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而会计信息的失真将会导致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等严重问题,因此国内外不同学者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中庸”文化对会计目标的制定、国人思维方式、处世态度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中庸”文化因素。
关键词 中庸 文化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标准就是真实性,如果会计信息失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等问题,不仅会削弱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弱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削弱证券市场的资源调配功能,还会动摇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其危害性是非常严重的。
国内外很多学者分别从会计人员素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社会监督机制和财务会计本身确认计量的方法即财务会计现行体系等方面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笔者试图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人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出发,探讨“中庸”文化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一、“中庸”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不可否认,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内部欲望与理智关系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孔子提出的“中庸”文化自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开始便慢慢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
“中庸”一语始见于《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有“宋代孔子”之誉的朱熹曾对中庸之“中”的含义有过这样的解释:“‘中’只是个恰好的道理”。可见,“中庸”即是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遵循适度原则,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
儒家倡导的“中庸”文化对当经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中庸”文化在发挥它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制约着社会的进步,“中庸”思想通过其对国人思维方式、处世态度等方面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今某些社会问题的文化根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庸”文化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进行探讨。
二、“中庸”文化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1.中庸之道——会计目标制定的文化根基,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在借鉴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我国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如下图所示:
可见,财务会计目标是用来指引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的,是会计准则的基石。我们知道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提供会计数据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需要。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投资者(股东)、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者、社会公众等,他们的利益不同,需求也不一样,财务会计目标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因此,我国会计目标的制定者往往遵循“中庸之道”的解决方案——在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中寻求一个平衡点。
一方面,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是社会上那些拥有大量资产的富裕阶层,这就使得会计目标的制定者在寻求平衡点的过程中必需给与这些人更大的权重,按照他们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来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保护他们的利益,利益相关者中弱小群体的利益往往得不到满足,因为“中庸之道”只能指引会计目标的制定者找到一个相对大利益群体而言的利益平衡点,弱小群体只能接受这种平衡。在这种以社会上富裕人群的利益为中心而制定的会计目标的指引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对弱小群体而言,真实性自然下降。
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中,大多数关注的是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偿债能力等与其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指标,很少会有利益相关者关注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问题,比如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会计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是在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中寻求平衡的过程,由于很少有利益相关者把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等问题作为自己的需求来考虑,所以会计目标在制定过程中给予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履行程度方面的权重就很小,比如,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很高,但是这种高回报可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对社区的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为代价的,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在这种没有体现社会责任因素的会计目标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其真实性显然会削弱。
2.“中庸”文化影响国人的处世态度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中庸”的处世特点是:第一,明哲保身,不愿得罪人。第二,首先保证自己不得罪人,自然也不怕别人得罪自己,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就是“礼”,即“礼之用,和为贵”。第三,通过实行“礼”来达到“和”的目的。这种“和”绝不是信仰与追求上的团结的“和”,而是基于保护个人利益之上的“一团和气”。你不破坏我的个人利益,作为回报,我也不破坏你的个人利益。
我国的会计人员不可避免要受到这种“中庸”处世方式的影响。其表现之一就是我国的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领导要我作假,我就作假,决不抵触、顶撞领导,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否者吃亏的总是自己,这样就达到了与领导的“和”。另一个表现就是我国的很多会计人员一方面是不愿矛盾激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同事留面子,保持良好的同事关系,而不同违法违纪现象作斗争,不实事求是,而是人云亦云,明明知道某项业务是假的,某种行为是违法的,却不说出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担心说出来得罪人,而且自己无职无权,何必得罪人,到财务报账的,不是部门主管就是技术骨干,万一得罪他们,以后有事需要请他们帮忙怎么办,况且,报账的单据已有领导签字,资金也不是自己的,何必那么认真呢?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便决定用“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俚语来掩饰自己的无原则行为。“来而不往非礼也”,会计人员维护了领导和同事的利益,在恰当的时候他们也会给会计人员相应的好处,这使得会计人员更加崇尚“中庸”的处世态度,因为这种方法让相关各方都达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处世态度的影响下集体造假事件的发生就会不可避免,因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其真实性自然下降。
3.“中庸”文化影响国人的思维方式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中庸”文化在处世上的根本出发点是围绕人,提倡“和为贵”的人际交往原则。国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从人本身这个角度出发,先了解和认识自己,然后再考虑其他事情,这是一种内省式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先考虑的事情往往不是如何把这件事情最好的完成,而是考虑做这件事情会对哪些人的利益造成影响,最后对自己的利益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我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人往往都被认为是极为聪明的人。这就是所谓先考虑人,再考虑事的思维方式。严格的外部独立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一环。可是当一名受到中庸文化熏陶的审计人员去审核一家公司的年度报告时,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如何把这个项目做好,而是会想如果认真检查会有什么后果,马虎过去又有什么好处。因为,对于被检查方来说,自己拿出的虚假会计信息如果得到确认的话,不仅小集体的利益可以得到保护,而且“数字出官”,领导还可以得到奖励和提拔。所以被检查方往往不择手段蒙混过关,而对于检查方的审计员来说,按原则办事,必然会违背“有来有往,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游戏规则”,自己的人际关系可能变得异常糟糕,直接影响到未来的业务。如果帮助被检查方蒙混过了关,即使事后被察觉,由于“关系哲学”的存在,检查方所受的惩罚对他并无大碍。犯错误所付出的成本远小于犯错误得到的收益,这是某些审计人员在财务审计时不坚持原则的原因之一。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做业务靠关系而不是靠能力,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多少很少取决于该所的执业质量,却更多的取决于该所的社会关系及该所审计人员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当前很难改变的状况。
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还会导致自我认识的局限性。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观察、了解别人的反应来获得的。在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外来思想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商业因素的增加,使得许多国人在思想上又多了一层浮躁之气,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很大,这种思想往往使许多人对自我的认识产生较大的偏差,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利用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渡期,“钻空子”,“捞好处”。这种情况反映在审计上就是,很多外部审计由于崇尚中庸文化的“和为贵”,于是“得饶人处且饶人”,明明知道被审计方的会计事项是错的、假的,却不敢大胆指出来,这使得被检查方觉得自己的手段高明,一般情况下是查不到自己的问题的,于是更肆无忌惮地进行会计作假,使得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越发失真。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中庸文化对我国会计目标的制定,对国人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影响这三方面说明了其间接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显然,中庸文化有着很多的可取之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是如此,但是它也存在很多局限性。笔者认为从文化和会计信息失真这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曹湘平.我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人员的影响—兼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财会月刊,2007,(2).
[2]朱廷辉.会计信息失真的文化归因与对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梁莱歆,王艳.从会计准则看我国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财会月刊,2006,(2).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中庸 文化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标准就是真实性,如果会计信息失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等问题,不仅会削弱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弱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削弱证券市场的资源调配功能,还会动摇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其危害性是非常严重的。
国内外很多学者分别从会计人员素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社会监督机制和财务会计本身确认计量的方法即财务会计现行体系等方面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笔者试图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人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出发,探讨“中庸”文化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一、“中庸”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不可否认,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内部欲望与理智关系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孔子提出的“中庸”文化自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开始便慢慢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
“中庸”一语始见于《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有“宋代孔子”之誉的朱熹曾对中庸之“中”的含义有过这样的解释:“‘中’只是个恰好的道理”。可见,“中庸”即是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遵循适度原则,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
儒家倡导的“中庸”文化对当经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中庸”文化在发挥它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制约着社会的进步,“中庸”思想通过其对国人思维方式、处世态度等方面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今某些社会问题的文化根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庸”文化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进行探讨。
二、“中庸”文化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1.中庸之道——会计目标制定的文化根基,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在借鉴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我国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如下图所示:
可见,财务会计目标是用来指引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的,是会计准则的基石。我们知道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提供会计数据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需要。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投资者(股东)、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者、社会公众等,他们的利益不同,需求也不一样,财务会计目标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因此,我国会计目标的制定者往往遵循“中庸之道”的解决方案——在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中寻求一个平衡点。
一方面,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是社会上那些拥有大量资产的富裕阶层,这就使得会计目标的制定者在寻求平衡点的过程中必需给与这些人更大的权重,按照他们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来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保护他们的利益,利益相关者中弱小群体的利益往往得不到满足,因为“中庸之道”只能指引会计目标的制定者找到一个相对大利益群体而言的利益平衡点,弱小群体只能接受这种平衡。在这种以社会上富裕人群的利益为中心而制定的会计目标的指引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对弱小群体而言,真实性自然下降。
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中,大多数关注的是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偿债能力等与其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指标,很少会有利益相关者关注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问题,比如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会计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是在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中寻求平衡的过程,由于很少有利益相关者把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等问题作为自己的需求来考虑,所以会计目标在制定过程中给予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履行程度方面的权重就很小,比如,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很高,但是这种高回报可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对社区的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为代价的,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在这种没有体现社会责任因素的会计目标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其真实性显然会削弱。
2.“中庸”文化影响国人的处世态度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中庸”的处世特点是:第一,明哲保身,不愿得罪人。第二,首先保证自己不得罪人,自然也不怕别人得罪自己,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就是“礼”,即“礼之用,和为贵”。第三,通过实行“礼”来达到“和”的目的。这种“和”绝不是信仰与追求上的团结的“和”,而是基于保护个人利益之上的“一团和气”。你不破坏我的个人利益,作为回报,我也不破坏你的个人利益。
我国的会计人员不可避免要受到这种“中庸”处世方式的影响。其表现之一就是我国的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领导要我作假,我就作假,决不抵触、顶撞领导,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否者吃亏的总是自己,这样就达到了与领导的“和”。另一个表现就是我国的很多会计人员一方面是不愿矛盾激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同事留面子,保持良好的同事关系,而不同违法违纪现象作斗争,不实事求是,而是人云亦云,明明知道某项业务是假的,某种行为是违法的,却不说出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担心说出来得罪人,而且自己无职无权,何必得罪人,到财务报账的,不是部门主管就是技术骨干,万一得罪他们,以后有事需要请他们帮忙怎么办,况且,报账的单据已有领导签字,资金也不是自己的,何必那么认真呢?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便决定用“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俚语来掩饰自己的无原则行为。“来而不往非礼也”,会计人员维护了领导和同事的利益,在恰当的时候他们也会给会计人员相应的好处,这使得会计人员更加崇尚“中庸”的处世态度,因为这种方法让相关各方都达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处世态度的影响下集体造假事件的发生就会不可避免,因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其真实性自然下降。
3.“中庸”文化影响国人的思维方式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中庸”文化在处世上的根本出发点是围绕人,提倡“和为贵”的人际交往原则。国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从人本身这个角度出发,先了解和认识自己,然后再考虑其他事情,这是一种内省式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先考虑的事情往往不是如何把这件事情最好的完成,而是考虑做这件事情会对哪些人的利益造成影响,最后对自己的利益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我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人往往都被认为是极为聪明的人。这就是所谓先考虑人,再考虑事的思维方式。严格的外部独立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一环。可是当一名受到中庸文化熏陶的审计人员去审核一家公司的年度报告时,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如何把这个项目做好,而是会想如果认真检查会有什么后果,马虎过去又有什么好处。因为,对于被检查方来说,自己拿出的虚假会计信息如果得到确认的话,不仅小集体的利益可以得到保护,而且“数字出官”,领导还可以得到奖励和提拔。所以被检查方往往不择手段蒙混过关,而对于检查方的审计员来说,按原则办事,必然会违背“有来有往,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游戏规则”,自己的人际关系可能变得异常糟糕,直接影响到未来的业务。如果帮助被检查方蒙混过了关,即使事后被察觉,由于“关系哲学”的存在,检查方所受的惩罚对他并无大碍。犯错误所付出的成本远小于犯错误得到的收益,这是某些审计人员在财务审计时不坚持原则的原因之一。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做业务靠关系而不是靠能力,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多少很少取决于该所的执业质量,却更多的取决于该所的社会关系及该所审计人员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当前很难改变的状况。
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还会导致自我认识的局限性。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观察、了解别人的反应来获得的。在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外来思想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商业因素的增加,使得许多国人在思想上又多了一层浮躁之气,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很大,这种思想往往使许多人对自我的认识产生较大的偏差,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利用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渡期,“钻空子”,“捞好处”。这种情况反映在审计上就是,很多外部审计由于崇尚中庸文化的“和为贵”,于是“得饶人处且饶人”,明明知道被审计方的会计事项是错的、假的,却不敢大胆指出来,这使得被检查方觉得自己的手段高明,一般情况下是查不到自己的问题的,于是更肆无忌惮地进行会计作假,使得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越发失真。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中庸文化对我国会计目标的制定,对国人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影响这三方面说明了其间接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显然,中庸文化有着很多的可取之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是如此,但是它也存在很多局限性。笔者认为从文化和会计信息失真这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曹湘平.我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人员的影响—兼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财会月刊,2007,(2).
[2]朱廷辉.会计信息失真的文化归因与对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梁莱歆,王艳.从会计准则看我国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财会月刊,2006,(2).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