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间高考全国卷古诗歌阅读鉴赏,赋予教学借鉴意义
编前语
古代诗歌阅读,是高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部分。为了总结分析高考诗歌阅读题的命题逻辑、特点,本文搜集2011年至2020年10年间“古代诗歌阅读”全国Ⅰ卷高考题进行分析,意在加强古代诗歌教学,提升学生品位,培养语文学习能力,赋予教学借鉴的意义。
古代诗歌阅读题命题标准,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遵循的是高考语文命题标准。首先,2017年,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会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2020年,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集中回答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核心问题,这将成为未来新高考改革、高考命题和高考实践的重要指南,也将成为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
命题与选材
新形式下,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命题,逐渐以对学生思维的考查取代对知识的考查,不仅考查知识的记忆、储存、理解,更考查知识的迁移,素养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在《20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中,明确高考语文主要考察學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六种能力。古诗文阅读则主要考察学生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分析综合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鉴赏评价则主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与态度;通过原题分析,明确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高中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的关键点。
2011年以来,全国卷基本都选择了唐宋诗人的诗词作为材料。10年间,共选了7首诗、3首词,其中唐诗5首,宋诗2首,宋词3首。诗均为五言或七言的律诗,或即事抒情,或即景抒情;词均托物抒情。可以看出,高考诗歌阅读题的选材有两个基本要求: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艰涩冷僻的作品不选。2015年以来,选材以诗为主,唐诗或宋诗;唐宋诗词是我国诗词的集大成者,古代诗词的精髓所在,命题者选择这个时期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但应注意的是,这10年来的诗歌鉴赏题,没有一个作家是重复的,这也符合新课标对学生增加阅读量的要求。
从命题者选材的体裁来看,基本是律诗或小令。这也比较符合高考题的需求,一方面,这种体裁能给考生提供相对完整的信息,让考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篇幅不长,方便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思考并作答。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注意的是作品的题材,只有明确了题材,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鉴赏和评析。从表格可以看出,10年来,基本以抒情诗词为主,或即事抒情,或即景抒情,或托物言情,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快速的对内容和技巧进行分析。
常见的古诗词题材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按照题材分类,2011年至今的高考原题有怀古诗(《春日秦国怀古》);送别怀人诗(《思远人》);边塞征战诗(《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即事即景抒情诗(《金陵望汉江》《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野歌》《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题许道宁画》);抒情小令(《鹊桥仙》《阮郎归》)。
解题策略
按题材进行分类。从考点来看,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三个关键点:写什么(内容、艺术形象)、怎么写(表现手法、语言技巧)、为了什么(思想和价值观)。所以,在读题之后,首先要了解的是,作品写的是什么。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前有“咏”,后有“怀古”“咏怀”等字样。怀古诗一般是用来借古讽今,或借古伤己,借景抒情,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隐喻当世,表达报国无门的苦闷或建功立业的雄心,或者是表达独特的历史观。如2011年的《春日秦国怀古》。此诗表达了怀古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边塞征战诗,多写边塞风光的奇丽壮阔以及将士的艰苦生活,风格悲壮豪迈。常见的意象有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作者或是表达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豪情,或是表现思乡盼归的情愁,或是描写边塞风光,或是进行反战思考。如2015年《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就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即景、即事抒情、托物言志,是高考题的一大特点,2011年以来10首诗词中有7首属此类型。古人写诗,大多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要读懂此类诗,应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和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如2016年李白《金陵望汉江》,诗文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气势宏大的景象。诗人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但与此同时,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关注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诗歌的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所采取的特殊的艺术手法。从表达方式来看,有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拟人、对比、借代、比喻、设问、双关等等;从表现手法来看,主要有烘托、渲染、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2011年以来10套卷子中,有8套涉及到了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所以,在判断诗歌题材和内容时,尽快找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2019年题《题许道宁画》: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找出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4个选项: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这首诗写了江山淡远之景,抒了悠然心会之情。写水“满眼”,写山“苍然”,写林“含晚”,写云“不还”,简淡而不事雕琢。诗人观画,首先看到的是盈目的江水,不管原画留白也好,彀纹满纸也好,“满眼”即可证实。而山应该占据画幅上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山,一个“苍然”,就写尽了山之远,有树而不可细辨。本詩中包含诗人及其他欣赏者的感受,孤云意象即为这一感受的体现。含晚是对美的意象的进一步想象。诗画互动,形成了彼此关照的关系。所以,ABD都是正确的。而“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指通过画中的一扇窗户看到风景,而不是作者通过一扇窗户在看画。C选项为错误。
依据规律进行辅导
2018年以前,对于诗歌思想情感评价基本在5至6分;近年来,虽然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分值减少了,但客观上包含了作者思想情感鉴赏的相关内容,等于9分全部跟思想情感评价有关联。
在10套试卷中,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有9套,客观题题干出现的有3套;这表明,对于诗人所表达情感鉴赏考察,是古代诗歌阅读题的一个重点。古人云:诗言志。一首诗词里面包含了作者的志向、抱负、愿望和情怀。
解读这种题目时,应先分析内容,再综合分析判断作者情感。除了2011年直接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之外,其他关于作品思想情感,大多是和诗歌内容分析相结合。如2012年题,直接问《思远人》“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2013年《鹊桥仙》则提问上阕最后两句“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有什么涵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其次,在分析判断作者表达技巧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思想情感。如2016年《金陵望汉江》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托古言志,只要分析任公子罢钓竿的意象,自然就能写出作者不能发挥才干才华的遗憾之情。
除了上述两种思路解题之外,2011年、2020年试题均要求直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对于这种题,学生需要抓住核心意象,如2020年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首先抓住“奉和”“见寄”两个关键词。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交流的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曾和好友皮日休约定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一个“失”字,说明这个美好的约定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说明未能和朋友一起作诗的遗憾。此句表达作者不能和友人欢聚,饮酒作诗的遗憾之情。作者得知好友得病,回信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既宽慰友人早日康复,也对以后的美好生活做出向往与展望。
提升学生品位,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作为高考语文的试题的重要一部分,应当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首先,学生应该扩大知识面和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同时,教师应该依据古诗词自身的规律做好教学与辅导,只要找准了规律,高考试题再变化,也一切尽在掌握中。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词学研究中心)
编前语
古代诗歌阅读,是高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部分。为了总结分析高考诗歌阅读题的命题逻辑、特点,本文搜集2011年至2020年10年间“古代诗歌阅读”全国Ⅰ卷高考题进行分析,意在加强古代诗歌教学,提升学生品位,培养语文学习能力,赋予教学借鉴的意义。
古代诗歌阅读题命题标准,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遵循的是高考语文命题标准。首先,2017年,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会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2020年,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集中回答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核心问题,这将成为未来新高考改革、高考命题和高考实践的重要指南,也将成为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
命题与选材
新形式下,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命题,逐渐以对学生思维的考查取代对知识的考查,不仅考查知识的记忆、储存、理解,更考查知识的迁移,素养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在《20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中,明确高考语文主要考察學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六种能力。古诗文阅读则主要考察学生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分析综合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鉴赏评价则主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与态度;通过原题分析,明确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高中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的关键点。
2011年以来,全国卷基本都选择了唐宋诗人的诗词作为材料。10年间,共选了7首诗、3首词,其中唐诗5首,宋诗2首,宋词3首。诗均为五言或七言的律诗,或即事抒情,或即景抒情;词均托物抒情。可以看出,高考诗歌阅读题的选材有两个基本要求: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艰涩冷僻的作品不选。2015年以来,选材以诗为主,唐诗或宋诗;唐宋诗词是我国诗词的集大成者,古代诗词的精髓所在,命题者选择这个时期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但应注意的是,这10年来的诗歌鉴赏题,没有一个作家是重复的,这也符合新课标对学生增加阅读量的要求。
从命题者选材的体裁来看,基本是律诗或小令。这也比较符合高考题的需求,一方面,这种体裁能给考生提供相对完整的信息,让考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篇幅不长,方便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思考并作答。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注意的是作品的题材,只有明确了题材,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鉴赏和评析。从表格可以看出,10年来,基本以抒情诗词为主,或即事抒情,或即景抒情,或托物言情,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快速的对内容和技巧进行分析。
常见的古诗词题材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按照题材分类,2011年至今的高考原题有怀古诗(《春日秦国怀古》);送别怀人诗(《思远人》);边塞征战诗(《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即事即景抒情诗(《金陵望汉江》《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野歌》《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题许道宁画》);抒情小令(《鹊桥仙》《阮郎归》)。
解题策略
按题材进行分类。从考点来看,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三个关键点:写什么(内容、艺术形象)、怎么写(表现手法、语言技巧)、为了什么(思想和价值观)。所以,在读题之后,首先要了解的是,作品写的是什么。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前有“咏”,后有“怀古”“咏怀”等字样。怀古诗一般是用来借古讽今,或借古伤己,借景抒情,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隐喻当世,表达报国无门的苦闷或建功立业的雄心,或者是表达独特的历史观。如2011年的《春日秦国怀古》。此诗表达了怀古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边塞征战诗,多写边塞风光的奇丽壮阔以及将士的艰苦生活,风格悲壮豪迈。常见的意象有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作者或是表达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豪情,或是表现思乡盼归的情愁,或是描写边塞风光,或是进行反战思考。如2015年《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就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即景、即事抒情、托物言志,是高考题的一大特点,2011年以来10首诗词中有7首属此类型。古人写诗,大多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要读懂此类诗,应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和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如2016年李白《金陵望汉江》,诗文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气势宏大的景象。诗人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但与此同时,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关注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诗歌的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所采取的特殊的艺术手法。从表达方式来看,有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拟人、对比、借代、比喻、设问、双关等等;从表现手法来看,主要有烘托、渲染、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2011年以来10套卷子中,有8套涉及到了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所以,在判断诗歌题材和内容时,尽快找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2019年题《题许道宁画》: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找出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4个选项: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这首诗写了江山淡远之景,抒了悠然心会之情。写水“满眼”,写山“苍然”,写林“含晚”,写云“不还”,简淡而不事雕琢。诗人观画,首先看到的是盈目的江水,不管原画留白也好,彀纹满纸也好,“满眼”即可证实。而山应该占据画幅上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山,一个“苍然”,就写尽了山之远,有树而不可细辨。本詩中包含诗人及其他欣赏者的感受,孤云意象即为这一感受的体现。含晚是对美的意象的进一步想象。诗画互动,形成了彼此关照的关系。所以,ABD都是正确的。而“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指通过画中的一扇窗户看到风景,而不是作者通过一扇窗户在看画。C选项为错误。
依据规律进行辅导
2018年以前,对于诗歌思想情感评价基本在5至6分;近年来,虽然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分值减少了,但客观上包含了作者思想情感鉴赏的相关内容,等于9分全部跟思想情感评价有关联。
在10套试卷中,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有9套,客观题题干出现的有3套;这表明,对于诗人所表达情感鉴赏考察,是古代诗歌阅读题的一个重点。古人云:诗言志。一首诗词里面包含了作者的志向、抱负、愿望和情怀。
解读这种题目时,应先分析内容,再综合分析判断作者情感。除了2011年直接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之外,其他关于作品思想情感,大多是和诗歌内容分析相结合。如2012年题,直接问《思远人》“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2013年《鹊桥仙》则提问上阕最后两句“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有什么涵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其次,在分析判断作者表达技巧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思想情感。如2016年《金陵望汉江》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托古言志,只要分析任公子罢钓竿的意象,自然就能写出作者不能发挥才干才华的遗憾之情。
除了上述两种思路解题之外,2011年、2020年试题均要求直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对于这种题,学生需要抓住核心意象,如2020年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首先抓住“奉和”“见寄”两个关键词。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交流的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曾和好友皮日休约定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一个“失”字,说明这个美好的约定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说明未能和朋友一起作诗的遗憾。此句表达作者不能和友人欢聚,饮酒作诗的遗憾之情。作者得知好友得病,回信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既宽慰友人早日康复,也对以后的美好生活做出向往与展望。
提升学生品位,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作为高考语文的试题的重要一部分,应当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首先,学生应该扩大知识面和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同时,教师应该依据古诗词自身的规律做好教学与辅导,只要找准了规律,高考试题再变化,也一切尽在掌握中。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词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