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山西的改革和全国一样,首先从农村起步。到1983年底,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成为全省农村生产的基本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87.2亿公斤,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90.64元上升到224,33元。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长期困扰农村的温饱问题开始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并使一大批农民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养殖、加工、采矿、运输、建筑、商业服务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经济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农村专业户、重点户迅速崛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并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排头兵。到1987年底,全省乡镇企业达到35.63万个,实现总产值108.9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2.4%,大大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全省农村迅速形成了以乡、村两级集体企业为主体,户办、联办、私营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这是农村经济的一个历史性变化。与此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1983年10月作出的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的精神,山西广大农村推行政社分开工作,到1985年春,全省实现了建乡改制。农村政社分设、建立乡(镇)政府工作的完成,是对“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的根本变革,它标志着人民公社体制的终结,农村第一步改革的顺利完成。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相继展开。从1984年10月起,全省进入了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内容的全面改革阶段。1985年6月29日至7月6日,中共山西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今后全省党的中心任务,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锐意改革,搞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到1988年,山西省委领导全省人民在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的基础上,到1988年底,全省工业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企业达到1249户。同时,为加强横向经济联合,组建了多种形式的企业联合体以及12家企业集团。通过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到1988年,山西工农业总产值从197.4亿元增加到316.7亿元,财政收入从27.2亿元增加到3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0.6亿元增加到144.5亿元。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政治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等各项事业的改革也逐步进行。全面改革的开展,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1990年底,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380.7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64.3亿元,社会总产值达到318.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1.7亿元;对外开放也日益扩大,全省自营出口总额达到4.58亿美元,贸易/顷差达到3.96亿美元。
能源基地建设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山西经济建设的重头戏。从1981年到1990年这一时期,国家对山西的煤炭生产给予了较多的资金投入,山西地方财力包括全民、集体和个人,也都投资创办了一大批中小型煤矿,使山西的能源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1990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2.86亿吨,发电量达到314亿千瓦时,分别比1985年增长33.55%和70.2%。全省外调煤炭2.02亿吨,占全国煤炭调出总量的78%,名列榜首;外输电量64.48亿千瓦时,占全国净输出量的25.6%,位居第一。当时的山西煤炭供应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本、朝鲜、英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煤电外调、外输量的大幅度增长,大大缓解了全国能源供应长期紧张的状况,为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1年2月26日至3月4日,中共山西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确定全省党的工作总方针是: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搞好党的建设,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为完成“八五”计划,实现兴晋富民的目标而奋斗。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发表。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山西省委对兴晋富民的总体发展战略作了必要的调整,提出了狠抓3个基础(农业基础、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突出4个重点(挖煤、输电、引水、修路)的经济发展战略。新上马、改建和扩建了一大批关乎山西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太旧高速公路、引黄工程和阳城电厂等重点建设工程相继开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1996年1月31日至2月6日,中共山西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提出了兴晋富民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是实施“三步走”,这就是:在15年内,使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999年6月7日,省委领导班子调整后,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在党的建设方面: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全省自上而下逐级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2002年2月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省委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1999年10月,在运城召开全省调整经济结构工作会议,提出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人点,以培育“一增(经济增长点)三优(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12月,在中共山西省委七届九次全委会议上,提出了“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抓好五项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环境和观念创新),实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提高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发展思路战略,标志着全省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2000年12月,中共山西省委召开七届十次全委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定了未来5年到10年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抓好“八大战略工程”(特色农业工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旅游产业开发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信息化工程、城镇化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工程),构建“六大支撑体系”(人才支撑体系、金融支撑体系、产权多元化支撑体系、对外开放支撑体系、社会保障支撑体系和软环境支撑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2001年9月,山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1311”规划的意见》,其基本内容是:重点扶持发展100个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战略性工业潜力产品项目、10个旅游景区、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01年10月25日至29日,中共山西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抓好“五项创新”,实现“三个提高”,进一步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民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努力实现“十五”计划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山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03年8月,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山西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关于实施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要求努力实现由产品调到行业调整的深化,着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从1999年下半年到2003年12月,山西广大人民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使山西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45.6亿元,增速创198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财政总收入达到379.5亿元,比1999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9.4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90个得到推进,35个建成投产,其中9个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64个工业重点调产项目基本达产达效,30个重大工业潜力产品项目已有80%以上建成投产。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有98项列入实施计划,有60项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销售收入68亿元。旅游业全面复苏,旅游景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9.6%,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49.3%。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全省进出口总额完成30.8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9个。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510公里,纵贯全省南北的大运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210公里,居全国第九位。西电东送4个项目进展顺利,引黄一期工程成功实现向太原供水。农村扶贫攻坚、小康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在2000年到2002年解决全省农村240万严重缺水人口饮水困难的基础上,2003年又有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得到解决。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省科技实力综合评价,在全国的排位由2002年的第21位上升到第18位。民主法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突破,文学艺术、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山西党组织80年的奋斗历程,在三晋大地谱写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篇章。山西党组织正是在不断战胜困难、总结经验、开拓进取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壮大的,从成立初期不足10人的中共太原支部发展成为拥有190多万名共产党员的强大组织,不但经受了战争年代的生死考验,进行了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而且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认真总结山西党组织成立80年来的历史经验,用辉煌的成就激励人,用成功的经验教育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山西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