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家里客厅的一个顶灯坏了。去超市买回来灯泡、灯罩,想自己换,未果;因为没有工具。后来还是打电话给物业,一个维修师傅带着工具包来,拿出电钻、螺丝刀、胶带、钳子等工具,很快给换上了。看师傅娴熟使用工具工作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曾经的一个理想,想当电工。
小时候想当电工,是因为电工总是随身背着一个工具包,包里装满各式工具。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电工的脚爬(也叫脚扣)。脚爬分两种:一种是橡胶牙,爬水泥电线杆;一种是铁牙,爬木头电线杆。配合脚爬的,是安全带。电工穿上脚爬,腰里系上安全带,手扶住电线杆,双脚交替,就上到了电线杆的顶端,然后掏出电笔或螺丝刀,开始工作。
——没有工具,我们无法完成精密的工作。
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作为讲故事的人,如果没有工具,我们无法“挖掘”一个完整、精彩的故事。之所以用“挖掘”而不是用“创造”或者“讲述”,是因为我相信好故事都先于讲述或创造而存在。这个观点并非由我独创,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在接受《纽约客》的采访中曾说过:我相信故事犹如埋在地下的化石,是被人们挖掘出来的。采访他的记者不相信,斯蒂芬·金说:我知道你不相信,但只要你相信我这么相信就够了。
简单说来,斯蒂芬·金认为,故事是遗迹,属于一个未被发现但已经存在的世界。作家的工作就是利用他工具箱里的工具把每个故事尽量完好无损地从地里挖出来。为此他曾在自己的一本论写作的书中专门列出一章,叫《工具箱》。中国没有产生世界级的畅销作家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不重视故事的工具箱。锉、直尺、扳手、鹤嘴锄……如同世间的任何一件工作一样,讲故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工具。否则故事无法被有效讲述。
从人类围坐在篝火边讲故事起,到今天用光影动画讲故事为止,人类讲故事的工具不断在变化。如同人类生活不断推陈出新,因为讲故事工具的不断变化,故事也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庞大的故事被人们一一挖掘了出来。可以这么说,从人类历史被记载的那天起,故事从未离席。我们能够触摸和感知那些久远的年代,是因为故事的生生不息。因此我们需要故事,需要讲故事的人。而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则需要掌握故事的工具箱。
最早注意到故事的工具箱的,是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他几乎是站在故事的源头,对故事进行了命名和梳理。直到今天,所有讲故事的人,还必须感谢亚里士多德,感谢他的《诗学》。他梳理了故事的软工具箱,比如发现讲一个故事需要具备开始、发展和结尾。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句废话,但这是衡量一个故事最基本的一把标尺。他也梳理了故事的硬工具箱,比如对音韵字义、比喻修辞进行了比较、分析,细细探究高下优劣。
亚里士多德的实证精神为故事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诗学》也成为讲故事的人的一件必要工具。但可惜,在中国,故事的手艺到今天一直不被重视;至于故事的工具箱,更是少有研究。美国的编剧教父麦基是贯通了东西方故事艺术的大师,他曾两次来华授课。不相信他的人讥讽他是机械论,是骗子;相信他的人则只想速成。但麦基的《故事》作为继《诗学》之后的又一件故事工具来说,只能授人以渔而不能授人以鱼。工具,可以让我们掌握讲故事的手艺,但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讲不好故事的时代,其结果必然是颓废与堕落。看看我们眼前,文化产业大浪滔天,坏故事遍地流淌,好故事与好姑娘一样,缘吝一面。劣币驱逐良币。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这的确是最坏的时代,但也是最好的时代。是背水一战的时候了。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演讲标题就是《讲故事的人》。莫言能把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带到世界上去,是因为他像一个电工一样,有自己的工具箱。碰到水泥电线杆的时候,电工穿上橡胶牙的脚爬;碰到木头电线杆的时候,电工穿上铁牙的脚爬。用错工具则寸步难行。莫言的工具不会比电工少:灵感的钳子,语言的锤子,结构的镊子,情节的轮子等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每一个讲故事的人,不妨都清点一下自己的工具箱吧。
小时候想当电工,是因为电工总是随身背着一个工具包,包里装满各式工具。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电工的脚爬(也叫脚扣)。脚爬分两种:一种是橡胶牙,爬水泥电线杆;一种是铁牙,爬木头电线杆。配合脚爬的,是安全带。电工穿上脚爬,腰里系上安全带,手扶住电线杆,双脚交替,就上到了电线杆的顶端,然后掏出电笔或螺丝刀,开始工作。
——没有工具,我们无法完成精密的工作。
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作为讲故事的人,如果没有工具,我们无法“挖掘”一个完整、精彩的故事。之所以用“挖掘”而不是用“创造”或者“讲述”,是因为我相信好故事都先于讲述或创造而存在。这个观点并非由我独创,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在接受《纽约客》的采访中曾说过:我相信故事犹如埋在地下的化石,是被人们挖掘出来的。采访他的记者不相信,斯蒂芬·金说:我知道你不相信,但只要你相信我这么相信就够了。
简单说来,斯蒂芬·金认为,故事是遗迹,属于一个未被发现但已经存在的世界。作家的工作就是利用他工具箱里的工具把每个故事尽量完好无损地从地里挖出来。为此他曾在自己的一本论写作的书中专门列出一章,叫《工具箱》。中国没有产生世界级的畅销作家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不重视故事的工具箱。锉、直尺、扳手、鹤嘴锄……如同世间的任何一件工作一样,讲故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工具。否则故事无法被有效讲述。
从人类围坐在篝火边讲故事起,到今天用光影动画讲故事为止,人类讲故事的工具不断在变化。如同人类生活不断推陈出新,因为讲故事工具的不断变化,故事也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庞大的故事被人们一一挖掘了出来。可以这么说,从人类历史被记载的那天起,故事从未离席。我们能够触摸和感知那些久远的年代,是因为故事的生生不息。因此我们需要故事,需要讲故事的人。而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则需要掌握故事的工具箱。
最早注意到故事的工具箱的,是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他几乎是站在故事的源头,对故事进行了命名和梳理。直到今天,所有讲故事的人,还必须感谢亚里士多德,感谢他的《诗学》。他梳理了故事的软工具箱,比如发现讲一个故事需要具备开始、发展和结尾。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句废话,但这是衡量一个故事最基本的一把标尺。他也梳理了故事的硬工具箱,比如对音韵字义、比喻修辞进行了比较、分析,细细探究高下优劣。
亚里士多德的实证精神为故事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诗学》也成为讲故事的人的一件必要工具。但可惜,在中国,故事的手艺到今天一直不被重视;至于故事的工具箱,更是少有研究。美国的编剧教父麦基是贯通了东西方故事艺术的大师,他曾两次来华授课。不相信他的人讥讽他是机械论,是骗子;相信他的人则只想速成。但麦基的《故事》作为继《诗学》之后的又一件故事工具来说,只能授人以渔而不能授人以鱼。工具,可以让我们掌握讲故事的手艺,但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讲不好故事的时代,其结果必然是颓废与堕落。看看我们眼前,文化产业大浪滔天,坏故事遍地流淌,好故事与好姑娘一样,缘吝一面。劣币驱逐良币。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这的确是最坏的时代,但也是最好的时代。是背水一战的时候了。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演讲标题就是《讲故事的人》。莫言能把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带到世界上去,是因为他像一个电工一样,有自己的工具箱。碰到水泥电线杆的时候,电工穿上橡胶牙的脚爬;碰到木头电线杆的时候,电工穿上铁牙的脚爬。用错工具则寸步难行。莫言的工具不会比电工少:灵感的钳子,语言的锤子,结构的镊子,情节的轮子等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每一个讲故事的人,不妨都清点一下自己的工具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