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媒的存在是行为艺术产生的一个必然前提。行为艺术只能出现在大众传媒,特别是视觉传媒十分发达的时代,两者呈现出强烈的伴生关系。
【关键词】视觉传媒;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伴生关系
行为艺术,亦称观念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70年代达到高潮,80年代后,逐渐趋于平淡。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一种艺术形态。可以没有任何艺术材料,但可以构成艺术品。艺术形态多种多样,主要以四种形式展示:1.现成品(艺术材料之外的材料,否定手工绘制);2.把形象、文本置于一个意想不到的环境中,传达给你一种信息语言;3.以文献的方式存在(前有宣言,后有文献),主要用影片、图片、记录等形式保存;4.以文字解释来显示。
行为艺术的发端是由于一战、二战之后,人们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反战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呼声,艺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行为艺术家往往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它体现的是艺术家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和思考,作品本身通常没有什么意义,而作品背后所呈现的文化背景才是作品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行为艺术的鼻祖是一名叫科拉因的法兰西人。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这称作“人体作笔”。如果不做强调和说明,这件作品似乎更像一个新闻事件,一个想自杀的人从高楼坠落。需要注意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正是西方媒体帝国开始统治整个社会的时代,也是视觉媒体走向霸主地位的时代。
上个世纪初,照相技术的成熟,使纸质媒体由原来单一的文字传播向图文并茂的方向发展,许多人都已注意到报纸期刊的插图比例逐年呈上升趋势,然而这仍然未能改变传媒的文字主导格局,图片主要起着辅助文字的作用。摄像技术的成熟,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出现,开始颠覆文字在媒体帝国的霸主地位,播音和字幕反倒成了对画面的补充或说明。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场景和画面的视觉记忆深度远远超过对文字的阅读记忆,特别是极端体验在人的精神世界大都是由图像和场景构成的,都不大可能是文字形式的;或者说不大可能从阅读中得到体验,而是亲历的或观看后得来的。这一点适用于各个层次的人,包括语言文字水平很高的人。一个电影中成功的恐怖镜头,会让不少观众惊呼,甚至彻夜难眠,但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恐怖故事却难以产生这样的效果。正是传媒技术的发展使艺术家们意识到一种新的更为直接的表达成为可能。
行为艺术从它的诞生之初就与新闻传媒紧紧纠缠在一起。而这种纠缠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紧密,两者呈现出强烈的伴生关系。
一、依附性
行为艺术的留存方式决定了他对视觉传媒的依附关系。行为艺术不像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那样以凝固、静止的形态留存,也不像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那样以动态的叙述形态留存,而是以记录实施行为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局部细节以及行为过程所引发的公众的反应和参与的图片、影像、文字等形态留存。因此,传媒就成为行为艺术的一个主要的传播工具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行为艺术最主要的留存方式。人们对场景和画面的记忆深度远远超过对文字的记忆,特别是极端体验在人的精神世界大都是由图像和场景构成的。因此,传媒就成为行为艺术最直接、最得力的传达。
摄影反映的是时间维度中的“一瞬间”,一个动态的社会生活场景凝固在这“一瞬间”之中。由于是对时间维度的横切,所以单个的画面无法记录一个完整的事件,虽然编辑可以用系列图片来弥补这一缺陷,但仍然不能在读者的头脑中建立起视觉“回放”式的现场感。这一先天不足,只能由摄像来纠正。摄像的出现及其传播技术的成熟,真正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时空关系,它既可以让全世界各地的观众,在同一时间观看同一事件;也可以在任意时间、空间再次或多次重复回放这一事件。这种媒体记录与传播方式的变革,给行为艺术提供了生长的摇篮。今天只要我们打开媒体,随时都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行为艺术家们所做的行为艺术作品,以及相关的报道和评论。有人说,当下的媒体时代,五分钟就可以造就一个明星,这种快捷和便利是行为艺术成长的土壤,因为行为艺术需要广泛的关注和参与。
二、伴生性
行为艺术需要依靠视觉传媒才能使其行为产生意义。艺术世界是由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艺术欣赏四个环节共同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艺术世界都将失去其存在的可能和价值。再好的艺术构思,如果没有好的传达手段,没有公众的欣赏和再创造,都将是无意义的。
前两年有一个南方的艺术家创作了一件名为“苹果的腐烂”的行为作品,当时被南方一家媒体披露,很快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多家媒体相继对此事进行报道。普遍的观点认为,实施这个行为的人疯了,好好的一池子苹果让它烂掉,这样的艺术也未免太离谱了。而熟知行为艺术的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件作品是针对社会的腐败而作的。如果说一池子苹果的腐烂可以让人们如此痛心和激愤,那么社会的腐败又怎么可以被容忍和默许!苹果的腐烂只是暂时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和环境,而社会的腐败侵蚀的却是我们的灵魂。如果没有媒体的参与,这件作品只能是一个无聊的行为,很难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正是媒体的参与使一个看似无聊的行为变得深沉而严肃。因此,传媒是行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失去传媒的配合,很难想象行为艺术是否还能存活。传媒的存在是行为艺术产生的一个必然前提。行为艺术只能出现在大众传媒,特别是视觉传媒十分发达的时代。
三、互动性
视觉媒体需要有刺激性的社会素材,行为艺术需要视觉媒体帮助传播,这就是它们伴生关系的基础。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的媒体已经对某些行为艺术式的表演进行现场直播。据说收视率相当高,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注定了两者的相辅相成,不离不弃。行为艺术与视觉传媒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两者有很多相似相通的地方。
视觉传媒注重新闻性,新闻性是行为艺术的一个最显著特点。从行为艺术诞生之初,到最近几年国内行为艺术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包装国会大厦,还是南京行为艺术展,每一件行为艺术作品似乎都更像一个新闻事件。
视觉传媒注重时效性,民众的关注和参与是行为艺术的构成元素之一。1992年,邸乃壮的创作《走红》,持续三四年时间,流动出现在中国几十个城市的公共场所,有500余万人进入了红伞活动现场,有关新闻报道更是连续不断,达数百条之多,传播面已超过了4亿人。艺术界学术界多数人认为“走红”是一个十分成功的社会性行为艺术,它正卓有成效地改变着中国现代艺术无法进入社会的局面,是前卫艺术影响社会的成功个案。这其中,视觉传媒的报道、宣传、传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
视觉传媒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传播性,行为艺术的目的不在存在,而在传播,观念既不指形式,也不指材料,而是思想。当思想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的时候,单一的文字说明、静态的图片表达都不如综合的、动态的、立体的视觉传达更具渗透力。视觉传媒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传媒形式所不具备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关系是互为的,行为艺术为视觉传媒提供新闻卖点,视觉传媒则通过其媒介特点促进行为艺术的生成、普及和发展,两者互为姻亲,共同发展。
【关键词】视觉传媒;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伴生关系
行为艺术,亦称观念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70年代达到高潮,80年代后,逐渐趋于平淡。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一种艺术形态。可以没有任何艺术材料,但可以构成艺术品。艺术形态多种多样,主要以四种形式展示:1.现成品(艺术材料之外的材料,否定手工绘制);2.把形象、文本置于一个意想不到的环境中,传达给你一种信息语言;3.以文献的方式存在(前有宣言,后有文献),主要用影片、图片、记录等形式保存;4.以文字解释来显示。
行为艺术的发端是由于一战、二战之后,人们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反战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呼声,艺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行为艺术家往往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它体现的是艺术家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和思考,作品本身通常没有什么意义,而作品背后所呈现的文化背景才是作品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行为艺术的鼻祖是一名叫科拉因的法兰西人。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这称作“人体作笔”。如果不做强调和说明,这件作品似乎更像一个新闻事件,一个想自杀的人从高楼坠落。需要注意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正是西方媒体帝国开始统治整个社会的时代,也是视觉媒体走向霸主地位的时代。
上个世纪初,照相技术的成熟,使纸质媒体由原来单一的文字传播向图文并茂的方向发展,许多人都已注意到报纸期刊的插图比例逐年呈上升趋势,然而这仍然未能改变传媒的文字主导格局,图片主要起着辅助文字的作用。摄像技术的成熟,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出现,开始颠覆文字在媒体帝国的霸主地位,播音和字幕反倒成了对画面的补充或说明。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场景和画面的视觉记忆深度远远超过对文字的阅读记忆,特别是极端体验在人的精神世界大都是由图像和场景构成的,都不大可能是文字形式的;或者说不大可能从阅读中得到体验,而是亲历的或观看后得来的。这一点适用于各个层次的人,包括语言文字水平很高的人。一个电影中成功的恐怖镜头,会让不少观众惊呼,甚至彻夜难眠,但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恐怖故事却难以产生这样的效果。正是传媒技术的发展使艺术家们意识到一种新的更为直接的表达成为可能。
行为艺术从它的诞生之初就与新闻传媒紧紧纠缠在一起。而这种纠缠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紧密,两者呈现出强烈的伴生关系。
一、依附性
行为艺术的留存方式决定了他对视觉传媒的依附关系。行为艺术不像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那样以凝固、静止的形态留存,也不像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那样以动态的叙述形态留存,而是以记录实施行为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局部细节以及行为过程所引发的公众的反应和参与的图片、影像、文字等形态留存。因此,传媒就成为行为艺术的一个主要的传播工具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行为艺术最主要的留存方式。人们对场景和画面的记忆深度远远超过对文字的记忆,特别是极端体验在人的精神世界大都是由图像和场景构成的。因此,传媒就成为行为艺术最直接、最得力的传达。
摄影反映的是时间维度中的“一瞬间”,一个动态的社会生活场景凝固在这“一瞬间”之中。由于是对时间维度的横切,所以单个的画面无法记录一个完整的事件,虽然编辑可以用系列图片来弥补这一缺陷,但仍然不能在读者的头脑中建立起视觉“回放”式的现场感。这一先天不足,只能由摄像来纠正。摄像的出现及其传播技术的成熟,真正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时空关系,它既可以让全世界各地的观众,在同一时间观看同一事件;也可以在任意时间、空间再次或多次重复回放这一事件。这种媒体记录与传播方式的变革,给行为艺术提供了生长的摇篮。今天只要我们打开媒体,随时都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行为艺术家们所做的行为艺术作品,以及相关的报道和评论。有人说,当下的媒体时代,五分钟就可以造就一个明星,这种快捷和便利是行为艺术成长的土壤,因为行为艺术需要广泛的关注和参与。
二、伴生性
行为艺术需要依靠视觉传媒才能使其行为产生意义。艺术世界是由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艺术欣赏四个环节共同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艺术世界都将失去其存在的可能和价值。再好的艺术构思,如果没有好的传达手段,没有公众的欣赏和再创造,都将是无意义的。
前两年有一个南方的艺术家创作了一件名为“苹果的腐烂”的行为作品,当时被南方一家媒体披露,很快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多家媒体相继对此事进行报道。普遍的观点认为,实施这个行为的人疯了,好好的一池子苹果让它烂掉,这样的艺术也未免太离谱了。而熟知行为艺术的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件作品是针对社会的腐败而作的。如果说一池子苹果的腐烂可以让人们如此痛心和激愤,那么社会的腐败又怎么可以被容忍和默许!苹果的腐烂只是暂时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和环境,而社会的腐败侵蚀的却是我们的灵魂。如果没有媒体的参与,这件作品只能是一个无聊的行为,很难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正是媒体的参与使一个看似无聊的行为变得深沉而严肃。因此,传媒是行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失去传媒的配合,很难想象行为艺术是否还能存活。传媒的存在是行为艺术产生的一个必然前提。行为艺术只能出现在大众传媒,特别是视觉传媒十分发达的时代。
三、互动性
视觉媒体需要有刺激性的社会素材,行为艺术需要视觉媒体帮助传播,这就是它们伴生关系的基础。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的媒体已经对某些行为艺术式的表演进行现场直播。据说收视率相当高,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注定了两者的相辅相成,不离不弃。行为艺术与视觉传媒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两者有很多相似相通的地方。
视觉传媒注重新闻性,新闻性是行为艺术的一个最显著特点。从行为艺术诞生之初,到最近几年国内行为艺术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包装国会大厦,还是南京行为艺术展,每一件行为艺术作品似乎都更像一个新闻事件。
视觉传媒注重时效性,民众的关注和参与是行为艺术的构成元素之一。1992年,邸乃壮的创作《走红》,持续三四年时间,流动出现在中国几十个城市的公共场所,有500余万人进入了红伞活动现场,有关新闻报道更是连续不断,达数百条之多,传播面已超过了4亿人。艺术界学术界多数人认为“走红”是一个十分成功的社会性行为艺术,它正卓有成效地改变着中国现代艺术无法进入社会的局面,是前卫艺术影响社会的成功个案。这其中,视觉传媒的报道、宣传、传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
视觉传媒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传播性,行为艺术的目的不在存在,而在传播,观念既不指形式,也不指材料,而是思想。当思想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的时候,单一的文字说明、静态的图片表达都不如综合的、动态的、立体的视觉传达更具渗透力。视觉传媒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传媒形式所不具备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关系是互为的,行为艺术为视觉传媒提供新闻卖点,视觉传媒则通过其媒介特点促进行为艺术的生成、普及和发展,两者互为姻亲,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