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学院视角下“三阶段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类专业基于欣禾职教集团搭建的企业学院平台,构建“三阶段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开发基于“岗位关键能力”的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课堂教学方式、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推进学生“岗位关键能力”养成,使“双导制”“双师型”队伍逐渐形成,教学改革红利全面释放,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 企业学院;岗位关键能力;三阶段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2-0023-03
  在我国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制造”正走向“中国智造”,产业和企业亟需与职业岗位变迁升级相适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也迫切需要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切合实际的校企合作平台与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企业学院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动因与背景
  (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短板分析
  作为一个宽口径专业,高职院校培养的自动化类人才在就业时却往往因为职业针对性不强、岗位贴近度不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无法实现“零距离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脱节。市场随着行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更新对自动化类高端技能人才岗位能力的要求,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缺乏前瞻性。二是实训教育的功能简单化,无法满足职业岗位技能综合化的要求。自动化技术是与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紧密相连的,而实际生产过程复杂,校内实训基地难以仿真再现。三是课程教学滞后于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技术发展速度极快,高职自动化类专业教育在吸收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与实训设施方面受到人、财、物等因素制约,相对滞后。实现高职院校自动化类学生“零距离就业”的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职业岗位关键能力,而职业院校目前的资源条件无法实现学生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培养。
  (二)企业学院的内涵和意义
  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依托由政校行企四方共建的区域性职教集团——嘉兴市欣禾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以“四个合作”为宗旨,企业深度参与举办职业院校的新型校企合作形式——企业学院。
  企业学院是校企为了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双方以职教集团为依托,以相关专业为载体,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招生、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和文化建设及就业等方面开展交融式合作,联合培养(培训)学生(员工),以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而在集团内举办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合学院[1]。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职业院校与嘉兴电气行业龙头企业浙江正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资产为纽带,共同出资570万元建设正原电气学院,以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表面化、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问题,企业学院为培养自动化类高端技能型人才岗位关键能力提供了新平台。
  二、“三阶段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自动化类高端技能型人才“岗位关键能力”由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创新能力三部分构成,据此制定“三阶段螺旋递进式”岗位关键能力培养模式,见图1。
  一是制定基于“岗位关键能力”的“三阶段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依托正原电气学院资源,分析自动化类高端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岗位关键能力,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合嘉兴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自动化类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开发基于“岗位关键能力”的“三阶段螺旋递进式”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推进以“岗位关键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建立相应的以岗位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编制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配套进行基于正原电气学院工作现场的项目化教材建设,适时推进自动化类专业建设改革。在课程开发方面,围绕一定的实训项目进行:提出项目——分析项目——项目实施——项目拓展——项目评估。
  三是重构基于“岗位关键能力”的“三阶段螺旋递进式”自动化类专业课堂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与企业的岗位能力要素对接,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和内容,结合岗位能力培养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方案,开发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
  四是重构基于“岗位关键能力”的“三阶段螺旋递进式”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学生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培养,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评价方式方法。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新的课程评价考核方式,考核方法中倾向由企业教师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标准为主[2]。
  五是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企业学院搭建产教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更重视选育教师,积极开展师资共培互育,校企互派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组合优势,搭建企业学院师资培养的平台和机制,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开展教师任职资格评审认定,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一是依托教学培训车间,完成自动化类岗位基础能力培养。在大一的专业基础课程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认识实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学培训车间通过递进式的项目任务,完成元件测试、模块装配调试、整机装配调试岗位训练。元件→组件→整机的渐进装配测试流程,使学生掌握工艺岗、装配岗、测试岗的基本能力。
  二是依托中试车间,完成自动化类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在大二的专业课程如《机电产品电气控制》《单片机技术》《专业实习》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中试车间通过渐进式的项目任务,完成机电产品电气维修、生产设备维护与维修、仪器测试小软件开发的岗位能力训练。由产品、设备的维修递进到软件开发,使学生掌握工艺岗、装配岗、测试岗(维修岗)的核心能力。   三是依托研发测试中心,完成自动化类岗位创新能力培养。在大三期间的专业课程如《自动线安装调试》《EDA技术》的学习和毕业实习中,通过企业内部考核选拔学生在正原技术研发中心跟随企业导师和教师参与有关项目与课题的实施与建设。同时通过参与项目管理与课题研究,熟悉并掌握企业的项目管理流程与研发工作流程。由产品软件开发递进到项目管理流程,使学生掌握工艺岗、装配岗、测试岗的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三、基于实践的成效
  (一)校企协作育人向纵深发展
  自企业学院搭建以来,合作培养学生规模增势显著。正原电气学院2014年完成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共7个班,合计253人。2015年上半年完成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电子电气实训》课程,共6个班,合计224人。学生、学徒在识岗、跟岗、轮岗、顶岗的过程中,与师傅、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师生关系,企业对学生形成全方位了解,为学生就业和后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教学改革红利全面释放
  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形成渐进式实岗育人模式,切实增强学生“岗位关键能力”。企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提供培训团队和传、帮、带师傅,负责实岗育人期间的学生管理和学习组织。实施“1-3-2-6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探索基于学徒制的小班化、分层分类教学改革。预计每年可为嘉兴地区培养自动化类高技能人才500名,毕业生首次就业对口率达80%以上。
  (三)“双导制”“双师型”队伍逐渐形成
  每个学生都有两个导师,三阶段都要在企业学院实践,师生在校企间流动、师徒互动成为教学新常态。教师即师傅,师傅亦教师,形成了产学全程合作育人的格局。青年教师分三批赴正原电气股份公司锻炼。公司开放总经理助理岗位,并将青年教师分配到项目研发组,提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进企锻炼教师作为校企共建课程的课程讲师,负责“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负责编制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实施小班化教学。下企锻炼的教师担负企业学院教学场所、企业研究院实验中心的筹建工作,完成车间和实验中心的生产流程、管理流程、修理工艺卡的编制工作[3]。正原电气学院还向专业教师开放了52个产品研发项目,为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了平台。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市级以上科研课题21项,专利4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
  (四)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采用“面对面”的教育方式,教师及师傅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徒弟和师傅一直处于同一问题和情境之下,学生的学习疑问能及时得到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注意和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效果和学习意愿达到最强。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获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参 考 文 献
  [1]刘桂林,沈建根.企业学院:概念、内涵与机制[J],天津:高等职业教育,2013(1):15-18.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1.
  [3]赵亚静,王艳舫.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及政策体系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2.
  On the Construction of“Three Stage Spiral Progressive”Talent Train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Institute
  ——The Case of Automation Specialties of Jia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ou Ping, Zhao Yuanyuan, Wu Xianglian
  Abstract
其他文献
入选理由 在全速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进程中,强化服务意识,关注百姓需求,以政府埋单形式推进全民技能培训和全民素养提升,大力助推当地实现“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居民,从基本实现小康到全面实现小康,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的“三个跨越”。  亮 点 温江区职成教育既是新型产业化的助推器,又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动机。温江区走出的这条别有新意的职成教育之路,被誉为职成教育的“温江模式”。  强化服务意识,专
摘 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有力推进我国市民化进程,农民向市民转变,不仅仅是地域上的转变,还包含着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公共规范意识等方面向城市融入。然而,农民在走向市民化的道路上受到制度文化、价值观念、公共生活规范以及自我角色意识等方面因素限制,直接影响到其市民化的有效开展。为扭转这一现状,需要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导向,将对农民的市民化教育贯穿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中,在提升转移农民
摘 要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职业教育作为直接为经济社会提供支撑的一类教育必须服务国家这一重大战略。基于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召开的“一带一路”战略与职业教育研讨会形成了如下共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职业院校要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及时提供所需要的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利用现代化手段和“互联网 ”等把中国职业教育的
摘 要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于2012年首次推出的“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是目前唯一针对高职院校进行综合评价的排名。对其2012-2015年四年评价结果的定量分析发现,该排行榜的稳定性不够,各院校在年度之间的位次动荡太过剧烈;择优性不足,优秀高职院校在排名中毫无优势可言;诸多不合逻辑甚至脱离常识的异常现象频现,严重影响到该排行榜的公信力。  关键词 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指标
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我国居民旅游潜力加速释放,我国旅游业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增长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 年,中国出、入境游客规模均有望达到1 亿人次,届时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另外,国内旅游将达到 28 亿人次,居民平均出游率 2 次/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职业教育年鉴(2015)》指出,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
2013年10月21日至22日,中国职教学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与机制创新经验交流会”,来自全国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中高职院校负责人、企业代表共计160余人与会。会议旨在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与机制创新的探讨,在全国院校间交流经验,同时以基层实践促进国家顶层设计。会上,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校企合作委员会主任龙德毅发布《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报告2012》的有关内容。
基于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诉求依然未变的认识和判断,以及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赋予我们对自身发展及国际影响力的自信,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的普遍响应,并已成为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就是要实现“五通”,即政治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在这其中
9月12日,宝马集团BEST(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株洲培训基地落户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这是宝马集团在湖南建设的首个培训基地。启动仪式上,宝马中国培训学院总监肖奕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院长邓志革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15家宝马集团BEST项目合作院校及宝马部分经销商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将扮演减轻贫困、促进和平、保护环境、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万能钥匙”的角色。  两年前,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写了一本书,名叫《世界大趋势》。在这本书中,他总结出11条思维模式,并告诉人们如何将这些思维模式用于分析判断、预测世界未来趋势。  姑不论这些思维模式是否科学,书中作者有一个观点倒是值得赞赏的——“面对未来,我们更需要一种全球视野”
摘 要 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为经济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重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课程设置突出培养学生适岗能力、转岗能力及一定的创业能力,并改革教学模式,同时对课程评价机制进行优化。  关键词 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