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穿膜肽S4(13)与质膜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fo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穿膜肽S4(13)衍生物可以作为药物载体携带核酸分子进入细胞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在抗肿瘤靶向治疗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其穿膜机理目前尚不明确.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分别搭建单个及多个S4(13)在不同的质膜和水溶液中的模型,结合常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增强采样模拟,通过轨迹分析探究单个及多个S4(13)与不同质膜的作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单个S4(13)分子与细菌质膜的相互作用比与真核生物质膜的更强,而在水溶液和真核生物质膜模型中,多个S4(13)分子则倾向于聚集形成四聚体,表明其穿膜机理与四聚体胶束结构有关.本项工作从分子层面上探讨了细胞穿膜肽S4(13)的穿膜机理,为S4(13)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黄河流域地质构造活跃、地貌演化过程迅速、气候分异特征显著、重大灾害频发;其中地质地貌与气候过程相互关联,重大灾害效应相互联动.但目前黄河流域地质地貌与气候过程研究仍处于“分段孤立”状态,多集中在各河段地质—地貌—气候相互作用及其对重大灾害影响分析上,缺少流域尺度的地质—地貌—气候多过程作用及其孕灾机制方面的系统研究.为此,本文详细梳理了与黄河流域地质过程、地貌演化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流域地质—地貌—气候多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孕灾机制方面的发展动态,探讨了研究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亟需突破的
不确定关系是量子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为不相容物理量的测量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内在平衡关系.截至目前,众多不确定关系在各种物理系统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其中绝大多数实验是在纯态量子系统中进行的.本文在相干光制备的偏振混态系统中对直和形式的控制不等式型不确定关系进行实验研究.通过测量偏振光束的斯托克斯参量,实验验证混态直和形式不确定关系.结果 表明,所检验的控制不等式不确定关系对于一般的混态系统是最优的.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黄河流域水循环和陆面过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水资源和泥沙形成、分布和演变均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异特征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并将影响流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揭示黄河流域水循环演变规律与水土过程耦合效应,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黄河流域水循环与水土过程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流域水循环和水土过程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关键科学问题,并针对黄河流域水循环规律与水土过程耦合效应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方向,为未来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60 Ma前开始最初的碰撞,持续至今已造成亚洲一侧至少1000 km以上的缩短,形成巨大的青藏高原.是怎样一种力驱动着印度板块能够克服巨大的欧亚板块和青藏高原的阻力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持续向北运动是岩石圈动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利用S20RTS地震层析成像模型S波速度分布换算出的地球密度和温度结构为初始条件,以绝对板块运动为地表约束,开展三维地幔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印度板块之下软流圈地幔对岩石圈向北的拖曳力,可能是印度板块持续运动和造成青藏高原隆起的驱动力的主要来源.在碰撞边界下
从整体性出发,系统揭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相互作用与耦合机制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地理学应该融合大数据范式,促进人地系统研究的认识革命,驱动人地耦合研究创新.论文系统分析了目前大数据+机器学习方法在人地系统模拟与预测中面临的两类挑战.一是在构建功能良好的地理机器学习模型时,面临地理标记样本贫乏、异质性、数据质量差、地理要素关系候选模式搜索空间巨大、伪相关等问题;二是面对迅速发展并成熟的地理机理模型以及地理复杂性解译需求,机器学习面临方法论困境.为实现黄河流域复杂人地系统的
液态金属偏滤器具有自修复和热负荷能力,因此成为偏滤器的重要设计方案.偏滤器上的液态金属膜流处于磁场和高强度热流下,且装置运行时产生的低频扰动会使薄膜流动发展为毛细孤立波.在毛细孤立波膜流中,波谷位置的毛细分离涡会显著增强该区域的对流换热.研究雷诺数为58的液态锡毛细孤立波膜流在底壁附近的换热现象.结果 表明:无外加磁场和自由界面热流时,液态锡毛细孤立波薄膜流动复现了努塞尔数在波谷位置显著增强的现象;仅施加磁场时,由于洛伦兹力的阻尼效应,毛细分离涡处的换热增强效果被抑制;仅施加热流时,由于膜流被加热,总换热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中国为促进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而特别设立的科学基金.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发展历程,基于对1994-2018年度获资助项目的分析,系统总结了该基金在发现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科技创新进步、提升中国基础研究国际影响等方面取得的整体资助成效,并针对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主流科学研究资助机构采用的同行评议实质上仍然是一种主观方法.虽然国际上对颠覆性、变革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已产生足够的重视和布局,但在利用同行评议对创新性和风险性强的原创性科学研究进行评议时经常出现偏差.相关资助机构对此已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如完善评审体系、采用创新性的评审方式等.本文拟分析同行评议在评价原创性科学研究中的局限性,对国际有关资助机构评议模式的改进进行梳理,总结经验,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推出的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评议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是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效能的基础保障,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是深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源配置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分析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为新时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源配置机制的持续优化提供参考.
随着科学研究中各个学科间不断交叉融合及对变革性技术的追寻,前沿交叉探索性研究不断涌现,这些前瞻性、创新性甚至颠覆性的研究需要通过不同于常规项目的原创探索类项目获得资助.本文介绍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资助的早期概念探索项目(Early-concept Grants for Exploratory Research,EAGER),并通过部分受资助项目作为实例,分析阐述NSF原创项目的设立目的及资助范围.通过分析对比中美两国科学基金原创探索类项目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