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无法活得超越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gekk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打开电视,有两种节目最为耀眼,一种是“灭灯”,另一种是“转椅”。就这两种节目,就营造了全民娱乐运动的氛围。如果你这几天看完了节目,打开网络、微博,那主题词之一必然是“爱国运动”。
  娱乐运动+爱国运动,这就是当下中国人的真实图景——活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全民运动中。
  娱乐,不好吗?在苦逼的日子里,看看人生百态,自娱自乐,不是也能促进和谐吗?把多年来积攒的仇恨日本的教育,应用一下,到大街上,混入人群,乘机发泄一下骂、打、砸的情绪,不是也能解压吗?
  是的。都很好。除此以外,难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吗?长久以来,中国人不就是在运动中找快乐的吗?“大跃进”运动,“四清”运动,“上山下乡”运动,“文革”运动,乡镇企业生长运动,学习运动,整风运动,春节联欢晚会运动,体育健身运动,广播体操运动,爱国卫生运动,爱眼运动,“铁公基”运动,“扫黄打黑”运动,炒房运动,炒股运动,抢盐运动,围观运动,声讨运动等等,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运动。运动来时,声势浩大;运动走时,悄无声息。在运动中,中国人创造了一致性的短、平、快生活,获得极大的参与快感,而没有了运动,中国人则深感寂寞,无聊,只是压抑不住的欲望还在内心深处呼唤下一次运动的赶快到来。
  作为一个在运动中生的中国人,如果不在运动中死,那实在是虎头蛇尾,遗憾终生了。难道这就是中国人一辈子生活的轨迹吗?为什么只有全民运动才让中国人感到心有所属呢?
  到了今天,中国人在娱乐运动、爱国运动中获得了极大的参与快感,但也在运动中失去了自我的理性判断和超越现实的长久可能性。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的理论能够解释这一问题。在运动中,加入其中的人很容易获得一种集体心理,因为数量巨大和责任的消失,所以个人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染性,所以个人很容易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因为易于接受群体的暗示,个人容易被催眠,成为“无意识活动的奴隶”。在这样人数众多的集体运动中,人会变得冲动、急躁、易变、易轻信、易走极端、易偏执、易专横、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人会接近宗教狂热,获得暂时的超越现实的信仰。
  如果个人可以在集体运动中获得超越性实现,如为了集体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我的生命,那不是很好的结果吗?然而,这又有可能被那些有邪恶企图的人所利用,把个人变成实现集体利益的工具,所以,这种牺牲个人的做法很容易走上歧途。
  由此可见,在运动中,个人有可能实现短暂性的超越,但是又有可能被集体所利用,风险性很大。可是,在运动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狂热信仰,又是中国人慢慢培养起来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一经培养,就成了现实的依赖所在,牢不可破。于是,利用这种习惯的运动接二连三地到来,继续强化中国人的运动习惯,使中国人难以自拔。如上述所说的娱乐运动、爱国运动,以及前几年流行的超女运动、达人秀运动,就是这种习惯的产物。总之,中国人学会了在运动中寻找最重要的快乐,在运动中寻找最崇高的信仰。没有了运动,就没有了最重要的快乐,就没有了最崇高的信仰。
  1978年以来,中国打开了门户,逐步地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的召唤下,整个社会又开始了一种“向钱看”的运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让中国人为之疯狂。随之,GDP成为大众熟悉的名词,高楼大厦多了,公路多了,工厂多了,商品丰富了,然而,中国人的心灵却空虚了,一些医生、教师、律师、知识分子都成了要红包、要待遇的商人,官员的腐败、堕落问题层出不穷,“要不要扶摔倒的老奶奶”的讨论使许多中国人产生了迷茫、失落。尽管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造成的危害,但是他们还是没有找到超越这种现实的方法。一位博士无奈地告诉我:“在今天的社会,挣钱才是王道。我不想说那些大道理,我只想吃饱饭,穿暖衣,买间房子,再找个老婆,过个小日子。千万别和我说那些大道理,我真的不想听。”
  全民运动、文化基因、市场经济,三者把中国人牢牢地绑在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动弹,更无法超越。全民运动让中国人盲目地从众,少了可贵的独立个性和有长远眼光的精神追求;文化基因让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几乎灭绝了外在超越的可能性;市场经济让中国人狂热地亲吻自己的物质欲望,并在数字叠加的符号象征中体会着浮华满足的快感。悲观地说,中国人要想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求得超越,比登天还难。
  悲后沉思,中国人还是有实现超越的突破口,这就是人本理念,即真地尊重个体的独立个性、兴趣爱好、基本权利。独立的个性来源于独立的价值判断,独立的价值判断来源于思想的多元化,思想的多元化来自于社会的包容和理解。尊重个体的兴趣爱好,就是尊重人的自我选择,就是要把人的自我选择制度化、民俗化,最终让它融入普通人的文化基因中。尊重个体的基本权利,就是要有一整套运行的规则和程序,让它逐渐地成为全民的共识。
其他文献
不久前,我以交换生的身份前往英国伦敦温布尔登中学学习。然而,我刚到温布尔登中学两周,就感受到了英国教育的诡异之处。学校竟然设“失败周”,其间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有意设置一些考验来培养我们坦然“接受失败”,这让我备感意外。  周一,我听闻学校数学教研组推出了一套极富挑战性的数学考试试题,这让我跃跃欲试,因为我在中国的时候数学成绩极为拔尖,如今来到异地,我格外想向外国的同学展示我的能力。然而,数学老师在
期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其蕴含的深刻哲理而为国人广泛传颂,正所谓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不仅如此,站在什么样的高度,还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胸襟,决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也直接决定一个人最终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只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才能激励人们不为艰难险阻,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行。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锲
期刊
生命最大的纯真就是简单快乐。生活越是简单,快乐指数越高。生活不管历经什么样的风雨,只要让自己一直有一颗纯真的心,简单的生活,这就是生活给每个人的最大收获。  简单纯粹的活着,以自己最大的快乐活着,其他都不重要。生活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你越是简单,生活就会越快乐。我历经生命的一阵折腾之后,又重新站回到原点,重新明白了怎么样才会让自己感到由衷地幸福。很多不想见的人,就不要再去见,不要强迫自己做不喜欢
期刊
“人之初,性本善”,那是因为此时说谎容易穿帮。  孩子从两岁起就开始尝试骗人,直到七八岁才能成功编出完美谎言。撒谎用不用打草稿,反映了儿童认知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管控系统的功能。这个系统跟成年后的自我决策和计划性息息相关。  正如世间万物皆有高下,谎言也分三等:三等谎言指鹿为马,混淆黑白;二等谎言蓄意欺人,隐瞒事实;一等谎言合情合理,首尾呼应。  能把一个谎话编圆,其难度绝对不亚于即兴创作
期刊
有年暑期,我和父母乘火车从北京回杭州。对面坐着的是三位刚刚放暑假回杭州的学生,他们谈笑风生,整个车厢里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过了天津界,他们拿出扑克,玩儿起了“斗地主”,大家已昏昏入睡,母亲被吵得有些受不了,她轻声对我说:“这些孩子,实在太吵了。”  我想提醒他们一下,但觉得不是很妥。因为这车厢里那么多人,还有列车员,都对他们的无休无止的吵闹置若罔闻。这出门在外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轻声对母亲
期刊
似乎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全国各个地方都开始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促进旅游业,一是增强市民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品位。  道外区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根,上世纪初,当时的民族工商业者,在那里留下了大面积中西合璧式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成为这个城市的亮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道外区中部地区,南起南勋街—丰润街,北至升平街—地灵街—浴海街,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总用地为50.
期刊
医学生也是人,不是天生就有面对尸体的勇敢。  第一次伸手去拿放在标本箱里支离破碎的骨头块还真需要点勇气。狠下心,一闭眼抓住了才发现,其实并没有异常冰冷或者异常光滑的感觉,灰色的表面泛着淡淡的光泽,骨头不散发任何气味,只有心在怦怦地跳。第二次,第三次就马上习惯了。  然后是关节和肌肉,再是内脏和脑。感谢伟大的教科书撰写者,给了我们如此平稳的过渡。期末的时候,我们已经能面对鐵灰或暗红的人脑,偷偷地吃携
期刊
爱因斯坦50岁生日那天,弗洛伊德给他发去贺信,信中称爱因斯坦为“你这幸运儿”。爱因斯坦对此颇感好奇,他在回信里问弗洛伊德,为何如此强调他的运气。弗洛伊德复信解释,没有哪个不精通物理学的人胆敢批评爱因斯坦的理论,可是人人都可以评判弗洛伊德的理论,无论他是否懂心理学。我不太清楚现在物理学的外行是否还谨守那个年代的禁忌,但记载这个故事的《爱因斯坦谈人生》,却让无缘研习相对论和现代物理学的人,拥有了一次接
期刊
我爹,自打我出生就玩命挖掘我的优长——  我刚出世4个年头之后,估计他嫌我又瘦又小,开始带我打羽毛球,一打打了8年。打到我们可以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边走边传球,从家门口一直传到松花江畔再传回来,而球不许落。打到他喊“肚子”,我就必须把球打到他肚子上,他喊“鼻子”,球就得上他鼻子。打到我完全可以不看球,只看他挥球拍的方向、用声音判断他的力度就能接到。打到我感觉自己像一部机器而非人类,不堪忍受奋起反抗,终
期刊
中国有句古话“天上掉馅饼”,常常被用来比喻遇到天大的好事,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你就可以遇到这样的好事:在一幢大厦的七层楼上,每个时段都会有一批带着降落伞的三明治从天而降,真是“天上掉馅饼”,引得人们纷纷驻足观看。于是不几天的功夫,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方式广为人知,一下子火了起来。  这家名为Jafflechutes的三明治餐厅用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方式派送三明治不几天的功夫就广为人知,一下子火了起来。原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