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并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从而使生成的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需求。本文根据化学课堂标准提出以下对教材内容合理重组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重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22-1
一、合理重组教材,理顺逻辑关系
教材中有的章节涉及知识点较多,如果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的话,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凌乱,有时只要稍微调整同一框题中教材资源前后出现的顺序,学生心目中的疑问即迎刃而解。如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一节“化学反应与热量”,这节课的“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能量的关系”是难点,但教材中却把学生较易理解的“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这部分内容放在后面。若能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化学实验入手,即首先从常见的燃烧实验入手→启发学生“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能变化→进入实验探究教学→提出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吸热,而有的化学反应放热的问题→进入理论思考教学→提出人类如何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问题→进入实际应用教学。这样进行教材整合后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应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理解,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整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也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为有效。
二、合理删减内容,强化主干知识
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普遍会有这样的感觉:内容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不配套。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突出的矛盾。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以强化主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用两张典型的图片可以说明问题,就没必要把教材中所有的图片都用上;如果有更易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理解问题的例子,就可以不用教材中的例子,如《化学(必修)》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要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需要依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状况,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不宜拓展。
三、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博取众家之长
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苏教版、人教版、鲁教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这些不同的教材并不是完全按照课程标准中的顺序和内容划分而编写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因为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教师要注重对这些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各版本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取众家之长。比如《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散系,苏教版安排了不到一个课时,没有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加入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这一内容;而鲁教版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独立为一节,将胶体也独立为一节,对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出现了丁达尔现象、电泳现象,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和碘化银胶体;人教版也将电解质从物质的分散系中分离出去,增加了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等知识。再看课标,确实有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课标为指导,整合各教材的优点,大胆取舍,重新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完成教学任务。
四、适当补充探究性实验,充实教学内容
补充探究性实验,不但可以充实教学内容,还可以利用实验探究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讨论,让学生自行习得新知识,而不是老师的灌输知识,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如《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教学,可以补充实验“向饱和NaCl溶液中加浓盐酸”,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既可溶性电解质的溶解既然存在着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着溶解平衡呢?由此引出新课中的第一个“思考与交流”引入新课。另外一个补充实验是在讨论难溶电解质中是否存在溶解平衡时补充一个探究实验“向已生成AgCl的试管中加入KI溶液”,以此证明难溶电解质也存在溶解平衡。另外本节课教学中还可以补充“溶度积”。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不但是对教材的重组,也是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完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做好实验改进,是有效整合教材的更好补充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但笔者发现现行的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一些课堂演示实验的设计不太合理,有的现象不容易观察,有的时间太长,有的使用的仪器、药品太多,过于繁琐。所以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有效的改进,也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焰色反应,教材中选用的是铂丝,而铂丝价格比较贵,并非每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都配有铂丝,就算实验室配有铂丝,一般也不会有很多。而现在学校中,学生人数一般都是在60人左右,那么在做这章的学生分组实验的时候,就很难让全班的学生都能亲自操作,当然就很难达到该实验设计的目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操作,我们用酒精棉球来代替铂丝,效果比用铂丝还明显。具体操作如下:准备一个点滴板,在上面放上要进行焰色反应的物质的固体(粉末或者晶体),然后用浸泡有酒精的棉球蘸上药品,再用酒精灯点燃酒精棉球,然后将燃着的棉球迅速从火焰上移开,可以非常明显的观察到各种颜色的火焰,特别是燃烧钾的化合物根本无需用蓝色钴玻璃,可以清楚地看见紫色的火焰。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重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22-1
一、合理重组教材,理顺逻辑关系
教材中有的章节涉及知识点较多,如果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的话,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凌乱,有时只要稍微调整同一框题中教材资源前后出现的顺序,学生心目中的疑问即迎刃而解。如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一节“化学反应与热量”,这节课的“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能量的关系”是难点,但教材中却把学生较易理解的“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这部分内容放在后面。若能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化学实验入手,即首先从常见的燃烧实验入手→启发学生“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能变化→进入实验探究教学→提出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吸热,而有的化学反应放热的问题→进入理论思考教学→提出人类如何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问题→进入实际应用教学。这样进行教材整合后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应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理解,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整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也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为有效。
二、合理删减内容,强化主干知识
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普遍会有这样的感觉:内容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不配套。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突出的矛盾。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以强化主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用两张典型的图片可以说明问题,就没必要把教材中所有的图片都用上;如果有更易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理解问题的例子,就可以不用教材中的例子,如《化学(必修)》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要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需要依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状况,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不宜拓展。
三、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博取众家之长
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苏教版、人教版、鲁教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这些不同的教材并不是完全按照课程标准中的顺序和内容划分而编写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因为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教师要注重对这些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各版本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取众家之长。比如《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散系,苏教版安排了不到一个课时,没有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加入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这一内容;而鲁教版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独立为一节,将胶体也独立为一节,对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出现了丁达尔现象、电泳现象,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和碘化银胶体;人教版也将电解质从物质的分散系中分离出去,增加了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等知识。再看课标,确实有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课标为指导,整合各教材的优点,大胆取舍,重新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完成教学任务。
四、适当补充探究性实验,充实教学内容
补充探究性实验,不但可以充实教学内容,还可以利用实验探究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讨论,让学生自行习得新知识,而不是老师的灌输知识,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如《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教学,可以补充实验“向饱和NaCl溶液中加浓盐酸”,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既可溶性电解质的溶解既然存在着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着溶解平衡呢?由此引出新课中的第一个“思考与交流”引入新课。另外一个补充实验是在讨论难溶电解质中是否存在溶解平衡时补充一个探究实验“向已生成AgCl的试管中加入KI溶液”,以此证明难溶电解质也存在溶解平衡。另外本节课教学中还可以补充“溶度积”。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不但是对教材的重组,也是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完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做好实验改进,是有效整合教材的更好补充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但笔者发现现行的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一些课堂演示实验的设计不太合理,有的现象不容易观察,有的时间太长,有的使用的仪器、药品太多,过于繁琐。所以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有效的改进,也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焰色反应,教材中选用的是铂丝,而铂丝价格比较贵,并非每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都配有铂丝,就算实验室配有铂丝,一般也不会有很多。而现在学校中,学生人数一般都是在60人左右,那么在做这章的学生分组实验的时候,就很难让全班的学生都能亲自操作,当然就很难达到该实验设计的目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操作,我们用酒精棉球来代替铂丝,效果比用铂丝还明显。具体操作如下:准备一个点滴板,在上面放上要进行焰色反应的物质的固体(粉末或者晶体),然后用浸泡有酒精的棉球蘸上药品,再用酒精灯点燃酒精棉球,然后将燃着的棉球迅速从火焰上移开,可以非常明显的观察到各种颜色的火焰,特别是燃烧钾的化合物根本无需用蓝色钴玻璃,可以清楚地看见紫色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