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溥心畬的山水画及其地位在很多艺术史论书籍上没有涉及,但当我们现在去追抚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史时,溥心畬或者溥儒这个名字却是无法回避的,因为从现在对溥心畬画作的研究中发现,溥心畬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文人画家。本文所研究的就是溥心畬山水画的成就及其影响。溥心畬是20世纪山水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20世纪的中国画基本处于画史中的低谷,急需变革。很多山水画者在中外结合中寻求变革,然而溥心畬却是在传统中求变,并一直保留传统文人画情怀。
关键词:溥心畬 山水画 三绝 以书入画
溥心畬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号西山逸士、羲皇上人。溥心畬作为皇室后裔,自幼受到皇家传统私塾教育的浸润,4到10岁期间开始学习书法、五言诗句、七言绝句,之后又学习律诗、古诗,饱读四书五经。溥心畬的书法和绘画一样,都是从临碑摹帖开始的,中期得益于永光和尚的永光体、唐宋元的行草书的影响,他对孙过庭、赵孟頫、米芾等历史书法名人的书体都下过苦功。关于诗文方面,溥心畬自己曾说过:“能题诗,才能写出自己的胸襟,表达作者的感受。”12岁的溥心畬就曾以一首诗《题随园子不语》在京师初露锋芒,之后更是以“旧王孙”的姿态现身于京师诗坛。他的这种文化素养为之后山水画风格的形成做了铺垫。
溥心畬的山水画是充满才气的文人画,他的山水画线条挺直,刚中带韧,笔力厚重、墨色隽秀清雅。画面透出浓郁的文人雅气,意境幽远、安静、恬淡、轻柔,充满了一股魏晋名士的淡逸超脱之风。在溥心畬的山水画作中,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溥心畬的书法素养、诗词底蕴深厚,这个“旧王孙”的绘画走的是自学自悟、自悟自得、手追心模的道路,他山水画的成就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素养。他的“三绝”之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他的山水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书、画三者相得益彰,作画必诗,诗画相符,写景寓情。溥心畬在自述中提过其开始作画是隐居在北京西山郊区时,刚开始作画时学习“四王”,后感觉“四王”的画作少含蓄,偏锋比较多,又学习董源、巨然、马远、夏圭、刘松年等人的画作,开始用篆籀之笔作画,画风古厚多样,多元华美。
一、早期师法马夏
溥心畬早期的山水画,多为临摹宋人山水,溥心畬为皇室,家藏宋人山水真迹众多,宋人的山水画多表现的是北方的景色,山水画偏重于线条笔力注重形理。马远、夏圭的这种边角之景也更符合诗的意境。马远的画作以大斧劈皴加水墨皴,石头方硬,枝叶夹笔。夏圭的山水和马远比更喜欢用云烟,墨中水更多,因而画面隽爽有致。如果只对山水中的一景一物有感触,却用巍峨的全景去表现,不能得其法。溥心畬山水画作在北京的首次展览就引起轰动,当时北京画坛的山水画多是“四王”面目,北宗山水风格沉寂了好几百年,人们早已形成审美疲劳。溥心畬的画一出手,俨然马夏,必然在旧京的画坛引起轰动。其中一幅《杜甫诗意》绢本扇面,石头中锋用笔,中间夹杂斧劈皴,虽然技法简单,但形成的石面完整,两边松木呼应,留白深远,很显然是受马远风格的影响。
二、中期古厚多样
马夏的山水多秀润但雄伟不足,元明的山水更讲求笔力,溥心畬后来的山水画亦有所改變,不再拘泥于马夏的边角之风,而转向王蒙。王蒙也是能诗善文,也是以董源、巨然的山水画为宗,而后自成面目。溥心畬的山水画走的是同样的道路,画面稠密,布局多是重山复水,山顶用墨点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画面厚重。溥心畬中期的一些作品,如《湘帆图》《秋光万里》《小溪秋色》等,都不再去表现山势的奇巧险峻,而转向了山势雄强,山顶密林成行苍茫厚重的感觉。这一时期溥心畬的绘画题材也变得更加宽泛,雪景山水、台阁界画也融入其中,张大千曾佩服地说:“并世画雪景,当以溥王孙为第一。”
三、晚期多元华美
溥心畬的晚年生活基本在台湾度过,这一时期他的山水画博采众长,风格多变,这一时期也是溥心畬绘画艺术生涯中的高峰期,没骨山水、青绿山水、马夏边角、界画等多种风格集于一身,多元而华美。
溥心畬晚期的没骨山水,山石不再用笔墨勾勒,完全用色墨勾染,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没骨山水》一画中,就是用花青、赭石直接勾染山体,以表现日暮夕照或者秋林山色的感觉,画中的题诗也刚好印证了这点。
溥心畬所处的时代和当今相比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中国画的发展都处在一个求变的时期。然而当今的中国画创作越来越注重形式感,离传统的艺术精神越来越远。艺术的创作与变革不是凭空出生,也不是简单产生,而是要靠文化的积淀来提升,创作作品的顽强生命力需要传统文化的养分作为依托。
参考文献:
[1]陈传席.画坛点将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孙旭光.恭王府与溥心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3]溥儒.寒玉堂诗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裴彬琦,男,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溥心畬 山水画 三绝 以书入画
溥心畬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号西山逸士、羲皇上人。溥心畬作为皇室后裔,自幼受到皇家传统私塾教育的浸润,4到10岁期间开始学习书法、五言诗句、七言绝句,之后又学习律诗、古诗,饱读四书五经。溥心畬的书法和绘画一样,都是从临碑摹帖开始的,中期得益于永光和尚的永光体、唐宋元的行草书的影响,他对孙过庭、赵孟頫、米芾等历史书法名人的书体都下过苦功。关于诗文方面,溥心畬自己曾说过:“能题诗,才能写出自己的胸襟,表达作者的感受。”12岁的溥心畬就曾以一首诗《题随园子不语》在京师初露锋芒,之后更是以“旧王孙”的姿态现身于京师诗坛。他的这种文化素养为之后山水画风格的形成做了铺垫。
溥心畬的山水画是充满才气的文人画,他的山水画线条挺直,刚中带韧,笔力厚重、墨色隽秀清雅。画面透出浓郁的文人雅气,意境幽远、安静、恬淡、轻柔,充满了一股魏晋名士的淡逸超脱之风。在溥心畬的山水画作中,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溥心畬的书法素养、诗词底蕴深厚,这个“旧王孙”的绘画走的是自学自悟、自悟自得、手追心模的道路,他山水画的成就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素养。他的“三绝”之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他的山水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书、画三者相得益彰,作画必诗,诗画相符,写景寓情。溥心畬在自述中提过其开始作画是隐居在北京西山郊区时,刚开始作画时学习“四王”,后感觉“四王”的画作少含蓄,偏锋比较多,又学习董源、巨然、马远、夏圭、刘松年等人的画作,开始用篆籀之笔作画,画风古厚多样,多元华美。
一、早期师法马夏
溥心畬早期的山水画,多为临摹宋人山水,溥心畬为皇室,家藏宋人山水真迹众多,宋人的山水画多表现的是北方的景色,山水画偏重于线条笔力注重形理。马远、夏圭的这种边角之景也更符合诗的意境。马远的画作以大斧劈皴加水墨皴,石头方硬,枝叶夹笔。夏圭的山水和马远比更喜欢用云烟,墨中水更多,因而画面隽爽有致。如果只对山水中的一景一物有感触,却用巍峨的全景去表现,不能得其法。溥心畬山水画作在北京的首次展览就引起轰动,当时北京画坛的山水画多是“四王”面目,北宗山水风格沉寂了好几百年,人们早已形成审美疲劳。溥心畬的画一出手,俨然马夏,必然在旧京的画坛引起轰动。其中一幅《杜甫诗意》绢本扇面,石头中锋用笔,中间夹杂斧劈皴,虽然技法简单,但形成的石面完整,两边松木呼应,留白深远,很显然是受马远风格的影响。
二、中期古厚多样
马夏的山水多秀润但雄伟不足,元明的山水更讲求笔力,溥心畬后来的山水画亦有所改變,不再拘泥于马夏的边角之风,而转向王蒙。王蒙也是能诗善文,也是以董源、巨然的山水画为宗,而后自成面目。溥心畬的山水画走的是同样的道路,画面稠密,布局多是重山复水,山顶用墨点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画面厚重。溥心畬中期的一些作品,如《湘帆图》《秋光万里》《小溪秋色》等,都不再去表现山势的奇巧险峻,而转向了山势雄强,山顶密林成行苍茫厚重的感觉。这一时期溥心畬的绘画题材也变得更加宽泛,雪景山水、台阁界画也融入其中,张大千曾佩服地说:“并世画雪景,当以溥王孙为第一。”
三、晚期多元华美
溥心畬的晚年生活基本在台湾度过,这一时期他的山水画博采众长,风格多变,这一时期也是溥心畬绘画艺术生涯中的高峰期,没骨山水、青绿山水、马夏边角、界画等多种风格集于一身,多元而华美。
溥心畬晚期的没骨山水,山石不再用笔墨勾勒,完全用色墨勾染,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没骨山水》一画中,就是用花青、赭石直接勾染山体,以表现日暮夕照或者秋林山色的感觉,画中的题诗也刚好印证了这点。
溥心畬所处的时代和当今相比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中国画的发展都处在一个求变的时期。然而当今的中国画创作越来越注重形式感,离传统的艺术精神越来越远。艺术的创作与变革不是凭空出生,也不是简单产生,而是要靠文化的积淀来提升,创作作品的顽强生命力需要传统文化的养分作为依托。
参考文献:
[1]陈传席.画坛点将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孙旭光.恭王府与溥心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3]溥儒.寒玉堂诗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裴彬琦,男,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