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动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统一的过程,是优化教学的过程。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建构高效、有意义的师生互动有益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进程。从我们的教学现状和研究来看,目标性的互动策略、支持性的互动策略、反思再生性的互动策略的运用对改变我们中学数学课堂中沉闷、呆板的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目标性的互动策略,促进师生互动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我们可以从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操作目标三方面思考互动策略。
1.1 认知互动策略
即通过教学主体间的知识交流来实现特定认知目标的教学策略。内容主要包括:(1)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达到这样的效果,问题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精”,具有典型性;问题要“巧”,能深化主题;问题要“新”,能启发学生以新视角去观察、分析;问题要“活”,答案适度的开放性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2)科学提问。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内容上是融合新、旧知识,所以,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获得的。在难度上应恰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方式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对象上应面向全体,调动绝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3)因人而异。要熟悉、了解学生所长,尝试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投入学习活动。对长于形象思维的同学,则巧比善喻;对于长于逻辑思维的同学,则分条析理;好奇好动的同学,以启发兴趣入手;善于观察的同学以直观教学和实验问题引入。尽量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问题,组织教学。
1.2 情感互动策略
(1)体验教学美感。使用恰当教学语言、设计板书艺术、策划教学环节,能够满足学生的视听审美需要,增强教学美感;善用智慧的力量,以幽默的态度,暗示的手法或缓解心理紧张,巧除心理压力充分展示智慧之美。师生相互理解,更能体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之美。(2)积极的教师期待。积极的教师期待帮助学生获取成功,能够使其产生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在教师的期待中开始,在学生的积极回应中延展,反过来又强化师生的情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3)激发理智感。教师以新颖、别致的方式呈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恰设目标,激发自信,可促进学生产生胜任感;引导探索,促其进入欲罢不能的状态,激发起认知活动的强大内驱力。
1.3 人格互动策略
(1)引导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教师的评价与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互动中采取积极的、肯定的态度,能够促进学生自尊心、自信心。通过要求学生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并以自己的观点于呼应,引导学生间的互动。要求学生同样以宽容、友善、合作的态度去接纳同伴,帮助同伴形成良好的“镜中自我”的概念。(2)增强个性互动的艺术性。教师还要善于运用互动艺术,提高个性吸引力,充分了解学生,有意识地在年龄、志趣、爱好、个性、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理想与追求等方面与学生表同,可增加教师的相似性吸引力;在经历、阅历、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学生表异,可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互补性吸引力。
实践中我们下放“提问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以提问作为整治学生的手段,这样的提问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恶化师生关系。为了使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过程切实展开,我们明确强调:允许学生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答,不明白的允许自由发问,有不同意见课内课外允许争议。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向教材挑战,向权威挑战。以此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自主创新的推动力。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师生积极互动。
2 支持性互动策略,促进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是课堂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互相切磋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负责教学形式的转换,注意在班集体中为学生个体提供表达观点、展示个性、体验成功的舞台。
2.1 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温暖的学习环境,置身于良好的班组心理氛围之中,学生间更容易相互激励、默契配合。(1)课桌布局。互动教学以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为特征,传统的“排排座”、“秧田式”的课桌椅布局不能适应互动的要求,可根据互动的需要进行布局。(2)课堂氛围。放着轻音乐的教室,摆着鲜花的讲台,饰着学生习作、小制作的墙壁、房顶,装点出一个温馨、欢悦、活泼的教学环境,把师生带入浓浓的生活气息中,从而缩短了心理距离,有益于展开教学互动。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情境、模拟情境和日常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多向、自主、和谐、适度地进行人际交往。
2.2 构建合作学习氛围
合作教学可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互教互学,保证每个成员都能掌握学习内容,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成就欲,合作、友善的态度,集体荣誉感及交往、协调能力。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这一策略努力使学生形成这样的学习状态:首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想说就说”的机会,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的对不对,好不好,进入容易激活思维的状态;第二,在互动中,鼓励学生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第三,在互动中,学生之间都会获得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和权力,有利于健康的心理发展,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反思再生性的互动策略,促进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我们过去教学过程中强调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修正和发展。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生生极积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一堂课的丰富性大多来源于它本身的生成性,在课的进行过程中生成一些即发的、非预期的教学因素。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反思,不断生成互动的策略即反思再生性互动策略。我们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生成互动的新资源,以此来调节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如及时写课堂教学的反思笔记,寻找互动策略的调整的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解剖,以利找到高质量互动的策略;学习有关的成功的教学经验,便于借鉴尝试、实践;进行阶段性教学观摩展示,提升积极、有效、高质量的课堂互动的成果。
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以往只关注教案设计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就好的片面观念,尽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提倡适时适度进行二度设计,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这样,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有敏感性、能善于捕着信息,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来组织教学,使教学过程不断呈现竞争和合作的两种形态,生成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创意,使每个学生在原基础上有新发展。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调节课堂教学,随时准备适应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素”,抓住教学中和各种“生成性因素”,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切莫把这种“生成性因素”当作是“搅乱课堂”,而禁止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
1 目标性的互动策略,促进师生互动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我们可以从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操作目标三方面思考互动策略。
1.1 认知互动策略
即通过教学主体间的知识交流来实现特定认知目标的教学策略。内容主要包括:(1)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达到这样的效果,问题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精”,具有典型性;问题要“巧”,能深化主题;问题要“新”,能启发学生以新视角去观察、分析;问题要“活”,答案适度的开放性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2)科学提问。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内容上是融合新、旧知识,所以,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获得的。在难度上应恰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方式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对象上应面向全体,调动绝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3)因人而异。要熟悉、了解学生所长,尝试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投入学习活动。对长于形象思维的同学,则巧比善喻;对于长于逻辑思维的同学,则分条析理;好奇好动的同学,以启发兴趣入手;善于观察的同学以直观教学和实验问题引入。尽量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问题,组织教学。
1.2 情感互动策略
(1)体验教学美感。使用恰当教学语言、设计板书艺术、策划教学环节,能够满足学生的视听审美需要,增强教学美感;善用智慧的力量,以幽默的态度,暗示的手法或缓解心理紧张,巧除心理压力充分展示智慧之美。师生相互理解,更能体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之美。(2)积极的教师期待。积极的教师期待帮助学生获取成功,能够使其产生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在教师的期待中开始,在学生的积极回应中延展,反过来又强化师生的情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3)激发理智感。教师以新颖、别致的方式呈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恰设目标,激发自信,可促进学生产生胜任感;引导探索,促其进入欲罢不能的状态,激发起认知活动的强大内驱力。
1.3 人格互动策略
(1)引导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教师的评价与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互动中采取积极的、肯定的态度,能够促进学生自尊心、自信心。通过要求学生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并以自己的观点于呼应,引导学生间的互动。要求学生同样以宽容、友善、合作的态度去接纳同伴,帮助同伴形成良好的“镜中自我”的概念。(2)增强个性互动的艺术性。教师还要善于运用互动艺术,提高个性吸引力,充分了解学生,有意识地在年龄、志趣、爱好、个性、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理想与追求等方面与学生表同,可增加教师的相似性吸引力;在经历、阅历、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学生表异,可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互补性吸引力。
实践中我们下放“提问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以提问作为整治学生的手段,这样的提问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恶化师生关系。为了使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过程切实展开,我们明确强调:允许学生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答,不明白的允许自由发问,有不同意见课内课外允许争议。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向教材挑战,向权威挑战。以此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自主创新的推动力。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师生积极互动。
2 支持性互动策略,促进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是课堂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互相切磋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负责教学形式的转换,注意在班集体中为学生个体提供表达观点、展示个性、体验成功的舞台。
2.1 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温暖的学习环境,置身于良好的班组心理氛围之中,学生间更容易相互激励、默契配合。(1)课桌布局。互动教学以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为特征,传统的“排排座”、“秧田式”的课桌椅布局不能适应互动的要求,可根据互动的需要进行布局。(2)课堂氛围。放着轻音乐的教室,摆着鲜花的讲台,饰着学生习作、小制作的墙壁、房顶,装点出一个温馨、欢悦、活泼的教学环境,把师生带入浓浓的生活气息中,从而缩短了心理距离,有益于展开教学互动。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情境、模拟情境和日常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多向、自主、和谐、适度地进行人际交往。
2.2 构建合作学习氛围
合作教学可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互教互学,保证每个成员都能掌握学习内容,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成就欲,合作、友善的态度,集体荣誉感及交往、协调能力。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这一策略努力使学生形成这样的学习状态:首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想说就说”的机会,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的对不对,好不好,进入容易激活思维的状态;第二,在互动中,鼓励学生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第三,在互动中,学生之间都会获得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和权力,有利于健康的心理发展,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反思再生性的互动策略,促进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我们过去教学过程中强调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修正和发展。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生生极积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一堂课的丰富性大多来源于它本身的生成性,在课的进行过程中生成一些即发的、非预期的教学因素。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反思,不断生成互动的策略即反思再生性互动策略。我们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生成互动的新资源,以此来调节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如及时写课堂教学的反思笔记,寻找互动策略的调整的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解剖,以利找到高质量互动的策略;学习有关的成功的教学经验,便于借鉴尝试、实践;进行阶段性教学观摩展示,提升积极、有效、高质量的课堂互动的成果。
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以往只关注教案设计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就好的片面观念,尽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提倡适时适度进行二度设计,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这样,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有敏感性、能善于捕着信息,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来组织教学,使教学过程不断呈现竞争和合作的两种形态,生成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创意,使每个学生在原基础上有新发展。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调节课堂教学,随时准备适应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素”,抓住教学中和各种“生成性因素”,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切莫把这种“生成性因素”当作是“搅乱课堂”,而禁止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