运动8周,其余2组自由生活。于8周后取样测 定脑组织NO含量、NOS活性,观察老龄大鼠脑组织NO、NOS的变化及有氧运动对上述指标的影 响。结果:LC组大鼠脑组织NO含量、N
期刊
摘 要:测试16名国家健将级游泳运动员血清IGFBP3在不同游泳训练中的变化,探讨其是否 适合在游泳运动员机能监控中应用。结果:1) 一次大运动量游泳运动后15 min,男、女运 动员血清IGFBP3均降低;男、女运动员血清IGFBP3与血清C负相关。2) 一次大强度游 泳运动后15 min,男运动员血清IGFBP3与CK负相关。3)12 d以中、大运动量为主的游 泳训练后,女运动员血清IGFBP
期刊
摘 要:目的:在不同耐力训练的模型下,探讨SD.大鼠骨骼肌肌浆网的钙离子转运功能的变化 。方法:采用实验法。实验选用2 月龄纯种雄性SD. 大鼠34只,随机分组。对实验对象采用 小动物跑台进行递增耐力负荷训练,达到耐力训练模型标准后,再采用减量耐力训练,主要 减少运动强度训练。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各组实验大鼠骨骼肌肌浆网Ca2+钙离子泵 ,RyR1受体进行测定。结果:耐力训练组肌浆网肌浆网钙离子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观察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第28、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世界强 队队员配备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先发队员与替补队员身高、体重、年龄、上场时间、得分、投篮命中率等问题。结果表明,两届奥运会中国男篮队员配备都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 先发队员年龄偏小;上场和得分过分依赖于先发队员;投篮命中率偏低,2、3分球投篮技术 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为中
期刊
摘 要: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目前建立 的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虽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竞技能力结构,但都存在明显的缺陷。以系统 理论和混沌理论为理论依据建立的皮球理论模型,表现出整体性、直观性、动态性和混沌性 的优点,很好地诠释了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和发展变化,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缺陷。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系统性;皮球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从社区体育的物质条件、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 行为方式及组织制度、社区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三个层面对山东省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状况 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提供一定 的依据。  关键词:山东省;社区居民;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2-0045
期刊
摘 要: 以我国部分具有运动项目迁移的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文献资料、归类、 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我国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蹦床、手球和曲棍球项群迁移、流动的特征 进行了归类和归纳,并着重从竞技能力、技能、个性心理特征出发,分析了运动员运动项目 之间迁移的基础成因,旨在为运动员的再次选拔,科学育才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进而为完 善和补充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部分运动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