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合理发展,它不是简单的集合,而是规划中各种要素的合理搭配。笔者在本文中援引文学和哲学领域的美学理论,从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以及重视文化因素的介入三个方面阐释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合理利用美学原则构建具有整体美感的城市,避免所谓“城市视觉垃圾”。
【关键词】:城市规划;美学;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张力,一时之间,各种大、中、小型城市拔地而起。城市之间也展开了不同程度的竞争,如文化名城、历史名城、书画名城等等。那么,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打造不拘一格的现代化都市,如何在凸显城市实用性的同时,能让市民感受到现代城市的外在魅力和内在精神。这需要城市规划者结合规划中的各种因素,合理有效的对城市进行规划。
一、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如何正确处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问题备受关注,政府和规划师们一直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笔者认为将美学中的“调和与对比”原则用于解决城市规划中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有助于使整体城市更加和谐。“任何美的事物的塑造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思与策划。特别是建立在多因子基础上的城市美,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综合构成,更应在精心规划的基础上,才能建设好” [1]。在工业社会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原来的建筑模式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也无法适应现代生活背景下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调和现代城市中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关系,将保护与发展统一起来,开拓出一条“二者兼顾,平衡发展”的新路,不失为今后城市规划的可行之路。目前,欧洲的许多城市在规划中都在遵循这种原则,如法国的巴黎既有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又没有破坏传统,而是将两者有益的结合起来,给人以历史感和清新感。在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形成一个协调的对比,更能体现各自的价值,一个兼具传统风格和现代气息的城市更具有吸引力。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协调,实质即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保护在旧城中遗留下来的体现历代居住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应当在新城建设中体现现代人居住环境和人文精神及传统的延伸。“文化遗产积淀和美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反映过去生存状态、人类的创造力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有力物证,成为城市文明的纪念碑。”[2]一个城市的建设,都应该涵盖传统和现代的传承,才能把城市建设得有特色、有个性,避免把所有城市都建设得千篇一律。在我国的诸多城市当中,徐州是一个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
徐州市的城市规划一方面极力保护和控制古城遗址、文物风迹、旧城区和历史街区;另一方面又在旧城遗址外开辟新的城区,以缓解城市压力。鼓励旧城外迁,确定了三个地段:1.将崔、郑、余、翟四家大院和戏马台公园列为历史保护地段;2.将两巷(户西和户东)的内地列为过渡地段;3.将两巷以外的土地列为开发地段。改造地带应该是主城建设的重点部分,其面积为保护地带的2.3倍,其建筑形式与戏马台建筑群相映衬,彰显出明清建筑风格,将民族、旅游、购物、和文化结合起来,使徐州市的整体价值得到提升。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合理搭配,才使徐州成为极具特色的有传统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
二、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这一内容的宗旨是要求人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城市规划中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正好呼应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之美的美学理念,描述了一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融合统一,用寓情于景或寓景于情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和以意取胜的艺术表现原则,达到人景合一的美学体验。
美国宾斯法尼亚大学风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教授、西方现代环境设计理论的奠基人可哈格(I.McHang)在《结合自然的设计》中提出,人与自然合作才能共同繁荣。一个城市的存在有两个决定性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基础,是根本,是城市的形式和依托。人文环境则是城市精神和气质的体现,是城市的灵魂。规划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筑改变原来的空间结构,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创造舒服、怡人、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这样一方面体现自然景观的魅力;而另一方面,通过自然景观,亦可使人文景觀得到提升。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和谐发展,才能避免 “千城一面”之感,出现城市审美疲劳。汉中市的规划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使“塞上小江南”的汉中一跃成为陕南三地市中唯一的国家级历史名城。
三、重视文化因素的参与
美学的“主从与重点”原则要求:主角和配角的关系要非常明确,才能使个体从层次上产生美感,否则,只能使个体感到混乱,无所适从。 “城市美的形态还在于自身布局的和谐美。美是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有机组合,城市美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就应该是相互配合协调、多样统一,它对于人的身心能引起一种综合性的愉悦感觉和感情”[3]。因此,在众多的点中必须有一个中心点,人的视觉才能集中到这一个点上,透过这个中心点,感受来自不同层次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而讲,城市规划中的这种视觉艺术也就是规划中的文化因素,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基础。
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来自于人们所理解的其社会、精神、历史、艺术、审美、自然、科学或其他文化价值,也来自于他们与其物质的、视觉的、精神的以及其他文化背景和环境之间的重要联系,这一点非常重要”。[4]因此,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不是某一文化元素的再造,而是从整体格调和美学品味上,传达出城市的文化精神,加上现代的设计理念,构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审美的城市。
比如,天水市的规划重点突出“伏羲文化”和“三国文化”,天水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在天水有大量与“三皇”之首伏羲有关的古建筑和古遗址,其中卦台山相传为伏羲仰观俯察始画八卦处,始建于金代重修于明代,伏羲庙曾是伏羲祭祀的中心,目前取代卦台山伏羲庙而成为现代伏羲祭祀活动中心的太昊宫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这两处建筑不仅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伏羲祭祀建筑群,而且还留有国内唯一的伏羲巨型塑像。三国时期,魏蜀相互征伐留下的街亭古战场,诸葛军垒等古迹。天水市按照“伏羲城规划方案”的构思,以明清庙古建筑为核心,融合历史文化、现代商贸旅游与传统的民间艺术为一体。这种布局极大地丰富市区景观,弘扬历史文化,使天水市成为以“伏羲文化”为依托的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增加了整体城市的美感,比起单纯依靠经济发展的城市,文化名城的吸引力更强。
四、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不仅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更是人们心里的家园。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一方面要注重城市的实用功能,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城市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功能。规划者可以在美学的原则下,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并在规划中融入文化的因素,将城市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的结合起来,使住在城内的人们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满足,最终达到规划目的。
参考文献:
[1][3]同 张品良.当代城市建设的美学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02):14~17.
[2]单霁翔.城市文物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7,(05):9~23.
[4]赵中枢.城市规划要尊重历史环境-访中国城市规划资深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先生[N],中国建设报,2006,(09):26002 .
【关键词】:城市规划;美学;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张力,一时之间,各种大、中、小型城市拔地而起。城市之间也展开了不同程度的竞争,如文化名城、历史名城、书画名城等等。那么,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打造不拘一格的现代化都市,如何在凸显城市实用性的同时,能让市民感受到现代城市的外在魅力和内在精神。这需要城市规划者结合规划中的各种因素,合理有效的对城市进行规划。
一、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如何正确处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问题备受关注,政府和规划师们一直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笔者认为将美学中的“调和与对比”原则用于解决城市规划中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有助于使整体城市更加和谐。“任何美的事物的塑造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思与策划。特别是建立在多因子基础上的城市美,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综合构成,更应在精心规划的基础上,才能建设好” [1]。在工业社会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原来的建筑模式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也无法适应现代生活背景下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调和现代城市中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关系,将保护与发展统一起来,开拓出一条“二者兼顾,平衡发展”的新路,不失为今后城市规划的可行之路。目前,欧洲的许多城市在规划中都在遵循这种原则,如法国的巴黎既有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又没有破坏传统,而是将两者有益的结合起来,给人以历史感和清新感。在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形成一个协调的对比,更能体现各自的价值,一个兼具传统风格和现代气息的城市更具有吸引力。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协调,实质即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保护在旧城中遗留下来的体现历代居住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应当在新城建设中体现现代人居住环境和人文精神及传统的延伸。“文化遗产积淀和美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反映过去生存状态、人类的创造力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有力物证,成为城市文明的纪念碑。”[2]一个城市的建设,都应该涵盖传统和现代的传承,才能把城市建设得有特色、有个性,避免把所有城市都建设得千篇一律。在我国的诸多城市当中,徐州是一个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
徐州市的城市规划一方面极力保护和控制古城遗址、文物风迹、旧城区和历史街区;另一方面又在旧城遗址外开辟新的城区,以缓解城市压力。鼓励旧城外迁,确定了三个地段:1.将崔、郑、余、翟四家大院和戏马台公园列为历史保护地段;2.将两巷(户西和户东)的内地列为过渡地段;3.将两巷以外的土地列为开发地段。改造地带应该是主城建设的重点部分,其面积为保护地带的2.3倍,其建筑形式与戏马台建筑群相映衬,彰显出明清建筑风格,将民族、旅游、购物、和文化结合起来,使徐州市的整体价值得到提升。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合理搭配,才使徐州成为极具特色的有传统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
二、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这一内容的宗旨是要求人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城市规划中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正好呼应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之美的美学理念,描述了一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融合统一,用寓情于景或寓景于情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和以意取胜的艺术表现原则,达到人景合一的美学体验。
美国宾斯法尼亚大学风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教授、西方现代环境设计理论的奠基人可哈格(I.McHang)在《结合自然的设计》中提出,人与自然合作才能共同繁荣。一个城市的存在有两个决定性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基础,是根本,是城市的形式和依托。人文环境则是城市精神和气质的体现,是城市的灵魂。规划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筑改变原来的空间结构,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创造舒服、怡人、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这样一方面体现自然景观的魅力;而另一方面,通过自然景观,亦可使人文景觀得到提升。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和谐发展,才能避免 “千城一面”之感,出现城市审美疲劳。汉中市的规划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使“塞上小江南”的汉中一跃成为陕南三地市中唯一的国家级历史名城。
三、重视文化因素的参与
美学的“主从与重点”原则要求:主角和配角的关系要非常明确,才能使个体从层次上产生美感,否则,只能使个体感到混乱,无所适从。 “城市美的形态还在于自身布局的和谐美。美是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有机组合,城市美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就应该是相互配合协调、多样统一,它对于人的身心能引起一种综合性的愉悦感觉和感情”[3]。因此,在众多的点中必须有一个中心点,人的视觉才能集中到这一个点上,透过这个中心点,感受来自不同层次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而讲,城市规划中的这种视觉艺术也就是规划中的文化因素,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基础。
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来自于人们所理解的其社会、精神、历史、艺术、审美、自然、科学或其他文化价值,也来自于他们与其物质的、视觉的、精神的以及其他文化背景和环境之间的重要联系,这一点非常重要”。[4]因此,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不是某一文化元素的再造,而是从整体格调和美学品味上,传达出城市的文化精神,加上现代的设计理念,构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审美的城市。
比如,天水市的规划重点突出“伏羲文化”和“三国文化”,天水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在天水有大量与“三皇”之首伏羲有关的古建筑和古遗址,其中卦台山相传为伏羲仰观俯察始画八卦处,始建于金代重修于明代,伏羲庙曾是伏羲祭祀的中心,目前取代卦台山伏羲庙而成为现代伏羲祭祀活动中心的太昊宫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这两处建筑不仅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伏羲祭祀建筑群,而且还留有国内唯一的伏羲巨型塑像。三国时期,魏蜀相互征伐留下的街亭古战场,诸葛军垒等古迹。天水市按照“伏羲城规划方案”的构思,以明清庙古建筑为核心,融合历史文化、现代商贸旅游与传统的民间艺术为一体。这种布局极大地丰富市区景观,弘扬历史文化,使天水市成为以“伏羲文化”为依托的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增加了整体城市的美感,比起单纯依靠经济发展的城市,文化名城的吸引力更强。
四、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不仅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更是人们心里的家园。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一方面要注重城市的实用功能,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城市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功能。规划者可以在美学的原则下,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并在规划中融入文化的因素,将城市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的结合起来,使住在城内的人们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满足,最终达到规划目的。
参考文献:
[1][3]同 张品良.当代城市建设的美学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02):14~17.
[2]单霁翔.城市文物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7,(05):9~23.
[4]赵中枢.城市规划要尊重历史环境-访中国城市规划资深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先生[N],中国建设报,2006,(09):26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