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日出》与《三姐妹》浅谈时代背景对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契诃夫《三姐妹》、曹禺《日出》中的时代特色进行分析,寻找剧中人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現人物内心世界,并在舞台上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契科夫;时代背景;生活细节
  《日出》与《三姐妹》时代特色
  《三姐妹》写于1900年,它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当时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那个时代的社会情况正是俄国处于工业革命中,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十分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广大农民仍然常年在饥饿线上挣扎。契诃夫借助此剧,发出了时代的强健心声。他的呼喊既表现了作者对革命暴风雨的渴求和它即将来临的喜悦,也给剧中那生活在悲哀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一缕希望的阳光。这种黑暗中孕育着的光明,我们在《日出》中也可看到。这出名剧不同于以“五四”前后为背景的《雷雨》,它叙写的是30年代着笔时的现实生活。这时的中国,一方面因国民党腐败统治,社会上混沌黑暗,民不聊生,另一方面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势,前途光明。在这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情况下,曹禺也象契诃夫那样,选择的是揭露黑暗,间接地赞颂光明的手法。他以国民党统治下的大城市为背景,对当时人吃人的社会渗况作了极其真实的描绘,剧木的基调是令人悲哀的。但它在悲哀中还蕴藏着希望,在黑暗中还折射着光明。
  《日出》与《三姐妹》没有主角出场的人物安排
  在《三姐妹》出场的众多人物中,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在剧中所占的比重都差不多,《三姐妹》中有一位始终没有出现的人物,它就是三姐妹的父亲,一位将军,他决定了这个家庭曾经的社会地位,使三姐妹和他的哥哥曾经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他们曾生活在莫斯科、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多门语言,他们才华横溢,懂得艺术欣赏,这些都曾经是属于上层社会的生活,自从父亲去世后,这些本领丝毫再没了用处,因为他们后来居住的俄罗斯外省的小城里,大家都是粗俗的生活着,命运的捉弄让他们留在了这座小城。曾经怀有的抱负因为种种原因,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施展,理想无法实现,她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乏味。他们曾受过的那些良好教育却成为了他们痛苦的根源,这些本领和技能成为了无用的奢侈品,让她们更加痛苦,所以他们一直梦想着能够重新回到莫斯科,他们将所有的目标都朝着能去莫斯科这一个方向去,他们的工作和爱情也都和这个梦想息息相关。剧中没有十分尖锐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是将人物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做为了该剧的主要矛盾,这三姐妹是象征着希望与渴望的,然而生活与现实并没有如他们所愿,他们只是梦想着有一天能去莫斯科,幻想着到了莫斯科之后的种种,但是梦想终究没有成为现实,破灭了。
  《日出》是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前的社会为背景,揭露了那个年代人们生活黑暗、糜烂的一面,控诉操纵这个社会的恶势力,可以看出曹禺是在借此剧呼唤一个新的世界早日诞生。该剧受契诃夫的影响较大,以散文风格结构,弱化故事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加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从陈白露、潘月亭、小东西等人的生活展开,反应了人物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
  然在《日出》人物安排上,很明显受着契诃夫的影响。该剧也象《三姐妹》一样,是一出无主角出场的戏。曹禺自己也曾提到过,在《日出》中,没有绝对主要的人物,剧中每个角色都占有相当的轻重。与《三姐妹》所不同的,在剧中虽没有写出真正主角,但它以暗示和隐喻的手法,表示了强大有力的工人阶级的存在。
  在探讨《三姐妹》和《日出》这种无主角出场人物安排时,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个有趣的共同点。两位作家都在各自的剧中,有意识地将一个重要的反而角色隐藏在幕后,他们便是普罗托波波夫和金八。这两个人在剧中自始至终都没有露面,然而又无所不在地操纵着场上人物,影响以至决定其他人物的命运。
  《日出》与《三姐妹》的人物形象塑造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我们往往是结合时代背景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去分析的。外部包括服装、小道具,这些都要符合当时这个时代的特色,适当加入剧本中没有的、符合人物性格特色的小道具,例如《三姐妹》中军官用的烟斗,是那个时代人们经常会用到的,在这个人物比较焦虑时可以作为表现他焦虑或掩饰他焦虑的道具,这些都是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需要考虑到的。
  《三姐妹》虽然叙写的是日常生活琐事,却十分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注意挖掘其心里的“潜流”。在契诃夫看来,内心世界的冲突,有着比外部冲突更深的意义,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因而也更有戏剧性。作为演员很难成为剧中的那个人,根本原因是思维方式和那个人物是不同的,作为演员每天想的事情是什么,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都是围绕演员自身的生活去考虑的,但剧中人物不一样,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生存状态、内心世界,处在战争中常年在饥饿线上挣扎,为了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的人物,和我们这个时代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只有充分了解剧目创作的时代背景,想其所想,做其所做,忧其所忧,从内心达到一致,如果只从外部寻找,那塑造出来的一定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日出》也具有《三姐妹》同样的特点,作者通过交际花陈白露及其周围形形色色人物关系的描写,人物对话、环境,一切纯乎自然。此外,它也象《三姐妹》一样,人物关系复杂,矛盾纠葛众多。然而剧中情节、事件又极为简单,没有《雷雨》等剧那种曲折波澜,全都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戏剧集、论戏剧[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
  [2]田本相.曹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3]陆保泰.曹禺剧作魅力探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杨蔼琪.谈印象派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5]鲁达海.中国戏剧的研究分析[M].云南:云南文艺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陈晓峰(1973—),男,副教授,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
  郭政(1985—),女,吉林艺术学院2016级戏剧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表演。
其他文献
脸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一种技术,期望能够改善数据的组织方式及其在无线网络中的路由方式.如今,该技术已经集成到商用60千兆赫小型蜂窝基站中.当服务提供商开始应用它时,
期刊
摘 要: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清未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他的经历是一位旧式书生的经历,很平凡。鲁迅先生不止是写一个书生的平凡经历、穷困潦倒,而是通过孔乙己周围的“看客”来写世态炎凉、人心隔膜。写出孔乙己这个清未下层知识分子受社会践踏与歧视,从而写出孔乙己是一位可怜、懒惰、卑微的人。透过孔乙己来反映鲁迅先生写作此篇小说的主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以及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思想奴役、禁锢,批判了孔乙己的不觉
摘 要:李煜之词,前期多写富贵繁华与各种美好的情感,后期则重在表现人生的巨大失落与国亡家破的内心创伤。“黍离之悲”主要体现在他的后期词作中。本文以他被俘为分界点,将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对他的后期词中的“黍离之悲”进行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李煜;后期词;黍离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961年继位,时年二十五岁,在位十五年。975年,宋兵攻
目的:通过建立大、小鼠糖尿病模型来研究小蓟总黄酮提取物对大、小鼠糖尿病模型的治疗作用,并通过测定糖代谢指标、脂代谢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等相关指标和观察胰脏组织的病理学形态学变化,初步探讨小蓟总黄酮提取物对大、小鼠糖尿病模型的治疗作用及作用特点。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四氧嘧啶的方法建立小鼠高血糖模型。购进动物,正常喂养3天,随机取12只作为空白组。其余根据体重,腹腔注射四氧嘧啶(5%,200mg/kg),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主义奋斗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期刊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二部长篇巨著,也是他第一部成功的社会哲理小说。作为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哲理小说和心里侦探小说,《罪与罚》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同时也具有社会批判意义。该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创作背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罪与罚》之前就作了充分的构思,这部小说是他多年酝酿的艺术结晶,他一直十分关注当时俄国社
期刊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与云、气、光一样,水除了有具体而变化的形以外,同时具备一种抽象性。古往今来它似乎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以它无穷的魅力吸引着画家们不断去表
肠道吸收是口服药物进入人体的第一步,决定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代谢动力学行为。应用Caco-2细胞体外吸收模型,模拟人体小肠上皮,研究药物的跨膜转运,有助于了解细胞的屏障作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母题之一,具有久远的历史.其中唐代的送别诗有着区别于前代的特征,体现出盛世时期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本文以《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别董大》两
小时候,我读《论语》,在反复地背诵中,孔子渐渐走入了我的生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简单质朴却又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的句子.他的一言一语能使人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当我步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