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景物特点 融经典浸润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概述
  本案例借助文学经典《声律启蒙》润色习作,以解决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语言匮乏、景物描写思维局限的问题。通过“初用经典、丰富语言”环节,使学生初步树立用传统经典润色作文的意识并能有所应用;通过“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环节,明析润色难点所在,探究出四个对策:1.承与转,处理好;2.巧化用,增文采;3.看静图,写动景;4.多感官,身亲临。以此进一步修改完善作文。
  背景分析
  学习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后,我基于描绘景物的思路,即“景物 特点 比喻句”,训练学生看图写景,着重进行两次拓展迁移。一是通过课本图片资源,从形状入手给定第一个词语支架“弯弯曲曲的”进行迁移;二是逐步渗透,给定第二个词语支架“表示颜色词语”进行迁移,修改之前的看图写话。借助两次迁移,学生已经初步可以从颜色和形状入手,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物。另外,本人立项区级课题《<声律启蒙>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B20035)。在课题引领下,学生诵读《声律启蒙》已经有将近一年半的时间了。他们对《声律启蒙》上卷已非常熟悉,目前正在诵读下卷。
  案例过程
  一、初用经典丰富语言
  师引入:老师要表扬上次作业看图写话的小明星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仅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学会运用表示颜色的叠词准确修饰景物,还能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是,老师也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在修改写话时,景物的特点抓得不准,语言不够生动。比如草地上开的花除了大家都会写的“像笑脸”,还可以怎么写呢?小燕子除了在空中飞,还可以怎样写?今天老师请来老朋友《声律启蒙》,看看它有什么新法宝。请回忆《声律启蒙》中有哪些关于春天的描写呢。
  生:“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师:你们的反应很快,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东》里的句子。仔细判断,画面中有春雨杏花吗?
  生:没有。
  师:请再想一想后面的章节中,尤其是下卷中有哪些春景是可以和我们眼前见的这幅图(图1)相匹配的呢?
  (生思考)
  师:如果你担心自己判断有误,可以拿出《声律启蒙》书来,我们共同探讨。
  (同桌交流,看看谁找得多。)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
  刘羽茉:我来分享“湛湛春波千顷净”和“帘外燕双飞”。
  师:真是火眼金睛,尤其第一句,真好!绝对比“湖水很清”更有文学底蕴!
  吴悠:我找到一句“春园花柳地”。
  师:很好,概括了花和柳,如果用在作文中,这句话更适合放在写花写柳树之前。
  张笛:我分享“花间双粉蝶”。
  师:我们有生活经验,花开的地方,常常可见蜜蜂和蝴蝶。虽然画面中我们看不到蝴蝶,但花开了,那芳香的气味一定会吸引蝴蝶。说明你对生活观察得很仔细。
  孙伟毅:我来分享“三月韶光,常忆花明柳媚”。
  师:我有点不懂“媚”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观察画面,你是怎样把画面中的柳树与“媚”联系到一起的?
  孙伟毅:我不知道。
  师:图片中的柳树的树干是什么样的?
  生:有弯度,不是直直的。
  师:那我们假设一下,这棵柳树的枝干如果直直的,你更喜欢弯的还是直的?为什么?
  孙伟毅:我喜欢弯的。因为只有树干弯,柳树的枝条才能在水中有倒影,风景才更漂亮。
  师:是呀,如果太直,这些“绿丝绦”全都是从柳树的树顶垂到柳树干了。那样还漂亮吗?
  生:不好看,成一堆了。
  师:诗句就变成“一堆垂下绿丝绦”了。
  (生笑)
  师:我还知道《声律启蒙》中有一句“风柳舞纤腰”,你瞧,此时的柳树被当作人来写,就像女子一样,腰细细的!这让老师想到了一个词“婀娜多姿”。“柳媚”意思就是柳树的样子婀娜多姿,逗人爱。懂了吗?所以伟毅的这句非常符合画面所描述的意境。这样看来,对于大自然的美景,古人的语言真是精致,描写的着笔点也独具慧眼。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古人的智慧呢?
  生:是的。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倪谨严:我找到“练横树杪,几丝杨柳残烟”。
  师:刚学过的哪句古诗也有“烟”字?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练”是练习吗?当然不是。在古代,“练”是一种白色的绢,薄薄的长长的,句子中实际上指的是雾气。“树杪”就是树梢的意思。谨严找的这句可不可以用在他的写话中呢?我们来帮帮他。学习《月色》时,文中的我之前很——
  生:胆小!
  师: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的胆子——
  生:大了。
  師:这就是对比。我们可不可以借鉴对比的手法来写呢?
  (生思考)
  师引导:画面中看不到“烟”,也就是雾气,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点入笔,通过对比突出春天没有雾气、天气晴朗的特点呢?
  (生点头)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写话本,根据自己所找到的句子,补充丰富你的看图写话,让语言更有文学色彩。
  (生补充修改并上交)
  师总结:不知道大家是否学会使用新法宝?在你的作文修改中会让姜老师有大惊喜吗?我们拭目以待。
  二、分析问题探究对策
  学生尽管能找到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但同时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所找到的山川景物并不完全属于春景;二是即使找到了与图相匹配的景物句子,与原习作融合在一起时也会显得比较生硬。基于此,后续修改时我做了如下指导。   1.承与转,处理好
  (1)“承”的顺畅自然
  给句子作支架,学生可以选择性使用,也可以自己创造,只要是符合写话情境,读起来前后一致不突兀即可。
  第一句:春天终于来了!古人说:“日暖对风和”,果然如此……
  第二句: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不禁想到了《声律启蒙》中的……
  第三句:正如《声律启蒙》中所说……
  学生第三次修改的练笔如下: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正如古人所说“帘外燕双飞”,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小燕子飞回来了,树木变得绿油油的。花朵火红火红的,像小娃娃笑红了脸。小草碧绿碧绿的,像一片柔软的绿毯。到处生机勃勃。就连那湖水也蓝得透彻,和《声律启蒙》中“湛湛春波千顷净”说的是一样的意境吧?春天可真美啊!——刘羽茉《春天真美啊》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古人说“春园花柳地”,果然如此。天空湛蓝湛蓝的,就像一片大海。天上的云银白银白的,就像巨大的棉花糖。燕子在天空中飞舞,乌黑乌黑的,就像一位绅士。柳枝随风摇摆,就像一簇簇面条。湖心亭中非常热闹。河水乌蓝乌蓝的,就像一面光滑的镜子。我不禁想到了《声律启蒙》“镜奁对衣笥”中的“镜奁”一词。草地碧绿碧绿的,就像一片轻柔的绿毯。上面花朵簇簇,小鸟在枝头唱歌,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光啊!——吴悠《春天来了》
  (2)“转”的巧妙合理
  当然,有学生选取的句子貌似写春,但描绘的却与画面有差异,这就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转接就可以。如王羿辰的《春天来了》,习作修改前:
  春天来了!远处有一个橘色的湖心亭。近处有黑亮的燕子飞来飞去,它的尾巴好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清澈见底的小河哗啦哗啦地响,那是春天的琴声吧?碧绿碧绿的柳枝随风飘动,古人说“杨柳昼眠迟”。
  分析:
  原本该学生也是很生硬地将“杨柳昼眠迟”塞到了“柳枝随风摆动”之后,语意前后不连贯。怎样做好承与转呢?借助疑问句“那是春天的琴声吧”,我把每一处景物的后面修改成与疑问句相匹配的句子,再抓住关键字“眠”,转笔写我不想“眠”,原因是春天太美啦。
  习作修改后:
  春天来了!远处有一个橘色的湖心亭。近处有黑亮的燕子飞来飞去,它的尾巴好像一把锋利的剪刀,那是春天的使者吧?清澈见底的小河哗啦哗啦地响,那是春天的琴声吧?碧绿碧绿的柳枝随风飘动,那是春天的舞姿吧?古人说,“杨柳昼眠迟”,面对这么美的春景,我怎么舍得多睡呢?
  2.巧化用,增文采
  (1)形容词化用
  把古文句式巧妙转化为现代句式,如“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可引导学生化用为“袅袅的春风吹来”(形容春风像青烟一样徐徐飘动,悠扬婉转);“秋雨潇潇”化用为“潇潇的秋雨”。又如“冉冉白云,夜半高遮千里月;澄澄碧水,宵中寒映一天星”在景物前加上符合现代说话习惯的修饰语,可以变成“冉冉的白云”(意为慢慢飘动的白云)、“澄澄的碧水”。同样道理,“风习习,雨绵绵”就可转换成“习习的春风吹来”“绵绵的雨下个不停”等短语。
  (2)叠词化用
  “野烧焰腾红烁烁,溪流波皱碧粼粼”,“烁烁”意为火光明亮的样子,“粼粼”意为波光闪耀的样子。积累“红烁烁”“碧粼粼”这些叠词,也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一句中的“缕缕轻烟”“丝丝微雨”可以直接化用,还可以用“缕缕”“丝丝”描述我们见到的其他景物。又如“松郁郁,竹森森,闵损对曾参”一句中“郁郁的青松”。“郁郁”形容生长得繁茂,还可以结合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拉着手,请小鸟留下歌声”一句,拓展词语“葱葱郁郁”,理解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3.看静图,写动景
  怎样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鲜活起来呢?观察画面,燕子飞舞、柳枝飘拂、春风拂面,都是动,但是又有哪些暗含的动需要深入挖掘呢?引导学生思考:冬去春来,水的变化属于动吗?柳枝变绿属于动吗?花草变清香属于动吗?
  这样看来,燕之舞可以着笔在“野渡燕穿杨柳雨”“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蕊香蜂竞采,泥软燕争衔”;柳之动可表现为“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杨柳依依”“艳红花弄色,浓绿柳敷阴”;春水之动可以在“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山泼黛,水浮蓝”“柳塘生细浪,花径起香尘”;花草之萌可以是“三月春浓,芍药丛中蝴蝶舞”“平展青茵,野外茸茸软草”“豪客寻春,南陌草青香阵阵;闲人避暑,东堂蕉绿影摇摇”……
  4.多感官,身亲临
  突破只写视觉的单一性缺点,将思路拓宽到触觉、嗅觉等其他感官。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处其中,你所见、所听、所感又会如何呢?如“柳塘生细浪,花径起香尘……雪冷霜严,倚槛松筠同傲岁;日迟风暖,满园花柳各争春”即从视觉、触觉角度写春,“春暄资日气,秋冷借霜威”从触觉角度写春。“山岌岌,水淙淙”,从视觉写山,又从听觉写水。回顾课文《找春天》第8自然段,也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写孩子们寻找春天。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个方法,借此指导作文。以下是学生的练笔:
  春天终于来了!古人说“日暖对风和”,果然如此,阳光洒在地上,轻柔的风吹来,感觉真好!燕子的尾巴像剪刀一样,柳枝像春姑娘的头发,小花小草像小仙女的床。小河的水碧蓝碧蓝的,像晶莹剔透的宝石一般。啊!春天真美啊!——徐宁《春天真美好》
  春天来了,万里无云,春暖花开,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碧绿碧绿的,柳树的枝条垂了下来,美丽的倒影、清甜的花香,这不正符合“柳影对花香”的意境吗?——吴雨彤《春天来了》
  案例效果与反思:
  经过指导与修改,班级内一部分学生树立了在写作中运用《声律启蒙》的意识。在将近一年半的接触中,学生们由最初的茫然到识字、诵读、背诵,再到学以致用,他们渐渐爱上了《声律启蒙》,爱上传统经典文化。
  但是能正確运用《声律启蒙》中的写景句子和词语,不能一蹴而就,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能拔高要求,这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目前只是粗浅地了解《声律启蒙》,即使是会背诵,也只是浮于字面,不能真正了解其意义和内涵。内化没有到位,所以就导致了运用时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语文课堂上课文学习的深入,相信学生们对于环境描写会有新的感受和体悟。
  为此,我梳理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景物描写的语文要素(见表1),后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更加有针对性巧用《声律启蒙》指导学生的写作。
  从坚持日有所诵到润色作文,这次探索之旅让我和孩子们更进一步感受了经典的魅力。学以致用,是我研究课题的目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个侧面体现。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虽然课题会结束,但是经典浸润学生却不会因此而止步。希望学生通过努力,在高年级段能写出水到渠成、真情流露、文到深处已无痕的好作文。
其他文献
花灯艺人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基于学生立场和教师发展,我校在保障国家课標、部编版教材的全面落实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课程开发探索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创新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拥有内外兼修的阳光与自信,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读书的幸福和快乐,打破千人一面、千校一面、千篇一律的格局,使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让课堂之外丰富多彩。  【关键词】课程生长点 整合设计 系统建设  
暖和的地方
期刊
教育是国之大计,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政策的主阵地。班团会就是学生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班团会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即为主题班团会。一个有教育意识与教育艺术的班主任,会经常巧妙地利用主题班团会这种形式加强班级管理
巴黎沙龙展的不速之客  18世纪的时候,法国每年都要举行一个叫“巴黎沙龙展”的艺术活动。这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艺术盛事,艺术家们都想送自己的作品参加展览。当时的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是个艺术爱好者,每年都会去参观,买下几幅画。如果国王能买下自己的画挂在宫殿里,对艺术家而言,那是多大的荣耀啊!  巴黎沙龙展的评委会主席通常是当时的美术部长,他后面跟着一群正襟危坐的专家。艺术品抬进来,他们只需看两眼,就大手
【摘要】等式与方程是数与代数教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于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突破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以及其他科学知识的重要基础。让学生在分类操作中体验等式与方程的本质与特征,让教学变粗糙为精致,最终使学生对等式与方程的含义由模糊逐渐到清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非
豆沙包妈妈:善于做家务,爱好逛超市,掌管家中一切支出。  豆沙包爸爸:性格马虎,爱看报纸,对小动物有爱心。  蟑螂体表油光滑亮,有一层蜡质保护 肥皂水能将蟑螂体表的这层“蜡”溶解,导致它们失去保护,因病菌感染而死亡 因此,将肥皂水放在蟑螂出没的地方,的确会使蟑螂的数量明显减少。不過,记得肥皂水要定期换哦!
【摘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是流芳千古的璀璨经典。学习、鉴赏宋词可以启人心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为了让学生直面传统经典,浸润民族文化精华,我校开发、实施了最美宋词微课程,引领学生在且吟且唱中领略宋词的文韵之美。  【关键词】宋词微课程 建构 实施      “词之为体,自有其特质所形成之一种境界”。词是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中的一种韵文体式,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词常给
我跟爸爸妈妈乘坐高铁时,发现高铁站台的乘务信息很不精准,查阅起来也很不方便。我在跟老师学习手机APP编程课时受到了启发,想到了更好的方法:用地面二维码代替乘务大厅当中的电子屏,用APP小程序代替信息发布系统。乘客在高铁站候车时,只要用手机扫一下地面上的二维码,获取当前位置,然后输入车次、车厢号、座位等信息,就能得到有效的路径引导,找到相应的候车室。  这个应用还可以扩展到其他公共场所,比如新街口地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故事复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语言实践,实现儿童言语智慧增长的有效形式。复述一般有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形式。故事复述教学中应注意:要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人人敢讲;要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人人都讲;要落实方法指导,让学生人人会讲。  【关键词】小学语文 简要复述 详细复述 创造性复述   小学阶段,有不少故事类的课文,如名人历史故事、科学故事、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