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本文就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对语文教学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状况与其危害予以探究,并提出了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对策,以期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中生;个性发展;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一直为社会所诟病。教师卖力地站在台上讲课,唾沫星子飞溅,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跟我们的语文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关。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成型的时期,自我认同感强烈,对外在的人和物都很敏感,个性发展需要得到张扬。为此,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格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正视他们的各种心理需求,力图将他们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能力。过去的中学语文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识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念灌输,轻情感陶冶;重视师教,轻学生等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升入高等院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语文素质不能令人满意。
一、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
谈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首先让我们对个性作一个界定。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这样定义:“个性,也可以称为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而言,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的可能性特征,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个性是复杂、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
个性反映在中学生个体中,则侧重表现为五彩纷呈的现象。虽然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集体中的学生的个性有许多相同之处,此中包含有作为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但是由于在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诸多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学生,这些因素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个人的个性都反映了之间独特的与他人所区别的心理状态,从而也造成了语文学习心态和动机、语文学习方法、语文知识掌握的程度的诸多不同。因此,根据学生个性情况进行语文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语文教学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现状及其危害
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学法指导因素,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教授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方法。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知识的具体过程紧密结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寓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每一个课堂上都能学到知识技能,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将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会出现以下的危害:
一是教师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构思机械呆板,模式单一。对教材的处理往往只停留在对教学参考书的初步阅读基础上,是对参考书内容的再传播重复。根据笔者50节课的听课记录,一半老师存在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机械重复,一般总是先介绍作者、课文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主题分析,写作特色归纳等,学生听起来兴趣索然毫无生气。
二是练习追求答案唯一和统一。教师在学生课堂练习的处理中,常常表现为唯我独尊,要求学生必须这样而不能那样。尤其是一些内容理解题,教师只简单以主题思想演绎课文内容,忽视特定语言环境中段落意义和句子含义的丰富性。
三、实行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统一的对策
一是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个性发展的基本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及时地发现、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一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唯一方法就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田。
二是实行二者统一的重要条件是教学课堂教学必须个性化。
要充分发掘学生聪明才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处理教材,合理创设最佳课堂氛围,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必须以其独特的教育个性,艺术地求异创新,以求多彩的教学风格和高效的课堂效果。
三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达到教学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传递是多方位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进行多项交流,当这种交流传递形成良性循环时,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和发展,教学随之产生良好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竞争、创造的课堂氛围,是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是拓展语文教学天地,实行教学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写作教学模式单一,内容贫乏,尤其扼杀学生个性,造成的影响十分不好。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开放性的校园文化,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向学生展示历史、世态、人生、人文的崭新世界,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走入广阔、博大深邃的社会生活,以突破有限的课堂空间,感受丰富瑰丽的社会现实,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激励学生写作个性,做到有感而发。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等特点,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有正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也是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往往会使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相反,如果对知识,对科学没有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事,甚至一拿起书本就头疼犯困,当然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消除语文的尴尬地位,让学生喜爱语文,并且从中获得受益终生的知识。
(编辑:刘婷婷)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中生;个性发展;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一直为社会所诟病。教师卖力地站在台上讲课,唾沫星子飞溅,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跟我们的语文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关。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成型的时期,自我认同感强烈,对外在的人和物都很敏感,个性发展需要得到张扬。为此,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格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正视他们的各种心理需求,力图将他们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能力。过去的中学语文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识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念灌输,轻情感陶冶;重视师教,轻学生等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升入高等院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语文素质不能令人满意。
一、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
谈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首先让我们对个性作一个界定。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这样定义:“个性,也可以称为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而言,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的可能性特征,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个性是复杂、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
个性反映在中学生个体中,则侧重表现为五彩纷呈的现象。虽然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集体中的学生的个性有许多相同之处,此中包含有作为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但是由于在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诸多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学生,这些因素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个人的个性都反映了之间独特的与他人所区别的心理状态,从而也造成了语文学习心态和动机、语文学习方法、语文知识掌握的程度的诸多不同。因此,根据学生个性情况进行语文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语文教学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现状及其危害
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学法指导因素,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教授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方法。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知识的具体过程紧密结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寓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每一个课堂上都能学到知识技能,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将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会出现以下的危害:
一是教师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构思机械呆板,模式单一。对教材的处理往往只停留在对教学参考书的初步阅读基础上,是对参考书内容的再传播重复。根据笔者50节课的听课记录,一半老师存在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机械重复,一般总是先介绍作者、课文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主题分析,写作特色归纳等,学生听起来兴趣索然毫无生气。
二是练习追求答案唯一和统一。教师在学生课堂练习的处理中,常常表现为唯我独尊,要求学生必须这样而不能那样。尤其是一些内容理解题,教师只简单以主题思想演绎课文内容,忽视特定语言环境中段落意义和句子含义的丰富性。
三、实行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统一的对策
一是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个性发展的基本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及时地发现、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一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唯一方法就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田。
二是实行二者统一的重要条件是教学课堂教学必须个性化。
要充分发掘学生聪明才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处理教材,合理创设最佳课堂氛围,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必须以其独特的教育个性,艺术地求异创新,以求多彩的教学风格和高效的课堂效果。
三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达到教学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传递是多方位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进行多项交流,当这种交流传递形成良性循环时,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和发展,教学随之产生良好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竞争、创造的课堂氛围,是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是拓展语文教学天地,实行教学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写作教学模式单一,内容贫乏,尤其扼杀学生个性,造成的影响十分不好。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开放性的校园文化,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向学生展示历史、世态、人生、人文的崭新世界,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走入广阔、博大深邃的社会生活,以突破有限的课堂空间,感受丰富瑰丽的社会现实,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激励学生写作个性,做到有感而发。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等特点,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有正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也是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往往会使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相反,如果对知识,对科学没有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事,甚至一拿起书本就头疼犯困,当然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消除语文的尴尬地位,让学生喜爱语文,并且从中获得受益终生的知识。
(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