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包装术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zp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过多强调“身正则影不歪、酒香不怕巷子深”,而忽视了在国际社会中宣传自己的形象。
  这样就闹出了很多笑话。
  
  “看《人民日报》就够了
  
  1979—1983年期间《华尔街日报》驻京记者秦家骢回忆说:“我曾经看到《人民日报》登载一条消息,关于一家工厂生产出口产品,我就希望采访这个工厂,遭到拒绝。负责人说你看《人民日报》就可以了,我能说的和《人民日报》发表的肯定是一样的。你们就把《人民日报》翻译成英文就可以了。可无论我如何解释《华尔街日报》不是《人民日报》英文版,采访最终还是没能进行。”
  秦家骢说,当时的中国官员对于如何应付西方媒体还缺少经验,外交部门一度也没有刻意追求国家形象的包装与塑造。
  他回忆道,当时有一位中国政府部门的高层主管官员,召开了一个隆重的记者招待会。招待会开始之前,她发表了长达5页的演讲。演讲后,秦提了第一个问题:“中国是否接受外国银行的贷款?”没想到那位官员说:“谢谢你的问题,下一个。”她又继续让别的记者提问,待全部问题逐一提完后,她才开始说话——说了几句和那些提问全然无关的话,就结束了新闻发布会。
  
  “中国妇女不需要男人”
  
  “对国际形象问题,我们存有不少错误观念。”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问题专家王义桅博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比如,将国际形象与国力等同起来,认为国家强大了人家自然就会尊重你。
  “在对国际民众进行我们的外交阐释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外交学院周启朋教授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认为。“比如,我们搞新闻发布会,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但如果面对国外记者,我们还像是上级对下级说话,就不会成功。”
  秦家骢回忆说,记得有一次他参加全国妇联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提了一个问题:“我看到中国很多夫妻两地分居,中国政府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全国妇联回答问题的领导严肃地说:“中国妇女和你们外国妇女不同,中国妇女不需要男人。”
  
  互不了解做“傻事”
  
  美国南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骆思典讲了一个故事:大概是1998年,有一天,美国驻北京的记者都接到电话,说中国政府某部门请他们去听报告。做报告的官员说克林顿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有变化,是建设性的合作,还给记者们吃了非常好吃的菜,像宴会一样。
  骆思典说,那意思是说:“我们给你们面子。就好像当年毛泽东一样,半夜请人来,接见他们,是给老外面子。”
  “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第一,美国记者认为,干吗给我们吃这么好的菜,你们可以给农村那些吃不饱饭的人吃;第二,中方告诉美国记者,我们对台湾、西藏等问题的态度是对的,我们已经告诉我们的媒体应该这样报道,你们也应该这样报道。”
  这位研究中国问题30多年的中国通说,当时,很多美国记者都吓了一跳:中国人认为我们是政府的傀儡吗?于是,《纽约时报》就把这件事给“捅”了出来。中国方面“好心办坏事”,就是因为不了解美国媒体跟政府的关系。
  
  “中国人不近人情”
  
  厦门大学传播学教授翟树耀告诉《嘹望东方周刊》:中国人往往把国内宣传模式原封不动用来“感动外国人”,收到的效果极差。
  他说,比如向西方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引用代表的话说:“我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离一个人民代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但我决心当好代表。”西方人感到中国人可怜可悲,既然他自己都承认水平不够,为什么还要选他?
  中国曾拍过一部介绍中国幼儿教育的电视片,影片中幼儿园窗明几净,孩子们衣着光鲜,但新西兰人提出疑问:这些孩子都是全托,每周六天与父母分开,仅有星期天能相聚,中国人怎能如此“残酷”、“不近人情”?
  再有,西方人非常珍惜生命,重视个人价值,我们却向他们不加解释地介绍中国人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如小羊羔、电线杆子而牺牲生命,为了工作“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孩子病了顾不上”,“父母死了不回家吊丧”,这都使西方人感到中国人“恐怖”、“可怕”、“不讲人权”。
  
  研究领导而不研究读者
  
  制作各种外宣晶是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一项主要工作。
  大连外宣办一位官员送给《瞭望东方周刊》一本《大连百年》,是大连的“名牌”外宣精晶,用中英文印刷,每册有2公斤重,画册上领导“一个也不少”,方方面面工作“一点也不漏”。
  这位外宣办官员说,因为太重、太大、太笨,内容也不适合外国人口味,外宾就丢在宾馆里。但就是这样的一本画册,还评上了全国外宣晶“金桥奖”。
  他苦恼地说:“现在一些地方对外宣传考虑的仅仅是领导的满意度。”他坦言,在制作外宣晶时,大家往往把功夫都下到了研究领导上,而不是研究国外受众上,这是中国塑造国际形象的最大败笔。
  
  中国正在学会“包装”自己
  
  可喜的是,中央高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最近指出,要努力创新对外宣传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坚持用事实说话,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人。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说服力。
其他文献
对于在短短25年里,尤其是在近几年里,中国形象为什么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人们认为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是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5年里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中国因素在世界上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大,打破了“中国崩溃论”的诅咒。在外国人看来,中国已变得更加“巨大”而“活跃”了。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小小波动,就引起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的震动。  二是国际环境的变化。“9·11”之后,中美关系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政策选择以及经济学研究基本上是在英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脉络下展开的,以至于我们谈及经济学,就盲必称“市场”、“产权”和“私有制”这类概念及以它们为基础的一整套话语体系:当我们谈及经济实践和经济政策时,就必然是英美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实践和市场模式,即所谓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  英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模式和政策主张为中国理论界和一些政策制定部门人员所推崇,轻
期刊
杜维明,祖籍广东海南,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获得哈佛燕京奖学金赴美留学,1968年获哲学博土学位;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并曾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主任,1988年当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年始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杜维明教授关于儒学第三期发展和新轴心文明的设想以及在“人文精神”、“文明对话”、“文化中国”、“启
期刊
在中国,一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通民众马上联想到的就是“严打”,或者是基层满地转的联防队员。这种被简称为“综治”的社会管理模式,在给人们带来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充斥着一些不和谐音。  然而,《瞭望东方周刊》获悉,如今,一些新的“综治”方法和模式正在国内部分城市尝试性地推开。    河北模式:联防队没有处罚权    8月21日,正处北戴河最繁忙的消暑季节,北戴河所在地河北省秦皇岛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刘
期刊
2004年8月,福建省石狮市的670名农村干部选后领到了第一笔全部由市、镇两级财政发放的误工补贴。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不脱离生产,根据情况,可以给予适当补贴,“误工补贴”是村官们从事公共事务的收入形式,一般由村集体提供。  “石狮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就村干部补贴全部由政府财政负担的做法,石狮市委组织部一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这样表示。  事实上,石狮市
期刊
年终岁末,房地产行业总能引起人们的一番预测和品头论足。今年也不例外,加息的政策再一次让各类房地产顾问公司忙着分析明年房价的走势,或低或高地修改各类报告。  而房地产商们却是一如既往地处变不惊。  12月3日,上海住交会的开幕仪式,冯仑、王石、任志强、潘石屹等地产大腕在当天的房地产企业发展模式谁坛上纷纷预言:房地产市场依旧火爆,明年房价继续上涨。  回想起来,从2002年起或者更早一些,各种意在使国
期刊
雁栖河河水清澈,穿过北京怀柔区雁栖镇官地村。官地村居民沿河而居,现有常住人口(户籍人口)57户,全部劳动力60人,其中在家务农和做民俗旅游的35人,外出务工25人。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个村子住着18位“特殊村民”。    富人别墅圈走乡村风景    村主路东侧,矗立着一幢现代化的二层洋房。豪华的落地窗、小桥、流水、绿地、汽车、漆黑的铁制围墙,营造出一派寻常中国农村难见的景象。  别墅的大门外竖
期刊
随着2004年中报披露的结束,社保基金上半年的持股情况逐渐明朗。经统计,今年上半年,社保基金在股票上的投资收益还不足10亿元。  社保基金去年共实现投资收益34.07亿元。要想保持去年收益水平,下半年至少要赚进25亿元左右。在目前股市低迷的背景下,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令人担忧。  更值得担忧的是整个社保基金面临的巨大缺口。“转轨成本加支付缺口已经大到不能想像的地步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咨询专家、复
期刊
中国和欧盟成员国的首脑今年高频率的互访,给中欧关系打上了一个“激情燃烧”的印记。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曾在今年5月激情昂扬地宣布:“中欧已经订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冯仲平研究员清楚地记得,一位欧盟官员曾对他说,在欧盟委员会“没有一个机构与中国无关”。    寒冬里的热情聚会    古朴、静谧的荷兰海牙“骑士厅”12月8日这天有点热闹。700多年前,海牙城从这里开始发端,中欧领导入今天也选
期刊
由于收入降低,北京的不少法官对一项被誉为“阳光工程”的工资改革计划颇有怨言。而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北京市此次工资改革,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法院,税务、工商等传统“强势”部门皆感到“秋凉”。  这场被有些人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最大工资改革”,力求解决部门收入“两极分化”问题,而由于涉及面广,触及利益甚多,正在步人真正的深水区,很多人感叹改革的艰难。    从根本上堵住部门创收    仅以法院为
期刊